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才是毫無疑義

2015-08-01

http://hoonting.blogspot.tw/2015/08/at-20150728.html

○黃聖峰 at 蘋果
(2015.07.28)
 
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才是毫無疑義
==============================
at 21:09 by 雲程的雙魚鏡

———————————————————————————————

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才是毫無疑義

○黃聖峰

at 蘋果(2015.07.28)

 

日前於蘋果日報有篇文章

以「台灣屬於中華民國根本毫無疑義」為題,

對「台澎法理地位未定」之國際法法理事實提出諸多見解,

本人謹在此就該文所提各項論述予以駁斥。


 

馬關條約因中華民國對日宣戰而失效,

台灣應立即回到其被割讓前之地位

……中日和平條約第四條又再次確認」?

 

首先,

在國際法上,合法有效之條約不會,

也不可能因為一方宣戰而失效。

 

其次,

中日和約第四條僅規定相關條約自中日和約生效之日起廢止,

並未約定溯及自1941年起廢止。

 

因此,中日和約絕非「確認」馬關條約因宣戰而失效,

頂多讓該條約於1952年中日和約生效時廢止。

 

而更重要的是,

即使馬關條約失效,台澎主權也不會回歸中(華民)國。

因為,誠如中日和約當事國日本之條約局局長

中川融1964年答覆日本國會質詢時所言:

已經執行完畢的條約,就算事後廢棄,亦僅是形式上的廢棄,

已經執行完畢的事項無法因此而回到未執行前的狀態。」

 

此乃國際法學界之一致共識。

 

因此,

無論馬關條約如該文作者所幻想的於1941年即失效,

抑或如筆者所言在1952年才廢止,

其失效、廢止都無法使中華民國取得台澎主權。

 

「『開羅宣言』、『波次坦公告』及『日本降伏文書』可說明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該文兩位作者耗費相當大篇幅在論述這三份文件的有效性,

然筆者以為真正的論述重點,

在於「即使這三份文件具有法律上效力,也無法讓中華民國取得台澎主權。」

 

因為,誠如同為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當事國的英、美國所言:

「開羅宣言只是意向聲明書」(英)、

「開羅宣言和雅爾達及波茲坦等戰時宣言一樣,

必須受到將所有相關因素皆納入考量後作成的任何最終和平條約的限制」(美)。

 

至於「降伏文書」,

時任日本外相的小坂善太郎

於1961年明白表示降伏文書

「僅具有停戰協定的性質,並不具有處分領土的性質」。

 

由此可知,除了中華民國之外,

這三份文件的相關當事國

根本不認為憑這三份文件中華民國可以取得台澎主權。

 

以這三份文件為由主張中華民國擁有台澎主權

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想罷了。

 

「中日和約言明台灣與澎湖之居民屬中華民國籍」?

 

該文作者接著以「條約之簽訂與條約之生效履行不容混為一談,

條約生效以前,權利尚未移轉、處分」為由

主張在中日和約中日本政府所有關於台灣與澎湖的處分行為依然合法有效。

 

的確,

法律文件之簽署與生效確實不可一概而論,

條約自然是從生效之日起發揮效力。

 

所以,

日本自然是在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才喪失台澎主權。

 

但不知是無知還是刻意隱瞞,

該文作者漏未提及中日和約是在1952年8月5日才生效。

 

換句話說,

當該文作者口中可以處分台澎主權的中日和約「生效」時,

日本早已放棄台澎主權。

 

如果規定日本放棄台澎主權的舊金山和約要等生效日才生放棄效力,

為什麼重新處分台澎主權的中日和約在簽約日就能發生效力呢?

 

這種雙重標準在國際法上說得通嗎?

 

事實上,

中日和約根本是以舊金山和約為基礎,

而且「中日和約是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才生效」,

所以根本不能做出與舊金山和約相反的規定,

再次處分台澎主權就更別談了。

 

此外,

中日和約第十條之規定是將台澎住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

 

任何具有基本法律常識的人都知道使用「視為」的時機是「實際上不是」,

但希望「被當成是」的時候。

 

所以,

沒有「台灣與澎湖居民收拾行李回到中華民國去」的問題,

因為台澎住民「實際上不是」中華民國國民,

而是「被當成是」中華民國國民。

 

台澎住民是台澎真正的主人,

當然有充分的理由繼續待在台澎。

 

說句傷感情的話,當時真正該收拾行李滾蛋的,

沒有取得台澎主權的中華民國政府及數百萬被它拐離家鄉的中國難民

 

該文其他後續論述

該文作者後來又以

「舊金山和約未言明台灣與澎湖之歸屬不影響其回歸中華民國之事實」、

「『盟國』並非一個具有國際法人格之組織」、

「中國代表權之爭不影響中華民國已簽署之國際條約的效力」、

「『台澎歸還中華民國』與『日本放棄台澎主權無衝突』,

『新約優於舊約』不適用於此」為標題,

企圖論證中華民國已經取得台澎主權。

 

然而,一如筆者之前所引事證,

英、美、日等

「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降伏文書」的關鍵當事國

都不認為這些文件能讓中華民國取得台澎主權,

那所謂的

中華民國取得台澎主權之事實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又怎麼會受到舊金山和約的影響?

 

事實上,

無論是相關國家在簽署該和約前的討論與發言,

或是簽署後的說明及表現的立場,

都可以知道「讓主權懸而不決」就是該和約的真正用意。

 

而既然該和約本意與開羅宣言等文件所表達的意向完全不同,

當然要適用「新約優於舊約」原則。

 

至於該文作者最後提到的

中華民國政府可依『兼併』與『先佔』之國際法原則取得台灣之主權」,

筆者不得不在此嚴正提醒該文作者,

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後,以軍事征服的方式獲取領土已不見容於國際社會,

且讓自殖民母國分離的殖民地透過住民自決來決定未來乃國際共識,

因此,

若中華民國竟膽敢主張透過『兼併』或『先佔』等方式取得台澎領土,

無異於與世界為敵,入聯之路必將更為難行。

 

故還望該文作者切莫陷其心愛的中華民國於不義。

 

行文至此,

筆者由衷建議該文作者抽空翻閱中華民國外交部之卷宗記錄。

 

該部曾於1951年4月針對舊金山和約出具說帖表示

「美方對於台灣澎湖之最後處置,

不欲在此時於和約中予以規定,其意顯在使台灣地位問題懸而不決,

以為其協防台灣之舉,留一法律上之根據」、

「倘此時於對日和約中明文規定日本將台灣澎湖歸還於我,

則於和約對我生效後,台灣澎湖在法律上之地位,

即與大陸任何一行省無異,屆時美國如仍繼續協防台灣,

除明認中共與蘇聯實為一體,共匪之攻台即為蘇聯之攻台,故不得不予防止外,

即係干涉我國內政。」

 

換言之,

就連之前多次投書高唱台澎主權已定論的中華民國外交部

早在六十多年前就知道「台澎法理主權未定」

可以讓國際友人在中國對台動武時有介入保護的正當理由,

是可以發揮最佳保護作用的立場。

 

筆者以為,

如果該文作者不是支持讓台灣被中國併吞的傾中統派,

而是真心以台灣及台灣人的利益為優先的愛台派,

除了應該繼續加強本身的國際法知識,

增進除身為既得利益者之中華民國以外

相關國家官方立場的認識與了解外,

更應該去思考,

為什麼在六十多年前能理解「台澎主權未定」之保護作用的中華民國政府,

在今日要盡一切辦法將台澎主權緊緊抓住,

即使知道這代表一旦中國武力入侵,

台灣會失去國際友人的保護。

 

堅決主張中華民國擁有台澎主權,

對台灣人來說真的是利大於弊嗎?

 

總之,台灣人必須理解,在國際法法理上,

中華民國政府只是接受同盟國的委託來台灣接受日本投降,

並為同盟國代管台澎至今,並未取得台澎主權,

對台澎只具有同盟國所授權的管理權。

 

而在中國的武力恫嚇下,

讓在憲法中明訂一國兩區的中華民國取得台澎法理主權

無疑是飲鴆止渴。

 

唯有高舉「台澎法理主權未定」,

才能讓國際友人得到介入台海爭端的國際法基礎,

也才能對台灣的長治久安發揮最大的保護作用。

 

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臉書專頁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Free Taiwan!

The lost 70 years of Taiwanese after World War Two.

Has Anyone Asked Taiwanese?

Go Home Chinese,Leave People on Taiwan Along

=================================================

[任何造成台灣國際稱呼不公不便不實台灣人默認接受 ]

任何國家中國(一個中國政策)壓力下的外交政策

更改台灣稱呼台灣公民稱呼為中國公民

導致台灣的國際稱呼不公、不便不實台灣人不願意默認接受。

——>

[ 相關 ] 爭台灣正名 瑞士台僑連署成冊

=====================================================

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這包含了很大的矛盾。

該憲法未曾經台灣人民同意,而台灣也未照法律程序併入ROC,

該黨卻認定了該憲法適用於台灣。

ROC是Republic of China,建立在中國的共和國。

 

相關  ] ROC不是好東西 [ 多田惠, 日本人,任教日本亞細亞大]

===============================================================

隨著台北政府逐漸傾向將台灣界定為中國的主權領土

也難怪日本方面會感到驚憂。

台灣人自己也該驚憂,

畢竟,台灣在二次大戰後的國際地位「未定」,

明載於舊金山和約,也是日本對台關係形而上的核心。

 

台灣地位未定」也是美台關係的核心方針。

 

至於其他簽署舊金山和約的國家,

如英國、澳洲與加拿大,也分享台灣地位「未定」此一哲理,

即便五十八年後它們已不見得會為此輾轉難眠。

不過,

台灣地位未定卻讓日本外交官員

(至少是處理中國與台灣事務的外交官員)徹夜難眠。

 

[ 相關 ] 齋藤正樹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譚慎格專欄》

=======================================================

[聯合國憲章第7776條日本放棄台灣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舊金山和約的前言寫明

日本絕對遵守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七七十六條

日本放棄台灣之後,由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 相關 ] 如何反制?[ 沈建德 ]

=========================================================

 

中華民國、菲律賓、越南都和日本簽和約

承認日本放棄台灣但沒給中國。

 

今天它們卻都背信,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台灣人若不抗議就別怪自己走不出去、中國人卻走進來

 

中華民國和日本的和平條約

1952年4月28日白天在台北簽訂,

當天晚上10點半,

49國簽字46國批准的舊金山和約生效。

 

兩個和約都承認日本放棄臺灣、澎湖、南沙及西沙。

 

並未交給中國。

 

但現在中華民國卻承認台灣屬於中國,菲律賓、越南也一樣,

亳無根據,沒良心沒國格。

 

[ 相關 ]    舊金山和約[ 沈建德]

=============================================

[日本駐雪梨總領事:開羅宣言對處理日本領土不具最終法律效力 ]

 

日本在今年一月中,由其駐雪梨總領事投書報紙,

表示開羅宣言對處理日本領土不具最終法律效力。

>>

中國駐雪梨總領事立即投稿反擊,

說是挑戰二戰後國際體系的最新例證;

可是卻又拿不出開羅宣言

 

 [ 相關 ] 日、中在澳洲筆戰開羅宣言 [ 沈建德 ]

===================================================

儘管國民黨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認同,

台灣仍有一些人抱怨,二戰中台灣遭受的一次毀滅性襲擊

——美國轟炸機1945年空襲台北,導致大量傷亡

——遭到了無視,官方沒有舉行周年活動來紀念它,

也沒為死者樹立紀念碑。

 

這種認知的缺失是台灣複雜歷史的產物,

延續到了目前的政治分歧之中:

一些人認為台灣是大中華的一部分,

另一些視它為獨立國家。

 

在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

清王朝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失敗後,日本於1895年接管了該島。

 

二戰期間,曾有20多萬台灣人在日軍服役。

 

學者認為,

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戰後控制了台灣,

但對台灣人在戰爭中的經歷沒有什麼興趣,

尤其是美國盟友空襲造成的痛苦。

 

七十年的時間距離,以及獨裁統治在台灣的結束,

也沒能改變這種態度。

 

 [ 相關 ]  盟軍空襲台北,被遺忘的二戰歷史[紐約時報]

=======================================================

[防堵共產主義擴散為藉口默許流亡的殘餘國民黨非法竊佔台灣]

 

[ 台灣北韓還要不如的地方 ]

國際社會普遍認知北韓非自由民主的國家

國際社會被誤導以為台灣已經民主化

 

事實上 ,以防堵共產主義擴散為藉口,

流亡的殘餘國民黨非法竊佔台灣

寄生台灣自稱中華民國流亡中國人台北政權

掠奪台灣人資源,建構外來殖民政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六十五年流亡的中國人台北政權始終嚴密的掌控台灣

台灣人爭取免於恐懼生活基本人權被污名化為麻煩製造者

—————-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美國對蔣介石政權非法據台保持沉默

——–>

我用「沉默的同謀」(a conspiracy of silence

形容蔣介石政權美國政府當時的關係。

美國國務院對於蔣氏政權下的專制暴行一清二楚,

卻不讓美國人民了解真相。

[ 相關 ] 白色恐怖 沉默同謀[ 唐培禮(Milo Thornberry)]

==========================================================

[ 中國外交部稱釣魚台為"中國台灣"固有領土 ]

中國一直以

“釣魚島(即尖閣諸島)是台灣的一部分,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釣魚島也屬於中國”

這樣的邏輯來主張對尖閣的所有權。

而現在台灣與日本握手言和,無論如何中國也難以接受吧。

 

[ 相關 ] 日台漁業協定的衝擊[ 朝日新聞,鵜飼啟 ]

=======================================================

[ 國民黨中華民國 ]

 

一九四九年前的中華民國,

與其後的「中華民國」 ( 國民黨中華民國 )

是同一個實體(continuity)嗎?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蔣介石將總統

權力正式移交李宗仁後下台;

四月二十三日首都南京陷落,總統李宗仁離開南京。

 

官方雖美稱此為:

分批疏散、分地辦公,

但「中華民國」實已經解體而走向滅亡,

 

更別說十月一日成立了新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忠於蔣介石的殘餘部眾

歷經廣州、重慶、昆明、桂林等四散過程,

終流亡到仍為盟軍佔領地的台北,

經重整後享受短暫的「中華民國」落日餘暉,

旋即又恢復為流亡地位中國人台北政權」(Chinese Taipei)。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解體、總統李宗仁沒來台灣

這些抵台的蔣系軍隊、官員可自稱「中華民國」嗎?

 

已辭職並移轉權力的蔣介石又自行上台,

可稱「中華民國」總統嗎?

 

哪些國家以條約承認了此政權為「中華民國」?

 

[ 相關 精采100 流亡62[ 雲程 ]

===============================================

[ 開羅謊言島  中國填海造人工島製造主權 ]

在二○○四年三月六日說

台灣問題的由來是開羅宣言等,

要記者和他一起重新「學習」歷史。

 

二○一二年,

中國又把釣魚台加入開羅宣言的內容。

 

二○一三年五月廿七日,

因日本拒絕依開羅宣言「歸還」釣魚台,

王毅雖人在柏林,

竟要求日本重新「學習」當年的開羅宣言。

 

日本異議,未反駁開羅謊言, 助長了中國的氣焰,

終於在六月廿七日又把南沙群島也加入開羅宣言。

————————————-

根據中華民國自己的檔案,

在開羅會議英國反對中國對台灣的要求

邱吉爾1955年2月1日否認台灣交給中國

 

===================================================

[ 國民黨中國對台治權法源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委託入台接受日軍投降  ]

 

[ 國民黨中華民國 ??? ]

 

中華民國對台治權法源,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委託入台接受日軍投降

不是授予統治權更非主權 只是工廠警衛的角色,卻騙台灣人說是老闆

 

1952年4月28日晚上10點30分授權東京盟軍總部解散,

 

領土詐騙案就破局, 台灣人沒出聲;

舊金山和約六條雖給中華民國從台灣撤軍九十天的寬限,

其「治權」也在1952年7月28日過期卻賴著不走,

還和昔日仇人共匪密謀永久竊台

 

[ 相關 ] 誰曾提案把台灣納入中華民國? [ 沈建德   ]

======================================================

「這是我們被殖民者的胸襟」

2014年10月14日
 http://cn.tmagazine.com/film-tv/20141014/tc14kano/zh-hant/

電影

朱永瀟是香港媒體人。朱永瀟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朱永瀟

電影《KANO》講述的是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嘉農)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下闖入日本甲子園決賽的故事。

電影《KANO》講述的是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嘉農)

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下闖入日本甲子園決賽的故事。

Courtesy of Lighten Distribution Co. Ltd

 

「這是我們被殖民者的胸襟」

========================

 

一部台灣電影

講述了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的棒球故事,

試圖以新視角重整殖民記憶、尋回本土意識

在港台本土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2014年上映,

電影與現實似產生出微妙的情感聯繫。

 

電影《KANO》是台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三個熒幕故事,

講述的是 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嘉農)

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下闖入日本甲子園決賽,

創下甲子園高校野球歷史上

首次有大和民族以外的球員出場紀錄

影片今年二三月分別在台灣和香港上映,

引起關於殖民歷史的熱烈討論。

 

因內容涉及日本在台統治的敏感話題

未計劃在大陸公映。

 

電影在台上映時正值太陽花學運

流失不少觀眾,

遂決定九月二十五日二度上線,

香港則選在了十月九日。

 

這是魏德聖首次轉任監製,

將導筒交給了年輕導演馬志翔。

 

但對於這個極度需要文本的電影工作者來說,

故事的創作一定是由他親自完成。 

 

魏德聖是在籌備《賽德克巴萊》期間

翻閱日本殖民時代的資料時,

偶然發現《KANO》這個故事的。

 

支撐他把故事從史料里的幾頁紙變成一部電影的動力,

除了嘉農球隊熱血奮進的精神外,

是這個故事體現出的族群和解主題。

 

故事背景是台灣被日本佔領期間——1895年至1945年

 

 這五十年歷史

在台灣人心中仍然是個充滿矛盾的存在,

甚至如何命名也出現了「日據」與「日治」

這種微妙的字眼變化而導致的口水大戰

 

三十年代的台灣嘉農是

由六個日本人、三個漢人和四個原住民組成的「雞尾酒球隊」,

始終不被看好,

而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選材不分人種,

綜合了日本人善防守、漢人打擊強、原住民跑得快的優勢,

訓練這支從未贏得過任何一場比賽的散漫球隊成功打進甲子園。

 

雖然最終屈居第二,

但比賽過程中嘉農隊在投手吳明捷受傷的情況下

仍不放棄、共同協作的精神打動全場五萬五千觀眾,

齊聲高喊「天下嘉農」。

 

日本文豪菊池寬在決賽翌日的《大坂朝日新聞》上發表觀戰記:

我完完全全變成嘉農的袒護者了,

日本人台灣人高砂族,

他們不同人種卻為同樣目標奮鬥的英姿,讓我感動落淚。」

《KANO》劇照。

《KANO》劇照。

Courtesy of Lighten Distribution Co. Ltd

 

在電影今年三月於港台兩地首度上映時,

有觀眾對球隊成員友好相處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KANO》導演馬志翔承認,

初次接觸劇本時自己也生出好奇,

三個不同族群的人在一起,

怎會沒有矛盾?

 

對此魏德聖在採訪中解釋,

在故事創作初期他曾拜訪當時嘉農隊唯一健在的球員

——漢族出身的中外野手蘇正生,

老先生的回答是:真的沒有

 

球隊里誰有本事就服誰,體現了運動場上的單純。

 

在魏德聖看來,這是太難得的精神,

顯示出近藤教練的胸襟和嘉農隊對棒球的端正態度。

 

畢竟從時代看,

1930年才剛剛發生震驚世界的霧社事件

台灣本土賽德克族人浴血抵抗日本殖民統治,

近乎遭到滅族,

這段歷史2011年被魏德聖改變成電影《賽德克巴萊》。

 

一定程度上很難界定魏德聖是位電影人還是位歷史學家。

 

他的每次熒幕表達都建構於深厚的史料研究與田野調查,

涉及題材多與被忽略的本土歷史事件有關。

 

與《賽德克巴萊》一樣,

《KANO》的故事也依據史實完成,

唯一一處改動在於為強化嘉農球隊與土地的連接性,

將彼時亞洲最大水利工程

——嘉南大圳的開通時間

由1930年微調成球隊打入甲子園的1931年。

 

嘉南大圳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

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

歷時十年完成。

 

工程的開通讓台灣的稻田產量增加了十倍。

 

影片中大量展現了

嘉南平原風光和大圳開閘放水的宏偉場面,

當嘉農球隊的年輕隊員們在平原田野間肆意奔跑,

人與土地的關係被深度定格,

卻也衍生齣電影「媚日」的爭議,

被批包含皇民化史觀

 

台灣團體「抗獨史陣線」成員

就曾到台北西門町舉牌抗議「拒當皇民」,

呼籲抵制電影。

 

這是我們被殖民者的胸襟。」

 

導演馬志翔在採訪中強調,

一切關係如果脫離政治、族群,而回到人的情感,

可以想通很多道理。

 

何況,這是在台灣的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嘉農是台灣自己的球隊。

 

魏德聖則對這個時間的微調有一個很美的比喻:

「想像一下,如果今年的梅花開晚了,但櫻花卻開早了,

梅花、櫻花在同一個時間齊開放,那是非常美的一件事情吧?」

 

台灣被日本佔領時期承受過很多傷痛,

如二等公民的階級分別、不同文明的衝突

包括霧社事件的殺戮等,

而興修水利、改良農技等,確存有帝國主義考慮,

但也為台灣帶來實在的好處,

到1930-1935年間台灣一度在經濟、社會、工業、農業等各方面達到繁榮。

 

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各地的日本人都落荒而逃,

而台灣的遣返則較為平和,當中不乏五十年里的愛恨糾葛,

尤其1920 年後日本徹底收服台灣、開始大量輸送平民來台居住,

百姓間彼此也有過溫馨共處的時候 

 

在魏德聖看來,

那是一個愛恨交織、難用二元法看問題的年代。

 

「因此我必須時刻考慮到生存在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的不同立場,

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他所用的方式,是回到每個人的原點。

《KANO》的監製,導演魏德聖。

《KANO》的監製,導演魏德聖。

Courtesy of Lighten Distribution Co. Ltd

 

在魏德聖2008年的首部電影《海角七號》中,

戰後離開台灣的日本男教師在情書中寫:

我是戰敗國的子民,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

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背負一個民族的罪?

 

而在《賽德克巴萊》里,

族群頭目莫那魯道亦沒有被按照傳統的抗日英雄形象塑造,

轉而從信仰的角度切入。

 

該片顧問邱若龍在

《Gaya與賽德克巴萊:非政治角度看霧社事件的兩部影片》的論文中談到:

 

連國民政府在戒嚴時代極力打壓台彎本土歷史文化時期,

『霧社事件』卻因有『抗日』的『政治正確』

而時有討論或大張旗鼓的紀念活動

但是,不論是戰前

日本以『反日』的『凶蕃』來描述莫那魯道也好,

或是戰後

國民政府褒以『抗日』,『英雄』來歌頌莫那魯道的『愛國情操』,

這些觀點都是非賽德克人的角度,而是兩個有仇的外人的各自解讀。」

 

這個視角,似乎也可以從《KANO》中找到。

 

我希望回到土地上來談論台灣,

我覺得土地的關係是台灣迫切需要重新認識的」,

魏德聖說。

 

在他眼中,

每個在台灣建立政權的政治團體,

沒有一個願意認真去了解台灣,想的只是索取:

國民黨想反攻大陸,

日本人想得到更多的木材、煤礦、金礦

鄭成功想要反清復明

 

在魏德聖看來,

這是對台灣極大的傷害,而傷害已經造成,

必須直視歷史,達成和解。

 

譬如一個時代結束時,

人們總急着要去清理收拾那個時代,

毀掉舊的一切,重新來過。

 

然而如果新的不要怕舊的不要丟,新舊或可和解,

例如彩虹,包容了各種色彩,不相排斥,也不相混合,因而成就美麗。 

 

魏德聖認為,

台灣自二次大戰後至今已是第三代人

是時候放下痛苦,從歷史中重新出發,

而面對過去的態度不應是舊時代的對立思考,

不應用恨別人的方式加強自己的團結,

而是要自己化解自己。

 

歷史是不能遺忘的,但可以被原諒。」他說。

 

他期待自己的電影可以為台灣「療傷」。

 

社會中矛盾的和解需要吃藥,電影就好像第一帖葯。

 

雖然也有「副作用」:

人們在觀看時候的震撼和無法適應就是之一。

 

但良藥苦口利於病。

《KANO》劇照。

《KANO》劇照。

Courtesy of Lighten Distribution Co. Ltd

 

魏德聖的終極計劃是拍出多年籌謀的電影《台灣三部曲》,

由王家祥小說《倒風內海》改編,

講述台灣島在鄭成功到來之前、荷蘭人中原人土著人第一次交匯的紛繁故事。

 

希望通過回溯台灣四百年前的歷史故事,

尋求這塊土地的驕傲,為台灣立根。

 

從這些電影的脈絡,

可以看出魏德聖在全球化浪潮下轉向

重拾在地文化資源、重構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努力,

不斷反思農業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關係,

並用「人」的視角審視跨文化族群的融合問題。

 

《霸王別姬》《活着》的編劇、

中國劇作家蘆葦曾在接受《時尚先生》雜誌訪問時說,

整個華語電影工業

唯一還在進行文化思考表達的只有台灣電影和部份香港電影,

其中他特別喜歡《賽德克巴萊》,

因為力圖堅持一種本土文化立場的表述。

而在大陸,這已經死掉了。」

 

與《賽德克巴萊》時瘋狂斥資近八億投入拍攝不同,

在《KANO》變身監製的魏德聖開始學習如何控制和節省預算,

不過為還原甲子園球場當年的模樣,

劇組仍然花費了一千五百萬台幣造景

用打碎的廢輪胎溷沙來製造甲子園的黑土質感。

 

導演馬志翔說自己很受魏德聖啟發的一點是拍電影不能小眉小眼,

「要一奔千里,要豪邁。」演員方面,為追求棒球動作的真實美感,

全部選角都是真正的棒球手,

「我們可以接受演技的青澀,

但是,因為我們是棒球電影,絕不容許球技的青澀」

 

馬志翔說,甚至他本人都曾經是一名少棒運動員。

 

由於影片的影響,在故事發生地的台灣嘉義,

歷史古迹中央噴泉處今年年初立起了

以嘉農隊投手吳明捷為原型的凋塑,成為嘉義新地標。

 

作品創作者、凋塑家蒲浩明稱希望用「如鷹展翅、俯視大地」的造型,

詮釋這支創造了歷史的台灣棒球隊。

 

蒲浩明說,

「政治是一時的,只有藝術才能贏過千秋。」 

====================================================

[ 台灣的日本時代 ]

83年前的甲子園 1931年的第17屆甲子園大賽上,

打進最後決賽的台灣嘉義農林學校(嘉農),

=============================================

 

==============================================

[ 相關 ] 甲子園綻放異彩的台灣小將 蔡鉦宇[ 朝日新聞 ]

[ 相關 ] 《KANO》 一個臺灣隊獲甲子園亞軍的故事[馬場克樹]

[ 相關 ]《KANO》 教台灣人的事[日經中文網]

[ 相關 ] 《KANO》導演馬志翔 甲子園熱血觀戰記[ 朝日新聞]

[ 相關 ] 台灣電影《KANO》熱映 [ 朝日新聞  ]

[ 相關 ]  外省第二代談KANO、自卑、仇日 [  左宜孝 ]

[ 相關 ]  KANO的台灣精神 [ 陸銘澤  ]

[ 相關 ]  逢中必反與逢日必反

[ 相關 ] 率臺灣隊獲棒球亞軍的近藤教練紀念碑揭幕[共同社]

[ 相關 ] 台灣:“日治”還是“日據”?[朝日新聞]

=====================================================

[  1952年台灣從日本法理獨立  ]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

決定台灣從日本法理獨立

所以一九五二年才是台灣元年。

那麼二○一一年就是台灣六十年。

剛好一甲子。恭喜!

[ 相關 ] 慶祝台灣獨立一甲子[多田惠,日本人]

============================================================

[ 台灣不是中國社會 ]

 所以在時隔61年後的 2008年4月7日

台灣樹立了這樣一個紀念碑,

相應的各種紀念物紛紛也建立起來,

包括“228事件”紀念館和紀念雕塑,

這些紀念物都在說明中國社會追求自由平等的艱難歷程。

 

[ 相關 ] 台灣“二二八”紀念碑的啟示 [ 英國《金融時報》]

============================================================

 

學生們並諷刺說

上帝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卻在台灣丟下了一個國民黨」,

在馬就職六週年之際他們深深體會了其涵意。

 

[ 相關 ] 台總統馬英九在學生抗議中慶就職週年[ BBC ]

=================================================

[任何造成台灣國際稱呼不公不便不實,台灣人默認接受]

 

任何國家中國(一個中國政策)壓力下的外交政策

更改台灣稱呼台灣公民稱呼為中國公民

導致台灣的國際稱呼不公、不便不實台灣人不願意默認接受。

——>

[ 相關 ] 爭台灣正名 瑞士台僑連署成冊

==============================================================

[1947年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一九四七年

太平洋戰爭從結束到和平條約前的「敵意軍事占領期」。

蔣介石元帥與其複委託的陳儀長官都是代表盟軍總部(GHQ)占領當局

他們視台灣人日本國民屠殺乃戰爭的一部分,

難怪戰勝的國府高官總是抗拒道歉。

 

[ 相關 ] 劫掠‧黨產‧二二八[  雲程   ]

=================================================

[ 台灣人的父母系血緣-70%平埔族人血緣是平埔族人所特有的 ]

 

根據我們目前的計算,台灣人的父母系血緣而言,

至少七十%的平埔族人的血緣是平埔族人所特有的

 

(即表示這些血緣是在台灣產生的;並非外來移入的;

而且已在台灣很長的時間)。

 

如前所述,若台灣在上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

再加上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展使得人群數目大量增加,

林醫師所發表的八十五%比率並不令人驚訝。

 

[ 相關 ] 平埔族這條血脈[  陸中衡、林媽利、王澤毅 ]

============================================================

[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戰後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為了配合 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 以及與中國間的媒體協定,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上,

戰後的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相關 ] 從三月社運成員訪日風波,看台日社運交流問題[許仁碩]

============================================================

舊金山和約於1951年9月8日簽訂,

日本眾議院10月26日就通過,參議院次月26日批准,

放棄台灣,沒說給中華民國,

一般人以為,日本一定不會說台灣是中國的。

 

有人如此,但有人並非這樣。

 

[ 相關 ] 放棄台灣的日本,對台灣主權看法如何?[沈建德]

==========================================================

除了共同體主義傳統,日本民主化的發展史也必須要特別注意

一旁抽著菸、在大阪做勞工律師三十幾年的T師補充道,

日本人不上街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那就是日本的民主化是放眼世界民主國家中極為稀有的經驗

——一個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

不是經由市民革命、就是透過與權力者的交涉讓步而取得,

日本的民主卻很弔詭的來自於『敗戰』,

二次大戰戰敗後,

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與他的美國大兵們把憲法和民主塞給了日本

從此一夕之間我們從天皇的國度變成了跟西方一樣的民主國家,

但我們的社會與人民

卻不曾經歷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珍貴的社會衝撞與對話經驗。」

 

「事實上日本式民主的核心旋律 從來都不是公民社會,而是官僚體制。」

 

[ 相關 ]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張智程  ]

==========================================================

[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戰後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318後台灣新公民政治路線穩定成形,

定調於進步路線的公民政治,

提出「中國因素」與台灣內部黨國政治資本的結盟

作為今日台灣社會民主與進步價值發展面臨最大的敵人。

 

因此台灣的公民力量近來積極尋求與香港、

中國公民社會、乃至圖博的行動者們建立對話與連帶。

 

然而在東亞地緣政治上 對台灣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日本

台灣的新世代行動者們 卻仍然苦惱於不知如何開啟對話。

 

這其實是一個困擾台灣進步行動者已久的問題,

長久以來,

台灣的進步行動者面對「如何在日本選擇朋友」時,

總是困擾於

日本社會在保守/右翼進步/左翼對抗的脈絡中

關於「台灣關係」的想像。

 

對於前者而言, 親日的台灣戰前日本帝國成功的象徵

又是戰後美日安保架構下堅實的盟友

而後者剛好相反,

認為台灣是美日安保架構下的保守反動政權

一方面又對「紅色中國」傾斜、「聯中抗美」路線的信仰中,

在對台灣歷史與民主化脈絡極少認知的情況下

欣然接受中國「統一台灣,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

更多不左不右派的廣大國民,

在主流媒體極少讓台灣曝光的情形下,

幾乎忽略了這個近在咫尺的鄰居。

 

[ 相關 ] 台日公民社會為何無法建立對話、合作與連帶?[ 張智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