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2017-01-08 20:28

http://www.peoplenews.tw/news/58c5d13e-dfb5-43fb-aa22-daa18871bd82

獨立評論

本文由曾文珍執筆,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謹此致謝。

文/曾文珍(紀錄片工作者)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

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

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曾文珍:

誠實是信仰 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因身分造假遭揭穿,

連日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

連帶使得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灣生回家》的真實性

也受到質疑。

田中實加以灣生後代的假身分書寫《灣生回家》一書,

而她更擔任《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出品人及監製角色,

一再以此假身分面對外界。

 

事發後,田中實加本人並沒有清楚說明,為何要編造假身分,

倘若是文學創作,尚有虛構的空間與灰色地帶,

然而,一旦踏入紀錄片這方土地,身分造假就是代誌大條;

因為紀錄片的價值,就是建立在「真實」之上。

 

▋紀錄片的真實是什麼?

觀眾買票進戲院看電影前,會考慮電影類型、影評或媒體報導,

帶著預期心理走進戲院,跟隨著電影進行一次旅行。

 

驚悚片、愛情片、戰爭片、科幻片等類型,各自有愛好者,

電影好不好看,觀眾自有評斷。

然而,對於紀錄片,觀眾的預期心理是建構在影片內容

是真實的人物或事件,

即使在影像美學做了重建(reconstruction)或重演,

也會提供資訊讓觀眾從中辨識。

 

英國紀錄片先驅約翰.葛里爾遜John Grierson(1898-1972)

在1926年為紀錄片(Documentary)下了定義:

「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創意的處理」

(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提供了當代紀錄片工作者創作時的論述基礎,

使得紀錄片製作在電影語言的使用上,有了更豐富的面貌。

 

去年(2016)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

《日曜日式散步者》(Le Moulin),以優美詩意的散文風格,

用重演與檔案影像建構了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的歷史,

獨特的處理手法獲得了評審青睞;

同年舉辦的第17屆台北電影獎也頒予最佳編劇獎項,

肯定此片在敘事上做了精湛的詮釋。

當觀眾觀影時,清楚明白這是一部關於風車詩社的「紀錄片」。

創作上的美學手法有這樣的開闊性,

作者(導演)為何會選擇如此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觀眾好奇之處;

透過作者(導演)的論述,與觀眾再度進行對話,

紀錄片的討論有更豐富的藝術內涵。

 

到底紀錄片的「真實」是什麼?

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

由拍攝者(導演)及被攝者建構出來的影像敘事,

對拍攝題材做出的詮釋,只能說是在不違反誠實原則下,

所做出來的真實。

 

更重要的是,一部紀錄片的拍攝動機是什麼?

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

紀錄片工作者要誠實,這是公認的普世價值。

因為作者的誠實態度,

會帶領著觀眾一起去看見紀錄片中所揭露的種種,

觀眾相信紀錄片所說的是「真實」的,

會產生情感上的渲染、或思想上的改變,

更積極地可以成為促使社會進步的動力。

一旦有作者做假,道德的失格,

觀眾對紀錄片中所認知的「真實」價值,也隨之崩解破滅。

 

▋謊稱灣生後代,騙得大量感動

田中實加是《灣生回家》一書作者,她接受媒體訪問時,

談及籌拍《灣生回家》紀錄片拍攝的艱辛過程,

總會說自己是灣生後代,有其使命感,

她賣房子、抵押房子,花費了14年在台灣、日本兩地往返,

為了帶灣生回台灣,還給灣生歷史上的尊嚴。

 

而灣生快速凋零,若再不拍紀錄片,恐怕無法為灣生留下見證。

 

她啟動了《灣生回家》紀錄片的拍攝計劃,

聘請黃銘正導演執導,花了約2年的時間完成製作。

 

2015年8月,在flying V群眾募資網站上提案,進行上映資金募資。

 

募資計畫除了募集上映所需的費用,也提前為紀錄片宣傳。

 

在這個專案中,提案人田中實加的背景資料中有一些文字:

「田中實加常常不解,

為何日本奶奶田中櫻代、管家竹下健志、竹下朋子夫妻和一群日本朋友相聚時,總是一口流利台語,

連夭壽、三字經、五字經都順得不得了。

他們還常遊台灣,動不動就捐款,九二一捐款也罷,

連花蓮高中、北一女中好好的也捐,……」

這些文字做為溫情訴求,有極強的渲染力,感動了許多人。

 

原本預計募資100萬元,短短不到2個月,共有2,619人贊助此案,

快速募集了300多萬資金,遠超過當時的目標。

 

而在紀錄片上映前一年(2014),

《灣生回家》同名書籍出版,

她在自序中也提及自己如何努力想留住灣生歷史,

不要讓她的奶奶「田中櫻代」失望,

如何灰頭土臉地展開這段追尋。

 

這些關於身世的動人故事,不斷地播送,

也讓許多人願意出面協助紀錄片完成。

 

《灣生回家》紀錄片上映時,

田中實加以出品人、監製角色大量在媒體上曝光,為影片宣傳,

又因動人的身世故事,光環蓋過紀錄片導演黃銘正,

讓人把《灣生回家》紀錄片與田中實加直接畫上等號。

 

不少名人為此片推薦,政治人物也來站台,

田中實加因此擁有不少粉絲,這些累加讓《灣生回家》紀錄片

在票房上有亮眼的表現。

 

不知有多少人是因為對田中實加所說的身世故事,

大受感動進而贊助募資,或以戲院包場,或買票進戲院,

以具體行動力挺這部紀錄片?

 

現今看來,田中實加的身分造假被揭露,

這一路上的書籍出版、紀錄片上映的募資、網路上盜畫行為,

像是一個巨大的詐騙計劃,連帶使參與或提供協助的人,

不知不覺成了共犯,傷害眾多人的情感,

也讓《灣生回家》紀錄片的真實性蒙塵。

 

▋有意義的故事,為何要假身分加持?

《灣生回家》紀錄片可以有好的票房成績,

或許是因田中實加的灣生後代身分而有加持作用,

但不能否認,這是一部賺人熱淚、令人感動的紀錄片。

 

片中富永勝爺爺回到花蓮,找尋兒時玩伴,得知玩伴已不在人世,

他錯愕地掉下了眼淚;家倉多惠子奶奶到戶政事務所拿到戶籍謄本,

證明自己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滿臉欣慰;

這些都是片中動人的情節。

灣生爺爺奶奶們接受專訪,拍攝團隊一路尋訪到日本,

也邀請他們回到台灣,重返兒時成長就學的地方,

回憶過去歡樂時光。

 

片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他們除了出現在片中,

也參與紀錄片首映、映後座談,

更一同出席當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攜手走在紅毯上。

 

導演黃銘正事發後對紀錄片拍攝始末做出說明,

他釐清了先有紀錄片拍攝在先,後續才有同名書籍的出版。

 

而書中的內容,也取材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得到的資料,

導演希望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不要與紀錄片拍攝畫上等號,不要傷害到灣生爺爺奶奶們,

也不該因此就抹煞了拍攝團隊的努力,否定紀錄片的價值。

 

其實,最令人不解的是,

即使沒有田中實加捏造的灣生後代身分,

都無損於《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價值,為何她要假造身分?

 

此舉不但擾動了觀眾對紀錄片真實的辯證,也詐欺了大眾的感動,

造成社會對紀錄片工作者品格的質疑,影響層面之廣,超乎想像。

 

田中實加至今沒有說明原委,

外界透過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的臉書貼文,

才得知田中實加寫了兩頁聲明稿,為身分造假一事道歉。

王董事長的貼文中一段文字:

「作者刻意隱瞞身分、編輯如何查證?

對公共利益的真相追求和尊重隱私權之間如何拿捏?

馬克吐溫分析過小說與歷史的真實與虛構異同,

而「灣生故事是真實的、作者身分是虛假的」,

其動機值不值得寬容?

其功過值不值得三七開?

説謊和誠實只是簡單的加強道德問題,還是更複雜的時代病?」

 

這些文字提出一些思考面向,卻無法說服人,更難息眾怒。

 

▋回到紀錄片的初衷

在紀錄片製作的倫理中,誠實是至高的信仰,

說謊與欺騙都是絕對不容許的行為。

 

而號稱追求公共利益,卻是以捏造事實出發,

這樣,所謂的公共利益,還是公共利益嗎?

又何來功過相抵的討論?

 

田中實加的造假事件,像是一顆被吹捧漂亮的氣球,

越吹越大,砰一聲破了,傷及一堆人。

在台灣的山巔海角,有許多紀錄片工作者默默地為拍攝紀錄片努力,

正在戲院上映的《黑熊森林》紀錄片,

是李香秀導演花了6年時間深入森林拍攝;李立劭導演耗時6年,

獨力完成《滇緬三部曲》。

 

他們缺乏資源、沒有媒體報導,安靜地完成他們的紀錄片,

他們不會用空泛的「愛台灣」字眼,來加強使命感,

來形塑自我形象,他們相信,當紀錄片以公開放映與社會對話,

紀錄片的價值就產生了。

 

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說,紀錄片拍攝的初衷是什麼?

這是最需要思考的課題。

或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想去關心、去理解身邊的人事物,

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完成一部影響深遠的紀錄片。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

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

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

========================================

[  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

 

片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他們除了出現在片中,

也參與紀錄片首映、映後座談,

更一同出席當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攜手走在紅毯上。

 

導演黃銘正事發後對紀錄片拍攝始末做出說明,

他釐清了先有紀錄片拍攝在先,後續才有同名書籍的出版。

 

而書中的內容,也取材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得到的資料,

導演希望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不要與紀錄片拍攝畫上等號,不要傷害到灣生爺爺奶奶們,

也不該因此就抹煞了拍攝團隊的努力,否定紀錄片的價值。

 

其實,最令人不解的是,

即使沒有田中實加捏造的灣生後代身分,

都無損於《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價值,為何她要假造身分?

 

此舉不但擾動了觀眾對紀錄片真實的辯證,也詐欺了大眾的感動,

造成社會對紀錄片工作者品格的質疑,影響層面之廣,超乎想像

 

[ 相關 ] 

誠實是信仰 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曾文珍 ]

============================================

 

 

 

==========================================

灣生回家

https://zh-tw.facebook.com/film.wansei

2015-11-28

田中實加

 

《灣生回家》戲院上映進入了第七週

========================

第51場的最後陪看,像是一個道別!


很多人哭了!而我也哭了!

 

9/10第一場試映我哭到無法自己,因為14年終於走過來了!

5年拍紀錄片的日子親友反對、

接踵而來的不相信、質疑、中傷、莫須有的謠言,

我撐用來了!

 

或許太辛酸看見這一個像孤兒一樣的紀錄片

終於在自已的堅持中完成了,

所以哭到無法自己!

 

謝謝大家,

灣生這一條路,從一個人走,然後被認為是瘋子甚至騙子,

孤獨地撐著,硬著頭皮也要走終點的過程,

閉上眼其實依然歷歷在目,但如今不同的是,

成了我的驕傲,因為我遵守約定做到了!

感激在這過程中一個一個加進來一起走的每一位天使,

一起成就和完成、圓滿的每一個人;

這包含參與的每一個人和灣生以及你們。

謝謝你們!

 

是你們的相信和聲聲:

『加油!MIKA你做得到的!』我才能硬撐著走到終點!

 

《灣生回家》進入了第七週,剩下台北、新北、台中;

其他地區皆無場次;這紀錄片能走滿六週,

是所有支持者努力的結果,謝謝你們願意一起成就了《灣生回家》!

11/22:

台北400號召、現場還是出現了不少願意等後補的人!

11/23:

新竹號召場半天滿場,很多人無法訂到票!

11/24:

台中號召場爆場,無法進場的人

只好與號召人和工作人員以及MIKA在外面守候,

等映後與簽書。

11/26:

台南300人號召硬是變成330人。

11/27:

高雄148的號召,最後有47人無法訂到票也無法進場,

我們又在外面等候映後與簽約。

 

謝謝戲院的支持,幾乎全台上映的戲院MIKA都走過,

很多的經理和店長告訴我,

第一次賣票的服務人員被買票的人推薦:

『《灣生回家》有多好看,你們一定要進去看喔!』

而這樣的聲音不只在一個地方是好幾個地方都有。

 

很多人問:「早上、中午要演講,晚上陪大家看電影不累嗎?」

我的回答是:

「全靠意志力!

而那個讓我意志力堅定的勇氣和力量與動力是大家的支持!」

 

連續一週北、中、南的號召,現場問了觀眾,

才知道原來每一場有75%以上是第一次看《灣生回家》,

有很多人也是最近才知道,但很多地方已下片,

好可惜想帶家人和介紹給朋友已來不及,

目前只剩下台北、新北、台中有上映,

想看的人記得要加緊腳步,

至於其他地區還是可用包場和號召包場才能有機會再被看見!

 

14年「灣生」終於被看見了,

雖然這兩個多月幾乎天天跨縣市地走著,

腳底和腳的兩側水泡長了破了、又長了破了、也蛻變成了好幾個硬繭,

但這是努力的美麗印記;

或許成績差強人意,

但MIKA是用盡全力和生命在走這一段歷程的,

我走得很理直氣壯、我走得心安理得,

我想我做到了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個記號了,

那個記號是被歷史遺忘的記號,

或許我很白目硬是掀了起來被遺忘的事,

我也讓自己付出不少代價,且遍體麟傷過,

但隨著這愛的故事被一一看見和認同,

這所有的煎熬和為難都不算什麼了!

 

因為他們終於被看見了,也留在這塊土地的歷史裡了,

14年的青春、金錢、眼淚、無助、徬徨、孤寂、和大聲哭喊

都早被抵消殆盡,

如今獲得的是無價的富有:

『無憾、無悔,我這人生最美麗可貴的女人14年

 

謝謝這一週陪我走過每一場號召場的最後一哩路的人,

謝謝一直支持灣生的灣迷,我還要謝謝MIKA沒有放棄,

不管發生什麼,我面對了、我處理了、我放下了!

 

那一個28歲懵懂無知的女生

因為誤闖了”灣生”之路,

開始了一個人啟程的人生,時間好快,

一下子女生成了40多歲大嬸,

如果時間可以倒轉,我依然會堅持到底,用盡全力,

做完做好灣生這一條路;因為灣生的故事太美太美!

 

接下來各地的包場期待大家用行動,

讓《灣生回家》被更多人看見!

 

謝謝我這一路上遇見的每一個人!
對不起我的家人拍紀錄的5年讓你們煎熬和心痛了!

=================================================

《灣生回家》紀錄片

 

MIKA是用盡全力和生命在走這一段歷程的,

我走得很理直氣壯、我走得心安理得,

我想我做到了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個記號了,

那個記號是被歷史遺忘的記號,

或許我很白目硬是掀了起來被遺忘的事,

我也讓自己付出不少代價,且遍體麟傷過,

但隨著這愛的故事被一一看見和認同,

這所有的煎熬和為難都不算什麼了!

 

=============================================

[ 灣生(wansei)日治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  ]

 

關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問題,

也在冷靜和客觀的判斷下,

呈現積極評價其對臺灣的貢獻的趨勢。

 

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對灣生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

 

[ 相關 ]   至今心懷望鄉之念—灣生與臺灣[片倉佳史]

===============================================

1946年 被引揚者的軍眷屬有十五萬餘人,

一般日僑有三十二萬人,

 

[ 相關 ]  一群在台灣與日本被遺忘的人們[英國《金融時報》]

====================================================

 

[ 相關 ]     《灣生回家》感動上線 100小時集資達標

[ 相關 ]  融化滿滿的鄉愁!灣生爺奶回家看自己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