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alk

台灣相關訊息收集

WeTalk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張智程 May 4, 2014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020

 

【京都想想】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

太陽花學運到各式街頭運動的蜂起,

福爾摩沙之春透過媒體與網路的傳播,

獲得了日本社會廣大的關注。

 

自從311以後,

日本人的目光焦點慢慢地轉向了這個地理與文化如此接近,

長期不曾被日本社會所注意的島嶼

 

四月中在一場進步法律學者的聚會中,

我與一群曾經活躍於六零年代街頭,

並從此一輩子致力各種社會改革的「學運老年」碰面,

看到眼前這個來自台灣的「學運青年」,

學運老年們無不興奮的與我討論當今台灣正在上演、

那些令他們回想起青春年代往事的學生/公民運動。

 

我解釋台灣學運的前因後果,

也盡可能的把台灣種種分析學運成因的

世代戰爭、中國因素、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等論點解釋了一番,

我說:

我不知道在台灣我們這批二十幾歲

就起來奮力抵抗與行動的年輕人

可不可能改變台灣的所面臨的殘酷命運,

但越來越多年輕人起身投注心力於關注公共議題,

而也真的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為年輕人的關注而得到改變的契機,

這點,

是跟我留學當下的日本社會氛圍所存在最大的不同吧。」

 

作為日本人我們很羨慕你們。」

 

「日本人是不上街頭的!特別是日本的年輕人。」

 

學運老年們開始騷動了起來⋯⋯

終於抓到時機的我,

立刻趁機拋出了自己這些年來的疑問

這正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311以後我在日本至少參加過五場社會運動,

從東京、大阪到京都,

最令我最意外的是,

走上街頭的人群中幾乎沒有像我這樣二十幾歲的臉孔,

他們多半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日本的年輕人不關心公共議題嗎?」

 

筆者在311以後首次參予日本的反核集會,

周五晚間京都站前包圍關西電力公司的行動中,

行動者清一色都是老人。

(圖片來源:作者)

 

以永遠的文青自居、自嘲在六零年代拿筆戰鬥、

總是喜歡第一個發言的K師說:

「你的問題要分很多層次來回答。

首先,今天的日本的確是放眼世界民主國家中

最難出現集會遊行的國家。」

 

「日本社會是一個前近代的集體主義性格仍然極為濃厚的社會,

我們的社會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共同體組成的大共同體,

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共同體中存在各種無以言喻的規則與秩序。」

 

「在同一個時空場域下我們日本人只做同一種事情,

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

你必須要跟大家都一樣,不要給他人帶來「迷惑(めいわく,困擾)」」,

所以日本社會是很難出現不同聲音的,

在這個前近代的共同體社會中,

發出不同聲音或特立獨行通常會伴隨著遭到共同體社會排除的後果。」

 

也就是說,

在崇尚共同體規則與秩序的社會裡,

若想發出不同的聲音,

你就必須付出相對而言極大的代價。」

 

「很多台灣人喜歡日本的整齊與秩序,

事實上他們只看到表面

通勤時間時你若從東京車站月台放眼望去,

那個典型的日本意象就會出現在眼前

——數萬名日本上班族永遠只有單調一致的穿著打扮,

而擁擠的電車內可以卻萬籟俱寂,沒有人敢發出一點聲音。」

 

「從這個具有日本社會代表性的景象中,

你能想像這個社會到底扼殺了多少個人的價值觀與多元性嗎?」

 

「還有,

日本從公領域的都市景觀到私領域的居家環境處處崇尚潔淨與秩序,

這個瘋狂擁抱法西斯美學的社會早已被內建了排除異質的控制機制。」

 

除了共同體主義傳統,日本民主化的發展史也必須要特別注意

一旁抽著菸、在大阪做勞工律師三十幾年的T師補充道,

日本人不上街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那就是日本的民主化是放眼世界民主國家中極為稀有的經驗

——一個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

不是經由市民革命、就是透過與權力者的交涉讓步而取得,

日本的民主卻很弔詭的來自於『敗戰』,

二次大戰戰敗後,

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與他的美國大兵們把憲法和民主塞給了日本

從此一夕之間我們從天皇的國度變成了跟西方一樣的民主國家,

但我們的社會與人民

卻不曾經歷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珍貴的社會衝撞與對話經驗。」

 

「所以事實上日本式民主的核心旋律

從來都不是公民社會,而是官僚體制。」

 

「某方面而言,

日本只是一個在憲政民主框架下

繼續由『お上(江戶時代庶民對於官僚或統治者的稱呼)』

由上而下遂行治理的前近代國家。」

 

曾經在六零年代擔任京都大學研究生學生會會長

的N師點點頭接著說:

再來,或許是最重要的原因,

集會遊行或者是所謂的社會運動的手段,

因為日本過去的歷史而蒙上了陰影,

其實我想澄清一個脈絡,

事實上日本在戰後步入民主化開始一直到六零年代,

一般人民對於社運或集遊不但不反感、

甚至人民對運動是抱持同情與支持的。」

六零年代從反安保鬥爭到全共鬥,

日本的學生運動達到高峰(圖片來源

 

「但是七零年代以後一切都變了調,

六零年代的學生運動到七零年代開始出現偏差與失控,

一部份的學運組織、

乃至鼎鼎大名的日本赤軍採取了恐怖主義路線,

事實上嚴重的打擊了社運在日本社會的形象。

 

其中以創日本電視史上的收視率紀錄、

1972年NHK直播的淺間山莊事件最具有代表性,

當大眾透過電視目睹原本懷抱社會改革理想的學運青年,

竟然走向同伴相互虐殺、

甚至對無辜人民發動恐怖攻擊的行動時,

人民開始對社運產生了厭惡的心理。」

 

「左派」、「社會運動」等詞彙漸漸在日本成為負面詞彙,

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一系列變調的過程中,

來自國家與他所操縱的媒體保守力量從中進行的刻意形塑,

發揮了多麼關鍵的影響力。」

 

「七零、八零年代,

保守的國家官僚透過塑造一般人民渴求秩序的召喚,

在社會各個層面加速排除反抗力量的作為,

例如,

一群由年輕的法律人組成、

一路在戰後各個社運現場的法律訴訟戰中

發揮極關鍵影響力的『青年法律家協會』

就遭到國家全面的肅清,

透過著名的『平賀書簡』事件,

帶有進步與左派思想的青年法律人被徹底從司法官僚組織中清除。」

 

「與此同時,

日本的司法判決更強力的召喚「秩序」,

政治性言論、罷工、工人集體行動、學生運動等事件

被司法嚴厲的鎮壓,

當年日本憲法學權威蘆部信喜教授就曾經感嘆的說,

當自由總是遇到秩序就必須屈服,那國家不過是徒具虛名。」

 

「不幸地,

就在同一時間日本經濟步入高度成長期的同時,

我們日本人開始習慣相信

國家與企業所創造的秩序與效率,

人們以為那是帶給日本經濟成長與富裕的關鍵,

誰也沒想到泡沫很快就在八零年代開始崩壞了,

日本就此走進了蕭條與虛無,

但人們卻好像怎樣都無法想起該如何反抗與掙扎⋯⋯」

 

N師一邊徐徐地說著一邊點起了菸猛力的吸了幾口,

眼神裡卻開始出現了黯然的神傷⋯⋯

 

在場唯一與我同樣是二十歲世代U君這時開口了:

今天在日本年輕人集中的網路言論論壇,

包括像是2ch、以及niconico互動式動畫平台上,

社運以及集會遊行幾乎壓倒性的

被日本的年輕鄉民評價為『反社會的犯罪行為』,

這意味著日本的年輕世代

今天完全自我阻斷了走上街頭作為改變社會的方式。」

 

「我不認為日本年輕世代不關心公共議題,

只是第一個,

他們絕對不會在現實領域中站出來發聲,

再者,

就如同當下的網路言論生態,

今天日本年輕人關心公共議題的趨勢是非常令人擔心的。」

 

總是堅持六零年代校園風格、

課堂結束後堅持所有學生必須到研究室一起喝一杯日本酒的K師

說出他對日本年輕人的觀察。

 

日本的年輕網路世代被冠上了一個新名詞—『ネトウヨ(網路右翼)』。

 

這些出生成長於日本泡沫經濟後長期不景氣與低迷狀態的日本二十歲世代,

過往被認為普遍具有一種「遁世」的特質,

非典型雇用與派遣勞動的猖狂,

讓日本的年輕人處於工作貧窮以及迷惘狀態,

這些在競爭中失敗的年輕人成為NEET(尼特族),

最近很多中年世代甚至開始稱年輕世代為『悟世代』,

意思是這代日本年輕人不但不再關心社會、

甚至連自身生涯、戀愛等事務都全部失去熱情,

將自我封閉於孤獨與虛幻的網路與動漫世界,

如同出家人般頓悟、開悟、遁入空門。」

一幅嘲諷網路右翼特徵的漫畫(圖片來源

 

但『沉默』不過是僅觀察到年輕世代的外顯行為就妄下的評價,

但一方面他們內心的不平與吶喊只會在網路上發出。

 

對年輕世代而言,

網路既可以匿名又不用與人們實際面對面,

因此想真正了解日本年輕世代的真實聲音,你必須只能透過網路。」

U君說

 

「然而,

這些外表沉默卻在網路世界裡奮力出聲的年輕世代,

卻在公共領域的討論中存在著一種高張的右翼氛圍,

他們缺乏真實世界複雜的利益折衝與溝通交涉經驗,

將對公共事務甚至人際相處的理解簡化為動漫劇情式的正邪對立,

使用著仇恨與歧視性的言論,

夾雜著憤怒與過分戲劇化浪漫憧憬的情緒在網路上蔓延,

對於真實存在而日漸嚴重的社會問題卻失去了視野以及批判反省能力,

更不用期待年輕人會起身進入現實世界中著手行動改變社會了。」

K師立即提出了他社會學式的分析與批判。

 

「相反的,

國族動員式的仇恨言論反而對年輕世代最具有號召力,

日本社會儼然成為了法西斯主義蔓延的溫床。

 

近來的選舉中已經有政治人物嗅出這樣的氣息,

不斷發表挑動民族主義情緒的仇恨性言論以及鼓吹軍國主義復僻,

後來我們發現,

投票給這類候選人的大多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這樣的現象對日本而言絕對是個隱憂。」

日本近來的極右翼集會,

甚至已經可見到納粹旗幟出現

圖片來源

 

那日本的未來該怎麼辦呢?」眼見話題即將結束,

我做了一個人文社會科學討論中最不應該的動作

——討取標準答案。

 

「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答!」T師說

「必須留給日本的年輕世代自己去尋找答案。」

 

不過這一次,我倒建議願意積極思考的年輕人,去台灣吧!」

N師拍了拍U君的肩膀

或許這一次,台灣會先一步找到答案呢!」

———————————————————————————————–

本文作者現旅居日本京都,

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

專攻勞動法和泡溫泉,對包括罷工、社會運動、轉型正義、

台灣獨立等一切「妨礙社會秩序與善良風俗」、

找「權力」和「國家」麻煩的「壞事」都很有興趣。

—————————————————————————————————–

 

================================================================

作者相關文章列表

・【京都想想】日本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通り魔」? May 23, 2014

・「母親節」談「台灣人權之母」—三宅清子女士的故事 May 11, 2014

・【時事想想】「我們必須奪取權力」:太陽花世代的革命宣言 Apr 7, 2014

=======================================================================

Conan Yang

據媒體報導,
統派團體將在五月四日當天
以「捍衛民主,回歸法治」為口號,舉辦「新五四運動」,
號召人民「上凱道、反胡鬧」。
 
然而,稍微懂一點歷史者,
就知道稱這個活動為「新五四運動」,
有多麼的可笑。

「新五四運動」,顧名思義,

承自一九一九年由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五四運動」,
該運動影響中國文明發展甚為深遠
值得台灣民主運動借鏡。

五四運動那群愛國學生,

為了表達對不平等和約的不滿,
以山東主權向日本借款的曹汝霖家燒了,
痛打去曹府串門子的駐日代表,
史稱「火燒趙家樓」。
 
為此,政府抓了卅二名學生,並進行連串鎮壓行動,
蔡元培等支持學運的學者,為了營救學生,
發起全中國工商界罷工罷市。
 
你說放火燒房子、毆打官員和發動罷工罷市,是不是「胡鬧」?
然而正就是因為各界「胡鬧」,施加壓力,
中國代表才沒在不平等和約上簽字,
這就是民主運動的價值。

今天,台灣這些抗爭民眾,也許妨礙了交通,

也許破壞了安寧,但都還以非暴力抗爭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你們就開始「反胡鬧」,為了挺鎮壓者上街頭,
真的知道什麼是「五四運動」嗎?

再者,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睜大眼睛看看,
哪些人才是甘願矮化國家主權的真正「國賊」?
 
近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不就是因為這些「國賊」而起?
幫忙討伐國賊,反而譴責那些起身反抗的異議之士,
這根本是助紂為虐,
完完全全侮辱了五四運動的精神。

這是哪門子的「新五四運動」?
 
我呸!
—————————————————————————————

臣借鐘

 
對於懷疑這篇文章的人,想要請問你們幾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旅居日本京都,
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的人,
要特地在網路上寫一篇內容造假的文章,
而且他有署名哦?
另一個問題是,
請問你們住在日本,看得懂日文,
懂現在日本社會和現在的日本文化嗎?
還是你們只是純粹為了反對而反對呢?
如果不是的話,可以讓我知道原因嗎?
謝謝

———————————————————————————————

Yakumo Fujii

今天我下班03:30左右,路過所謂「新五四」的會場,

還拍了一些照片,只有噁心可以形容。

會場份子:

某傳統幫會組織、中國統一促進會(白服白帽紅字,不拿國旗)、愛國同心會、

退伍軍人權益促進會、

一群穿著<台灣加油 警察加油>淡藍色T恤大哥帶隊的年青人、

新黨鼓隊、黑道份子白狗及其黨羽、

士林還是內湖的一群高齡打鼓的老嫗不停在台上喊中華民國,

還有先前在電視上唱歌不成調的那個年青男子。

現場發放<反暴民>之貼紙,

有老翁偷偷發放<X晨報>內容大致是[釣魚台是我們的]之類的文字,

還有<支持服貿>的填單。

有兩個外省阿伯揹著標語「民主法治均富 新中國」

www 可是他手上拿著中華民國國旗 www

軍人節/教師節 軍教放假,

公家人員平常更是放個不停。

五一勞動節,全省工會卻要淋著雨上街遊行,

可憐喔。

電視媒體還講的像台北不安寧,

像是抗議人士的問題一樣?

五月又是繳稅日子,軍公教要不要也多繳點稅呢?

別人上街的憂悶生活過不下去,不得己上街怒吼。

既得利益者上街,是高喊口心表裡不一的口號,

開心帶動唱還打鼓作樂。

可憐喔,

台灣已走向新警察國家的道路。

過去五年是,要飯吃要經濟、不要國格不要社會公平。

未來五年是,要安定要秩序,不要自由不要國家法治

。假的拼經濟,苦果現在已經知道。

假的要秩序,未來人民將動輒法辦。

這國家除了暴力革命外,已經沒有藥救。

—————————————————————————————————-

葉小祐

好吧,我是覺得,
很多台灣人看完這篇文章,
一定會產生一種”其實我們也不錯”的錯覺.
.
我也在日本讀書,
但我個人認為,在看這篇的大前提是要認知到:
1.”日本是國際認同的主權獨立的國家”,
學生運動反抗的日本政府,是”豬一般的隊長”,
還是自己人,是日本人.反抗是求進步.
2.”台灣不是國際認同的國家”
台灣要反抗的國民黨政府,是”神一般的對手”,
是敵人.反抗是求解殖.
可是很多台灣人是”把神一般的對手,以為是豬一般的隊長”,
敵我不分的情況,才一堆人罵馬英九無能而非邪惡惡

————————————————————————————————–

Chin Ohara

 
常常在華文媒體看到各種從日本當地人自我批判的言說,
引伸出來的對「日本人」所下的定義,
感覺往往以偏蓋全,
並未真正切中「日本人所以之為日本人」的核心。
那是誤讀嗎?
還是從自我的意識出發的某種誤解?

日本人是個在公眾場合會表現「謙虛」的民族,

當面對他人的質疑時,
往往不會極力辯駁,反而會以客氣的態度認可或「承認」,
但是否就此便代表他內心只有這樣一種態度?
費猜測。
譬如說日本人自己也坦承日本是個「集體主義」的國家,
然而這樣的「集體主義」是否就是我們想當然爾的某種不自由的集體主義,
卻又需要進一步去析解。
如果以連日本人自己都承認的集體主義來解釋說
「日本年輕人不再抗爭」是源自於此,
那誤會就大了。

無論從哪一種文化創造的角度去看日本,

都不能不承認日本是人類世界名列前茅的文化創造者。
 
無論是電影、文學、攝影、時尚、陶藝、建築…..(遑論在其他的產品工業界),
日本都有數不清的名家和菁英,而且各有各的獨特個性。
 
從這些方面來說,日本的「集體主義」和這種文化上極其燦爛的表現
,無法從表面上去劃等號。
 
 
如果「集體主義」代表的是一種
不自由、缺乏民族的自主性,
為何會有如此傑出且層出不窮的富於個性的創造家?

日本當地有各式各樣的自我批判,

也有無數的政治派別,
果只憑幾個樣張或幾個日本人的言論,
就來對日本人或「日本年輕人」下定義,
我認為是粗率的,也不符合個人對「日本人」此一複雜之詞的印象。
 
歷來對「日本人」的簡化定義
到頭來也多屬霧裡看花,並沒有真的廓清了什麼,
因為在定義的外圍,不斷會有例外來推翻此定義。

———————————————————————————————-

沙嘉大根

的確日本在電影、文學、攝影、時尚、陶藝、建築等方面
很有建樹,
但其實那些「傑出且層出不窮的富於個性的創造家」
其實也不過是上一代的人。
新一代的日本人也不過是活在上一代的人的影子中,
這些年輕人沒有出色的創造,沒有傑出的成就。
 
「集體主體」不僅是影響了年青人的突破思維
更影響著日本的經濟和將來。大家不防去一下日本,
仔細看一下,今年的日本,
跟十年前有分別嗎?
他們在這十多年中,完全沒有進步過。

—————————————————————————————————

Chin Ohara

一個社會中的出色人物,

多是從少年、青年然後到中年開花結果,

至老年則沈澱成大師的位置。

 

所以,我們看今日的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村上春樹、大江健三郎、

草間彌生、村上隆、三宅一生、安藤忠雄、石原慎太郎、鈴木一朗…..,莫

不都是從很年輕的時候奠下基礎,

再慢慢地浮出頭,吸收前人的養份,再成熟結果的。

 

今日看似平淡的日本年輕社會,有多少將來的大師正在醞釀,

其實沒有誰說得準。

但是光從攝影、文學、陶藝、建築、體育….各方面,

都能看到日本依然有一個龐大的隊伍隱隱然在接棒。

日本社會跟歐美、中國社會不同的地方,

在於他們是個平常看起來無聲的世界,

但是創造力靜靜地在其中傳承產生,不可漠視。

我們的社會通常靠個人的單打獨鬥和勇於表現,

但日本社會並非如此。

他們的建築家已經拿到普立茲克七個獎座(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一),

諾貝爾獎近二十座,包括科學、文學與醫學獎,

亞洲無他國能及。

陶藝方面,新生代的陶藝家已經推陳出新,

出現許多不同面貌的創新者(若不去日本,也可至台北小器藝廊看到)。

年輕的攝影家亦大量浮現(可至台北也趣藝廊參考資料)。

年輕的職棒選手和足球高手,

仍繼續被美國、歐洲高薪挖角。

如果經常接觸日本的文化刊物,可知新人依然輩出。

但是你如果直接當面去問日本人,

他們一定會自謙地跟你說盡他們自己的缺點,

然後讚揚外國(包括臺灣)的表現,

這是他們由來已久的民族性。

 

他們是個內斂的民族,

這一點看不出來他們跟二、三十年前有太大的改變,

也同時是他們看似安靜、沈默的創造力之可怕的地方。

 

千萬不要小覷日本人潛伏在這種自謙的表象之下的悶火山。

無意誇張這個東洋國家的能力。

 

但它的人口是臺灣的五倍(世界第十大),

土地面積是臺灣的十倍(比包括英國在內的多數歐洲國家都大)。

 

它在各種領域的水平,依然還是值得臺灣人學習吧。

 

不過,以上的解釋已經越出「集體主義」的範圍,

卻也間接解釋了日本之「集體主義」中

隱含了獨特個人創造力的特徵所在。

————————————————————————————————

姜姜

你是沒有關注太陽花學運嗎?

@@ 那些學生厲害的程度

我懷疑誰有資格跟他們說

“你們不要害怕競爭”……..

你要不要猜猜全球有多少年輕人

可以一晚上架好完整的對全球網站,

三天辦一場4,50萬人的活動,

而且面對幾十萬人

還可以侃侃而談連聲音都不會抖???

———————————————————————————–

=============================================================

日本二戰後名存實亡近70年

==========================

 

<二戰後近70 日本年輕人仍然不能成為正常國家的國民>

 

戰後日本如何走來???

日本二戰後近70,

佔領軍代理人仍然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舊金山和約》生效之日 日本並未還給日本國民

佔領軍表面上離開了!!!

佔領軍制定的憲法

 

並未離開

佔領軍培養的代理人並未離開!!!

>>>“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 相關 ] 思考憲法可改與不可改 [  朝日新闻 ]

>>>>> 

[日本戰後世代作為正常國家日本國民的權利–>日本國民基本人權]

——————————————————————————————-

[ 主權在民>>憲法還給國民>> 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

日本人和深夜勞作的德國人很像﹐在最悲觀時實現重建的經歷。

1950年到2008年﹐其人均收入大幅增長。

重視教育愛國主義在日本社會中佔據突出地位﹐

國家土地短缺、自然資源不足情況下實現了繁榮。

最強大的資源﹐應該說是日本人民

他們幾乎全部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達成所願的強大動力﹐

並且始終具有創新精神。

他們發自內心地關注國家的興衰這可以叫做愛國主義

但更加深刻﹐屬於某種體現在他們文化之中的東西

>>>

[ 相關 ] 日本重建最強大的資源:人民 [ WSJ, Marshall Loeb]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