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搖人心,日本時代記憶的否定和潛抑何時了

9月 28, 2015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647

 

書評書介 [1]蔡榮裕 [2]

 

飄搖人心,

日本時代記憶的否定和潛抑何時了

=============================

對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說,

關於日本人和中國人的記憶爭議,仍將是個議題,

如何在意識立場和社會政治決定外,

來看可能涉及的心理課題呢?

 

我以日本作家小熊英二最近出版,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引起的相關聯想談談前述命題。

《活著回來的男人:

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書影。

 

以口述歷史為軸,《活著回來的男人》處理戰爭記憶時,

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同時回應了社會結構變化。

 

作者小熊英二是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關注小人物主角生命史,

對應當代日本社會、經濟、政策、法制等面向,

呈現當時日常生活裡學歷過程、選擇職業,

相關產業結構,和階級流動的課題等。

 

這本以日本民間百姓的戰爭記憶專書,

這時出現在台灣出版市場,

當然不會只是湊巧,如果只是湊巧,

那就在深度心理學的工作裡,提出假設和想像,

推衍其中的心理意含。

 

以外顯的台灣歷史記憶脈絡來看,

不論是出現在出版市場或公開宣說,

日本治領時代的記憶是被忽略的,

以「不曾發生過」的方式呈現。

 

近來隨著太陽花運動反黑箱課綱微調學運後,

所流露再述說和日本有關的台灣史,

這些記憶變得有機會, 不再以「不」的方式存在。

 

太陽花運動和反課綱微調學運,

都有「反黑箱」的主題,

成為運動時主要的述求和聚集眾人之力的功能。

 

回頭來看「反黑箱」運動當時,是更政治意味做為催化力道,

但這些力道得以成為力道,勢必是有些心理的基礎。

 

是指向台灣人心走到目前,有打開自己心中記憶黑箱的意含?

 

只是個疑問句,因為實情需要再觀察,

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將會如何對待各種和戰爭相關的各層面記憶。

 

何以目前的記憶市場上,會出現一些互斥的現象呢?

 

我是指日本時代的相關記憶,

和國民政府大量遷移來台灣的人,

和他們後代的受苦記憶呢?

 

我先說明佛洛伊德的論述做為基礎。

例如,某個案說出夢後,馬上說,夢中那女人不是我媽媽。

 

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種以「不是」或「不」方式呈現的記憶,

佛洛伊德以「否定(negation)」來形容這種現象。

 

他假設潛意識裡,沒有「不」或「不是」的記憶,

不論以有或沒有型式存在潛意識,都是有存在。

 

這種以否定方式呈現記憶,

是指已漸浮現接近意識的記憶,

但以「不」的方式呈現了,浮現在意識上,

這並非意味著我們因為某些創傷,

而「潛抑」(repression)的不自覺防衛機制就消失了。

 

其實,以「不」或「不是什麼」方式呈現的記憶,

意味著潛抑機制還在作用,

創傷而受苦的經驗仍發揮作用,

讓創傷下的真正記憶,仍難以完全浮現。

 

我認為對人類來說,是否真有記憶的完全浮現,

仍是值得保留的說法,但佛洛伊德這些描述,

至今仍符合我們在心理治療實務裡的現象,

何以有些個案常先以「不是什麼」呈現記憶,

後來雖然變成「是」了,但他們的問題和症狀,

並沒有因有這些記憶,就馬上改善。

 

當然還有很多角度解釋這現象,

但前述記憶的否定和潛抑機制,是值思索的方向之一。

 

回頭來看,

例如,《活著回來的男人》,以有什麼發生過的方式呈現,

相對於台灣的日本時代受苦記憶的否定和潛抑存在,

讓這本書在以「不」或「不是那樣」方式呈現,

此刻以日本相關記憶,對照「不是」國民黨版的記憶,

就意味著另種「不是什麼」的方式。

 

好像是一種記憶的再現,但對照脈絡,

有「不是什麼」的潛意識意義。

 

潛意識沒有「不」的記憶,

這種以「不」的型式呈現出來,是有意識上知識的洞識(insight),

但潛抑的防衛機制不必然放下了,

使得人的記憶一直有這種困難。

 

但是這種困難卻構成了人的真實,而且透過行動,

變成我們眼前的現實。

 

例如,這本書目前在台灣出版(一種行動)的意義。

 

不過,眼前的現實是分裂,記憶的分裂,也許表象之一是投射成政黨等,

對於每個人自身經驗或被上一代傳承的失語,

卻在行動和情感上傳達出來的真實,

構成了對於外在現實上,大家難以對話和整合。

 

這涉及更深沈的人自身經驗,或傳承這些受苦經驗後的消化處理。

 

也涉及何以會有相排斥的感受出現?

 

當最近日本相關的記憶被呈現出來,

例如,終戰或勝利七十年相關活動,和台灣被轟炸的論述,

不再處於人民記憶的黑箱裡。

 

但是何以有人會說,這些日本相關的記憶,

讓國民政府帶來軍民的記憶被排斥呢?

 

就外顯上,顯然不合事實,

因為七十年來的記憶市場, 都是國民政府帶來的軍民記憶為主。

 

但我們不能忽略和抹煞的是,

何以當日本相關的記憶出現後,

帶來另一方的危機感呢?

 

如果我們說這些危機感,其實反映著當年至今,

某些不能呈現的經驗,例如,不能說反共無望論。

 

某些受苦經驗不能談論,不能想像的經驗,和當年台灣在地者,

因為語言隔閡,加上一些屠殺事件的記憶,

構成了另一種受苦(細節一定比這二分法更複雜)。

 

但仍以我們「不要成為怎麼樣」存在這塊土地上,

雖然行動上有了「不要怎樣」,

這土地上的人有了更多自由和民主,但是在這些「不」或「不是什麼」,

或是「不要怎麼樣」的心理動力下,

我們仍不可忘記,那些受苦和受創的潛在記憶至今仍然巨大,

在不同場域出現,仍需要在出現時,

被不斷地指陳出來,不是說了一次就算了,

也不是以過去就過去了來對待。

=====================================================

 

 

 

=================================================

 

 

 

===============================================

剖析日本社運發展脈絡 小熊英二台師大開講

2015/10/02 09:00

鄭晏欣  / 台北市

剖析日本社運發展脈絡 小熊英二台師大開講 | 華視新聞

 

剖析日本社運發展脈絡 

小熊英二台師大開講

===================

【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師範大學人文學社

於25日晚間在台師大舉辦的

「日本的社運與學運──1960年代與現代的比較」講座,

邀請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小熊英二主講、

東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田畠真弓與談。

 

講座深入剖析

日本1960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發展脈絡

並比較台日兩地的社運情勢。

 

小熊英二從社會情勢切入,

談日本近50 年來的社會運動變遷,

剖析動員方式的變化,以及社運如何影響政黨選舉。

 

1960年代,

日本最著名的社運是反對《美日安保條約》運動

由於當時各地方自治組織、公會或企業團體等「共同體」勢力穩固,

使社運連帶性強,且各團體皆有特定黨派傾向,較易動員。

 

1970、80年代起,執政黨逐漸充實公共投資和建設,

成功抑制城市及鄉村人民的不滿,日本的社運開始衰退。

 

現今,雖然都市化已削弱昔日「共同體」的連帶性,

然而金融海嘯和三一一核災的衝擊,

促使反核、反安保等社會運動又再度興起。

 

田畠真弓則對比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日本現代社運,

討論媒體在群眾動員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她表示,臉書為台灣太陽花學運的群眾動員提供很大力量。

 

而日本社運主要的動員管道是

社運團體本身的人脈、人際關係以及大眾媒體,

網路社群媒體的影響力相對較小(註)。

 

田畠真弓指出,日人注重隱私權,

相對排斥需用真實姓名註冊的社群媒體;

再加上日本網路群眾以右派居多,

通常不是支持社運的一方。

 

因此使得日本社運在社群媒體上的動員號召力和台灣相差甚遠,

台灣和日本差太多了,網路鄉民在台灣真的非常有力量。」

https://i0.wp.com/www.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10/b839a6f15bd6cde0e6148779f7acddd9.jpg?resize=246%2C164

與談人田畠真弓分析日本社運和學運發展脈絡。

 圖/張方慈攝

 

講座吸引許多大學生參與,

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學生陳家平表示,

本次演講讓她對日本社會運動的脈絡有了深入的瞭解,

尤其是共同體穩固到鬆散的過程。

 

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曹祐嘉表示,

他大致耳聞過日本以往的社運歷史,

也知其有段沉寂的時間,

「那在三一一核災之後新長出來的運動是怎樣的呢?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於是來參加講座。」

他也表示,

就日本現今的反安保運動而言,

其所使用的抗爭語言事實上和台灣太陽花學運很相近,

像是強調正當程序、民主制度等等訴求,

和台灣是有相同處境的。

===================================================

註:

根據日本網站Internet Com和NTT.Com Research實施的「社交軟體利用」調查,

日本臉書使用率為40%。

根據《天下雜誌》的「數位生活大調查」,台灣人的臉書使用率是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