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韓,東海「新冷戰」

 

New York Times China 2013年12月02日

 

中美日韓,東海「新冷戰」

 

DAVID E. SANGER

 

華盛頓——當下,

奧巴馬政府一直關注於新形式的衝突,

在這個各國間利用網絡武器和無人機擴大勢力的時代,

圍繞東海上一小群島礁突然爆發的危險競賽,

似乎把時間撥回了冷戰時期。

 

突然之間,

海軍艦艇和空中巡邏成了美中之間潛在衝突的常用手段。

 

奧巴馬政府越來越擔憂,衝突可能會升級。

 

美國官員也曾表示,

這場衝突也可能會對美國管理中國崛起,

但又不公開遏制中國崛起的複雜計劃造成影響。

 

和冷戰時期一樣,

迫在眉睫的領土爭端似乎只是一個影響更深遠的問題的借口,

即誰能對這片廣闊的區域施加影響力。

 

其結果就是,

中國越來越堅定地對幾座島嶼表達領土主張

這些島嶼曾經基本上只對漁民有重要意義。

 

而與此同時,

美國的盟友也在把軍力傾入這一區域。

 

這樣一來,一度潛藏的衝突,

可能就會升級為太平洋上更廣泛的實力較量。

 

原本戰略地位一般的海上橋頭堡韓國,

顯露出了巨大的象徵意義。

 

韓國對中國在區域內的實力有着更廣泛的顧慮,

該國正在建造一座新的海軍基地,

容納包括潛艇在內的20艘艦艇。

 

韓國表示,

必須要保護對該國出口至關重要的的東海航道,

韓國的出口商品包括很多運往中國的電子產品。

 

日本目前主要依賴位於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基地

對其在周邊地區有限的巡邏行動提供支持。

 

日本計劃在2016年,

在爭議島嶼附近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上,

新建一座軍事基地。

 

爭議島嶼日本稱為尖閣諸島(Senkaku),

中國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日本還計劃向沖繩部署更多F-15戰鬥機和雷達預警機,

還打算部署一艘新的直升機航母,

而且還首次考慮購買未配備武器的美國無人機來巡邏這一區域。

 

這些舉動是日本長達三年的軍事戰略轉移的一部分,

目標是把關注點轉向南方島嶼和中國。

 

它也是日本全民心態發生根本轉變的一部分,

自二戰以來,

日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願、也更有能力捍衛本國。

 

發生這種轉變的部分原因是,

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承諾心存懷疑。

 

美國副總統小約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

已於周日啟程,

前往參與競爭的三個主要國家的首都,

東京、首爾和北京。

 

奧巴馬政府的公開訊息是,各方都需要冷靜下來,

阻止民族主義言論加劇緊張局勢。

 

拜登到訪時,

各國也都在調整文職官員和軍方互動的機制。

 

過去幾周里,

因為截然不同的原因,

日本和中國分別批准成立了新的國家安全機構。

 

對日本來說,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

意在增強首相在危急關頭的控制權,

但由於二戰遺留的記憶,

日本民眾長期以來一直抗拒這種設想。

 

對中國而言,

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似乎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所有國家權力資源行使

一定程度控制權的一種嘗試,

他的前任胡錦濤從未取得過這種控制權。

 

有趣的是,

當中國向另一處潛在的衝突地點南海地區派遣航母時,

其航線避開了上述爭議島嶼。

 

這個跡象或許表明,

中國意識到,自己也許有些不自量力了。

 

儘管如此,

美國官員私下裡仍表示,

他們擔心一次小小的事件就會迅速惡化局面,

比如,與十多年前美軍偵察機和中國空軍飛機在海南島附近相撞類似的事件。

 

在ABC周日的節目《本周》(This Week)上,

直到今年早些時候一直擔任奧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的湯姆·多尼隆(Tom Donilon)說,

一個類似的「誤判風險」在於「我們在該地區前行時,必須密切注意什麼」。

 

多尼隆也是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主要規劃者。

 

奧巴馬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說,

拜登將要傳傳達的訊息是,

美國將「尋求建立危機管理機制,

並實施建立信任的舉措,從而緩解緊張,

降低衝突升級或發生誤判的風險」。

 

但奧巴馬的一位現任顧問卻表示,

「很明顯,重點並不是真的在於那些島嶼」。

 

這位官員不願在就這個敏感的戰略問題公開發言。

 

這名顧問還說,

重點在於中國一些人,

其中包括解放軍,

甚至還有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一種願望,

他們試圖

「以不久前還沒有軍事實力,實實在在地表現自己」。

 

這名顧問補充說:

「他們說這是對我們的遏制舉動做出的反應,

但我們的分析是,這其實是他們為了進一步消除我們的影響力,

把我們往太平洋里趕的努力。」

 

實際上,

在2011年1月最後一次以國防部長身份訪問亞洲時,

羅伯特·M·蓋茨(Robert M. Gates)說

自己相信中國的長遠目標是把美國趕到「第二島鏈」,

趕到離亞洲更遠的太平洋中去,

讓美國的空軍和海軍力量進一步遠離環繞中國沿海的區域。

 

兩年後,

奧巴馬政府的官員不會在公開場合發表這一言論,

但在美國對中國軍隊所做的情報評估報告中,

這是一個不斷出現的主題,

儘管因為部分中國官員擔心做得過頭了會產生反作用,

美國的評估也變得更為和緩。

 

在奧巴馬同中國的關係中,

這是一種循環往複的狀態。

 

2010年,

由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

以及中國的一名醉酒船長在尖閣諸島附近

駕船衝撞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一艘船隻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

導致中國叫停了中美兩軍之間的交流和對日本的稀土出口。

 

稀土被用於生產電子產品。

 

事實證明,這兩個後果都是暫時性的。

 

到2010年底,

以國務委員戴秉國為首的部分中國高官告誡,

中國的舉動正在把該地區的國家趕向美國的懷抱。

 

「至於說中國要取代美國、稱霸世界,」

戴秉國在多尼隆頻繁引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那是神話。」

 

但戴秉國已不再當權,

奧巴馬政府現在正試圖弄清楚

如何解讀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做出的各個新動作。

 

這些動作中,

「防空識別區」的劃定被認為是經過了最周密的考慮,

或許也是最大膽的。

 

許多國家都設有這種區域,

但中國完全明白自己的識別區劃定在爭議領土上空。

 

奧巴馬立即做出的反應是,

派兩架未攜帶武器的B-52轟炸機飛越相關區域,

五角大樓稱那是「例行」飛行。

 

相關飛行確屬例行飛行,

但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時機選擇和象徵意義。

 

如今,

白宮面臨著一項更複雜的人物,

即如何進行長期的應對。

 

為了兌現「轉向亞洲」的承諾,

奧巴馬總統必須讓國會和該地區的盟友相信,

他會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給予該地區更多關注。

 

他堅稱,

這麼做不是為了遏制中國,

而是為了維護和擴展美國長期以來

作為太平洋地區和平捍衛者的角色。

 

然而,

在五角大樓預算縮減、全民關注國內問題、

國家安全機構聚焦伊朗、敘利亞和中東的未來之際,

這一點頗具挑戰性。

 

裴若思(Jane Perlez)自北京、Martin Fackler自東京對本文報道有貢獻。

—————————————————————————————————————–

「防空識別區」的劃定是經過周密的考慮,也是最大膽的。

 

多國設有這種區域,中國明白識別區劃定在爭議領土上空

—————————————————————————————————————

奧巴馬的顧問表示,

「很明顯,重點並不是真的在於那些島嶼」。

 

這位官員不願在就這個敏感的戰略問題公開發言。

 

這名顧問還說,

重點在於中國一些人,其中包括解放軍,

甚至還有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一種願望,

他們試圖

「以不久前還沒有軍事實力,實實在在地表現自己」。

———————————————————————————-

很明顯,重點並不是真的在於那些島嶼

重點在中國人包括解放軍新領導班子的願望,

他們試圖

「以不久前還沒有軍事實力,實實在在地表現自己」。

———————————————————————————–

日本還計劃向沖繩部署更多F-15戰鬥機和雷達預警機,

還打算部署一艘新的直升機航母,

而且還首次考慮購買未配備武器的美國無人機來巡邏這一區域。

 

這些舉動是日本長達三年的軍事戰略轉移的一部分,

目標是把關注點轉向南方島嶼和中國。

 

它也是日本全民心態發生根本轉變的一部分,

自二戰以來,

日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願、也更有能力捍衛本國。

 

發生這種轉變的部分原因是,

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承諾心存懷疑。

————————————————————————————–

日本全民心態發生根本轉變

二戰以來,日本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意願、更有能力捍衛本國

 

轉變的部分原因是,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承諾心存懷疑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