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您統帥的是國軍還是黨軍?

馬總統,

您統帥的是國軍

還是黨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7/today-s1.htm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日前出版

永恆的輝煌國軍建軍史話漫畫版」,

號稱「史詩級的中華民國軍事史」、

「帶您見證國軍的光榮時刻」,

但其取材卻相當偏頗,

吹捧馬英九總統的意味十分濃厚。

最令人詬病的是,

這部「史詩級的中華民國軍事史」,

幾乎對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

合計二十年的任期沒有著墨,

背後是否有

「去台灣化」、

「忠黨愛國」、

「終極統一」的意識形態作祟,

不得不引人聯想。

雖然國防部長高華柱稱,

「我們不敢侈言這本漫畫

能夠完整交代過去的歷史點滴」,

但李扁合計二十年任期對國防建設的成績,

難道連一點一滴都不值得一提嗎?

別的不說,包括

軍隊國家化、

文人領軍、

軍政軍令一元化等,

都是國軍建軍史的重要里程碑,

那些也都是李扁合計二十年任期所達到的成就,

難道隨著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

那些努力也要一筆勾銷嗎?

該書封面只有孫中山、蔣介石圖像,

難道中華民國國軍,

又要倒退回中國國民黨的黨軍嗎?

「永恆的輝煌」提到,

「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島

成立陸軍軍官學校,史稱黃埔軍校」。

大家都知道,

這是中國國民黨黨軍的起源。

雖然國軍與之不無淵源,

但恰好在李登輝、陳水扁合計二十年的任期,

致力於將黨軍改革為國軍,

使國軍脫離黨旗揮舞的陰影。

這麼重要的軍隊國家化歷程,

在「永恆的輝煌」完全留白,

彷彿是見不得人的一頁歷史。

我們真想問總政治作戰局,

軍隊國家化不是一件「輝煌」的功業嗎?

李登輝、陳水扁致力於軍隊國家化,

不是國軍的光榮嗎?

這本漫畫說要「帶您見證國軍的光榮時刻」,

然而,

至少有一件「國軍的光榮時刻」,

書中漫畫卻連提都不提,

那就是一九九六年的中國對台試射飛彈危機。

那次危機的發生,

源自中國意圖嚇阻我國第一次總統民選。

幸而,當時李登輝總統處變不驚,

以三軍統帥指揮國軍因應變局,

外加美國總統柯林頓

派遣兩支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海附近警戒,

最後此一危機終於化險為夷,

我國第一次總統民選

也得以順利舉行、圓滿完成。

如此重要的「國軍的光榮時刻」,

為何沒有納入「永恆的輝煌」正文?

理由很簡單,

因為馬英九視兩岸關係高於一切,

而且現在國共兩個中國黨又正你儂我儂,

因此所有中國對台灣的敵意行為,

都要淡而化之甚至視而不見。

如果國軍的「政治作戰」如此曖昧,

我們還能期待它像上述飛彈危機期間

那樣保家衛國嗎?

總政治作戰局出版的建軍史漫畫

缺乏敵我意識,廣告還誇張地稱

「想要侵辱我的國家,就先刺穿我的胸膛」,

不是有點無病呻吟嗎?

不僅如此,

這本漫畫吹捧馬英九,

竟然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巴。

二○○九年的八八水災,

本來是莫拉克颱風帶來鉅大雨量所致,

但馬政府慌張失措、因應無方,

連緊急命令也拒絕頒布,

最後導致更大的人禍,

受到全民一片指責,

馬英九的聲望自此跌到谷底,至今爬不起來。

但是,這本漫畫獨排眾議,

以馬英九探視災區慰問災民的圖像,

凸顯其親民愛民以掩飾其重大缺失。

相反的,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

李登輝以最快的時間抵達現場,

指揮國軍全力投入救援,

卻在「永恆的光輝」裡連個名字或圖像也沒有,

只有「目前總統已經前往災區」、

「總統已經簽定緊急命令」旁白,

總政治作戰局的「去李化」真是徹底啊!

可笑的是,面對輿論批評

「永恆的輝煌」忽略李登輝、省略陳水扁,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竟稱

篇幅有限,無法對歷任總統作均等敘述」。

細查這本號稱國軍建軍史話的漫畫,

其中不乏與建軍史毫無關係的敘述,

包括

「田徑女將紀政破世界紀錄」、

「唐山大兄李小龍不幸猝逝」、

「我國棒球三冠王美夢成真」,

既然篇幅有限又何以如此浪費篇幅於

無關建軍史的敘述,

而不願稍微提及李登輝、

陳水扁的國防建設作為呢?

陳水扁不是在國民黨杯葛下,

仍致力推動對美軍購案嗎?

真正國家化的軍隊,

不應存有這種黨派偏見的。

身為三軍統帥的馬總統,

您說是嗎?

———————————————————

[檢驗民主的細節戳破台灣民主法治假象]

*

可笑的是,面對輿論批評

「永恆的輝煌」忽略李登輝、省略陳水扁,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竟稱

篇幅有限,無法對歷任總統作均等敘述」。

———————————————————–

台灣民主程序受到侵蝕的整體趨勢[葉望輝]

台灣人民,你為什麼不生氣

 

台灣人民,你為什麼不生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26/today-s1.htm

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在東京哭了!

為什麼哭?

因為一群閃亮的明星盛裝來到了國際影展的殿堂,竟然因為代表團必須改名「中國台灣」、「中華台北」,

因而無法走上代表成就肯定與影藝地位的星光大道,接受影迷與觀眾的瞻仰與喝采,這的確是個應該憤怒的事件。

但是就如一位男演員對國際媒體說「又不是第一次」,這的確不是一件意外,即使馬政府執政採取傾中扈從政策,中國的「否認」一以貫之,絕不是馬英九總統主觀認定的「互不否認」,而所謂的「和平」,也不是客觀環境的真相,其前提與過去六十年一樣,台灣皆必須歸順降服,儘管形式可能有不同的設計。

「又不是第一次」這句話,可以做各種的解讀,然千萬不要是「早就習慣了」的代名詞。

「習慣」可能表示逐漸內化、不滿意但只能接受,甚至成為行為的一部分,或是見怪不怪、理所當然。

若是如此,類似的事例必然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直到台灣在主權問題上徹底噤聲為止。

從這個角度,

在馬政府每每自豪於兩年內簽署了十四項協議及一項共識,

並宣稱「捍衛了國家主權與台灣尊嚴」之際,

這個案例的「適時」發生,

實在有其非常珍貴的檢證功能,

可以讓大家理解政客說的話能不能盡信,

必須先通過事實考驗再說

就因為中國代表的粗口爆罵是如此的真實,拆穿了國共「從此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生活」的童話,尤其正值五都選舉期間,總統府與行政院長第二天已經不得不出面「表態」,指責「大陸當局」的不是。

為什麼稱其為只是「表態」?做為政府,掌握一切工具,責任在具體保障人民權益;罵人的事,誰都可以做,若政府的能力只會這一樣,則人民何須賦予其權力?直接籌組自治政府以求自保,還比較有作用。因此,對於馬政府此等「口惠」而實不至的無能作為,吾等必須給予不及格評價。

馬政府之所以失格,在於事發已經四天,相關部門至今沒有拿出辦法向國人展示,究竟三年來所謂比民進黨更有能力對話的管道發揮了什麼功效?

中國今後是否下令改弦易轍,以免坐實馬英九「我們改善兩岸關係,也擴大了國際參與」是張空頭支票?

在「台灣不靠中國就會死」的政策基調下,台灣影視界頻頻顧盼的「十三億發片市場」,不正是今天中國團長江平頤指氣使的背景心態嗎?

把自己的咽喉交給他人控制,又如何侈言尊嚴?「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錯誤的政策造成傷害的結果,馬政府何以辭咎?

早在今年六月,台灣原本有八部片子要到中國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次到東京參展的「艋舺」等片也在列,即因上海電視台將台灣劇集標註為「中國台灣」,我方擔心遭到矮化,因此宣佈退出;更早之前,「海角七號」還一度滋生禁演波折而後才終於登陸,因此其來有自。

而馬政府放任此類遺憾在文化、體育各界一再發生,這就證實其已束手無策,那麼這些年來的屈膝承歡、低頭稱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近有國民黨立委居然將此次衝突,歸因與中日釣魚台爭議有關,台灣電影受到了「牽拖」;這種不敢承擔、甚至替中國找理由的規避,才是最大的「牽拖」。

昨日更等而下之,行政院怕老共下不了台,居然幫忙搭梯,轉而攻擊都是江平的錯,要限制其入境;換言之,馬政府認為中國是無辜的,但其他打壓案例不是江平幹的,又怎麼說?

金馬獎級的大導演曾經警告政府,如果不致力提升台灣本身的電影工業品質,則台灣遲早淪為中國的三流代工;但是,在政府推波助瀾「中國大餅」的幻夢下,許多影視界人士為了「打進」中國市場,可謂招數盡出,有的捨台灣演員改僱中國演員,當做敲門磚;有的不惜戕害創作自由,在題材上配合中國政情需要,以期通過「審查」;有的為示「好感」,連說話的內容都讓台灣觀眾側目。

這次事件,不就看到一些政客與演員顫顫巍巍的異常拘謹自持嗎?

過去,有人曾經為文「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現在,恐怕是更該問這句話的時刻。

東京影展一案的未來發展,有三個觀察指標:

首先,馬政府是否搞假動作,避重就輕,想要大事化小,不敢也拿不出具體對策?

其次,中國將如何因應處理?

是施小惠,給其眼中的傀儡政權一點對內交代的籌碼?

或是打了就算了,誰理你們?

第三,針對中國的各種處置,馬政府的反應又是什麼?

是不是只要國台辦稍加理會,就立即謝主隆恩?

如果上述三者沒有好答案,而有些台灣人還是不生氣,那台灣人就只好繼續哭吧!

怨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