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豐銀與中華民國的百年黑歷史

2016/10/2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276

文:鄭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

這些國有財產或許有可能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

遭遇不當的挪用。

因此這些國有財產的持有與使用狀態,

應該受到台灣人積極的監督。

 

兆豐銀與中華民國的百年黑歷史:

關注黨產議題,你更該留意各種海外巨大資產

===================================

放下了一兩個星期,這件事卻還是在燃燒,

我就再談一下。我跟我在臺灣的政界朋友談過之後,

把他們的資訊整理過。

 

他們也希望我多談論,我就多談論。

所以平時我很少這樣針對性的談一件事情,但這次例外。

 

為何我會特別注意之前潤泰集團(即尹衍樑)借兆豐銀的錢,

間接的協助他成立鑑機(有網友提醒我這件事)

收購中信金那件事。

 

是因為,其實你真的要追歷史脈絡,

兆豐銀可以追到清朝的中國銀行

 

一個經歷了民初、民國時代的銀行。

 

在國共內戰時,中國銀行被內戰導致分裂時,

他的資產分為在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部份。

 

而海外的部份,則是由臺灣繼承。

 

比起甚麼黃金運臺灣,這些海外資產才是一切的起點。

 

而這些資產一直是由誰持有的?

中華民國作為法人持有的?

以怎樣方式持有的?

 

別忘了兆豐銀在叫「兆豐銀」這個看不出本質的名字之前,

叫「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你可以去查維基看兆豐銀的歷史

 

之所以必須強調,

尹衍樑在中國那種做大規模量販生意的背景。

 

那是因為,明顯地中國能控制他在中國生意的生死,

而直接間接控制他。

 

如果只是他被控制,那並不是大問題。

但是如果這個很有可能被控制的人,有能力染指臺灣的金融系統。

 

甚至能夠把中華民國的國家資源,也就是公股銀行的資產,

引為己用的時候,那問題就非常巨大。

 

這篇新聞就展示出問題所在。

 

兆豐銀是中華民國的公股銀行,

 

然後實際上持有的是兆豐銀而不是法人中華民國。

 

這可以推演,中華民國政府能控制的海外資產,

有多少是透過兆豐銀或類似的公股金融機構去控制的。

 

而之前尹衍樑這個事情,就是和兆豐銀的控制者內應和合,

把這筆資產,透過貸款的形式,

使潤泰集團有額外的資金,成立鑑機。

 

而後,之前在兆豐銀裡任職的蔡友才,

退休之後也空降成為鑑機「資產管理」的董事長。

 

某君任職甲銀行,放貸款給乙公司,然後乙公司拿出一筆錢,

成立一個丙公司。某君再辭職甲銀行,就任丙公司。

 

那豈不是說,當初他用權力借出的那筆錢,

變最終成了丙公司的資金?

 

而他轉了不同的組織,卻能動用同一筆資金。

把以億計的資產從公營機構,帶到私營機構。

 

沒有兩人這樣合作,根本就不會成事。

 

而這筆資產這樣流動後,

最後是用來收購臺灣本地有牌照的金融機構?

 

計劃去到這裡,就曝光了。

這計劃還未完成大家就知道了,但也似乎沒有很用力去阻止。

 

問題不在於停在這裡的計劃,而是這計劃的本質,

他最後是為了達成什麼?

 

有什麼需要他要這樣千方百計,去收購臺灣的金融機構?

如果他成功了,他下一步是想做些什麼?

 

在PTT的八卦版有人不斷強調別想太多,人家是商人那是為了賺錢。

 

好,那請告訴我,這要怎樣賺錢?

這麼大筆的資產,要拿來賺錢,是為了出賣給誰?

 

這一點都不是陰謀論,

特別是你理解兆豐銀背後與中華民國關連的歷史。

 

像這個巴拿馬的使館,也許包括各使館,

香港、澳門、各個唐人街的會館,各式會所等等。

 

從清朝去到民國,去到今天,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海外資產,

大量的外幣。

 

這些在國際外交當中重要的資源,最後的實際控制權,

會落在什麼人的手上?

 

而這次事件是否冰山一角?

 

在這群人背後控制多年,

可以差不多把這些錢當成自己的金庫任意使用而曝光之下。

 

我們是否該懷疑和清查一下,兆豐銀在掌握的海外資產,

到底還是安全?

 

既然我們已知道了兆豐銀的資產,可以被一群人隨意的操弄時。

那不就是意味著,一早已經有人滲透進來,

對這些從百年歷史累積下來的東西產生興趣,

悄悄的一件一件的螞蟻搬家掉?

 

如果不是發生了兆豐金和尹衍樑的事情,

可能我們還是完全蒙在鼓裡,可是發生了。

 

鑑機是為何存在的?

潤泰集團在中國那邊二十年的成就,單純只是因為營商有道?

 

你相信在中國做生意成功沒有政治因素?

 

我們還是只能看到冰山一角。

 

今天說要清黨產時,大家是否也意識到,

有多少的財富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於臺灣島,

而是在全世界。

 

如果你真的要談論黨產的事情,

你該留意到有很多像這樣被神秘的方式控制,

各種在海外的巨大資產。

 

灣可能不習慣把事情看到這百年的歷史,

以及臺灣外的海外。

 

可是這裡涉及的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而且很可能落入臺灣的敵人手中。

 

這不僅是以權謀私,

同時這裡巨大的金融力量,

你不知道會被拿來做對什麼對臺灣不利的事情。

=====================================

 

 

========================================

[ 國民黨中華民國 ] [ 中華民國 : 中國廢棄的國名  ]

 

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

與其後的「中華民國」 ( 國民黨中華民國 )

是同一個實體(continuity)嗎?

 

1949年1月20日蔣介石正式移交總統權力給李宗仁後下台;

1949年4月23日首都南京陷落,總統李宗仁離開南京。

 

官方雖美稱此為:分批疏散、分地辦公,

但「中華民國」實已經解體而走向滅亡,

 

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蔣介石的殘餘部眾經廣州、重慶、昆明、桂林四散過程,

終流亡到仍為盟軍佔領地的台北,

經重整後享受短暫的「中華民國」落日餘暉,

旋即又恢復為流亡地位中國人台北政權」(Chinese Taipei)。

 

1949年中華民國解體、總統李宗仁沒來台灣

抵台的蔣系軍隊、官員可自稱「中華民國」嗎?

 

已辭職並移轉權力的蔣介石又自行上台,

可稱「中華民國」總統嗎?

 

哪些國家以條約承認了此政權為「中華民國」?

 

[ 相關 精采100 流亡62[ 雲程 ]

=========================================

 

==============================================

請勿輕言「金錢換院士」

2016-03-29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3612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 林明璋

傳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

將獲得中研院工程組院士提名。

(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自由廣場》

 

請勿輕言「金錢換院士」

====================

近日媒體報導

尹衍樑獲提名選中研院工程組院士

議論中有指責中研院販賣院士頭銜者,

也有影射翁啟惠院長因私交贈送尹院士頭銜者 。

 

議論中有三個層次的誤解,澄清如下。

一、

社會大眾心中的「中研院」,

其實包括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

 

第一是中研院的各研究所及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和大學教授一樣,

從事學術研究,並接受中研院的薪資,

中研院院長是所有研究人員的學術主管。

 

第二部分是兩百多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院士是研究成績突出的學者,一旦獲選,終身享有院士頭銜;

院士並無任何薪資,只是榮譽。

 

大多數院士在國內外大學任職,

並非中研院的研究人員,不受中研院院長的行政管轄。

 

院士每兩年開院士會議一次,選舉新院士,

會議時也可能做成提案,對中研院或政府提出建議。

 

院長是會議的主席,

但他的提案和投票權利和其他院士相同。

以往院士分屬人文社會、生醫及數理三組;

電資、機械、化工、土木等專長的傑出學者都屬於數理組。

最近幾次會議,都有院士提議將工程組從數理組獨立出來,

增設工程組院士。

此提議在兩年前的院士會議通過。

 

二、

兩年前通過的提案同時修正院士的資格。

 

以往的院士一律都是傑出的學者,

新案則增加工程師或企業家。

 

這個做法並不是台灣首創,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就選出Google的CEO Lawrence Page等

企業人士擔任院士。

 

美國公司常有龐大R&D的部門,

科技開發改變現代人的生活甚巨 。

 

選重要的工業、科技企業人士擔任院士,

在美國歷來視為佳話,

未必就是論者所謂金錢換院士榮譽的邏輯。

 

三、

院士的提名資料,照講不公開,

但尹衍樑的提名訊息已遭外漏。

 

訊息故意省略尹的提名人,

是某國立大學的前校長及其他幾位院士,

但並不包括翁啟惠院長。

 

提名尹的院士,其人際關係和政治屬性,

媒體自可調查檢視,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

 

再者,提名並不等於當選。

 

院士被提名人必須先經過中研院評議會的初選,

再經過院士會議的投票。

 

中間至少還有兩道選擇機制。

尹衍樑是否當選,還不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