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注和議論拜登“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發言

 

最後更新 {0}19.08.2016 01:39 http://www.voacantonese.com/a/cantonese-gl-japan-reacts-to-biden-we-wrote-japanb-constitution-comments-0819-2016-ry/3470555.html

日本關注和議論

拜登“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發言

=========================

美國副總統拜登週一在支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林頓的集會上

批評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不知道含有不發展核武器的

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的演講,引起日本關注和議論。

 

儘管日本政府到週三(8月17日)為止,

沒有對拜登的發言作出正式評論,

不過日本駐美國大使館週二(8月16日)接受日本官方電視台 –

 

日本放送協會(NHK)的採訪時評論說:

“現行日本憲法雖經過帝國議會(1890年至1947年的日本議會)

充分審議和有效決議,但這是在美國佔領軍強烈影響下制定的產物”,

反映了日本政府的立場。

 

NHK在報導中形容

“有關日本憲法,美國政府高官說出‘是我們寫的’的發言,

是個例外”。

 

日本共同社、《朝日新聞》等主流傳媒也都在報導中強調,

美國政要公開明言起草日本憲法是個例外。

 

《朝日新聞》更在評論欄目“天聲人語”進一步說,

日本憲法在美國主導下誕生是事實,

日本政府匯總了的憲法改正案是

非民主性地在佔領軍總司令部(GHQ)短期內製作而成的草案上

修改而成”,

並引述前首相宮澤喜一的話說:

雖然不是我們自己製作的,反正是有違和感,

但我們有培育憲法、使用慣了的部分”,

反對修憲的《朝日新聞》指出,

那些指責日本憲法由美國制定,主張修憲的意見,

當然會借機利用,但戰後70年,日本憲法和放棄戰爭的第九條不變,

這是日本國民的判斷。

 

戰後憲法

現行《日本國憲法》自1947年5月3日開始施行,

其背景在日語維琪百科中的記述是:

1945年8月15日,

接受《波茨坦宣言》、向戰勝國投降的日本政府,

基於被要求

“日軍無條件投降”、“加強日本民主主義傾向”、

“尊重基本人權”、“和平政治”、

“通過國民自由表達意思決定政治形態”等,

事實上承擔了改正憲法的義務。

 

然後在戰勝國聯軍最高司令官(麥克亞瑟)總司令部監督下,

制定了《憲法改正草案綱要》,經過迂回曲折起草的新憲法,

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73條規定的改正憲法手續,

1946年5月16日經過第90屆帝國議會審議作出若干修訂後,

1946年11月3日作為日本國憲法公佈,

並於6個月後的 1947年5月3日起實施。

修憲議論

1946年日本公佈憲法時,

美國曾定下10年不得修改的制約,

一般被相信是為了防日本翻案。

 

但隨著東西方冷戰日趨激烈,

美國開始顯示希望日本修憲或改變解釋的意向。

 

尤其是90年代波斯灣戰爭時日本以憲法為理由不參與出兵後,

美國期待日本修憲的願望趨於鮮明。

 

二十一世紀後,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 (Richard L. Armitage)

曾在東京公開演講敦促日本修憲。

 

日本國內的修憲聲也有起伏,二十一世紀後修憲主張鮮明,

最近一次受矚目是

2012年日本民主黨(現為民進黨)政權時期開始,

2012年12月自民黨奪回政權後,

修憲被日本內外相信是首相安倍晉三的重大政治目標之一。

 

日本修憲有兩大前提條件,

第一是必須有三分二國會議員贊成;

第二是必須經國民投票獲得過半數國民贊成。

 

上個月參議院選舉,

執政自民公明兩黨加上在野維新黨贊成修憲的國會議席

首次超過三分二,

不過反對修改“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的公明黨與自民黨

至今仍有觀點差異。

日本政界視憲法為己出

而今年多項民意調查結果說明,

除了不少不置可否的民意外,

贊成與反對修憲的意見基本勢均力敵,

但反對修改第九條的民意占多數。

 

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客員教授池田信夫說:

日本憲法當時是美國制定,但不僅經過日本國會批准,

也在後來美國希望日本修改第九條時,

遭遇前首相吉田茂(1948-1952)拒絕,

而且日本國民投票選舉的議員也長期沒構成三分二贊成修憲的形勢,

所以不能說日本被迫施行憲法”。

 

前共同社《中國觀察》週刊總編輯阪井臣之助說:

“拜登的發言讓人覺得美國終於說了實話,

當然這個發言今後對主張日本憲法因為是美國制定,

所以日本需要修改的日本右翼有利”。

左翼右翼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1868-1912)

受法國大革命影響,

社會開始把主張自由民權體制的改革派稱為“左翼”、

維護藩閥和地主體制的保守派稱為“右翼”。

左翼擁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右翼擁護天皇和對外擴張等。

不過日本的左翼與右翼的主張和性質後來

不斷隨著國內外局勢變化發生演變,

較典型的案例是二戰後左翼共產黨仿效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

推行的遊擊戰,被日本視為恐怖活動;

日本赤軍也因從事偏激活動被定性為恐怖組織。

 

但中國文革初期,毛澤東建議日共發起革命,遭日共拒絕,

從此中日共產黨翻臉,至今仍是有明顯距離的關係。

日本左翼與右翼二戰後同時都有不同的反美主張,

不過近年日共和溫和右翼也都承認

《日美安保條約》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日共以往反對天皇象徵的立場近兩年也正趨溫和。

 

二十一世紀後,

日本該如何維護國防已是研究外交或安全保障的日本學者們

考慮修憲問題時的重要因素,

拜登的發言可能令日本更多了一個考慮修憲問題的因素。

=========================================

[ 2016二戰結束71週年 ]

1946年公佈憲法,美國定下10年不得修改的制約, 防日本翻案。

 隨東西方冷戰日趨激烈, 美國希望日本修憲或改變解釋的意向。

尤其是90年代波斯灣戰爭時日本以憲法為理由不參與出兵後,

美國期待日本修憲的願望趨於鮮明。

21世紀,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 (Richard L. Armitage)

在東京公開演講敦促日本修憲。

===========================================

[ 美國副總統拜登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

 

“拜登的發言讓人覺得美國終於說了實話,

對主張

日本憲法因為是美國制定,所以日本需要修改的日本右翼有利”。

 

 [ 相關 ]   拜登 :“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 VOA ]

===========================================

日本佔領軍代理人  [ 日本戰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世代 ]

============================================

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客員教授池田信夫說:

日本憲法當時是美國制定,但不僅經過日本國會批准,

也在後來美國希望日本修改第九條時,

遭遇前首相吉田茂(1948-1952)拒絕,

而且日本國民投票選舉的議員也長期沒構成三分二贊成修憲的形勢,

所以不能說日本被迫施行憲法”。

 

 [ 相關 ]   拜登 :“日本憲法是美國寫的”[ VOA ]

============================================

BRexit vs. JPexit

Another Japan !!!

Japan with no history.

Chinapan >> 支那日本

——————————-

[ 日本社會現狀:「戰後體制」以隱匿的形式延續擴大]

   

[ 相關 ]

  英國脫歐公投對日本有何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 ]

=========================================

[ 日本社會現狀:「戰後體制」以隱匿的形式延續擴大 ]

 

日本能真正地終結「戰後體制」嗎?

 

日本的「戰後體制」以一種奇妙的形式得以延續,

這就是當下的社會現狀。

 

[ 相關 ] 

「戰後」何時結束?——探索未來的年輕人們 [古市憲壽]

============================================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在民眾的心目中,明仁天皇勇敢

——雖然採用了必要的含混說辭

——表達自己退位意願的舉動,

首次讓他變得比他父親更重要。

 

多年被當做「現人神」後,

其父裕仁天皇被迫變成了「象徵性的天皇」。

 

現在,通過一個出人意料的自發舉動,

明仁天皇重新彰顯了

自己作為日本第一位真正的戰後天皇的地位。

 

[ 相關 ]   明仁天皇與安倍[ 紐約時報 ,加藤典洋]

==========================================

但天皇與他的國家一樣,

仍是尚未解決的矛盾與未能面對的歷史的囚徒,

儘管這種歷史往往通過殘留的、曾經是天皇崇拜的竊竊之聲表達出來,

但總還是比皇室本身要大。

 

儘管天皇有很大的象徵力, 但在尋求自己退休一事上,

他卻陷入了向公眾求情的境地。

 

[ 相關 ] 

受困於歷史與國家認同危機的日本天皇[ 紐約時報,MAX FISHER ]

===========================================

  [ 日本佔領軍代理人 – 戰勝國的日本人  ]

「躺在納稅人血汗錢上的寄生蟲。」

這是我的父親鄙夷日本天皇的用語。

 

那時候,我們的天皇是裕仁(Hirohito),

而我父親對他的反感在日本知識分子當中很普遍。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認為越早把天皇趕到街上越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看著現任天皇明仁 (Akihito)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己的象徵性職責,

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向公眾致意、探訪受災者,

我的態度軟化了。

 

我開始喜歡他,甚至開始同情這位說話柔聲細語的天皇。

 

這與許多同胞的想法一樣,

不管他們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

 

天皇的日程毫無鬆懈的餘地,他這份工作誰都不想乾。

[ 相關 ] 

誰還願意嫁給天皇?[ 紐約時報 ,水村美苗 ]

==========================================

二戰結束後不久,作為日本投降的一部分,

裕仁宣稱拋棄「天皇是現世神這一虛構觀念」。

 

根據日本於1947年實施的戰後憲法

天皇成為了「日本國及日本國民團結之象徵」,

一個沒有政治權力的名義上的領袖。

 

根據1947年生效的戰後憲法

只有男性繼承人才能繼承皇位,

但在2005年曾一度考慮通過修憲

讓女性獲得繼承皇位的權利。

 

 [ 相關 ] 關於日本皇室,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 紐約時報 ]

============================================

日本戰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世代:

>> 價值觀錯亂的世代 !!!

>>

村山曾在迎來二戰結束 50周年的1995年發表“村山談話”,

對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  ?????

[ 相關

日本前首相村山批評安倍歷史認識問題發言 [ 共同社 ]

===========================================

[  日本二戰後 名存實亡 71年 ]

大量「不好說」的回答,不意味着他們沒答案,

而是反映出日本人至今看待「那場戰爭」的心態依舊複雜

 

日本普通民眾國家的關係上來理解。

 

記得在日本上小學、中學期間,

有些師生望着國旗「國歌齊唱」的時候,

都會覺得很尷尬,甚至難受。

 

不少日本國民看來國旗和國歌是軍國主義者發動戰爭的象徵,

不僅給他國人民造成了傷害,還迫使日本陷入崩潰

 

由於這段歷史,媒體、學者、百姓心裡始終存有疑問:

國家政府憑什麼不會犯錯誤呢?

 

「國」字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我認為,

日本修憲派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中國、韓國的外交壓力,

恰是來自日本國內對「國家主義」的厭煩和警惕

 

二戰結束已近70年,

戰後的日本拿着「和平憲法」,

在美國「核保護傘」之下走了一條

「重經濟、輕安保」的吉田茂路線(Yoshida Doctrine)。

 

日本社會迄今依然走在這條路上,卻顯出疲態。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失落的二十年」

中國崛起的大時代背景令日本人感到擔憂:

「我們這樣下去,

經濟影響力下降,政治無法行使話語權,

會不會被孤立,被邊緣化,

最終變成全球化時代的孤兒呢?

 

[ 相關 ]日本倒向「右翼」了嗎?[加藤嘉一,紐約時報]

===============================================

<二戰後71 日本年輕人仍然不能成為正常國家的國民>

 

戰後日本如何走來???

日本二戰後近70,

佔領軍代理人仍然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舊金山和約》生效之日 日本並未還給日本國民

佔領軍表面上離開了!!!

佔領軍制定的憲法—並未離開

佔領軍培養的代理人並未離開!!!

 

>>>“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 相關 ] 思考憲法可改與不可改 [  朝日新闻 ]

>>>>> 

[日本戰後世代作為正常國家日本國民的權利–>日本國民基本人權]

==================================================

[ 布什認為: 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的內政問題”]

 

布什認為中國正崛起,

公開批評可信賴的盟國首腦極不可取”。

 

採取 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的內政問題

 

[ 相關 ]美前政要透露美國不批評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原因[ 共同社 ]

——————————

Bush is not a Chinamerican.

==============================================

[ 日本民主核心不是公民社會而是官僚體制 ]

太陽花學運到各式街頭運動的蜂起,

福爾摩沙之春透過媒體與網路的傳播,

獲得了日本社會廣大的關注。

 

自從311以後,

日本人的目光焦點慢慢地轉向了這個地理與文化如此接近,

長期不曾被日本社會所注意的島嶼

 

「所以事實上日本式民主的核心旋律

從來都不是公民社會,而是官僚體制。」

 

「某方面而言,

日本只是一個在憲政民主框架下

繼續由『お上(江戶時代庶民對於官僚或統治者的稱呼)』

由上而下遂行治理的前近代國家。」

 

那日本的未來該怎麼辦呢?」

眼見話題即將結束,

我做了一個人文社會科學討論中最不應該的動作

——討取標準答案。

 

「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答!」T師說

 

「必須留給日本的年輕世代自己去尋找答案。」

 

不過這一次,我倒建議願意積極思考的年輕人,去台灣吧!」

 

N師拍了拍U君的肩膀

或許這一次,台灣會先一步找到答案呢!」

 

 [ 相關 ]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張智程  ]

=======================================

[ 主權在民>>憲法還給國民>> 日本還給日本國民 ]

 

日本人和深夜勞作的德國人很像﹐在最悲觀時實現重建的經歷。

1950年到2008年﹐其人均收入大幅增長。

重視教育愛國主義在日本社會中佔據突出地位﹐

國家土地短缺、自然資源不足情況下實現了繁榮。

最強大的資源﹐應該說是日本人民

他們幾乎全部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達成所願的強大動力﹐

並且始終具有創新精神。

他們發自內心地關注國家的興衰這可以叫做愛國主義

但更加深刻﹐屬於某種體現在他們文化之中的東西

>>>

[ 相關 ] 日本重建最強大的資源:人民 [ WSJ, Marshall Loeb]

==========================================

[日本為何突然奮起 ]

這種突然的轉變似乎確實有兩個強有力的催化因素:

2011年海嘯中國

幾十年來, 人們第一次真正發出這樣的疑問:

日本工業是否會出現整體外逃?

第二個因素就是中國。

如果日本故意選這樣一位領導的,那麽中國可能就是一個誘因。

對安全的擔憂和經濟上的無力感間的聯系由來已久, 非常深刻。

 

[ 相關 ]  日本為何突然奮起? [  英國《金融時報 》]

===========================================

[  首相直屬機構–考證日清戰爭後的歷史 ]

 

現行憲法的制定過程

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的佔領政策

進行考證。

 

    [ 相關 ] 

    日本自民党擬成立首相直屬機構考證日清戰爭後的歷史[共同社]

    ==============================================

    歐巴馬廣島行,喚醒歷史深處的幽靈

     

     

    2016年5月12日

    http://cn.nytstyle.com/culture/20160512/t12hiroshimaessay/zh-hant/

    歷史

    David E. Sanger在1988年至1994年期間

    是《紐約時報》東京分社社長、記者。

     

    DAVID E. SANGER

    1945年8月6日,原子彈爆炸約一小時後,日本廣島上方升起蘑菇雲。

    U.S. Army, via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 via Associated Press

    1945年8月6日,原子彈爆炸約一小時後,

    日本廣島上方升起蘑菇雲。

     

    歐巴馬廣島行,喚醒歷史深處的幽靈

    ==============================

     

    華盛頓——幾十年來,

    廣島和平資料紀念館

    如同70多年前原子彈爆炸後的唯一倖存者一樣矗立着,

    來到這座的冷森森的穹頂下,

    參觀者彷彿走進了一個混合著無法言說的悲劇和歷史失憶的世界。

     

    歐巴馬總統本月即將訪問的這座紀念館代表着

    一種幾乎是所有日本人的共識,

    認為廣島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暴行的受害者

    ——父母和孩子燒成灰燼、千萬人斷送生命、

    一代人遭受輻射毒害。

     

    然而,

    是什麼最終導致了這個恐怖事件,

    附近的博物館陳列卻基本上保持沉默。

     

    當時,

    日本戰爭機器肆虐亞洲已經10年,

    直至那個改變了20世紀歷史的早晨。

     

    對於二戰時期的美國人和很多他們的子女來說,

    廣島卻是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中的主角。

     

    他們認為,

    哈裡·S·杜魯門總統投下原子彈的決定

    挽救了數萬美國戰士的生命。

     

    如果進攻日本主島本州島,

    那些美國人很可能就要命喪沙場。

     

    要是去問那個時代倖存下來的老兵

    ——他們從硫磺島一路浴血奮戰到沖繩縣,

    而且知道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

    ——他們毫不認為有必要反思杜魯門總統的決定,

    在造成2000萬亞洲人喪生的日本戰爭行為

    和終結了這場災難的原子彈的恐怖後果之間,

    也沒有什麼道德上的可比性。

     

    歐巴馬總統決定在這座著名的穹頂下發表講話,

    邁出了他之前11位美國總統都迴避了的一步

     

    僅僅是踏上廣島,就意味着他別無選擇,

    只能在

    日本和美國兩國民眾強烈衝突的歷史記憶的雷區中

    謹慎地穿過。

     

    戰爭的劫灰之後,

    兩個國家締結了堅實的同盟;

    而關於歷史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

    卻總是帶來干擾,有時盡在不言中。

     

    而今天,儘管兩國都存在一些引人矚目的不同意見,

    這些解讀卻仍然冰封於歷史之中,

    就像刻在核爆點旁堤岸石階上的那道陰影一般

    ——留下那道陰影的,

    是爆炸發生時一個坐在石階上的可憐人。

     

    週二,美國政府堅定表示,

    歐巴馬總統不會在廣島道歉。

     

    他不會去事後質疑

    杜魯門總統在廣島投放原子彈的決定,

    也不會質疑三天後因為天皇拒不投降

    而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更具爭議的決定。

     

    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

    本傑明·J·羅茲(Benjamin J. Rhodes)週二寫道,

    這次訪問會是一個契機,緬懷所有在戰爭中喪生的無辜的人。」

    歐巴馬在上任之初曾說要建立無核世界

    ——一個他後來發現比想像中更難實現的願景。

     

    對他來說,

    此行也讓他有機會在任期的最後幾個月告訴世界:

    廣島悲劇重演的風險並未遠去。

     

    這也可能是跳入那個歷史大斷裂的好時機。

     

    廣島事件催生了一批偉大的作品

    ——最早在1946 年,廣島還是一片廢墟之時

    約翰·赫西(John Hersey)就在《紐約客》上

    發表了一篇無與倫比的報導

    ——也激發了20世紀最深刻的道德辯論。

     

    今天,「埃諾拉·蓋伊」號轟炸機

    飛越城市的高空並投下炸彈的那個早上倖存下來的人,

    比仍然健在的美國老兵更加鳳毛麟角。

     

    老兵們都已年過九旬,他們相信,

    同樣是那顆原子彈,他們的生命因而得救。

     

    新近的展覽提醒着遊客們,

    廣島當年被鎖定為攻擊目標,絕非偶然,

    而是因為它曾是日本戰爭機器的繁忙的製造中心。

     

    「有人認為,每當我們想起那次轟炸的時候,也理應想到那場戰爭,」

    廣島市市長在1994年參觀新展覽的時候對我說道。

     

    那時,日本右翼人士還竭力反對新展覽開幕。

     

    但即便是在22年後的今天,

    日本對戰爭的洗白式解讀還在教育着他們新一代的學生,

    避免對引發太平洋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決策追根究底,

    也不過多探討「慰安婦」是否是由日本軍方所組織的這一問題。

     

    廣島的鮮明形象,

    已經和日本對轟炸之前的歷史的委婉敘述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讓美國人更加強烈地感到,

    日本從未像德國那樣直面他們的過去。

     

    很多日本人說,美國也是一樣。

     

    他們猶記,

    1995年,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舉辦「埃諾拉·蓋伊」號轟炸機的首次展覽,

    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

     

    那時,

    美國老兵強烈反對冷靜檢討投擲原子彈的決定及其後果,

    以至於國會舉行了聽證會,博物館的主管被迫辭職。

     

    展覽內容被嚴重刪減。

     

    直到今天,

    赫赫有名的B-29被安放在杜勒斯國際機場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外的

    史蒂文·烏得沃爾哈齊中心

    (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任何關於原子彈投擲所帶來的

    短期和長期的恐懼的討論都還是草草而過,

    其背後的歷史也仍然充滿爭議。

     

    參加過二戰的美國高級軍方領導都十分清楚,

    當時日本已經瀕臨投降,因此投擲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

     

    此外,他們當中很多人都認為,

    傷及如此多的無辜平民有違道德。

     

    那些對這一記錄毫不知情的人對此一定會非常吃驚」,

    加爾· 阿爾佩羅維茨(Gar Alperovitz)

    去年在《民族報》(The Nation)中如是寫道。

     

    加爾正在領導一場運動,試圖修正美國自身的歷史解讀

     

    從現在到5月27日歐巴馬總統正式訪問廣島期間,

    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

    美日兩國自1995年以來對待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有何轉變

    日本廣島,建築外殼前的廢墟。它曾經是展覽中心和政府辦公室的所在地。一個月前,1945年8月6日,原子彈首次在戰爭中爆炸。

    Stanley Troutman/Associated Press

    日本廣島,建築外殼前的廢墟。

    它曾經是展覽中心和政府辦公室的所在地。

    一個月前,1945年8月6日,原子彈首次在戰爭中爆炸。

     

    我認為日本對歷史的態度並沒有真正的改觀,

    至少,右翼分子和那些堅決否認日本曾在亞洲發起破壞性戰爭

    並堅稱日本自身才是受害者的人的態度沒有改變」,

    麻省理工大學的理乍得·塞繆爾斯教授(Richard Samuels)說道。

     

    他著有一些關於日本軍方的書,

    觀點鞭辟入裡,

    並圍繞日本軍隊探討了日本戰前與戰後的文化

     

    「對這些人來說,

    歐巴馬總統此次的訪問不過是他們重申觀點的一個契機罷了。」

     

    塞繆爾斯先生認為,

    要預測美國民眾的反應會更加困難。

     

    值此總統大選之際,

    「這無疑是給那些認為廣島是歐巴馬道歉之旅下一站的人提供了充足證據。」

     

    但是,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

    那就是對1945年太平洋戰爭最後幾個月歷史的質疑越來越強烈

     

    根據一些統計,

    當年3月的東京大轟炸奪去了近10萬條生命。

     

    另外,很多對投擲原子彈的決定持質疑態度的人

    都曾問過這樣的問題:

    要測試新武器的威力,為什麼不挑選無人居住的區域?

     

    但塞繆爾斯先生認為,

    最大的改變也許是由於沒有證人

     

    20年前,「最偉大的一代,

    同時也是對二戰有着最生動記憶的一批人,都還活着。」

     

    而如今,這批人已所剩無幾了。

     

    再過不久,

    為廣島遺留問題而爭辯的少數群體

    也將是從未感受過炸彈投擲之時的緊迫感、

    從未生活在爆炸之後的恐懼中的一些人了。

    ================================================

    2016年5月27日歐巴馬總統訪問廣島

     

     

    ===================================================

    [ The endless World War Two !!! ]

    ===================================================

    [  中美韓日本  東海新冷戰– 日本對美國的承諾心存懷疑 ]

     

    日本全民心態根本轉變

    二戰以來日本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意願、更有能力捍衛本國

     

    部分原因是,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承諾心存懷疑

     

    [ 相關中美日韓,東海「新冷戰」[David E. Sanger,紐約時報]

    =====================================================

    [毛澤東後中共大張旗鼓重提抗日戰爭>需要新意識形態取代共產主義]

     

    1985年,

    為銘記1937到1938年“南京大屠殺30萬遇害同胞的紀念館

    落成開放了。

    由於南京並非中共領地這場屠殺之前從沒引起過中共多大興趣。

    如今,

    南京大屠殺在中國被廣泛討論,

    其熱烈程度遠遠超過中國人間更大規模的自相屠殺,

    特別是毛澤東發起的

    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

    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毛澤東時代過後,

    中共大張旗鼓地重提抗日戰爭的話題,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來取代共產主義

     

     [ 相關 ]  “被遺忘的戰爭” [ 英國《金融時報》 ]

    =====================================================

    [ 相關國家政客繼續攪動亂局獲得他們自以為的好處 ]

    他對日本是否是二戰中的侵略者

    這一問題很謹慎地不置可否,

    並為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Yasukuni Shrine)辯護,

    把那個埋葬着13名日本甲級戰犯的神社

    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相提並論。

    現在中國已再度強大,北京要糾正歷史記錄,

    不論那片荒島的實際價值有多麼小。

    北京其實是在1969年聯合國調查組表示

    在釣魚島/尖閣諸島附近發現石油之後

    才表示對島嶼有興趣的,這絕非巧合。

     [ 相關 ]

    東亞各國為何拂不去歷史陰雲 [ 紐約時報, Jonathan Tepperman]

    ==============================================================

     

    美國非得使用原子彈不可嗎?

     

    70年前, 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加速了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結束,

    也推出了核武器時代。

     

    70年後,《紐約時報》詢問讀者,

    他們如何看待 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決定。

     

    當年,杜魯門對投放原子彈決定的辯白是,

    那是避免對日本本土發動全面進攻的唯一途徑。

     

    可以說,發動全面進攻將會給美國和日本帶來更多生命損失,

    比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中死亡的約20萬人還要多。

     

     [ 相關 ]

    對日本投下的原子彈,是正義還是罪惡?[紐約時報]

    ======================================================

     

    歷史學家指出, 俄羅斯加入太平洋戰爭是重要因素。

     

    日本學者長谷川毅否定了傳統論點。

     

    他更認為蘇聯參與太平洋戰爭才是日本投降的原因。

     

    長谷川是目前該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學者。

     

     

    然而,

    上述史學家的論點卻讓許多人感到不自在。

     

    無論是日本西方社會都堅稱原子彈

    是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唯一原因。

     

    對於日本而言,

    這樣的觀點有助於營造日本為戰爭受害者的形象

    轉移人們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和戰爭罪行的注意力。

     

    而美國人則將日本的投降歸功於原子彈襲擊,

    藉此解釋美國投擲原子彈的正當性

     

       [ 相關 ]  日本是因為原子彈而投降嗎?[德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