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灣簽ECFA後 FTA還在踱步

 

學者:

台灣簽ECFA後

FTA還在踱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5/today-fo7.htm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

美、韓停擺許久的自由貿易協定

在雙方對汽車進口關稅各讓一步下終於破冰,

相較於台灣與中國簽署ECFA後,

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度還是掛零,

學者林向愷指出,

馬政府一開始就不該把自由貿易協定看作萬靈丹,

尤其南韓策略是一步步跟先進國家先簽,

台灣反而選擇與價值理念完全相反的國家(中國)簽署,

最後就是把台灣鎖進中國。

馬政府當初信誓旦旦表示,

與中國洽簽ECFA後,等於開了一條路,

接下來跟其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相對容易,

但台灣與中國簽署ECFA迄今半年時間過去,

除了新加坡表態將與台灣簽署FTA外,

ECFA即將生效

卻尚未看到有其他國家的任何突破進展。

林向愷說,馬政府一開始的策略就錯誤了,

因為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不一定對台灣都有利,

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也不是靠FTA,

而是商品的競爭力,

就算之後與新加坡簽署FTA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因為台灣與新加坡貿易往來不多,

不管在農業或工業上都沒有任何的衝突,

簽了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

只是名單上多一筆。

但南韓今年十月與歐盟正式簽署FTA後,

預定明年七月生效,

接下來幾年內南韓出口到歐盟的各項商品關稅

將會有大幅度調降,

現在與美國談判又有了新的斬獲,

除了美牛議題外,

在汽車關稅上雙方已取得共識,

可以看到南韓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進程

是相當有策略性的從先進國家著手,

這才有助於取得新技術與新商品帶動產業升級。

林向愷指出,

馬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

這點是很奇怪的,

比如說歐盟會與南韓當初在FTA談判時,

歐盟也很擔心南韓汽車大舉進口問題,

但歐盟最後仍然與南韓簽署FTA,

歐盟當時就表示主要是雙方價值理念相同,

林向愷說,

這個價值理念的內涵包括了民主、人權與環保,

這也是此次歐盟願意給台灣免簽證最大原因,

但馬政府卻先跑去跟價值理念

與台灣或先進國家完全相反的國家簽署ECFA,

這對台灣產業升級不僅沒有任何幫助,

還可能會傷害台灣農業根基,

只有馬政府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是台灣的一大利多。

台灣人民,你為什麼不生氣

 

台灣人民,你為什麼不生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26/today-s1.htm

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在東京哭了!

為什麼哭?

因為一群閃亮的明星盛裝來到了國際影展的殿堂,竟然因為代表團必須改名「中國台灣」、「中華台北」,

因而無法走上代表成就肯定與影藝地位的星光大道,接受影迷與觀眾的瞻仰與喝采,這的確是個應該憤怒的事件。

但是就如一位男演員對國際媒體說「又不是第一次」,這的確不是一件意外,即使馬政府執政採取傾中扈從政策,中國的「否認」一以貫之,絕不是馬英九總統主觀認定的「互不否認」,而所謂的「和平」,也不是客觀環境的真相,其前提與過去六十年一樣,台灣皆必須歸順降服,儘管形式可能有不同的設計。

「又不是第一次」這句話,可以做各種的解讀,然千萬不要是「早就習慣了」的代名詞。

「習慣」可能表示逐漸內化、不滿意但只能接受,甚至成為行為的一部分,或是見怪不怪、理所當然。

若是如此,類似的事例必然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直到台灣在主權問題上徹底噤聲為止。

從這個角度,

在馬政府每每自豪於兩年內簽署了十四項協議及一項共識,

並宣稱「捍衛了國家主權與台灣尊嚴」之際,

這個案例的「適時」發生,

實在有其非常珍貴的檢證功能,

可以讓大家理解政客說的話能不能盡信,

必須先通過事實考驗再說

就因為中國代表的粗口爆罵是如此的真實,拆穿了國共「從此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生活」的童話,尤其正值五都選舉期間,總統府與行政院長第二天已經不得不出面「表態」,指責「大陸當局」的不是。

為什麼稱其為只是「表態」?做為政府,掌握一切工具,責任在具體保障人民權益;罵人的事,誰都可以做,若政府的能力只會這一樣,則人民何須賦予其權力?直接籌組自治政府以求自保,還比較有作用。因此,對於馬政府此等「口惠」而實不至的無能作為,吾等必須給予不及格評價。

馬政府之所以失格,在於事發已經四天,相關部門至今沒有拿出辦法向國人展示,究竟三年來所謂比民進黨更有能力對話的管道發揮了什麼功效?

中國今後是否下令改弦易轍,以免坐實馬英九「我們改善兩岸關係,也擴大了國際參與」是張空頭支票?

在「台灣不靠中國就會死」的政策基調下,台灣影視界頻頻顧盼的「十三億發片市場」,不正是今天中國團長江平頤指氣使的背景心態嗎?

把自己的咽喉交給他人控制,又如何侈言尊嚴?「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錯誤的政策造成傷害的結果,馬政府何以辭咎?

早在今年六月,台灣原本有八部片子要到中國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次到東京參展的「艋舺」等片也在列,即因上海電視台將台灣劇集標註為「中國台灣」,我方擔心遭到矮化,因此宣佈退出;更早之前,「海角七號」還一度滋生禁演波折而後才終於登陸,因此其來有自。

而馬政府放任此類遺憾在文化、體育各界一再發生,這就證實其已束手無策,那麼這些年來的屈膝承歡、低頭稱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近有國民黨立委居然將此次衝突,歸因與中日釣魚台爭議有關,台灣電影受到了「牽拖」;這種不敢承擔、甚至替中國找理由的規避,才是最大的「牽拖」。

昨日更等而下之,行政院怕老共下不了台,居然幫忙搭梯,轉而攻擊都是江平的錯,要限制其入境;換言之,馬政府認為中國是無辜的,但其他打壓案例不是江平幹的,又怎麼說?

金馬獎級的大導演曾經警告政府,如果不致力提升台灣本身的電影工業品質,則台灣遲早淪為中國的三流代工;但是,在政府推波助瀾「中國大餅」的幻夢下,許多影視界人士為了「打進」中國市場,可謂招數盡出,有的捨台灣演員改僱中國演員,當做敲門磚;有的不惜戕害創作自由,在題材上配合中國政情需要,以期通過「審查」;有的為示「好感」,連說話的內容都讓台灣觀眾側目。

這次事件,不就看到一些政客與演員顫顫巍巍的異常拘謹自持嗎?

過去,有人曾經為文「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現在,恐怕是更該問這句話的時刻。

東京影展一案的未來發展,有三個觀察指標:

首先,馬政府是否搞假動作,避重就輕,想要大事化小,不敢也拿不出具體對策?

其次,中國將如何因應處理?

是施小惠,給其眼中的傀儡政權一點對內交代的籌碼?

或是打了就算了,誰理你們?

第三,針對中國的各種處置,馬政府的反應又是什麼?

是不是只要國台辦稍加理會,就立即謝主隆恩?

如果上述三者沒有好答案,而有些台灣人還是不生氣,那台灣人就只好繼續哭吧!

怨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