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一角的學術崩壞現象

2014-07-21

◎ 顧忠華

 

《澄社評論》

 

冰山一角的學術崩壞現象

=====================

紛擾一陣子的論文投稿詐欺醜聞,

隨著教育部長下台

學術界的自清運動似乎轉而消沉,

輿論對於學界亂象痛心疾首的指責,

也可能雷聲大雨點小、船過水無痕,

正好反映了台灣學術界一再沉淪的根本問題:

權力精英其實沒有自我反省能力,

更欠缺徹底改變不合理制度的決心與勇氣。

 

話說從頭,

記得十多年前,

擁有決策權力的經濟學者大力鼓吹,

主張以國外期刊發表論文數來進行學術評鑑,

當時曾有不少反彈聲音,

一方面質疑「蘋果不應該與雞蛋」比較,

反對拿自然科學獨尊SCI和EI的標準,

套用在具有多元性、本土性的社會科學研究上;

另一方面也批判強制施行SSCI評鑑,

背後充滿了濫用權力、製造學術權貴階級的「隱性功能」。

 

只是當時這類意見猶如狗吠火車,

不旋踵台灣學術界全都籠罩在以論文數量衝大學排名,

以及所有新聘、升等指標

窄化到只看「埃及」(I級)數據的扭曲競賽中。

 

令人感到震驚、卻不意外的是,

獨尊量化指標的極端荒謬戲碼,

竟然是發生在自認最為嚴謹的理工科領域,

而且教育部長還是共犯!

 

這不僅顯示過去不斷宣稱要提升學術水準,

必須將自然科學評鑑標準引進人文社會科學的說詞完全破功,

更使得台灣學術界浮誇作假的心態暴露無遺,

以後誰相信學者提出自己論文的「埃及」成就,

不是滲水、操弄的數據呢?

 

歸根究柢,

台灣學術界的「知識—權力遊戲」,

從來沒有認真思考如何以最公正的模式,

來判斷學術貢獻的品質。

 

一味只重量化指標的結果,

是造就一批精於投稿國外(而且是英語系)期刊的既得利益階層

真正腳踏實地研究的學者得不到應有的酬賞,

十幾年下來,

中研院感慨人文社會科學後繼無人,

自然科學形同信譽掃地,

何以致之?

 

當初始作俑者,

不該出來認錯道歉,

並由下而上重建評鑑制度,

讓學界歪風有導正的機會嗎?

———————————————————————————————–

(作者為澄社執委)

============================================================

[ 學閥鐵三角 台灣學術界的陰暗面 ]

 

除了論文的問題外,

台灣學術界遭媒體檢討的另一現象是"學閥"問題,

台灣維基 學閥的定義

憑借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者"。

 

台灣維基學閥的定義還包括

"一些學閥,他本身就在官場上混。

 

這樣的學閥既是官僚,又是所謂的學者。

 

他們的學術霸權的建立,多半不是靠學術,而是靠權術"。

 

《風傳媒》點名台灣有"學閥鐵三角",

包括前教育部長曾志朗 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

 

劉兆漢是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的兄弟,

擔任過大學校長的劉兆玄是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行政院長。

 

《風傳媒》指蔣偉寧任教育部長後,

委任這三人擔任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

形成壟斷國立大學校長遴選的學閥作風,

成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

 

報導引述不具名學界人士檢舉說,

這三人過去十年間輪流擔任

由國立的中央大學台灣交大台灣清大

以及陽明大學共組的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

 

聯合大學系統發表聲明

反駁說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公平、公正、客觀",

聲明並反擊說該報導

內容明顯錯誤且恣意橋接、編造不實謠言,

嚴重影響三位當事人之名譽

而要求其將報導撤回。

 

[ 相關 ]  台灣來鴻:學術界的陰暗面[ BBC ]

==============================================================

馬江斷尾求生? 蔣下台未息民怨

2014-07-15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6092

記者黃以敬/特稿

 

馬江斷尾求生?

蔣下台未息民怨

=============

從「不認識」到「見過兩次」,

從「不知情被共同掛名論文」

到十多年「共同掛名十七篇論文」,

教育部長蔣偉寧

在學術論文掛名涉入審查造假疑案延燒四天後,

終於請辭部長職務。

 

儘管蔣偉寧請辭,

但台灣學術聲望的重創恐已很難挽回,

學術沉痾能否整頓也還是問號。

教育部長蔣偉寧(中)昨日中午舉行記者會宣佈辭職下台,教育部員工在他傍晚下班時列隊歡送,並送上鮮花祝福。(記者陳志曲攝)

教育部長蔣偉寧(中)

昨日中午舉行記者會宣佈辭職下台,

教育部員工在他傍晚下班時列隊歡送,

並送上鮮花祝福。

(記者陳志曲攝)

 

而這事件中,

更有民眾對馬政府教育施政的長期不滿,

一位部長下台,

明顯也是府院高層有意要切割民怨的止血點。

 

對於蔣偉寧,

面對掛名論文涉及造假審查事件,

最引爭議的,其實是態度問題。

 

身為教育首長,部長、校長任內,

到處掛名論文卻「不把關」,

國際投稿、登錄個人網站也都說「不知情」,

自律要求及他律督導能力都明顯不足;

面對問題爆發,

更以「不認識」要與多年共同掛名論文的學者切割。

 

這一連串不面對問題的說法及不檢討錯處的態度,

就是外界對教育部長誠信及態度的最大質疑,

更成了最後必須下台的關鍵。

 

而這種不面對問題的切割手法,

其實也在馬江立即批准蔣偉寧辭呈可看到。

 

馬政府當初以土木學者出身的蔣偉寧

取代一手規劃十二年國教的前教育部長吳清基,

明顯就不是為教育專業而選人;

而後蔣偉寧推動十二年國教、

高中課綱去台灣化等政策引發各界質疑,

很多其實也都是為執行總統政見及政治意識而強行推動。

 

這次對蔣偉寧的諸多質疑,

其中就夾雜許多對國教、對教育施政的不滿,

而論文事件一爆發,府院馬上簽准辭呈,

明顯也是希望以部長祭旗、希望切割一連串的教育政策民怨。

 

蔣偉寧下台或許是為保存個人名節與最後尊嚴,

但論文假審案調查及行政、刑事究責尚未完成,

此案凸顯出的學術圈論文浮濫掛名、量質失衡,

甚或大老教授與學生互相牽成的「學閥」林立等諸多結構性問題,

能否徹底改革?

 

恐怕還有很大疑問。

 

更遑論十二年國教、

高中課綱等

諸多教育政策重大爭議都未解。

 

蔣部長下台其實應該只是一個起點,

警告馬政府無論選出哪位新部長,

如果不真正面對問題,還是諸事只會奉承上意,

未來恐還會有更多「部長下台」,

民怨也會繼續延燒,

而這把火下次應該會直接延燒到馬江,

要求真正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