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空襲台北,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2015年7月16日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紐約時報》記者。

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作者@austinramzy

Kiki Zhao自北京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翻譯:土土、陳亦亭

 

王霜舟

曾經的日本總督辦公樓、現在的台灣總統府,曾在1945年5月31日的空襲中嚴重受損。

曾經的日本總督辦公樓、現在的台灣總統府,

曾在1945年5月31日的空襲中嚴重受損。

 

盟軍空襲台北,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

 

本月,台灣舉行了一場閱兵儀式

參與閱兵的有騎摩托車和山地單車的部隊,

還有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編隊飛行,

以及在卡車上揮舞着槳片的赤膊蛙人。

 

閱兵結束後,台灣總統馬英九對一些二戰老兵說,

他們擊敗日本人的貢獻並未被人遺忘。

 

「面對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他說,

「8年抗戰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的,

抗戰勝利是蔣介石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英勇奮鬥的成果。」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狀況。

Sean Marc Le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

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

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狀況。

 

這個夏天,

在台灣紀念抗戰結束70周年的各種活動中,

馬英九曾多次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重申這番話。

 

紀念活動是為了提醒全世界,

中國在擊敗日本的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領導抗戰的是蔣介石的國民黨,

不是毛澤東的共產黨。

 

共產黨人贏得了隨後的內戰,

並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黨則逃至台灣。

 

但是,

儘管國民黨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認同,

台灣仍有一些人抱怨,二戰中台灣遭受的一次毀滅性襲擊

——美國轟炸機1945年空襲台北,導致大量傷亡

——遭到了無視,官方沒有舉行周年活動來紀念它,也沒為死者樹立紀念碑。

 

這種認知的缺失是台灣複雜歷史的產物,

延續到了目前的政治分歧之中:

一些人認為台灣是大中華的一部分,

另一些視它為獨立國家。

 

在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

清王朝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失敗後,日本於1895年接管了該島。

 

二戰期間,曾有20多萬台灣人在日軍服役。

 

學者認為,

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戰後控制了台灣,

但對台灣人在戰爭中的經歷沒有什麼興趣,

尤其是美國盟友空襲造成的痛苦。

 

七十年的時間距離,以及獨裁統治在台灣的結束,

也沒能改變這種態度。

 

「共產黨在敵後打游擊。他們怎麼能代表中國的抗戰?

 

所以,國民黨竭力要澄清這段歷史,」

中央研究院的歷史學者陳儀深說。

 

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是政府資助的一所研究機構。

 

「但是,這與台灣之間沒有聯繫。

這是國民黨昔日的輝煌

當時在我們台灣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

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台北空襲的狀況。

 

當時他還是個孩子,由於盟軍的轟炸,

他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離開台北。

 

但是,他的一個妹妹留了下來。

 

1945年5月31日下午,

美國的B-24轟炸機投下炸彈之後,

李日章的父親沖回現在台北太原街的屋子,

召集其他人一起挖掘廢墟,

但數小時後才找到早已發不出呼救聲的遇難者。

 

「戰爭結束後,我回來了,看到損壞的房屋,和我妹妹喪生的地方,」

李日章在一次採訪中說。

 

「街道兩邊都有房子。本來是一些兩層的樓房,但那時已被夷為平地。」

 

相比在德軍倫敦大轟炸中喪生的4萬多英國人,

或者在東京空襲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中喪生的數十萬日本人,

預計約3000人的死亡人數並不多。

 

但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創傷性的事件。

 

轟炸導致逾1萬人受傷,還損壞了一些重要建築物,

比如當時的日本總督府辦公廳舍,現在的總統府。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上將在日記中寫道,

116架B-24S將316噸炸彈投到台北,

當時台北使用的是日文名「台北州」(Taihoku)。

 

根據日記的記載,

當天投到宜蘭附近的炸彈「取得了良好的破壞效果」。

 

直到今天,未爆炸的炸彈還不斷在台北被發現,

它們仍可能會致人死傷,也提醒了人們那段被埋葬的歷史。

「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更多地講述出來,」

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

《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在美國境外用的書名是《中日戰爭:1937-1945》)一書的作者

拉納·米特(Rana Mitter)說。

 

「兩岸對大中華區的抗戰貢獻進行同等的紀念是有必要的。

並不是說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廣義來講,

台灣本土所發生的事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台灣政府行政機構發言人孫立群(Sun Lih-chyun)表示,

儘管紀念戰爭結束的官方活動中沒有一場是專門為台北空襲舉行的,

但紀念活動中會討論到空襲。

 

5月31日,學者舉行了一場專題討論會,

公民社會團體在總統府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上組織了一場紀念活動。

 

但歷史學者陳儀深哀嘆沒有對亡者的正式緬懷和紀念。

 

「在台灣,有關於轉型正義

(民主國家對過去政府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補償,編者注)的討論,

但不徹底,」他說。

 

「亡靈無法安息。」

============================================

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被歪曲的二戰歷史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Free Taiwan!

The lost 70 years of Taiwanese after World War Two.

Has Anyone Asked Taiwanese?

Go Home Chinese,Leave People on Taiwan Along

=========================================================

[防堵共產主義擴散為藉口默許流亡的殘餘國民黨非法竊佔台灣]

 

[ 台灣北韓還要不如的地方 ]

國際社會普遍認知北韓非自由民主的國家

國際社會被誤導以為台灣已經民主化

 

事實上 ,以防堵共產主義擴散為藉口,

流亡的殘餘國民黨非法竊佔台灣

寄生台灣自稱中華民國流亡中國人台北政權

掠奪台灣人資源,建構外來殖民政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六十五年流亡的中國人台北政權始終嚴密的掌控台灣

台灣人爭取免於恐懼生活基本人權被污名化為麻煩製造者

—————-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美國對蔣介石政權非法據台保持沉默

——–>

我用「沉默的同謀」(a conspiracy of silence

形容蔣介石政權美國政府當時的關係。

美國國務院對於蔣氏政權下的專制暴行一清二楚,

卻不讓美國人民了解真相。

[ 相關 ] 白色恐怖 沉默同謀[ 唐培禮(Milo Thornberry)]

========================================================

[聯合國憲章第7776條日本放棄台灣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舊金山和約的前言寫明

日本絕對遵守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七七十六條

日本放棄台灣之後,由人民自組政府,獨立建國。

 

[ 相關 ] 如何反制?[ 沈建德 ]

============================================

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1.10.25)

否定蔣介石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

裁定蔣氏政權為中國的非法政府

移駐台灣也屬非法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台灣人才正式喪失日本國籍

===================================================

[學生諷刺>>上帝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 在台灣丟下國民黨]

 

學生們則說 馬英九統治下的六年

只有虛假的「拼經濟」, 浮濫的土地征收

黑箱服貿協議自經區 都是借由剝奪公共利益

破壞台灣主體性

架空台灣很不容易才建立的一點點民主法治。

 

他們稱馬英九執政六週年令人感到悲哀與憤怒,

除了「黨國巨獸」回來外台灣人主體性也消失,

學生們並諷刺說

上帝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卻在台灣丟下了一個國民黨」,

在馬就職六週年之際他們深深體會了其涵意。

 

[ 相關 ] 台總統馬英九在學生抗議中慶就職週年[ BBC ]

=========================================================

[國民黨台灣(日本)40年戒嚴30年假民主>>聯共併吞台灣]

內戰負於共產黨後,

國民黨殘餘軍隊和支持者逃到台灣( 日本國土 )

 

國民黨統治台灣實行了40年的戒嚴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將台灣引向了(假)民主

 

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

馬英九卻開啟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繫、

開展政治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

 

台北的領導人, 維持事實上獨立的現狀時,

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 政府是遵從公眾的意見

 

台灣民眾渴望中國大陸所帶來的和平和繁榮

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和平與繁榮 放棄主權民主。

 

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

北京的勢力和影響是無法迴避的。

 

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

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 相關 ] 台灣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 紐約時報 ]

==================================================

< 台灣不該選舉ROC總統  > [ 台灣不該選舉中華民國總統]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斯蕾婷娜

2011年六月十六日華府辦台灣為何重要」聽證會,

她強調

台灣關係法雷根總統六項保證仍然有效指導美台關係」;

其中一項(台灣故意漏網的新聞)是

她質疑「台灣不該選舉ROC總統」。

>>>>

美國早已廢止ROCROC還政台灣人民進行建制。

台灣朝野應有正確認識和心理準備。

相關—>續「與鄭弘儀談公投」[連根藤]

=======================================

[共產黨運用物質的繁榮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合法性]

 

鄧小平啟動經濟自由化35年後的今天,

共產黨面對着劇烈的社會矛盾,

正在運用物質上的繁榮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

來維持其合法性。

 

它既拋棄了走向民主的轉變,

也沒有承認人權和公民權

——美國原本希望,中國取得驚人的經濟崛起後,

就能產生這些轉變。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

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據是精心計算的自身利益,

罔顧美國努力推動的國際制度、標準和義務。

 

雖然從長遠來說,

美國人應該希望中國擁抱民主和人權,

但在短期內,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有權建設自己的政府體系,

對於政治合法性和社會公平,也有其自己的標準。

 

美國應該堅持要求中國像聯合國其他成員一樣,

遵守《世界人權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我們必須幫助中國看到,

「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和尊重基本人權之間,

存在着區別。

 

[ 相關 ] 是時候對中國動真格的了[韋斯利·K·克拉克(Wesley K. Clark)]

=====================================================

[ 中國外交部稱釣魚台為"中國台灣"固有領土 ]

中國一直以

“釣魚島(即尖閣諸島)是台灣的一部分,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釣魚島也屬於中國”

這樣的邏輯來主張對尖閣的所有權。

而現在台灣與日本握手言和,無論如何中國也難以接受吧。

 

[ 相關 ] 日台漁業協定的衝擊[ 朝日新聞,鵜飼啟 ]

==================================================

日籍作家永山英樹在幾天前的投書中呼籲二○二○年東京奧運,

希望台灣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之名參加。

 

實在上一回東京舉辦奧運時(一九六四年),

當時日本就已經替台灣正名為「TAIWAN」了,

當時開幕典禮引導台灣代表團進場的牌子上便是寫著大大的「TAIWAN」

(參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p9gKpWwt0影片六分零二秒處),

拿的是國旗而不是莫名其妙的五環旗,

進場順序也由「C」改為「T」。

 

[ 相關被國民黨幹掉的奧運台灣代表隊[陳海正 ]

=========================================================

[一個中國政策混淆導致長期的誤判強化中國威權統治者立場]

我國的政策何以造成這麼多混淆?

第一,

因為台灣關係法已有三十二年之久,大多數起草此一重要法案的人都已過世。

但這並不是藉口,因為美國憲法有兩百多年歷史,也仍受人熱烈討論。

第二個原因在本質上就與第一個不同,

即:我國官員只聽北京的說法我們刻意地對我們與台北的接觸設限

假若我們與台灣民選領導人有直接、高層級面對面接觸,

那麼美國在這個議題上就會有更平衡的觀點。

第三個原因是,我國的政策並未明確定義

助理國務卿凱利

在二○○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承認,美國在定義「一中政策」的立場上有其困難。

*

他說,我不確定我能很容易就下定義」,

他接著說,

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們的立場不是什麼,就是不是北京所指的一中原則。」

這樣的混淆只會導致長期的誤判並且強化中國威權統治者的立場。

所以,

或許我們應該更清楚地定義並聲明,

一個中國」政策的意思是,我們只承認一個政府做為真正的中國政府

 

[ 相關 ]  華府有必要釐清「一個中國」政策的混淆 [ 白樂崎專欄 ]

============================================================

[ 台灣獨立運動目的是->台灣國共爭奪中國主權戰爭脫身 ]

 

[台澎一國金馬一國  中國內戰不必拖台灣下水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 台灣不會因為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存在變成中華民國 >>

[  國民黨殘餘者虛構的政府 >>>

寄生台灣自稱中華民國流亡中國人台北政權 ]

故鄉是臺灣–訪「灣生」岡部茂

2015.07.13

http://www.nippon.com/hk/people/e00083/?pnum=1

岡部茂

岡部茂OKABE Shigeru

 

1918 年生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市大正町。

1931年,臺北建成小學畢業後,

升入臺北州立第一中學校(現在的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1936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家裏開辦的印刷廠工作。

1945年,和臺灣本地青年一同被徵入伍,但不久後戰爭結束。

後來,

所有財產均被從中國來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被留用為印刷技術指導人員。

次年的1946年12月,解除留用。

從臺灣基隆港回國。

1947年1月,從佐世保港登陸後,

在原籍所在的群馬縣前橋市定居下來。

同年,進入前橋市內的印刷公司工作。

1997年3月,工作滿50年後退休。

進入長子經營的印刷公司,

2014年退休。

—————————————————————-

 

故鄉是臺灣–訪「灣生」岡部茂

===========================

 

生長在處於戰前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戰後回到日本的人被稱為「灣生」。

 

28歲以前一直在臺灣臺北生活的岡部茂先生(97歲)

為我們講述了迎來70週年的「臺北大空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臺灣的情況及自己後來的人生經歷。

 

逐漸被遺忘的「臺北大空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5年5月31日。

 

處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也遭到了同盟國的大規模空襲,

即所謂的「臺北大空襲」。

然而,

時過境遷,即便是臺灣人中,

知曉當時情況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

 

群馬縣前橋市有一位耄耋老人

至今仍對當年的事情記憶猶新。

 

他就是戰前生在臺灣、長在臺灣,

後來回到日本的「灣生」岡部茂先生(97歲)。

 

岡部茂先生至今仍毫不忌諱地說自己的第一故鄉是臺灣

他的一生充滿了在今天的日本完全無法想像的波折動盪,

讓人深思戰前和戰後、日本與臺灣的關係。

 

今年恰逢臺北大空襲和二戰結束70週年。

我們傾聽了岡部先生講述的近1個世紀以來的故事。

 

第一故鄉是臺灣

——請您談一談當年在臺北的生活情況

 

岡部茂先生(以下簡稱岡部) 

我是大正7年(1918年)在臺北市大正町出生的,

從小在大正町4條(現在的長安東路附近)生活直至念完臺北一中,

後來住在御成町4丁目(現在的中山北路2段,南京西路附近)

直至回到日本。

 

我父親以前從事的是建設工程方面的工作,

所以我們家在作為新規劃住宅區的大正町

住進了現在所謂展示房那樣的房子裏。

 

上下水完備,地板基本都舖的是軟木而不是榻榻米,

並且地板設計得略高以防範颱風等引發的水災,

沖水式馬桶及收藏櫃,當時感覺非常豪華。

 

後來我們搬到了御成町,

住宅兼業務之用的岡部印刷公司就設在

原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學校的學生宿舍,

院子裏還有相撲場地和網球場。

 

臺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社長的家、辜振甫的家和美國領事館等都在附近。

當年的岡部印刷公司

(岡部茂先生提供)

1930~1945年前後,就讀於建成小學學生的居住地圖

(第15屆校友德丸薩郎繪圖)

 

念臺北一中時,由於學校離我家有一段距離,

所以平時都騎腳踏車上學。

 

現在說起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當時是不允許男女同行的。

男生絕對不會走二高女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門前的路去一中,

都會特意繞道或者走相反方向的道路。

 

在那個時代,小學分設男用和女用校門,男女分班也是很普遍的。

 

去年,

嘉義農林在甲子園棒球賽中獲得亞軍的事蹟被拍成了電影,

在臺灣和日本引起轟動,

其實我當年在圓山球場(現在的花博公園爭艷館)

觀看了臺北預選賽的決賽。

 

我至今仍對當時整個臺灣的欣喜狂熱景象記憶猶新。

甲子園之戰開場後,

一家理髮店還專門將廣播裏傳來的分數和比賽結果做成了比分表來通知大家。

 

 
二戰後為了在臺灣提供印刷技術指導而留下

——二戰後,全部財產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

您還被留用,這是為什麼呢?

 

另外,之後您是如何在日本開始生活的呢?

 

岡部 

幾乎所有日本人在戰後很快都被遣送回國了,

而我們擁有印刷技術,

中華民國政府希望我們把技術傳給臺灣人以後再離開,

於是我又待了一段時間,對他們進行了技術指導。

 

我們自己的公司被接收後又僱用了我們,並給我們支付了工資。

回國時與社員們合影留念

(岡部茂先生提供)

 

1946年12月,總算發出了遣送回國的命令,

我從基隆港乘上了「臺北丸」輪船。

遣返行動開展之初,只允許一個人攜帶一件行李,

而到了我回國的時候,每個人最多可以帶4件行李了。

 

這艘船起初是一艘貨船,

所以沒有客艙什麼的,大家都待在一起。

 

從基隆出發後不久,輪船就一直劇烈搖晃,大家都吃不下東西。

 

3天後的次年元旦,我們終於到達了長崎縣佐世保港。

 

我們從佐世保港乘坐火車前往東京品川,

全家6人帶著24件行李花了3天時間到了品川。

 

然後,我來到了之前只在戶口名簿上看到過名字的前橋。

前橋市內也被燒成了一片廢墟,

只剩下了一家叫做上每印刷工業的印刷廠。

 

我對招工人員說自己剛從臺灣來,無依無靠

,慶幸的是他跟我說「馬上來上班吧」,

於是我找到了工作。

 

而且,

在戰後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公司還特意替我蓋了一個房子。

 

我覺得在遣返回國的人群中,自己真的很幸運。

 

作為前橋僅存的一家印刷廠,

上每印刷工業的業務量與日俱增,

我剛入社時,員工只有20人左右,

到我退休時,人員規模已經翻了一倍以上。

 

我每天提前1 個小時到廠裏,總是最後一個回家,

堅持了50年,一直做到了80歲。

其間,社長都換了3任。

 

他們不僅給了我一份工作,還讓我一直做了那麼長時間,

我由衷地感謝他們。

 

與印刷業共同走過的一生

——在臺北的時候,印刷技術是您家的家業,

而戰後到了前橋後,這門技術也派上了用場是吧。

 

岡部 

在我上小學6年級時,父親正式開始經營印刷事業,

開展了當時還很少見的膠印印刷業務。

 

似乎這門技術在我被留用時期和搬到前橋後都派上了用場。

和孫子千枝女士在一起

 

在臺北,我曾經做過插圖較多的

專業書籍、公學校(面向臺灣人開辦的學校)的教科書、賀卡、郵票,

乃至戰爭末期因本土銀行券無法運過來而在本地發行的臺灣銀行券,

也就是鈔票的印刷工作。

 

戰後留用期間,我印了很多臺灣人掛在家中的孫文和蔣介石的肖像畫。

 

在上每印刷工業上班時,除了印刷這項主業外,

政府等單位還經常邀請我在印刷技術相關的檢定和講座中擔任評委和講師。

 

退休後,因為兒子也恰好開辦了印刷公司,所以我進了他的公司,

再次做起了老本行。

 

我覺得自己的一生是與印刷業共同走過的。

 
和臺灣青年士兵一起迎來8月15日

——請您談一談自己的戰爭體驗

岡部 

戰爭白熱化的時候,我已經是20好幾了,

所以只在戰爭即將結束的2月被徵入伍,幾乎沒有去過戰地。

我所在部隊是一個總共20人左右的小隊,

絕大多數人都是同樣被徵入伍的20歲左右的臺灣青年,

日本人只有包括我在內的幾個人。

 

我們只有兩支步槍,說實話,

起初我根本不理解為什麼要把我們召集起來。

 

後來,我們和其他部隊一起疏散到了六張犁的山上。

 

那時,我們轉移過程中拿的不是槍,而是鋸子和鏟子等,

和所謂的軍隊具有天壤之別。

 

以前只見過典型的日本軍的人經常會說,

戰後從中國跑來的國民黨軍隊

背著鐵鍋和油紙傘的樣子真是丟人現眼。

 

然而,我們這些戰爭末期的日本軍也是那副模樣。

只要看看當時他們的照片就會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當時也是那般落魄,

根本沒資格說別人。

 

另外,

我還留有印象的臺灣人部隊是高砂族(臺灣原住民的舊稱)部隊。

或許因為他們早已習慣山區的生活。

大家都說他們在處於熱帶地區的南方戰線上作戰非常勇猛。

 
迎來70週年的「臺北大空襲」

——今年5月31日是臺北太空襲70週年,

請您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岡部 

雖然之前也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空襲,

但那天的空襲真正可謂是一場「大空襲」。

 

當年,

由於戰時管制的影響,

包括我們在內的臺北4家印刷公司被合併成了1家公司。

 

我們被稱為第2工廠,當天一大早要開會,

大家9點就聚集到了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附近的總公司。

 

沒過多久,空襲警報之前的警戒警報拉響,大家迅速解散,

各自返回家中,後來一顆巨大的炸彈擊中了總公司大樓。

 

油墨等物品著火後引發了火災,有幾名公司員工不幸身亡。

後來我聽說轟炸機是從菲律賓過來的。

 

或許裝載的都是大型炸彈,所以雖然飛機數量不少,

但每架飛機只投下了幾顆炸彈。

 

襲擊目標主要是總督府、軍隊司令部和連隊等,

一些學校和駐有軍人的地方也遭到了轟炸。

比如一中和二高女。

劃×的是在臺北大空襲中遭到轟炸的地方

(岡部茂先生提供)

 

當時,大部分年輕日本男子已被徵入伍,市裏人手緊缺,

於是我加入了主要由臺灣年輕人組成的消防團,

開展針對遭轟炸建築的滅火行動。

 

遺憾的是,我妻子的娘家人和親屬在這次轟炸中不幸遇難。

 

當時臺灣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位於臺北火車站前的臺灣鐵道飯店已被炸得無跡可尋。

 

當時,我切身感受到投下來的是真正有破壞力的炸彈

此外,雖然總督府和作為總督府標誌性建築的中央塔樓並未被摧毀,

但是大火一直燒了兩天左右。

 

當時自來水管道都破裂了,水壓變得很小,

甚至無法充分開展滅火行動。

 

而臺灣人聚居的大稻埕、萬華等地似乎沒遭到什麼破壞。

 
在故鄉臺灣舉辦同學會。目標是在101歲時登上臺北101

——什麼時候再次回過臺灣呢?

現在也經常去嗎?

 

岡部 

再次回臺已是回國32年之後的1978年。

 

那次是參加公司舉辦的旅遊活動。

之前去臺灣很不方便,既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

後來,

每隔兩三年我就去一次臺灣,順便參加小學同學會。

 

我們上建成小學時一個班大約50人,其中10%是臺灣人。

 

有時候臺灣同學來日本,有時候日本同學去臺灣,大家來往頻繁。

 

名人校友包括已故演員岡田真澄、

逆歌(反覆顛倒均能歌唱的歌曲——譯註)唱將

中田芳子和臺灣政治家彭明敏

 

大家被遣返的時間各不相同,

後來日本同學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劇變,

而臺灣同學也因為

上過主要接收日本人的學校而在戰後中華民國的統治下處境艱難

大家彼此沒辦法連絡,

而且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重溫往日同窗之情。

 

但度過這段艱難時期後,我們成立了同學會,至今仍一直在舉辦活動。

 

去臺灣的時候,

大家一大早就起來去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學校周圍逛逛,

追憶當年的情景。

拜訪陳水扁前總統和馬英九總統

(岡部茂先生提供)

岡部茂先生的3位姐姐。左起分別為光子女士(103歲)、

明子女士(101歲)和照子女士(99歲)

(岡部茂先生提供)

 

建成小學現在已更名為臺北當代藝術館,

成為了臺北市重要文化遺產兼現代藝術館,

每次有機會,我們還會拜訪臺北市長。

 

我還見到了當年曾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前總統和馬英九總統。

 

以前的建築現在得到了妥善的利用,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近期最後一次到臺灣是在去年,

我計劃明年,也就是我98歲時再去。

 

我現在的人生目標是要在101歲時到臺灣登上臺北101。

 

另外,

我還有3個姐姐,年紀最大的已經103歲,她們都很健康。

 

到我100歲時,我們姐弟4人加起來就超過400歲了。

 

我們都覺得今後的人生還要再接再厲呢!

===================================================

臺灣的日本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