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是怎樣改變了中東

http://cn.tmagazine.com/books/20140902/t02arabes/zh-hant/

 

IRSHAD MANJI  2014年09月02日

2011年,把塔里爾廣場槍擊的視頻貼上網絡。

2011年,

把塔里爾廣場槍擊的視頻貼上網絡。

Ed O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千禧一代是怎樣改變了中東

=====================

在如今,

關於中東,你很難聽到什麼正面的說辭。

 

此外,胡安·科爾 (Juan Cole)可不是一般的觀察家。

 

他是密歇根大學的歷史教授,

也是既高產又受歡迎的時事博客寫手。

 

他是美國人,

但童年時期曾經在法國和埃塞俄比亞生活過。

 

他是個左傾的理想主義者,

比那些陰沉沉的「佔領者」們要樂觀得多。

 

他是個世界主義者,還經常和20多歲的人打交道,

他的新書《新阿拉伯人》(The New Arabs)中

有很多注釋是數碼一代根本不需要的,

所以更像是對嬰兒潮一代發表的講演

——你不知道什麼叫「肉體空間」

(meatspace,來自賽博朋克和科幻小說術語,

指和「網絡世界」「虛擬世界」相對的「現實世界」——譯註)?

 

接着往下讀。

 

《新阿拉伯人》按時間順序記載了

發生在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亞激動人心的青年反抗運動。

 

一開始,科爾的觀點有些矛盾,

「互聯網的崛起在這些社會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或許並不像某些西方媒體所報道的那樣重要,」他指出。

 

科爾認為,

抗議者們要求政府更有責任感,

而網絡也確實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影響力,

為他們帶來更多共鳴。

 

就拿已經成為典型的

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的故事來說吧。

這個突尼斯年輕人被政府官員敲詐和掌摑,

於是在當地市政廳門前自焚,成為起義的導火線。

 

互聯網迅速放大了布瓦吉吉的神話,說他是大學畢業生,

這會令一個受過教育的下層社會成員覺得他是自己人,

想繼承他的事業。

 

事實上,

由於貧窮,布瓦吉吉連中學都沒念完。

 

他的名字也不是穆罕默德,而是塔里克(Tarek)。

啊,這就是社交媒體的洗腦力量。

不過,

科爾編織了一張更大的網絡,互聯網只是其中一環。

他的網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要描繪出過去十年內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爆發的各種騷亂。

 

罷工、麵包短缺、缺水、通貨膨脹、失業

——這一切都落在渴望個人自治與政治自由的一代人頭上。

這些事件令這本書充滿混亂。

 

熱衷政治的讀者會心滿意足,而其他讀者則需要耐心。

但是科爾最終還是做到了。

 

他描述了那些站在最前列去保護埃及抗議者的人們,

這是激動人心的多元主義,這個部分也格外生動。

 

埃及信奉基督教的年輕人為他們的穆斯林夥伴充當保鏢,

因為他們知道穆斯林在周五要匍匐禮拜

——這是他們走上街頭抗議的序曲

——而穆斯林們都低着頭,軍警會攻擊他們。

 

足球流氓們有了新的的活動:

在塔里爾廣場附近保護抗議者。

 

穆斯林兄弟會也去保護他們世俗的朋友,

特別是在有些失去工作的導遊

騎着駱駝徑直衝進行動分子人群的那一天。

 

這本書對利比亞的報道也很精彩。

 

年輕的利比亞人目睹了突尼斯與埃及的革命狂熱,

也想趁機利用世界的關注。

 

他們把網絡智慧和老式的議會遊說結合起來,

保證利比亞上空有了禁飛區。

 

卡扎菲的一個兒子關閉了互聯網,

但他被人們的智慧擊敗了。

 

不同政見者們用手機撥打一個特殊的號碼,

可以自動把他們的語音信息傳到Twitter上去。

 

但最後,

還是發生在農田、工廠與小巷中的抗議行動

導致了卡扎菲和同黨的下台。

 

穆斯林的齋月也沒有導致事態停止。

 

日落後,人們就有機會補充食物和武器。

 

晚禱成了「起義的信號」,

 

甚至那些密謀讓伊斯蘭教與政府分離的人們也遵守這個信號。

 

至於社交網絡上那些「贊」和「分享」,

科爾的書表明,革命最重要的勝利都是現實社會中的努力所帶來的

——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肉體空間」。

 

但是勝利到什麼程度呢?

中東真的改頭換面了嗎?

 

突尼斯的情況可以提供線索。

 

起義之後,「成立了100多個新政黨」。

相反,之前的政權「只允許八個政黨存在」。

 

這些政黨將會很忙。

 

一個「有名的」突尼斯說唱歌手支持伊斯蘭教法。

 

一個「著名知識分子」鄙視伊斯蘭教法,

稱其是猶太教的產物,是拙劣的模仿品。

一個教師指出:「現在我們必須學習民主。」

 

對於一個受困於當下滿足感的時代來說,

這堪稱異端的智慧。

==========================================================

《新阿拉伯人——千禧一代是怎樣改變了中東地區》

胡安·科爾

348頁,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26美元。

——————————————————————————————

Irshad Manji 是《安拉,自由與愛》(Allah, Liberty and Love)一書的作者,

紐約大學羅伯特·F瓦格納公共服務研究生院道德勇氣項目的指導者。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8月24日。

================================================================

1969年  2011年 42年 利比亞狂人 格達費 ]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脫離意大利統治獨立,

建立了在伊德里斯國王領導下的聯合王國。

———–

但是自從卡扎菲上校在1969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之後,

利比亞只紀念卡扎菲上台的日子。

2011年12月24日42年來的首次獨立日慶祝活動

 

[相關] 利比亞42年來首次舉行獨立日紀念[ BBC ]

=============================================================

[ 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 狂人格達費  台灣政戰學校遠朋班 ]

這股二十一世紀初掀起的伊斯蘭世界人民革命風潮,

正在清理二十世紀末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獨裁政權。

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對峙的年代

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青壯派軍人,

被送到美國的忠貞盟邦受訓,

成為西方世界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的尖兵。

例如

利比亞狂人格達費早年曾到台灣政戰學校遠朋班研習。

這些青壯軍人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部分人開始結盟串連,羽翼漸豐,

最後以政變手段打倒了舊勢力,成為新的執政者。

——————

[相關] 中國在非洲搶資源 在台灣買人心

============================================================

台灣來鴻:民主轉型的歷史與細節

台灣來鴻:

民主轉型的歷史與細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1/02/110224_twletter_democracy.shtml

 

王超華

馬英九

台灣總統馬英九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獻花。

 

連續兩個多月,

「中東波」的民主浪潮衝擊著世界,

不但各國媒體常常提起1989年的天安門抗爭

阿拉伯國家受到挑戰的統治者們也都很清楚,

自己面臨的正是「天安門」難題:

是用武力鎮壓來保住權力,

還是和平讓權,實現民主轉型?

其實,

「中東波」不但與天安門有相似之處,

而且茉莉花革命只是民主轉型的第一步

可以想像,

阿拉伯國家未來民主路上的問題和困難,

也會與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有所呼應。

說不定,中東變局

還能為台灣審視自身經驗提供一些啟發呢。

民主轉型的歷史

 

最近,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重修更新,

卻引發不滿和爭議。

總統馬英九出席重新開館典禮,

面對受難者家屬嗆聲時表示,

紀念二二八就是要

「面對歷史,就事論事;

面對家屬,將心比心」。

報道說,他認為二二八事件

促使蔣介石開展台灣地方自治,

對此後的民主化有催化作用,

這樣的說法,未免引人疑問。

據批評者說,此次更新

將二二八事件前的日據時期

和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時期

內容都刪除了。

那是不是說,

二二八以前

台灣從來沒有過地方選舉和自治?

再者,

難道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

與二二八事件全無關係?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是國定假日,

不少團體,包括原住民人士,

都有計劃要舉辦或參加紀念活動。

另一方面,

這個周末將有連續三天假期,火車加開班次,

高速公路也有夜間免費,以疏散交通壓力。

今年將於洛杉磯時間2月27日

舉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恰好是台灣時間的「二二八」。

在節慶氣氛中,

年輕一代是否還會記得那沉重的歷史?

我還沒有機會參觀更新後的二二八紀念館。

不過,這些爭論讓我想起元旦前後,

曾在台北101的觀景台樓上,

看到一個回顧民國百年的攝影展

在那個展覽裏,

民主轉型的標誌就是政黨輪替

至於說獨裁威權與民主的對立,

則幾乎消於無形。

這大概是目前台灣講述民主化歷史主要形態

——

講現在,是政黨輪替,是對不同意見的寬容;

講過去,是理解關心受難者,

而加害者及其責任卻面目模糊。

平心而論,

台灣相當重視對政治受難者的補償

也強調不能重犯過去的錯誤。

但如果民主化只表現在政黨輪替和意見寬容,

也許是不夠的。

民主的細節

 

留美海歸的大陸政治學者劉瑜

著有《民主的細節》一書,

觀察美國政治生活中具體案例體現出的民主原則

如今陸客陸生大批來台,乘車逛街,

都能看到台灣生活文明開放的一面。

那麼,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台灣觀察到民主的細節呢?

我想,

台灣民眾和世界各地的民眾一樣,

對現實有不滿有要求;

同時,他們對民主有信心,

對抗爭有寬容更有認同。

如果民主在細節上還有不足

那麼克服不足的希望,

也正蘊藏在民眾的抗爭和信心當中

比如,八八水災後,

高雄那瑪夏鄉的三民國中

被上級政府倉促劃定地質條件不安全,

必須遷址。

但因為沒有與學校和居民協調溝通而引起爭議,

經過一年多折衝,

最後終於確認還是在原址重建,

居民並在最後的協調會上繼續質疑

市府舉措中未遵循民主程序的問題

還是這同一所學校,

因高雄縣市合併,出現重名問題。

學校於是與小區密切合作,

循民主途徑向各戶寄送公投資料,

收集民眾提名,由校務會議確定三個選項,

舉行全區公投,

最後確定新校名為高雄市立那瑪夏國中

另一則消息,

來自萬能科技大學學生邱智彥。

從去年四月開始,

他用了半年時間與學校行政人員交流,

都無法順利註冊一個課外社團,

最終訴諸靜坐抗議,

卻遭學校向家長施加壓力,

並給他本人記過,直至開除學籍,

終於引發輿論質疑,

為什麼箝制大學生言論自由的戒嚴體制

至今仍在校園主導學生生活

這些案例中,民眾抗爭的對立面,

常常並非政黨立場,

而是無處不在的「行政」,

特別是行政獨大侵犯到成年公民政治權利

大陸「首善」陳光標來台高調行善,

則反映出如何認識民主體制下的政府功能

陳光標依賴政府的民政

和教育機構確認貧困戶,

同時又要求受惠者面謝。

桃源縣府基於公平和保護隱私原則,

婉拒他親自發放善款的要求,

但向他頒發了感謝狀。

與此相反,

花蓮縣席開四百桌,高調歡迎陳光標。

兩縣的區別,

顯然在於對「民主的細節」有不同體認

——民主體制下,

縣府貧困戶不是父母官子民的關係,

而是公僕主人之間無涉貧富的關係

面對陳光標行善的霸氣作風

台灣可以有陳樹菊阿嬤為驕傲,

更可以有民主原則的支撐。

——————————————————————————-

讀者反饋

 

我出國前在台灣駐大陸公司工作,

我的啟蒙導師是台灣人. 之後也去過台北.

我自己的感覺是台灣的民眾素質遠高於大陸,

恐怕是老蔣把一大國的精英帶到一個海島的結果…

文中提到

"這大概是目前台灣講述民主化歷史的主要形態

——

講現在,是政黨輪替,是對不同意見的寬容;

講過去,是理解關心受難者,

而加害者及其責任卻面目模糊",

這正是大陸文化中最缺乏的.

如果您看看在BBC的網友評論,

"五毛, 漢奸, 兔子尾巴"之類的極端用詞佔據主流.

果真民主, 後果不堪想像.

大陸民主化, 需要比台灣更長的時間.

大陸的國策與新加坡, 台灣相差並不遠.

政治盲動倒是大陸的真正威脅.學習台灣!

身在外, Woodbury, USA

——————————————————————–

原來名稱為[高雄縣那瑪廈鄉縣立三民國民中學],

毀於兩年前的[八八風災。重建之後,欣逢去年,

高雄縣、市合併成大高雄市的change機會,

再透過全區公投,

學校終得正名為[高雄市立那瑪夏國民中學]。

這次正名帶給台灣人正面的標竿意義!

cham,a taiwanese,taiwan

——————————————————————

好文章一篇!

題目上的「歷史與細節」

實際上是對文化與品質的討論。

台灣的民主在形式上確有進展,

但在內質上深受中國固有文化的牽扯

事實就反應在花蓮和高雄兩例的呈現。

藍綠對228事件的詮釋,

亦反應出這項底層因素。

這也是中國固有文化反民主本質

的深入查證,

確是好文章!

PKLim, Taichung, Taiwan

———————————————————————

台灣民主假象

民主轉型的歷史與細節

箝制大學生言論自由的戒嚴體制

至今仍在校園主導學生生活

無處不在的「行政」,

行政獨大侵犯到成年公民的政治權利

馬英九清洗台灣人民的歷史記憶

中國固有文化反民主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