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為什麽更愛國?

更新於16小時前 李江 為FT中文網撰稿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9047?full=y

中國留學生為什麽更愛國?

====================

李江:

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往往更加愛國,

其情感動因比較復雜,

有時愛國主義甚至成為他們砥礪自我的精神支柱。

我剛到英國讀書的時候,

曾經收到過一封學校發給全體學生的郵件。

郵件主要是提醒學生最近倫敦安全狀況不佳,要註意防盜防騙。

讓我不解的是,

郵件專門提及了最近發生在中國學生身上的受騙和失竊案例,

而言辭之間帶有一絲嘲諷。

這讓我感到了冒犯。一開始,我擔心自己想多了,

於是就徵求了印度、美國和法國室友對此的看法。

他們與我意見一致,

於是我立馬回郵件指出他們這樣描述中國學生是不恰當的。

學校辦公室倒是很快就回復,郵件里說,

他們並不覺得這樣的表達有何不妥。

於是我二話不說找了中國學聯主席,

希望他能與學校辦公室溝通。

然而,他的回復與國內典型的學生會主席如出一轍:

郵件說法不妥,但你不要鬧事。

於是,我又迅速通過QQ聯系中國學生一起向學生辦公室投訴。

學校有規定,只要有五名學生投訴,

學校行政人員與學生會代表要組成相關小組處理投訴事宜。

然而,我通過各種渠道聯絡了數十名中國學生,

他們均表示憤慨,但無一人願意與我一起投訴。

由於初來乍到,我完全不知應當如何繼續我的投訴,只好作罷。

然而,讓我瞠目結舌的是,

一個月後我卻被一些中國留學生公開指責為賣國賊。

事情的起因是我在輔導課(tutorial)上非常坦率地

跟西方人就中國某些社會現象進行學術討論,

其中含有一些批評意見。

許多中國留學生本來就氣憤於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一聽到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居然認可他們的某些批評

則更是怒不可遏——而我反駁西方學生的話

他們倒是一點都不記得。

下課以後,一些中國學生對我口誅筆伐,

甚至有人在微博公開指責我的“賣國行徑”實在給中國人丟臉,

同意者甚眾。

弄了半天,我反倒成了賣國賊。

只是,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麽他們表達愛國的方式是罵我不愛國。

留學生為什麽更愛國?

在海外生活過的華人都有體會,

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往往更加愛國。

他們的愛國有著更為復雜的情感動因,

有時候愛國主義甚至成為他們砥礪自我咬牙堅持的精神支柱。

只是,愛國主義的深處流淌著對故土和親人深深的思念,

而愛國常常成為這種思念的情感表達方式。

不少留學生都有過一番體會,

看著《舌尖上的中國》淚流滿面,逢年過節思鄉心切。

遠離故土和親人的孤獨逐漸吞噬了初來乍到的新鮮感,

而每當凄冷的月光灑落桌面,

一股思鄉之情總是難以抑制地充盈心緒之間。

對千里之外同一片土地的思念構成了留學生強烈的共同情感體驗,

盡管來自五湖四海,但共有的家國記憶讓所有留學生

懷有同樣的身份認同,那就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

對故鄉的思念之所以如此強烈,

一方面確實發自肺腑,另一方面也由留學生

難以融入當地社區的孤獨感驅動。

情感體驗可以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獲得,

而相對隔絕的個人生活往往使自己

只能訴諸於從歷史記憶中獲得情感體驗。

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由於語言不過關和文化習俗難以適應,

難以與當地人結為好友,遑論融入當地社區了。

中國留學生往往喜歡跟本國人扎堆,

一起做飯、旅游、聊天、逛街、玩游戲、談戀愛。

有一定數量中國留學生的大學或城市,

幾乎肯定會存在一個以上的中國留學生亞社群。

在這個亞社群中,

中國留學生依然延續著相當一部分的中式生活習慣,

同時也結合一部分當地的文化習俗。

這個亞社群相對保守和封閉,

以至於當地人往往視中國留學生為一幫獨特的存在。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用來描述他們實在再貼切不過。

保守和封閉的亞社群會不斷自我強化社區成員的認同,

並且會加劇主流文化對該亞社群文化既已存在的偏見。

西方國家系中國留學生最主要的目的地。

西方人對中國本來就存在偏見,

而偏見的緩解有賴於互動與交流的加強。

本來中國留學生應該是一群可以起到加強中國與所在國

交流中介作用最合適的群體之一,

但他們所形成的保守的亞社群現象卻在某些方面

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某些偏見。

更何況,主流文化本來就擁有話語霸權,

亞社群的封閉屬性更會加強成員對主流人群的偏見觀感

和受壓迫心理。

反過來,許多中國留學生就愈發覺得中國人一定要團結。

然而,這種心理多少帶有偏執色彩。

偏執的內群體偏好

人類具有內群體偏好的屬性,

也就是說,人類天然就會“你們”、“他們”和“我們”。

愛國就是一種典型的內群體偏好。愛國是一國國民自然的情感表達,

它本身是神聖和莊嚴的。

只是人畢竟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

他或她的愛國情感必然受到社會倫理的規訓和建構。

在規訓和建構之下,人們愛國的方式就會趨同於主流社會意識。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對父母的愛在古代社會會衍生出愚孝,

而這在現代中國人看來是可笑的;

西方人對民族的愛會從19世紀開始逐漸衍生出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

而這在全球範圍內至今十分活躍。

 

許多留學生在亞社群文化的建構中容易形成偏執的內群體偏好。

 

由於人類天生具有保守天性,那麽在保守的亞社群文化中,

留學生就更會趨向於強化自我特質。偏執性心理,

體現在留學生對信息進行選擇性接收和解讀。

 

留學生生活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享受著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相對自由的資訊、良好的秩序環境,

對國內種種不良現象的體驗感會逐漸淡化

——短暫的回國與長期生活所獲得的體驗無法相提並論,

因而對祖國的形象認知和認同會更趨於完美化,

也就是距離產生美。

 

而他們對生活的國家所存在的種種不良現象

如種族歧視、文化偏見、較差的網購體驗、老化的基礎設施等

則身臨其境,難免放大自己的糟糕體驗。

 

這就愈發使得留學生懷有對祖國的自豪感,

同時也形成了留學生偏見觀感激化的惡性循環。

 

保守的內群體偏見是中國留學生的愛國主義的主要特點,

它擁有對非我族類更為強烈的消極觀感甚至敵意

——並不是指對個體。

 

中國留學生亞社群的弱者心態在所有少數族裔社群當中

屬於比較明顯的,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更為敏感。

 

一是由於亞社群成員本來就會存在弱勢心態,

其次是因為長期以來國內教育過於強調近代中國的悲情色彩,

以至於中國留學生面對世界時無法擁有真正的自信。

 

第三,中國人至今遵循著儒家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和“家醜不可外揚”這種隱惡的倫理信條。

相比之下,同樣愛國的美國留學生

面對外國人對美國的嘲諷表現得更為坦然,

甚至常常跟別人一起“黑美國”。

 

若中國人這麽做,

就很難不招致同胞們洶涌的怨憤和無盡的道德審判。

 

留學生最應學會理性愛國

不可否認,愛國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但正如我在《哈佛女孩與她的愛國敘事》里所說的那樣,

愛國之心不應該被對“他者”的偏見和怨憤所占據,

那樣會使愛國主義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

 

正如伊斯蘭教本質上是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

但世俗層面的糾葛卻使得它成為各種極端主義的工具。

 

中國留學生要走出封閉的小圈子,積極融入當地社區。

 

如果他們真正熱愛中國,不妨致力於加強中國與當地的文化交流,

消除雙方隔閡和偏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當然,我們也應該尊重那些不這麽做的留學生,

只是後者也必須同樣學會尊重擁有不同選擇的人。

 

在美國(社群),

你極少見到有人因為批評美國而被人為是“賣國賊”,

或者被人要求“滾出美國”。

 

反而美國主流社會(文化)

會對公民不積極融入主流社會、當地社區、社會秩序

和推動社區建設的行為比較反感。

 

我們無法確認美國式的愛國主義

會成為中國愛國主義的發展方向

——中國的愛國主義必須深深地根植於其本土文化之中。

 

然而,愛國主義同樣需要融合於普世性的現代文明精神之中,

正如時至今日愚孝在現代中國已不再被主流社會接納。

愛國主義本身就在經歷現代化的過程,

因而我們不妨站在更為宏觀和深遠的視角去看待當下的愛國主義。

 

即便我們無法擁有賢達智者的見識,

也不妨在愛國的時候努力祛除暴戾之氣,留存愛人之心。

 

中國留學生愛國是可貴的,

但如果他們依然無法擺脫身上的偏執觀感和暴戾之氣,

沒有學會西方文明所教導他們的要保持

獨立於經驗的深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

那這樣的景象何嘗不令人絕望?

 

畢竟,中國對留學生依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期待。

=========================================

[ 中國人民一人一票決定中國領導人  ]

 

中國留學生愛國是可貴的,

如果他們無法擺脫身上的偏執觀感和暴戾之氣,

沒有學會西方文明所教導他們的要保持

獨立於經驗的深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

那這樣的景象何嘗不令人絕望?

 

[ 相關 ] 

中國留學生為什麽更愛國?[英國《金融時報》,李江 ]

=======================================

[ 中國人民一人一票決定中國領導人  ]

中國現在確實是一個大國。

 

是一個問題非常非常多的大國,但是它是一個大國。

 

大,是它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拿著一手好牌。

 

中國有問題,不代表你看衰這個國家。

 

在之前,我心裡「中國」這個概念代表著弱國。

 

我現在覺得中國是一個你沒有辦法定義的國家。

 

它一定要做很多大事的。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很多事情都會發生。

 

從那以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幸運就在於我生在這樣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不是沒有問題。

 

[ 相關 ]    常春藤的一隻啄木鳥[ 紐約時報 ]

=====================================

 

 

[ 相關 ] 

哈佛女孩的“愛國演講”:你所不知的台前幕後[英國《金融時報》]

=====================================

陸生健保在台灣引發的爭議

2015年 12月 16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2015/12/151217_ana_us_taiwan_arms_sales

BBC駐台灣特約撰稿人吳曉沛

Image caption

圖為台灣大學保健中心,為全民健保特約診所,

學生或一般民眾只要具健保身分就能看診。

 

特寫:

陸生健保在台灣引發的爭議

=======================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周三(16日)批評

標榜民主人權的台灣卻不讓陸生加入健保是自我矛盾的

 

而這一議題近來在台灣也引發很大的爭議。

 

2011年開始,

台灣政府開放中國大陸籍學生報考台灣大專院校;

同年,

台灣行政院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擬將來台留學的中國大陸籍學生比照一般僑生及外籍生,

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範圍。

 

根據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外來人口欲加入全民健保,須持有台灣地區的居留證明文件。

 

而「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所錄,

陸生來台乃「停留」身分。

 

因此新修正的草案中,將「停留期間」改為「居留期間」,

以符合投保資格。

 

但該法案送至立法院後至今仍未獲得通過。

 

目前陸生是唯一在台居留超過六個月

仍無法享有健保的外籍學生族群。

 

關於陸生納保引起的諸多爭議,與其國籍身分有密切關係。

 

而全民健保因制度缺失所造成的財政黑洞,

也影響台灣社會對陸生納保的態度。

 

一般而言,反對者聲稱,

陸生納保將侵蝕健保資源加速虧損、中台敵對立場、

現行國民黨版本「政府補助四成保費(500元新台幣)」不合理等;

支持者則多從人權考慮,

提倡陸生應等同外籍生、納保可增加健保基金等。

Image copyright Image caption

台聯立委周倪安反對陸生納入健保。

(周倪安辦公室提供)

 

反對:健保財政缺口

來自綠營的台灣團結聯盟(台聯)立委周倪安一向極力反對陸生納保,

她對BBC中文網記者表示,全民健保乃專屬國民的社會福利,

秉持互助精神營運,當以照顧國人為優先。

 

其健保虧損嚴重,

更有許多弱勢族群因積欠健保費而不易享用醫療資源,

執政黨應當優先處理這兩大問題;

陸生則可選擇商業保險及學生團保,依不同需求自主評估。

 

針對支持者曾主張陸生納保可替健保賺錢,

周倪安則反駁,健保不是生財工具。

 

且陸生來台人數愈來愈多,政府須為健保先設立防火牆。

 

贊成:保障外籍居民

台中市東海大學助理教授曾柏文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

以英國國家健保醫療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

納入留學生為例指出,

健保涵蓋各種居留者,能更完善社會安全網。

 

他也指出,

許多陸生期望納保並非著眼於權益,

而是基於不被歧視的期待;

甚至有陸生因認同健保價值而願意加入,

希望能幫助別人。

 

另外,

目前陸生加保的商業保險,理賠程序較繁瑣,

也有洩漏個人隱私的風險。

 

可惜相關政策爭議中,

罕見能深入理解陸生對健保態度的聲音。

 

曾柏文認為,

陸生納保爭議真正的症結,從不是保險政策本身,

而是陸生與中國威脅的連結,

及健保身分隱喻的「台灣社會主體邊界」。

Image copyright Image caption

社民黨立委候選人苗博雅認為陸生納保應分成兩個部分談論。

 

另外的聲音

而代表台灣政壇新生力量的社會民主黨立委候選人

苗博雅則對BBC中文網表示,

陸生納保議題應分為兩層面來談。

 

首先,

憲法兩公約來看,

在大方向上讓陸生納保無庸置疑。

 

若主張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那麼對外籍人士的人權(醫療權)保障便是與中國區隔、

提升國際形像的具體作為,能為台灣帶來更多效益。

 

其次,陸生納保適用的費率,需要更多討論精算。

 

政府應透明化公開健保的財務現況,

並厘清陸生納保的後續影響,而非貿然修法。

 

至於如何改善健保財政漏洞,苗博雅認為可從改革稅制下手。

 

此外,與其改動兩岸人民關係法造成陸生身分變更,

不如修改全民健保法中投保人的資格規定,

不僅納保結果相同,也避免衍生其他複雜問題。

 

苗強調不必特殊化陸生,若擔心假求學真就醫的情形,

當調整招生門檻及審核機制。

 

沉默的陸生

Image copyright Image caption

芮光曄(圖左)與余澤霖(圖右)皆認為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了。

 

目前在台灣的陸生分成三種:

交換生、學位生研修生

其中以短期來台的研修生佔最大宗,

2014年度約有兩萬七千名研修生,

正式的大學學位生則有近六千人。

 

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陸生

芮光曄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陸生余澤霖皆表示,

比起健保,

政府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注)更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

 

餘生認為健保是改善一切限制的基礎,

芮生則主張健保應為長期、日常性的公共議題,

不滿總在特定時刻被拿來炒作。

 

所謂「三限」意指:

限制僅認可大陸學術聲望卓著的學校學歷

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

 

「六不」則包括:

大陸學生不給予加分優待、

入學管道不同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

政府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校外打工或兼職、

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後不可續留台灣就業、大陸學生不能報考公職。)

 

他們還指出,台灣不友善的輿論環境,

讓發言的陸生除了要承擔被惡意攻擊的風險,

獲得的回饋也多為負面,

超出「學生」身分能負荷的範圍,

因而不少在台陸生變得愈來愈沉默或麻痺。

 

芮光曄說,

在相關議題上陸生往往「個人被群體化,群體被政治化」,

整體族群也被政黨或媒體「工具」。

 

同時,因政治參與有一定難度,陸生內部確實較難凝聚共識,

因此缺乏由下往上的意見表達。

 

但余澤霖則觀察到,

今年有關陸生健保保問題討論的深度及方向皆比往年進步,

健保議題更是兩岸政治討論的良好起點。

Image copyright Image caption

全民健保是福利也是保險,因而影響不同立場對陸生納保正當性的態度。

 

意外的臉書戰

就在今年11月底

陸生健保案又被排入立法院議程時,

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四的陸生張逸帆,

在臉書上發佈了

你們的健保很好,但我從未向你們乞討」一文,

針對部分反對派論點一一駁斥,

不料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轉傳,引發熱烈討論與批評,

該文不但遭眾多用戶檢舉到下架刪除,

張生的賬號也被因此被短暫停權。

 

張逸帆向BBC中文網記者解釋說,

他厭倦政治人物愛拿陸生族群做文章,

妄圖為陸生「代言」,

寫文動機期望破除部分謠言,

但他也承認某些情緒性用詞不夠精確。

 

這場風波,帶給他更多反思機會,

他也認為是台灣社會意見多元的證明。

 

他認為大多數陸生對台灣都極具認同感,

健保卻有差別待遇,因此容易感到不平衡

 

張逸帆還希望,

台灣社會能更注重每位陸生的個體性,

而非單純聚焦於他們的中國籍身分。

========================================

台灣的中國人 兩岸中國人一丘之貉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是什麼?

==============================================

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

中國留學生在世界各地製造問題,  <<中生來台的陽謀>>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 全民健保 不是 全球健保]

 

陸生說健保被擱置,看到這樣的結果,他「感到非常失望」,

國民黨執政都這樣了,

明年如果選舉變天前景更不讓人樂觀。

 

陸生還說包括他在內的很多陸生都不禁發出疑問:

台灣的民主怎麼了?」

「無論同不同意陸生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是台灣民主可貴的地方。

 

「民主」、「自由」和「人權」是普世價值,

也是「台灣最寶貴的特產」;

因為如此,

陸生來台可以自由發表議論,

甚至言論可以刊登在《蘋果》,

這不限你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

只要在台灣,自由、民主就和呼吸空氣一樣簡單。

 

但是,陸生的觀點還是錯了!

 

台灣享譽國際的「全民健保」,不是「全球健保」。

 

 [ 相關 ]    全民健保 不是全球健保[張肇烜]

================================================

[ 中國的年輕人中南海幻覺狂妄之念 ]

 

我們真的很喜歡美國的文化,

但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不對外國示弱的政府。」

 

中國人「通過中國的教育體系進行社會化後,

對世界是不信任的」。

 

中國的年輕人

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觀點,即西方國家並不真的在意人權和民主,

只是單純利用這些問題來進一步侮辱及羞辱中國」。

 

「他們肯定在試圖遏制我們——大國之間就是這樣,」他說。

 

他還說他對美國電影和智能手機的喜愛不會沖淡他的觀點。

 

其實,這個iPhone是中國生產的,」

他說著從口袋中掏出手機。

 

在大問題上,中國通常都是對的。這是事實。」

 

 [ 相關 ]   中國年輕人崇尚美式文化卻有政治敵意[紐約時報]

=======================================================

[   中國留學生製造問題      ]

 

哥倫比亞大學在給Forbes的電子郵件中公開了

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簡稱哥大學聯)被解散的理由。

 

校方表示,

在多次因社團經濟、管理問題警告哥大學聯無果的情況下,

才做出了解散決定。

 

至此,彌漫一周的「哥大打壓中國學生」傳言才有所散去。

 

其實校方的這個決定已是姍姍來遲。

 

 [ 相關 ]  海外大學裏的「中國會」[BBC,章文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