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日本婆婆,2018回台灣母校,喜極而泣

2018-02-25 17:14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49143

松尾美智子(中,白髮)緬懷校園時光,老榕樹還在。

(記者黃旭磊攝)

 

87歲日本婆婆 重回母校雄女喜極而泣

===========================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

87歲日本婆婆重回母校高雄女中,喜極而泣。

 

高雄女中日籍校友87歲松尾美智子,

1943至1945年間就讀高雄高等女學校(雄女前身),

75年後,今天(25日)從日本九州回到母校,

校長黃秀霞與高二日語組學妹熱情迎接,

松尾美智子上前擁抱,幾度濕眼眶,

拿到就學證明書更是喜極而泣。

松尾美智子(中,白髮)緬懷校園時光。(記者黃旭磊攝)

松尾美智子(中,白髮)緬懷校園時光。

(記者黃旭磊攝)

泳池啟蒙教育。(記者黃旭磊攝)

泳池啟蒙教育。(記者黃旭磊攝)

「高雄新報」於1943年3月25日刊登長美智子錄取雄女。(記者黃旭磊攝)

「高雄新報」於1943年3月25日刊登長美智子錄取雄女。

(記者黃旭磊攝)

學妹熱情迎接。(記者黃旭磊攝)

學妹熱情迎接。

(記者黃旭磊攝)

松尾美智子(左)擁抱雄女校長黃秀霞。(記者黃旭磊攝)

松尾美智子(左)擁抱雄女校長黃秀霞。

(記者黃旭磊攝)

 

松尾8旬高壽,在日本保持游泳習慣,

平常可游8百公至1千公尺,就在雄女游泳池啟蒙訓練,

今天經教育局長范巽綠等人帶領,

重回泳池後不禁彎腰用手摸水,

說「忘了帶泳衣,非常想下水重溫在校游泳時光。」

松尾也在校園記憶中最深刻百年大榕樹。

 

這起尋根任務起源於1個多月前,

雄女與新興高中接獲日商TDK董事長松尾直來電,

代嬸嬸松尾美智子 (原名長美智子,婚後更名為松尾美智子)

談及嬸嬸懸念初中時光,

「帝國最南—高雄高等女學校」專書作者、

前高雄女中、現轉任武陵高中老師許聖迪找到「高雄新報」

於1943年3月25日刊登高雄高女榜單,確認長美智子錄取。

 

松尾感謝雄女啟蒙英語及游泳課程,

2戰結束後隨家人返回日本九州,繼續在甲南高等高校完成學業,

婚後育有2女1男。

 

松尾說,先父任職軍隊,隨父來高雄就讀鳳山國小,

錄取雄女從鳳山走很遠路上學,

課餘也與同學走路到旗津種蕃薯,

由於年事高,常因憶起在高雄快樂時光,感到魂牽夢縈並心痛。

============================================

============================================

[                             ]

87歲日本婆婆重回母校高雄女中,喜極而泣。

 

高雄女中日籍校友87歲松尾美智子,

1943至1945年間就讀高雄高等女學校(雄女前身),

75年後,今天(25日)從日本九州回到母校,

 

  [ 相關 ]   87歲日本婆婆,2018回台灣母校雄女,喜極而泣[ ]

============================================

72歲的日本婦人稻實美沙子,

日前隨著日本和平輪到基隆港參訪,

工作人員介紹基隆港與歷史背景時,

她突然眼眶泛紅,對工作人員深深一鞠躬,

原來她於1945年在台灣出生,也就是所謂的「灣生」,

日本二戰戰敗後,父母帶著還是襁褓中的她,

從基隆港搭船返回日本,事隔72年再次踏上出生地,

親眼看到雙親搭船離開的港口激動不已。

 

  [ 相關 ]   2018重返基隆港,灣生頻拭淚 [ ]

=============================================

[      美麗的故鄉,臺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

 

日臺間的距離應是戰後以來最接近的狀態了。

 

夾在日臺之中默默地畫下許多作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其作品中留下來的有關臺灣的蹤跡,

彷彿像70年的歷史泥沼中被掏洗出來的沙金,

一個個告訴我們他對臺灣的深愛。

 

  [ 相關 ]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Nippon,栖來光 ]

============================================

[  灣生回家  ,  灣生wanse  ,                           ]

 

來不及跟朋友道別,從蘇澳港離開,離開後

台、日關係緊張, 沒辦法和台灣朋友聯絡,

直到一九七九年, 才有機會再踏上台灣,尋找朋友,

彼此都還會通信, 每次看到信件都會泫然欲泣。

 

 [ 相關 ]  蘭陽女中79歲 灣生校友回家[  ]

============================================

九十二歲的灣生日本阿公國田宏,

父親國田正二是花蓮舞鶴種咖啡的始祖,

他堅持台灣才是故鄉,雖已不良於行,

仍央求家人答應「最後一次回來台灣」,

前天除了到父親在舞鶴的紀念碑前唱日文歌「故鄉」,

也到玉里鎮樂合部落訪兒時玩伴,

二位暮齡老人一見面相擁大哭,

離別時互道:「要有元氣喔」!

 

 [ 相關 ]  灣生92歲回花蓮 老友相擁大哭[  ]

===========================================

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灣生」岡田京子女士,

今日偕夫婿日本「にっぽんど真ん中祭り」文化財團理事長

岡田邦彥先生,與長期從事台日交流的保保旅行社董事長戴啟珩,

聯合捐贈獎學金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 相關 ]   促台日交流 「灣生」岡田京子夫婦捐獎學金[ ]

===========================================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美麗的故鄉,臺灣

2017.07.26

http://www.nippon.com/hk/column/g00421/?pnum=3

旅居臺灣的作家。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

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

栖來光

標題圖片:1935年在臺灣展出時的合照。

左起第5位側面西裝者為立石鐵臣;

其右抱胳膊者為梅原龍三郎;再其右後者為陳澄波

(提供: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美麗的故鄉,臺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

 

在臺灣受到肯定的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活躍於戰前的臺灣美術界,

也親自參與了紀錄臺灣的風俗民情・工藝的雜誌《民俗臺灣》、

《媽祖》的封面和插畫等的繪製,

當時在臺灣是相當知名的畫家。

 

《民俗臺灣》裏,可以看到

在臺南關廟前手工編織竹藝品或製作蠟燭、線香的師傅、

婚喪喜慶的傳統習俗等,立石根據仔細描繪的素描,

製作出栩栩如生的木版畫,如實傳遞了當時臺灣人的生活情形,

是相當珍貴的資料。

 

從1970年代起,立石在臺灣受到一定的評價。

近年,伴隨臺灣民主化的成熟,立石鐵臣再度受到矚目。

 

超過10年以上已經絕版的書籍《灣生・風土・立石鐵臣》

(邱函妮/雄獅美術)也在去年再版發行,

同年在2016年度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上全球首映的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導演:郭亮吟・藤田修平/2015/日本・臺灣),

電影票很早就銷售一空,並且榮獲觀眾票選獎,成了不小的話題。

 

而且,戰後回到日本的立石,

他回想起臺灣的生活繪製了一本《臺灣畫冊》,

其中有一幅描繪許多臺灣人聚集到基隆港送行的景象。

 

他們看著遣返船隻離去,

並且使用當時被禁止的日文合唱「螢之光」(「驪歌」原曲),

這一幅畫作也非常有名。

 

重覆寫下3次「吾愛臺灣」,並且用紅筆點綴著強調符號,

彷彿在心中大聲吶喊著。

 

也許這句話對臺灣人在自我認同上引起了相當大的共鳴,

在臺灣的年輕一代中迅速地擴散開來。

 

立石鐵臣1905年在臺北出生,家中男生排行第4。

隨著父親轉調內地工作,在9歲時離開臺灣。

但在臺灣出生與成長,對於他往後的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推測是在戰後「留用」期間,

立石鐵臣居住過的臺北市溫州街的住宅

(攝影:栖來光)

本來就身體虛弱、個性內向的立石,比起和同學一起玩耍,

似乎比較喜歡畫圖等可以獨自玩耍的活動。

 

他有著冷靜且孤獨的觀察力,或許是在這時期培養出來的。

 

1919年,他在14歲時搬到鎌倉,16歲向當地畫家學習日本畫,

用心畫了周圍植物,

21歲時,他追隨同樣搬到鎌倉的洋畫家

――以「麗子微笑」聞名的岸田劉生

(Kishida Ryusei;1891~1929年),

轉而學習西洋繪畫,並且多次在美術展覽上獲獎。

 

岸田過世後,他轉向師事日本近代美術界的大師

――梅原龍三郎(Umehara Ryuzaburou:1888~1986)習畫。

 
師傅的期待反而造成了壓力

梅原帶給立石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他開始向梅原習畫以後,

陸續在美術展上獲得大獎,展現過人的才華,

因此梅原對他寄予厚望:

「將來一定會在日本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認為他將來大有可為。

 

根據府中市美術館的學藝員・志賀秀孝先生表示:

梅原應該也注意到立石對色彩的敏銳度與一般日本人不同,

他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人聯想到熱情的南國陽光。

 

然而,立石的家人在日後如此回顧道:

對戰後的立石而言,梅原的高度期待

反而對他的畫家生涯造成莫大壓力。

 

在梅原的推薦下,立石從1933年(28歲)起,

數度拜訪臺灣,並記下出發前的「返鄉」心情。

 

臺灣是我的出生地,在我的記憶中,臺灣是天堂,

也是童話的國度…強烈奔放的南國風物將再度帶給我新的夢想,

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可以讓我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之中…」

立石懷著雀躍不已的心情回到臺灣,留下多幅描繪臺灣風景的油畫。

 

並且,立石在由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等臺灣畫家為主

所創立的臺陽美術協會中,是唯一的日籍創辦人,

在當時臺灣人與日本人常有意見分歧的臺灣美術界中,

他也是少數受臺灣人喜愛的日本人畫家。

 

臺灣的畫家同儕之間,將立石的畫風稱為「臺灣的梵谷」、

「灣生後期印象派」等,給予高度讚揚。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立石在戰前的作品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竹搖籃」,1943年。出自立石在《民俗臺灣》裏的

連載專欄「臺灣民俗圖繪」

(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民俗臺灣》1944年4月號封面

(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之後,

立石接受臺北帝國大學的委託,從事標本畫的製作,

投入昆蟲或植物細密畫的創作,

他與人類學家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1897~1983年)、

民俗學者池田敏雄(Ikeda Toshio;1923~1974年)

或文學家西川滿(Nishikawa Mitsuru;1908~1999年)等人

有著親密的交流,並且參與雜誌《民俗臺灣》的編輯。

 

當時,統治當局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撤掉媽祖像和土地公,

改為設置天照大神的神棚,在這樣的時代中,

雜誌《民俗臺灣》和《文藝臺灣》的發行並不受當局歡迎,

但是充滿著熱情、好奇心、情感與幽默,

並且紀錄了許多已經消失的臺灣文化,

成為了人類學上無可取代的珍貴資料。

 

戰争結束後,立石與民俗學者

國分直一(Kokubu Naoichi;1908~2005 年)等人,

作為技術人才,暫時為國民政府所留用

 

他居住在現在臺灣師範大學附近的溫州街,

並且在臺北日本人學校(臺北日僑學校),

擔任第一位美術教師。

 

二二八事件(1947年)爆發後的1948年12月,立時返回了日本

他靠著繪製圖鑑的插畫等來維持生計,

在日本的畫壇上沒沒無聞,直到1980年過世,享年75歲。

 

30餘年過去。

2015年,由銀座「泰明畫廊」舉辦的回顧展為開端。

2016年春,在東京府中市美術館舉辦首次的大型回顧展

「立石鐵臣展――獻給美麗的故鄉『臺灣』」。

 

這可以說立石鐵臣終於在日本也開始被評價,

並肯定他在畫壇上的貢獻。

府中市美術館・立石鐵臣展(2016年)的大型招牌:

作品「春」、昆蟲類的細密畫等(攝影:邱函妮)

花費了70年時間

乍看之下,立石是一位隨著不同時期畫風不斷轉換的畫家,

令人難以掌握。

然而,不管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每幅都擁有令人過目難忘的魅力。

這些作品的共通點在於立石渴望

並且充滿熱情地透過繪畫的形式來呈現出來。

 

從戰後到現在也過了70年,

在日本畫壇上立石鐵臣的存在卻完全遭到漠視,

或許這與戰後日本人對臺灣的態度有所關連吧

――在看完2016年上映的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之後,

腦海中突然浮現這樣的想法。

 

在談論日本近代美術史的發展時,

對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朝鮮、滿洲等「外地」美術的潮流

是無法避而不談的。

 

但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上,

日本近代美術史尚未對日治下的臺灣美術做出定位,

理由之一可能是遣返時對行李重量的限制,

導致在戰前臺灣受到矚目的作品一個個失傳後無法做出評價。

另外,在戰後的日本人社會中,

長久以來對於「灣生」的存在以及臺灣這塊土地

漠不關心的心態也恰恰反映在畫壇中。

 

返回日本後,立石不曾再度造訪臺灣。

 

即使對臺灣懷抱著強烈的思慕之情,卻將它壓在心裡深處,

在內心充滿屈折之下活下戰後吧。

「打棉被」,1941年。出自立石在《民俗臺灣》的

連載專欄「臺灣民俗圖繪」」

(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之後,

臺灣民眾給予慷慨的援助,

讓日本社會對臺灣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

 

幾乎每個月都可以看到雜誌推出臺灣特輯,

許多介紹臺灣的書籍也被大量出版,

無論是大大小小的電視節目裏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臺灣訊息。

 

過去對臺灣的一些負面印象,完全改變成

與美食小吃、觀光購物、療癒身心等同等的話題。

 

如今,這日臺間的距離應是戰後以來最接近的狀態了。

 

夾在日臺之中默默地畫下許多作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其作品中留下來的有關臺灣的蹤跡,

彷彿像70年的歷史泥沼中被掏洗出來的沙金,

一個個告訴我們他對臺灣的深愛。

參考文獻: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雄獅美術、2004年
泰明畫廊〈立石鐵臣展――生誕110週年〉立石雅夫・森美根子・志賀秀孝的評論/泰明畫廊、2015年
「立石鐵臣展――美麗的故鄉『臺灣』」府中市立美術館、2016年

===============================================

===============================================

[      美麗的故鄉,臺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

 

日臺間的距離應是戰後以來最接近的狀態了。

 

夾在日臺之中默默地畫下許多作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其作品中留下來的有關臺灣的蹤跡,

彷彿像70年的歷史泥沼中被掏洗出來的沙金,

一個個告訴我們他對臺灣的深愛。

 

  [ 相關 ]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Nippon,栖來光 ]

==============================================

[                                              ]

九十二歲的灣生日本阿公國田宏,

父親國田正二是花蓮舞鶴種咖啡的始祖,

他堅持台灣才是故鄉,雖已不良於行,

仍央求家人答應「最後一次回來台灣」,

前天除了到父親在舞鶴的紀念碑前唱日文歌「故鄉」,

也到玉里鎮樂合部落訪兒時玩伴,

二位暮齡老人一見面相擁大哭,

離別時互道:「要有元氣喔」!

 

 [ 相關 ]  灣生92歲回花蓮 老友相擁大哭[  ]

==============================================

[                                                             ] 

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灣生」岡田京子女士,

今日偕夫婿日本「にっぽんど真ん中祭り」文化財團理事長

岡田邦彥先生,與長期從事台日交流的保保旅行社董事長戴啟珩,

聯合捐贈獎學金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今天在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周永暉以及前局長賴瑟珍的見證下,

於晶華酒店完成獎學金捐贈備忘錄簽署儀式。

 

 [ 相關 ]    灣生,岡田京子夫婦捐獎學金,促台日交流[ ]

===============================================

[                                           ]

來不及跟朋友道別,從蘇澳港離開,離開後

台、日關係緊張, 沒辦法和台灣朋友聯絡,

直到一九七九年, 才有機會再踏上台灣,尋找朋友,

彼此都還會通信, 每次看到信件都會泫然欲泣。

 

 [ 相關 ]  蘭陽女中79歲 灣生校友回家[  ]

=============================================

[川平朝清1927年生於日本台灣台中市-《被出賣的臺灣》 ]

川平朝清KABIRA Chōsei

 

1927年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中市。

1946年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

 

在校期間, 結識了《被出賣的臺灣》一書的翻譯、

美國華盛頓大學終身名譽教授(神經病理學)蕭成美。

 

戰後被遣返回沖繩,

為RBC琉球放送(廣播電臺)的創辦積極出力。

1953年留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與柯喬治重逢,此後長期受柯喬治教誨。

1967年擔任沖繩放送協會會長。

1972年,沖繩回歸日本,沖繩放送協會解散,

全家移居東京,擔任NHK經營主幹。

 

1992年起, 歷任學校法人昭和女子大學

英文系教授、副校長、副理事長等職,

現為該校名譽理事。

 

川平家族和琉球王朝有密切關係,

從很早以前就多從事於翻譯與宣傳相關的工作。

 

其育有三個兒子:

主持人兼藝人川平慈溫(Jon Kabira)、

僑居美國的企業家川平謙慈、藝人川平慈英。

[ 相關 ]  

「灣生」川平朝清-傾注於《被出賣的臺灣》裏的深情[Nippon]

———————————————————————-

熟知臺灣情況的柯喬治George H. Kerr

以美國人的公正視角總結了日本在臺灣的50年統治,

相關著作: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in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

[       回屏東校園尋根                                       ]

 

 

[ 相關 ]   93歲灣生阿嬤重返那些年屏東校園尋根[ ]

===========================================

[     BRUTUS                                   ]

 

(台灣)人們紛紛以「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等為題,

將熱鬧的夜市、特產的小籠包和大自然照片上傳至SNS。

 

照片數量超過數千張。

 

重新編輯後的照片則模仿原版雜誌,標註「BPUTUS」的字樣。

 

  BRUTUS的編輯長西田善太表示:

因為1期雜誌特輯竟能出現如此多的封面,

在雜誌的世界可說是前所未聞。感到很開心。」

 

 

[ 相關 ]   《BRUTUS》雜誌封面熱議,這才是台灣 [ 朝日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