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斷層

2016年07月31日 07:10

http://www.storm.mg/article/146913

*作者為知名主持人,媒體工作者,

本文原刊《澎湃》新聞網,授權轉載。

陳文茜

從占領華爾街到保護主義興起,「貧富差距」正在全球醞釀一場「隱含的地殼變動」。(beta.bodhicommons.org)

占領華爾街到保護主義興起,

「貧富差距」正在全球醞釀一場「隱含的地殼變動」。

(beta.bodhicommons.org)

 

陳文茜專文:

 

看不見的斷層

===========

貧富差距」四個字,

正以核能爆炸的威力,震撼全球各國。

 

有的已然掀起巨浪,永久改變該國政治,

有的正在醞釀一場「隱含的地殼變動」。

 

以美國為例,

美國社會貧富懸殊,

使向來搭乘私人飛機的希拉蕊,

為了取悅現行政治生態,一宣佈競選,改走平民路線,

麵包車代步競選總統。

 

而川普正席捲全美那些痛恨華爾街的中下階層,

帶領美國走向粗鄙、仇恨、胡鬧的「馬戲團政治」。

 

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

以一本700多頁巨作《21世紀資本論》

比較年資本報酬率和年經濟成長率的差距,

得出資本是富人迅速積累財富的「獨吞式經濟」。

 

此書讓貧富議題擴大的討論熱度,至今不曾在美消退。

2014117JW-SMG0010-84-皮凱提(Thomas Piketty)專訪-吳逸驊攝150410.JPG

皮凱提(Thomas Piketty)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

討論熱迄今不減。

(資料照/吳逸驊攝)

 

美國有些人對皮凱提所提出的資料百般挑剔,

但整體而言,

所有專家均同意「獨吞式經濟」

的確導致貧富差距正在擴大的說法。

 

舉一個簡單例子,A先生擁有1000萬美金,

B先生年收入10萬美金;A先生有足夠的資本用於各種投資,

例如房產、股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投資帶來的報酬率,

遠遠高於總體經濟的成長率。

 

接著看B先生,B辛勤工作,每年收入10萬美金,

年復一年,他單純靠勞力換取的薪水增幅,

可能還不及A金錢投資房屋、股市帶給他的一年收益。

 

財富不均從此加劇。

 

1984年美國蓋洛普民調公司

首次提問出「貧富差距」問題時,

六成美國人給了肯定的答案;

蓋洛普並調閱三十年全美民調結果,

十個美國人中,平均六個人

深信現行資本主義的財富與收入分配,

太不公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調查,

三十年前1%最富有的美國人,擁有全美25%的財富。

 

三十年後這1%的富豪,

擁有的財富已超過40%的比例。

 

再細分一下,0.01%最富有的美國人,

也就是約16000個美國家庭,

目前擁有的財富總合達到全美總財富的10%。

 

事實上貧富差距早於百年前的美國已發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越來越繁榮,

穩坐世界第一大國;

但工業增長與社會財富完全集中於少數人手中;

其貧富懸殊的比例曲線,與今日完全相同。

 

那一波的貧富不均最終誘發了社會主義崛起,

工會抗爭,馬克思的階級鬥爭成為歐美學術顯學。

 

1929年爆發經濟大蕭條,然後1937年二戰開始,

全球財富總量才在接踵而至的重創中重新分配。

 

換言之,上一波的貧富懸殊靠了一場大蕭條加大戰爭,

讓富人死的死,財產炸掉的炸掉、消失的消失,

終而出現1950到1960年代的假像均衡;

所謂「中產階級崛起的新經濟」。

 

那是人類資本主義特殊狀況下的「美好時光」;

它只維持不到三十年:

之後已經又逐漸走回失衡之路。

 

歷史再走了三十年,

時間推移回1920年代相似的危機。

 

美國財富再度集中於少數人身上,

階級對立的意識越來越高漲。

美國共和黨全國大會(RNC)21日閉幕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中)發表接受提名演說。(美聯社)

貧富差距加劇,

正是促成美國搞笑式保護主義興起的原因,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中)

發表接受提名演說,。

(美聯社)

 

是的,我們不再相信資本主義,

不再擁抱馬克思主義,

但我們也沒有其他主義可以相信。

 

如今,

西班牙希臘式的民粹主義、英國波蘭式的民族主義、

美國搞笑式的保護主義

一一崛起……他們紛紛在選舉中嶄露頭角大勝。

 

但是他們沒有提供答案,只是提供民眾情緒出口,

滿足個人的權力;

他們的「主張」(正確說法叫「口號」)並非解決的方案。

 

人類依舊找不出最完美的解決辦法,

人類事實上並不知該往哪裡去。

 

近日許多人主張應提高富人稅,讓世襲財富重新分配。

 

回看過去幾年的變化,該是眾人拋棄私利之見,

找方案的時刻。

============================================

 

 

 

==============================================

 

 

 

===================================================

「不了解國家帶來的利弊,如何談全球化?」

2016年07月30日 21:49

http://www.storm.mg/article/148300

王穎芝

 

「不了解國家帶來的利弊,如何談全球化?」

 

專訪《無國籍》作者陳天璽

====================================

1972年9月,

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兩國邦交正常化,

中華民國大使館紛紛關閉,

居住於日本的華僑陷入「三難」處境:

要改成有邦交的中國國籍?

 

沒有邦交的中華民國?

 

還是乾脆歸化成日本籍?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陳天璽,

就在外交情勢轉變下,過了半輩子沒有國籍的人生。

 

接受《風傳媒》專訪,

陳天璽穿著一襲少見的亮橘色洋裝,

襯托出深邃大眼和健康膚色,

流利中文又略帶點日本腔調,

一時還真難以猜出國籍。

 

陳天璽對此也習以為常,

笑著列出曾被誤認為

「菲律賓人、緬甸人、西藏人……什麼都有。」

 

在她身上,任何國籍都像不合身的衣服,怎麼套都不對勁。

陳天璽專訪6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陳天璽,致力研究「無國籍者」的處境。

(攝影/甘岱民)

 

「每一次政權更迭,都讓某些人喪失國籍」

陳天璽的父母歷經國共內戰逃至台灣,

因為求學、工作輾轉移居日本,

但1972年中日建交,

華僑被迫對國籍做出選擇,

陳家人無法認同共產黨統治下的「新中國」,

又不願拋棄炎黃血脈歸化日本,

就這樣,一家8口成為「無國籍人士」。

 

根據中華民國戶政司職員,

當年因外交因素喪失國籍者,足足有2萬人。

 

致力研究無國籍議題的陳天璽又舉例,

1989年蘇聯(USSR)瓦解,

從龐大聯邦碎成數十個小國,

瞬間讓500萬人的身分作廢。

 

她感慨到,「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會讓某些人喪失國籍。」

在最新著作《無國籍:我,和那些被國家遺忘的人們》中,

陳天璽自剖無國籍的成長經歷,

也述說許多無國籍者的辛酸故事。

 

進不了台灣、回不去日本 無國籍的障礙

根據1954年

聯合國《關於無國籍者地位的公約》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Stateless Persons)

無國籍者就是沒有任何一國承認他為國民的人,

而聯合國難民署統計(UNHCR),

現今全球至少有1千萬名無國籍者,由於不具備任何一國的公民身分,

醫療、教育乃至最基本的人權都毫無保障,

即使同樣工作、繳稅,也常因法律限制造成生活許多困擾。

 

在橫濱中華街出生、長大的陳天璽,

小時就讀華僑學校,一直認同自己為中國人、華人,

雖然無國籍身分偶爾讓她感到與他人不同,

但並未產生太大困擾。

 

直到21歲那年,她跟隨父母「回台灣」時被攔在關外。

 

原來,陳天璽沒有台灣戶籍,

儘管拿著中華民國政府為方便海外華僑而發予的護照,

台灣法律仍將她視為外國人,沒有簽證就無法入境。

 

慌亂的她只好先行返回日本,

但意外的是,她也被擋在日本關外。

 

「那瞬間,好像有4面牆唰地落在我周圍,我無處可去。」──陳天璽

陳天璽說,她雖擁有日本「永住資格」(類似美國綠卡),

但每次出國都要事先申請「再入國許可」,

當天她的再入國許可剛好過期,於是只得卡在機場。

 

雖然移民官稍加變通、當場補發讓她得以入境,

但這股被祖國推開、又被生長的土地拒絕的委屈情緒,

讓她第一次意識到「沒有國籍」對一個人的影響居然如此之大。

 

陳天璽也分享,過去每次出國都要攜帶好多份護照、旅行證等文件,

出入境都忐忑不安,深怕又被擋下。

 

她甚至在某次入境中國時,不小心遞出了中華民國護照,

讓中國海關大為光火!

 

那可是解嚴後不久的90年代,

陳天璽笑著分享的經歷,

在外人耳裡卻是難以想像的膽戰心驚。

還沒有取得日本籍時,陳天璽每次出國都要攜帶多種證件。(取自Youtube)

還沒有取得日本籍時,陳天璽每次出國都要攜帶多種證件。

(取自Youtube)

 

認同會流動 無法由國籍定義

既然這樣,何不乾脆歸化日本呢?

 

聽到這個問題,陳天璽禁不住笑著反問:

「住在某個地方,就一定要變成那裡的國民嗎?」

 

在她眼中最可惜的,莫過於人類的生命經驗豐盛多樣,

卻一再被「國家」的概念死死綁住。

 

陳天璽說,

少年的她曾經一心想逃離日本這個無法完全接納她的國家,

但當她終於前往香港和美國留學時,卻發現自己仍被視為外人。

 

「我到了都是華人的香港,卻被大家當成日本人。」

陳天璽專訪2

陳天璽專訪2

 

陳天璽認為,人的認同是會變動的,

除了自己的想法,別人怎麼看待你也會產生影響。

 

一再被當成外來者的她,

最後卻在美國發現自己與日本的連結早已斷不開。

 

「別人問起我喜歡什麼音樂、什麼文學,我都只認識日本的文化。」

現在的陳天璽,其實數年前已申請日本籍,

正式成為日本國民。

 

但她表示,除了出入境方便許多,

並沒感到自己有何變化,這也是國籍難以定義個人的最好證明。

 

「以前的人更懂全球化」

陳天璽分享,

研究中遇過最令她尊敬的無國籍者,

是白俄羅斯裔的阿什肯諾夫(Eugene Aksenoff)醫生

出生於哈爾濱的阿肯什諾夫

二戰期間到日本求學,一住就是70年。

 

他成為專為外籍人士看診的醫生,

許多知名藝人如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瑪丹娜(Madonna)及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等

在日本演出時都曾讓他看診。

 

陳天璽說,

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曾表示

隨時歡迎阿肯什諾夫醫生入籍俄國,

但老醫生斷然拒絕,

他說:「我心中沒有國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代表我。

我才算 international(國際化)!」

 

他的開朗讓陳天璽明白,原來無國籍也可以是一件幸運之事。

患者さまは外国人 (My patients are foreigners) –

stories based on the career of International Clinc’s

Dr. Eugene Aksenoff, pic.twitter.com/jE3hVaC4el

— Mulboyne (@Mulboyne) June 2, 2014

陳天璽也拿自己的父親舉例,

父親生於滿州國、歷經國共內戰又到了日本,

深深了解到你的「國家」並不只會帶來好處,

也可能帶來負面效益。

 

陳天璽認為,

戰亂時代的人們可能還比當代更懂全球化的意涵。

 

現在很多人談global(全球化),

卻沒有思考過『國家、國籍』到底代表什麼?」

 

「連『國家』的好處壞處都不知道,如何談全球化?」

陳天璽丟出的疑問,也是她一生想要探究的課題之一。

 

追求獨立也別遺忘人權 屬於台灣的無國籍反思

提及「國家」意涵,

我們也難以免俗地想到台灣近年的獨立聲浪,

許多人迫切渴求和中國「一邊一國」的情況下,

若真要獨立,該如何避免產生無國籍者?

 

陳天璽認為,一切都要看政權更替後,

新政府願意給予哪些人國籍。

 

陳天璽又舉了一例,

香港過去因為英國殖民住有許多南亞裔人士,

但1997年回歸時,中國政府不願發給這些人中國國籍,

第二、三代的南亞裔香港人,

就在土生土長的故鄉成為無國籍者。

 

「人權應該是與生俱來的,但現在都是先看有無國籍,才給你人權。」

 

陳天璽無法苟同這種現象,搖搖頭說,

「只有足夠寬容的國民定義,才能盡量避免無國籍問題存在。」

 

陳天璽也認為,

正是台灣主權地位不為外界承認、在國際場合屢屢碰壁的處境,

才更適合反思國籍制度,

「我覺得不用太沮喪,大家更能檢視現在的(國籍)制度,

也許有可以改變的地方。」

2016年里約奧運台灣代表隊(美聯社)

2016年里約奧運台灣代表隊

(美聯社)

 

「奧運就像戰爭」 真正的無國界期許

陳天璽認為,

任何制度都需要隨時代更新,而作為不被承認國籍的人,

台灣民眾也許更應該反思,

國家與國籍制度的合理與不合理。

 

陳天璽以即將到來的奧運舉例,

「奧運選手很多是雙重國籍,

甚至為了參加奧運而入籍別的國家,這是否代表,

以國家為單位的奧運規則已經落後於時代?」

 

陳天璽也指出,自己有很多雙重國籍的學生,

「他們應該幫哪一國加油?」陳天璽表示,

奧運逼著人們選擇支持的國家、相互對抗,

為了賺錢而激發國族主義,

「不過是另一種戰爭而已。」

 

無國界理想太遙遠 推動認識無國籍存在

最後,

我們詢問陳天璽教授,

是否提倡沒有國界的大同世界?

 

出乎意料地,她回答得溫婉。

 

陳天璽說,那是她心中的理想,

因為只要有國籍的框架存在,

就必定有人遺落在框架之外,換言之,

只要有國籍制度就一定有無國籍者。

 

但是她也十分清楚,替無國籍者取得國籍,

仍是現實中最快、可能性較高的作法。

 

「想出辦法之前,只好先努力讓更多人理解無國籍者的困境。」

 

儘管抱有理想,

縈繞在陳天璽心頭的還是無國籍者的人權與需求。

 

她微笑:

「也許有天能達成吧!只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見到。」

陳天璽專訪1

比起難以一蹴可幾的無國界理想,

陳天璽暫時先專注在讓更多人了解無國籍議題的目標上。

(攝影/甘岱民)

======================================================

 

 

 

 

======================================================

[ 中華民國 一個歷史名詞–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71年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

中華民國的聯合國代表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華民國失去了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China)的資格,

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留給台灣的只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空殼,

一個無法拒絕、沒有獎品的強迫中獎。

——————————————————–


The Great Chinese Lie About Taiwan

Taiwan’s New Leader  a Mess

Taiwan’s New Leader  a Twister

———————————————————

台灣蔡英文政府在國際上自稱Chinese Taipei

對「Chinese Taipei」的解讀 就是「中國的台北」。

——————————————————-

Jan. 16, 2016, People Wish KMT Never Come Back

After May-20, People found KMT Never Gone

===========================================

2016二戰結束71週年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ukraine !

keep making Taiwan become another  Crimea !

———————————————————-

The Great Chinese Lie About Taiwan

========================================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Iron Curtain

or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Iron Curtain

==============================================

[民黨台灣(日本國土)40年戒嚴30年假民主聯共併吞台灣]

 

內戰負於共產黨後,

國民黨殘餘軍隊和支持者逃到台灣( 日本國土 )

 

國民黨統治台灣實行了40年的戒嚴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將台灣引向了(假)民主

 

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

馬英九卻開啟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繫、

開展政治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

 

台北的領導人, 維持事實上獨立的現狀時,

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 政府是遵從公眾的意見

 

台灣民眾渴望中國大陸所帶來的和平和繁榮

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和平與繁榮 放棄主權民主。

 

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

北京的勢力和影響是無法迴避的。

 

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

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 相關 ] 台灣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 紐約時報 ]

 

========================================================

[誰把台灣關進中國牢籠71年?] 盟軍委託佔領者?? 中國難民

 

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起這個故事,

也帶出她的深刻觀察:

 

他們(台灣人)沒有太多選擇,猶如籠中之鳥,

無法展翅高飛,但他們卻會盡其所能地避免死亡。

而且正如籠中之鳥,台灣能做的就是發出聲音。」

 

這番話真實到令人心痛、也令人有些不服氣。

 

真的非如此不可嗎?

台灣只能這樣嗎?

 

我們必須要問的是: 是誰把台灣關進鳥籠?

美國沒有責任嗎?

中國沒有意圖嗎?

台灣能不能翻轉命運?

 

美國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說:

美國從過去的決定到今天,

都在限制台灣的選擇和機會,

美國有義務特別關注台灣利益。」

 

誠哉斯言。

 

二次戰後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紛紛獨立,

只有台灣從此被關進

蔣介石的「大中國」獨裁政權的鳥籠裡。

 

[ 相關 ]  台灣:鳥籠裡的金絲雀[ 王美琇 ]

=====================================================

[ 中國國民黨殘餘者的中國帝國主義 ]  中國難民

 

帝國主義特徵

併吞周圍的土地,

對尚未併吞的土地一再宣傳、教育人民, 竄改歷史,

聲稱這些土地從古以來就是本國的領土,

或對本國發展有很大效益;

然後鼓動民族熱情,前仆後繼。

 

 [ 相關 ]    國共民三黨竄改歷史[賴福順]

==================================================

Mind your language:

 

On how language often unfairly frames the discussion on Taiwan and China

 

[ 相關 ]  外媒勿再稱台灣是「叛離省份」[ Foreign Poli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