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並非發生在另一個世界

2015/08/15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viewpoint/15676-20150815.html

小熊英二:

生於東京。

著有研究日本戰後民族主義的《民主與愛國》等大量著作。

慶應大學教授。現年52歲。

 

小熊英二:戰爭並非發生在另一個世界

================================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

(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社會部 橫澤太郎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在日本稱為戰後70年,

正如這種表述的不同,中日兩國對這個話題也有不同的視角,

但我們確信兼聽則明。

日經中文網將刊登「70年」系列文章。

希望通過這一組文章和讀者一起冷靜思考……

  在戰爭的記憶逐漸遠去的背景下,

肩負著未來的年輕一代應如何面對過去的戰爭、應不斷思考哪些問題?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採訪了利用新方法致力於戰後思想研究的日本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52歲),

其著作包括通過分析龐大文獻來闡明戰後民族主義真實情況的《民主與愛國》等。

     記者:最近,您出版了描寫父親戰爭經歷的《活著回來的男人》。

小熊英二:

二戰前擔任電力公司事務員的父親出征中國,

戰後被關押到西伯利亞的集中營。

 

在我小時候,父親曾在餐桌上裝作開玩笑地説,

「由於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能吃上飯,吃飯時要快點吃」、

「從西伯利亞回來之後,就不再挑食了」等。

但是,自己從來不主動講述戰爭期間的事情。

  一提到戰爭,

學徒出陣(大學生服役)和特攻隊等

具有衝擊性的事件經常得到大書特書。

 

但對於中學畢業後已參加工作的父親來説,

戰爭曾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認為,像父親這樣的人拒絕講述過去的情況肯定很多。

 

從父親口中聽到戰爭期間和終戰後的經歷,

是在我作為研究者之後。

日本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

 

      記者:親歷者不斷減少,證言的記錄變得越發睏難。

小熊英二:

在思考過去的事件時,與直接記憶面對面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

具有戰爭記憶的人遲早都將消失,

這難以避免。

記者:在這個時候,為記錄戰爭記憶,應該怎麼辦?

小熊英二:

應該採訪那些在過去

戰爭對社會産生巨大影響的1950年代、60年代生活的人們,

並加以記錄。

 

歷史是連續不斷的。

 

了解與戰爭相連的時代也是理解戰爭期間的人和社會的重要手段。

  隨著歲月的流逝,

戰爭時期的經歷有被美化、被浪漫地講述的傾向,

對於這種傾向的存在不得不感到擔憂。

 

最近,

(在日本)一部描寫去世爺爺的戰爭經歷的作品受到了歡迎。

 

沒有進行直接採訪,有時主人公被過度美化,

這很難稱得上健全。

  在與戰爭親歷者面對面的採訪中,

被採訪者有時會講述長期以來閉口不談的悲慘記憶。

 

當聽到接受上級毫無道理的命令時,

就應該明白軍隊絕對不是英雄的集合。

記者:採訪戰爭親歷者的要點有哪些?

小熊英二:

傾聽一方的想像力非常重要。

 

10年前聽取父親的證言時,我缺乏想像力。

問了一些「西伯利亞是否存在食品不足」這種程度的提問,

這難以激發被採訪者詳細而具體的記憶。

  為了撰寫新書,再次進行採訪後發現,

其實父親清楚地記得前蘇聯是如何管理集中營的。

我深切地感受到,

關於糧食的配給方式、被收押人員的待遇等,

一邊發揮想像力想像相關場面的情況下,

一邊傾聽非常重要。

記者:對於戰爭的看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一直在改變。

小熊英二:

在戰後不久,

很多人認為日本的為政者和掌權者給日本國民造成了傷害。

 

但進入70年代之後,戰後一代出現增加,

形成了被稱為「一億國民皆中産」的社會結構,

結果質疑「日本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的二元論出現抬頭。

 

階級意識趨於單薄,無論是為政者、掌權者,

還是一般國民,都以「日本」這個框架加以概括,

並以此理解戰爭。

  1990年代以後,東亞各國的經濟力量加強,

強調「日本侵略造成的傷害」的趨勢出現升溫。

 

另一方面,以反對這種看法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日本戰爭的日本國內討論也日趨活躍,

二元論的傾向進一步突出。

  我對這種二元論持否定態度。

 

這是因為,

1個人既能成為受害者又能成為加害者,

這種多面性正是戰爭的本質。

 

認為日本不是加害者就是被害者

這一單純的思考方式

正在推動偏頗的民族主義的産生。

     記者:年輕一代應該以何種方式從戰爭中學習哪些東西?

  小熊英二

避免將戰爭認為是另一個世界的事非常重要。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生活在戰爭期間,自己會採取哪些行動。

 

軍隊是一個組織,存在管理和命令系統。

這一點與現代的企業和政府沒有差別。

這個組織動員軍官和士兵發動了戰爭。

如果是公司職員,可以將所屬的企業換成軍隊,

將自己換成士兵加以思考。

通過這樣做,或許將易於理解軍隊和戰爭。

=============================================

 

 

====================================================

整個日本社會明明處於劇烈的變化中,

在議會中卻沒有反映出這些變化。

事實上是議會制功能不健全的體現。

這既是選舉制度的問題,

同時也體現了民意中抱有“看不到未來”的想法。

 

[ 相關 ]   日本人,現在開始思考政治吧[小熊英二]

===================================================

2013年04月27日 安倍向年輕網民說:

“我認為網絡將大幅改變政治。”

 

[ 相關 ]   安倍出席“niconico動畫”網站活動 [ 共同社 ]

=================================================

日本人,現在開始思考政治吧

http://asahichinese.com/article/news/AJ201304280032

 

April 28, 2013

日本人,現在開始思考政治吧

文:慶應大學教授小熊英二

目前,人們認為自民黨一定能在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勝,

這次是2007年自民黨大敗之後的參議院改選。

如果說自民黨與現在相比能增加議席就算“勝利”的話,

那確實它有很大把握獲勝。

而且,除自民黨外就沒有其它政黨能“勝利”了。

民主黨“勝利”的可能性在短期內較低,

在地方並無立足之地的維新會和大家的黨也是如此,其它政黨就更不用提了。

有意見認為在去年的眾議院大選上,核電問題並沒有成為主要議題。

而無論是憲法、TPP、還是就業或外交這些問題

恐怕都不會左右參議院選舉的結果。

就算假設國債暴跌,在沒有其它政黨能夠“勝出”的情況下,

自民黨肯定能“勝利”吧。

當然,自民黨能否“大勝”將會使政治動向出現變化,

因此改變參議院選舉結果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是當前這些努力卻很難開展。

另一方面,

自民黨的固定支持層正在隨著老齡化和產業結構變化等逐漸衰退。

去年的眾議院大選中,

自民黨的比例選區得票率為3成,少於2009年的得票數。

實際上原本支持民主黨後來改投自民黨的人是很少的。

而2009年曾經投給民主黨的選票

去年則分別投向了民主黨、維新會、未來黨等或者棄權,選票分散較明顯,

因此自民黨只是相對顯得得票較多而已。

也就是說在當今日本,

無論自民黨本身如何衰退,無論國家面臨多少問題,

自民黨都能“勝利”。

整個日本社會明明處於劇烈的變化當中,而在議會中卻沒有反映出這些變化。

這事實上是議會制功能不健全的體現。

這既是選舉制度的問題,同時也體現了民意中抱有“看不到未來”的想法。

按比例來看,

這3成選擇了“想要贏回過去的日本”(自民黨的宣傳口號)的人,

仍然支持著正在衰退的自民黨。

剩下的7成人則感到有必要改變過去那種方式,

但是卻不知道日本要向哪個方向改變。

因此大家才將選票分散投給了包括自民黨在內的若干個政黨。

具體來看,涉及到憲法、核能發電、TPP、消費稅這4個課題,

對各個課題贊成和反對意見的組合方式是4的平方也就是16種。

7成選票分散到16種選擇上的話,

那麼“希望能夠沿襲過去的做法”這3成的選票所支持的一方就肯定能夠勝出。

其實這3成人也並不覺得僅僅沿襲過去就可以了,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想著,

“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能延續過去的做法”、

“反正除此之外也看不到未來,所以維持現狀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就是唱著懷舊老歌,沉寂下去。

雖然現在安倍經濟學帶來了一個小的“春回大地”,

可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這只是曇花一現吧。

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其他7成的人以“改革”、“反自民黨”為旗幟聯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嗎?

2009年的大選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而得到的教訓卻是,

作為“反自民黨”聯合在一起的人們如果沒有對未來共同的設想,

那就只能走向迷失和分裂。

那麼我們是否要

期待能將理想未來展現給我們的著名政治家或超級精英的出現呢?

這是古希臘柏拉圖所期許的理想君主,但這一終極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

也只有獨裁者,才能表現出那種“全交給我”的氣勢。

古今的思想都在講述一個道理,那就是超越每個絕非完人的個體,

達成大智慧和共識,這種事情只能通過合作對話來實現。

民主主義的出發點,正是基於對祈盼明君這一夢想的放棄。

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未來的3年內都不再有國政選舉了。

在這3年內可能會有關於修改憲法的國民投票,

而就業、核能發電、社會保障等問題也將提上議程來討論。

也就是說,

今後幾年的日本,將失去選舉這一選項。

每個人都需要去思考未來,去討論未來的時代到來了。

這既是危機,同時也是良機。

讓我們下定決心,擺脫停止思考和“依賴別人”的狀態,

用自己的頭腦來試著思考政治、社會和國家的未來吧。

讓我們在家裡、在工作的地方、在學校互相討論一下各自的想法吧,

與其急性子地批判,不如讓我們好好傾聽他人的談話並且行動起來吧。

雖然看上去似乎是在繞遠路,

但這是重新振興議會制和民主主義最有效的辦法了。

實際上,正是在只依賴選舉的政治現狀陷入僵局時,

正是在日本人心中不安和孤獨感日益加深的時候,才是對話的好時機。

“真想好好談一談這個話題”的想法,正前所未有地悄然膨脹。

———————————————————————————————-

人物簡介 :

小熊英二 ,生於1962年,慶應大學教授,歷史社會學專業。

—————————————————————————————-

整個日本社會明明處於劇烈的變化中,

在議會中卻沒有反映出這些變化。

事實上是議會制功能不健全的體現。

這既是選舉制度的問題,

同時也體現了民意中抱有“看不到未來”的想法。

—————————————————————————————————-

20060926—20121226  ( 6 年7 任首相 )

90 57  安倍晉三       2006年9月26日  2007年9月26日 (1)

91 58  福田康夫       2007年9月26日  2008年9月24日 (1)

92 59  麻生太郎       2008年9月24日  2009年9月16日 (1)

93 60   鳩山由紀夫  2009年9月16日 2010年6月8日  (<1)

94 61  菅直人           2010年6月8日   2011年9月2日   (1)

95 62  野田佳彥       2011年9月2日    2012年12月26日  (1)

96 57  安倍晉三      2012年12月26日  2013(?)

———————————————————————————————–

安倍向年輕網民說:“我認為網絡將大幅改變政治。”

安倍出席“niconico動畫”網站活動 [ 共同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