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醫療物資陸續抵達日本,攜手抗疫,患難見真情

April 25, 2020

https://asahichinese-f.com/photo/29838894

西本秀/台北報導

photo 

來自台灣的200萬副口罩

在4月21日抵達成田機場

(由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提供)

台灣醫療物資陸續抵達日本

攜手抗疫「患難見真情」

====================

  日本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擴大而發出了緊急事態宣言,

而為了支援日本,

從台灣寄送口罩及防護衣等醫療物資的行動正擴展開來。

每當彼此發生災害等情況時,

民間層級便會互助合作的形式已固定了下來。

  在2016年發生於台灣南部的地震中,曾接受過日本支援的台南市,

在立法委員與當地日籍人士的合作下,將會寄送2300件防護衣到日本。

高雄市的醫師會則已於17日,寄出了內含包覆臉部的面罩等20箱物資。

由醫師等人組成的「全球台灣醫衛總會」,

也已於23日將面罩等寄送至大阪。

  「患難見真情」是本次用於號召支援行動的詞句。

據了解,這句話是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

日本從台灣方面收到了巨額捐款之際開始使用。

 

而台灣當局也已於21日,從著手進行增產的口罩當中,

寄送了200萬副至日本。

===================================================

===================================================

日本台灣災害民間互助合作的形式,    ]

 

 

===================================================

在臺灣發行的日文免費雜誌.

月刊《な~るほど・ザ・台湾》(美好臺灣)(以下稱《美好臺灣》)

於今年4月號(2018年4月1日發行)出刊後,宣布停刊。

 

《美好臺灣》是以日本遊客或旅居臺灣的日本人為對象,

除了觀光、美食、購物之外,也包括商業、社會、文化等,

廣泛介紹臺灣相關的情報雜誌,

自1987年4月創刊以來,發行至今已超過30年。

 

  [ 相關 ] 

 月刊《な~るほど・ザ・台湾》(美好臺灣)停刊[ Nippon ]

===============================================

[                                        ]

日本雜誌《BRUTUS》又推出台灣專輯,

新上架的「補增改訂版」封面,

和去年同樣選取台南國華街景,

只是這次選用夜景,依然令人動心。

 

 

  [ 相關 ]    台南國華街夜景再上日本雜誌封面[  ]

====================================================

[      美麗的故鄉,臺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

 

日臺間的距離應是戰後以來最接近的狀態了。

 

夾在日臺之中默默地畫下許多作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其作品中留下來的有關臺灣的蹤跡,

彷彿像70年的歷史泥沼中被掏洗出來的沙金,

一個個告訴我們他對臺灣的深愛。

 

  [ 相關 ]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Nippon,栖來光 ]

===========================================

[                                              ]

九十二歲的灣生日本阿公國田宏,

父親國田正二是花蓮舞鶴種咖啡的始祖,

他堅持台灣才是故鄉,雖已不良於行,

仍央求家人答應「最後一次回來台灣」,

前天除了到父親在舞鶴的紀念碑前唱日文歌「故鄉」,

也到玉里鎮樂合部落訪兒時玩伴,

二位暮齡老人一見面相擁大哭,

離別時互道:「要有元氣喔」!

 

 [ 相關 ]  灣生92歲回花蓮 老友相擁大哭[  ]

==============================================

[  日本政府當局與天皇     GHQ       日本國憲法    ]

憲法的籌畫制定工作是由日本人進行的,

在佔領體制下,這只不過是表面而已,實際上日本別無選擇。

 

對於將國民捲入戰爭的政府當局與天皇,

民間已經掀起了不滿的漩渦,

戰後GHQ透過不斷地推行民主化政策,

在民眾之間獲得了很高的威望,

其憲法草案也顯然受到更多歡迎。

 

最重要的是,日本正處於盟軍的佔領之下,

無法正面反抗GHQ的旨意。

 

最後,麥克阿瑟先於日本在9天時間裡制定出憲法草案的作戰

取得了勝利。

從這一過程來看,《日本國憲法》無疑是由美國人制定的。

 

[ 相關 ]   我們的憲法,是美國人寫的[ 野島剛 ]

========================================

[ 日本社會現狀:「戰後體制」以隱匿的形式延續擴大 ]

 

日本能真正地終結「戰後體制」嗎?

 

日本的「戰後體制」以一種奇妙的形式得以延續,

這就是當下的社會現狀。

 

[ 相關 ] 

「戰後」何時結束?——探索未來的年輕人們 [古市憲壽]=

==========================================

[                                        ]

日本雜誌《BRUTUS》又推出台灣專輯,

新上架的「補增改訂版」封面,

和去年同樣選取台南國華街景,

只是這次選用夜景,依然令人動心。

 

 

  [ 相關 ]    台南國華街夜景再上日本雜誌封面[  ]

====================================================

[ 相關 ] 甲子園綻放異彩的台灣小將 蔡鉦宇[ 朝日新聞 ]

[ 相關 ] 《KANO》 一個臺灣隊獲甲子園亞軍的故事[馬場克樹]

[ 相關 ]《KANO》 教台灣人的事[日經中文網]

[ 相關 ] 《KANO》導演馬志翔 甲子園熱血觀戰記[ 朝日新聞]

[ 相關 ] 台灣電影《KANO》熱映 [ 朝日新聞  ]

[ 相關 ]  外省第二代談KANO、自卑、仇日 [  左宜孝 ]

[ 相關 ]  KANO的台灣精神 [ 陸銘澤  ]

[ 相關 ]  逢中必反與逢日必反

[ 相關 ] 率臺灣隊獲棒球亞軍的近藤教練紀念碑揭幕[共同社]

[ 相關 ] 台灣:“日治”還是“日據”?[朝日新聞]

==============================================

臺灣人的貼心源自「歃血為盟」?

2018.05.08

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531/

酒井充子

標題圖片攝影:酒井充子

 

臺灣人的貼心源自「歃血為盟」?

=========================

如果要問我臺灣哪裡迷人,我會豪不猶豫地回答:「人」。

 

去過臺灣的人大概有相當高的比率會贊同我的意見。

 

我想不出有任何東西,能和臺灣人民的貼心與古道熱腸媲美。

 

不過當然,我也遇過不在此限的人。

臺灣人的貼心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多少人恐怕就有幾種答案,

在此我想提出一個我想到的理由之一。

 

就是結拜兄弟(日文「義兄弟」)。

這不是指日本法律上所謂的「姻親兄弟」,

也不是黑道世界的用語, 存在於一般臺灣民眾生活中。

 

人生中第一次直接從他人口中聽到「結拜兄弟」這句話,

是在2007年找蕭錦文先生(92歲)採訪時的事。

 

義兄弟是日文的說法,實際上的說法是「兄弟會」,

簡單說,就是一群夥伴誓約要互相幫助扶持。

 

據蕭先生所言,

二次大戰後他跟13位年紀差不多的同鄉結義為拜把兄弟。

 

當時正處於戒嚴令之下,民眾集會遭到禁止,

於是大家小心提防四周,

悄悄前往蕭先生座落在臺北市內集合住宅一隅的家中聚會。

 

席間,大家劃傷自己的手指,再將流下的血滴一飲而下。

這段彷彿日本黑道電影的故事,讓我對「結拜兄弟」一詞

留下難忘的印象。

據悉,這份結拜兄弟關係不涉及金錢往來,只是精神層面上的支持。

 

蕭先生在那之後自行創業,辦了間製造結繩的公司,

當時就是他的結拜兄弟出面替他作保。

 

蕭先生的弟弟在白色恐怖中身亡,

他遂把比自己年輕的結拜兄弟當親弟弟看待,疼愛有加。

 
透過同輩臺灣人,得知並體驗結拜兄弟的實況

睽違多時後,我在2015年夏天又聽見了「結拜兄弟」一詞。

 

當時我前往臺東縣成功鎮替電影《臺灣萬歲》收集資料,

並在當地遇見了陳韋辰先生,「結拜兄弟」就是從他口中說出的。

 

陳先生和我同齡,都出生於1969年,他說包含自己在內,

他們這夥結拜兄弟共有九人。

我聽了相當驚訝,因為我一直以為

「結拜兄弟」是 屬於蕭先生那個世代的產物。

 

後來我跟他取得聯繫,希望能好好向他請教結拜兄弟這回事,

他卻大笑說:「這很稀鬆平常,不值得寫啦。」

 

陳先生娶日本人為妻,他以販售臺東野生龍蝦與養殖海葡萄為業,

人生職志是要成為連結臺灣與日本的橋樑。

 

這樣的他從電影開拍前到完工後全程傾囊相助,

而他的拜把兄弟們也或明或暗地對我們伸出援手,

說陳先生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

陳韋辰先生(右邊數來第3位)與他的結拜兄弟,

2018年

(提供:陳韋辰)

 

除了其中一位成員外,他們都是國小、國中的同學。

 

9人不算少,按理說來有幾個人跑去臺北或附近發展工作也並不奇怪,

然而這群結拜兄弟卻全都在家鄉扎根過生活,

當警察、消防人員或在銀行、農會工作,經營鐵工廠等等。

 

結拜兄弟的契機發生在1995年夏天,有一位同學在海上遇難過世了,

以前他們也常聚餐喝酒,但意外發生後則決心團結

「不論好事或壞事,都要互相幫助」。

 

我以為他們也會歃血為盟,

但結果只是大家一起去當地土地公廟拜拜,

彼此立誓要「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全心義氣相助,

並在婚喪喜慶或遭逢難處時,發揮互助精神,敦睦友誼」。

記載「結拜兄弟」之約的備忘錄

(提供:陳韋辰)

同輩人的臺日童年經驗交流

採訪在日本統治時期渡過青春歲月的臺灣老人家,讓我更認識臺灣。

 

像是跟人生路上的前輩求教請益,他們的經驗總令我獲益匪淺。

 

隨著採訪範圍更加擴大,我也結識了年齡相仿的臺灣人,

並得以共享他們的觀點。

 

打個比方,如果談到1970年代,

對老人家來說那是段在戒嚴令底下的黑暗年代,

但在跟我年齡相仿的臺灣人眼裡,

這段歲月中則有著孩提時光的快樂回憶。

 

和年歲相仿的陳先生聊起兒時記趣,總讓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1970年代裡,日本與臺灣經濟狀況大為不同,

日本歷經高度經濟成長,

全民普遍自認為中產階級(一億總中流意識),

而當時的臺灣則在退出聯合國後受國際社會孤立,

經濟也正值奮鬥向上的階段。

 

陳先生幼時生活的臺灣社會,並不是每個人都過著富庶的生活。

陳先生(右)小學六年級時與好友的合照

(提供:陳韋辰)

 

從工地要來裝水泥的袋子做手套,再用竹子當球棒打棒球,

輸球的一方要請吃「凍凍果」

(砂糖熬煮綠豆再加以冷凍而成,看起來有點像日本駄菓子的杏桃醬)。

「凍凍果」那時一個一塊錢,打棒球用的橡膠球一個三塊錢。

大家都沒有零用錢,就去工地幫忙扛磚頭,大磚頭五個換一塊錢。

 

附近農田種的蕃薯、甘蔗、芒果成為他們的零嘴。

 

聽說漁港有入水典禮就呼朋引伴,

因為入水典禮會跟上樑儀式一樣廣發小錢跟糖果,

讓他們迫不及待地爭搶。

 

我覺得我好像在聽上個年代的故事。

即便如此,當年的我們卻喜歡看同一齣卡通,

「科學忍者隊 GATCHAMAN」=「科學小飛俠」。

小飛俠一詞指「彼得潘」,我雖然覺得好像怪怪的,

但日文也自詡是「忍者隊」,或許就別深究了吧。

 

至於最喜歡的角色,是「大鷲健」=「鐵雄」。

聽到此處我大吃一驚!

疑惑地想著為什麼是「鐵雄」?

 

後來,就這樣抱著未解的疑惑,我們兩個快要五十的成年人,

雙雙以各自的語言,

透過Skype用日文與中文合唱「科學忍者隊 GATCHAMAN」的主題曲。

 

對了,陳先生還唱了當時每個小孩都琅琅上口的「凍凍果」廣告歌

給我聽:「♪好吃呀!好吃呀!凍凍果~」

這首歌充滿懷舊之情,

就像「♪忍不住一口接一口,蝦味先~」之於我這個世代的日本人那樣。

時間就在我們的往事追憶裡一下子流逝。

 
各種民間互助會的普遍存在

陳先生形容結拜兄弟對他而言

是種「無法以言語說明的特殊友誼」,

「不只是一般朋友,也不是真的親兄弟」。

 

去年,有位兄弟的家因為火災被燒掉了一部份,

於是另外8位兄弟便紛紛攜家帶眷地趕來幫忙掃地或整理。

 

他說:「這些兄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能在患難時彼此互助。」

除了火災這類意外事故外,父母過世是最辛苦的時候。

 

臺灣習俗上守夜期間長達兩到三週,

這段時間裡一定要有人隨侍於棺木旁,直至出殯為止。

 

當此之際,拜把兄弟便相當可靠。

 

他們互相輪班來幫助喪家減輕負擔,

不論是在肉體層面還是精神層面,

有這群兄弟在身邊無疑令人如釋重負。

 

據悉在臺灣,除了「兄弟會」(結拜兄弟)之外,

還有女性同胞組成的「姊妹會」,

以及由孩童家長共組的「父母會」等各項組織,

也有人會同時跨足好幾個「會」。

 

換言之,一種互助合作的防護網路細密扎根於生活之中。

 

我想我們外國人領受的也是這份臺灣人之間互助精神的庇蔭

並把它視為臺灣人的貼心與古道熱腸。

 

我試著把我的想法告訴陳先生,結果他卻給了我令人意外的回應。

 

他說:

「(結拜兄弟)是這個冷漠社會裡的溫情。

或許正因為臺灣社會充斥著個人主義,

所以才格外需要這份發自內心互相幫助的精神吧。」

想來還真是諷刺。

 

這份無以倫比的溫暖人情,

原來是為了在冷漠社會裡作保身之用嗎?

 

對臺灣認識愈多,不了解的事情也愈多,

而現在讓我不解的事情又多了一件。

 

即便如此,不論是了解還是不了解,臺灣人民的貼心依然不變。

陳先生舉辦婚宴時,結拜兄弟全繫上同樣的藍色領帶,

全力協助進行,2003年

(提供:陳韋辰)

=================================================

=================================================

[                                     ]

 

 

 

==================================================

 

 

==================================================

[  1952年台灣從日本法理獨立  ]

1952年4月28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

決定台灣從日本法理獨立所以1952年才是台灣元年

那麼二○一一年就是台灣六十年。

剛好一甲子。恭喜!

 

[ 相關 ] 慶祝台灣獨立一甲子[多田惠,日本人]

===============================================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

今天在一場中文作家的新書發布座談會上說,

日中關係目前的不正常局面是由日方引起

 

[ 相關日前相鳩山:日中緊張起於日方

==============================================

[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戰後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為了配合 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 以及與中國間的媒體協定,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上,

戰後的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相關 ] 從三月社運成員訪日風波,看台日社運交流問題[許仁碩]

==============================================

[ 日本的教育體系主流媒體戰後台灣向來是被完全抹滅了 ]

 

318後台灣新公民政治路線穩定成形,

定調於進步路線的公民政治,

提出「中國因素」與台灣內部黨國政治資本的結盟

作為今日台灣社會民主與進步價值發展面臨最大的敵人。

 

因此台灣的公民力量近來積極尋求與香港、

中國公民社會、乃至圖博的行動者們建立對話與連帶。

 

然而在東亞地緣政治上 對台灣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日本

台灣的新世代行動者們 卻仍然苦惱於不知如何開啟對話。

 

這其實是一個困擾台灣進步行動者已久的問題,

長久以來,

台灣的進步行動者面對「如何在日本選擇朋友」時,

總是困擾於

日本社會在保守/右翼進步/左翼對抗的脈絡中

關於「台灣關係」的想像。

 

對於前者而言, 親日的台灣戰前日本帝國成功的象徵

又是戰後美日安保架構下堅實的盟友

而後者剛好相反,

認為台灣是美日安保架構下的保守反動政權

一方面又對「紅色中國」傾斜、「聯中抗美」路線的信仰中,

在對台灣歷史與民主化脈絡極少認知的情況下

欣然接受中國「統一台灣,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

更多不左不右派的廣大國民,

在主流媒體極少讓台灣曝光的情形下,

幾乎忽略了這個近在咫尺的鄰居。

 

[ 相關 ]
 台日公民社會為何無法建立對話、合作與連帶?[ 張智程]

==============================================

[ 二戰後新移居台灣的日本人,      野崎 孝男        ]

  自己在臺灣經營9間餐飲店,受到消費者肯定,

被認為是CP值很高的名店。

這一點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

剛創立第一間店面時,由於還無法獲得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

我那時把給自己的薪水全數投入食材成本,

以此來換取高CP值。

 

有能力提供品質好且符合價位的商品或服務,

就無需走上低價格路線,而能對商品有信心,

靠自己的經營能力,創造出高的CP值,才是重點所在。

 

 [ 相關 ]

日本拉麵店社長的真心話—臺灣人要甩掉CP值神話![Nippon]

—————————————————————————

日本人啊,請抬頭挺胸!  日本人よ、胸を張りなさい

==========================================

[                            ]

 

台灣電影《KANO》講述了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的棒球故事,

試圖以新視角重整殖民記憶、尋回本土意識

在港台本土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2014年上映,

電影與現實似產生出微妙的情感聯繫。

 

電影《KANO》是台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三個熒幕故事,

講述的是 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嘉農)

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下闖入日本甲子園決賽,

創下甲子園高校野球歷史上

首次有大和民族以外的球員出場紀錄

影片今年二三月分別在台灣和香港上映,

引起關於殖民歷史的熱烈討論。

 

因內容涉及日本在台統治的敏感話題

未計劃在大陸公映。

 

[ 相關 ] 「這是我們被殖民者的胸襟」[ 紐約時報 ]

============================================

[ 中華民國臺灣化+臺灣中華民國化= 雙重鑲嵌 ? ]

 

若林正丈的大作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 相關 ] 

「雙重鑲嵌」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蘇子翔  ]

================================================

[ 相關 ] 甲子園綻放異彩的台灣小將 蔡鉦宇[ 朝日新聞 ]

[ 相關 ] 《KANO》 一個臺灣隊獲甲子園亞軍的故事[馬場克樹]

[ 相關 ]《KANO》 教台灣人的事[日經中文網]

[ 相關 ] 《KANO》導演馬志翔 甲子園熱血觀戰記[ 朝日新聞]

[ 相關 ] 台灣電影《KANO》熱映 [ 朝日新聞  ]

[ 相關 ]  外省第二代談KANO、自卑、仇日 [  左宜孝 ]

[ 相關 ]  KANO的台灣精神 [ 陸銘澤  ]

[ 相關 ]  逢中必反與逢日必反

[ 相關 ] 率臺灣隊獲棒球亞軍的近藤教練紀念碑揭幕[共同社]

[ 相關 ] 台灣:“日治”還是“日據”?[朝日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