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為何怪罪「敵對勢力」做空股市?

2015年 7月 22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7/150722_focusonchina_stock_conspiracy

 

透視中國:

為何怪罪「敵對勢力」做空股市?

============================

過去幾周,上海和深圳指數開始反彈。

雖然這種大規模干預措施備受指摘,但令不少股民重拾信心。

 

中國股市保衛戰初戰告捷。

過去幾周,上海和深圳指數開始反彈。

雖然這種大規模干預措施備受指摘,但令不少股民重拾信心。

這顯出中國監管部門對市場的有效干預能力。

 

然而,原本是一次難得的反思與辯論機會,

卻被中國一些媒體和利益集團代言人描述成一對「敵我矛盾」:

一方是努力搶險的政府,另一方是萬惡的「外國做空勢力」。

 

他們「是衝著五星紅旗來的」

這次股災到底有沒有「敵對勢力」在作祟?

7月17日,在《中國航空報》的一篇採訪中,

中國特大型的軍工企業中行集團的董事長林左鳴的回答斬釘截鐵:「有」。

「在A股打響這場經濟戰爭,是衝著五星紅旗來的,」他說。

 

本周早些時候,這篇訪談經由上海的澎湃新聞改寫,

成為一篇名為《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披露護盤全過程:

敵人是衝五星紅旗來的》的文章,很快也在微信上傳了開來。

 

林左鳴還說,敵對勢力企圖「引導人民群眾對中國政府不信任。」

 

官方在大災難後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團結民眾不僅在中國所有,

在許多國家也發生過,比如美國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小布什政府的所為

但這種官方渲染有時候也是政府操縱民意的手段。

 

除了媒體外,

中國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

也發表了一篇題為《打擊惡意做空刻不容緩》的評論文章,

說近期股市下跌有資本大鱷刻意打壓做空跡象,

並暗示國際投航摩根士丹利惡意找中國股市的麻煩,

一些評論還直指美國。

 

連中央財經大學學者劉姝威也公開呼籲「嚴懲違法做空中國股市者」。

 

為何怪罪「境外勢力」?

美國財政亞洲事務副助理部長羅伯特·多納(Robert Dohner)

7月9日否認美國投資者做空中國股市的指控。

 

然而,

對每年需要配額才能投資一個並不完全開放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來說,

即便試圖做空中國股市,其衝擊也可能微乎其微。

 

根據中國證監會發佈的數據,

截至今年3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額度雖然已達417億美元,

但卻僅佔 A股流動市值比例的1.4%。

這麼一個規模,顯然難對萬億級別的中國股市造成衝擊。

 

美國財政亞洲事務副助理部長羅伯特·多納(Robert Dohner)

7月9日否認美國投資者做空中國股市的指控。

 

「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市中所起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小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

拋售(sell-off)中國股票是(中國)國內在拋售中國股票,」多納說。

 

「通過怪罪外國勢力操縱中國股市,

是典型的將人們的注意力從關注中國金融體系弱點轉移的方法,」

美國康奈爾大學政府學院副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對BBC中文網說,

「知道股市是如何運作的人並不會在意這種空洞的宣傳,

但北京對普通百姓因股市下跌而對政府喪失信心感到害怕。」

 

據統計,在中國超過9000萬的股市賬戶中,

有超過4000萬的普通散戶投資者(許多散戶個人持有不止一個賬戶)。

這其中大部分股民都是拿辛苦賺來的工資和存款進行投資。

「對他們來說,看著自己的財富縮水,對他們傷害十分之大,

也讓他們對一個需要他們支持的政府產生反感,」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布朗(Kerry Brown)表示。

 

「長期成本置換短期利益」

今年年初,育部長袁貴仁突然一改過往開明和開放的姿態,

轉而警告說,「青年師生是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滲透分化的重點人群。」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認為,

中國官方將此次股災同境外「敵對勢力」結合起來並不奇怪。

 

這種話語套路在2013年斯諾登事件後,表現得尤為明顯。

 

今年年初,

教育部長袁貴仁突然一改過往開明和開放的姿態,

而警告說,

「青年師生是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滲透分化的重點人群。」

去年,

《中國社科院學報》發文批評一些「西方敵對勢力」炒作和誇大

「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

並說這企圖動搖和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警告人們「高度警覺」。

 

去年9月,在香港「佔中」期間,官方媒體和官員的多次發言都表明,

中國認為「境外勢力」在挑起香港和大陸的矛盾,

試圖製造港人對北京政府的不滿。

一位名為用戶「山ye布衣」去年11月在微博上評論說:

「這種見不得人的事,美國做得出來,但奧巴馬是決不敢承認滴。

說一套,做一套,是西方慣用伎倆。」

 

但美國紐約的外交關係協會的兩位資深研究員易明(Elizabeth Economy)認為,

對中國來說,這一做法則是將長期成本置換短期利益。

「隨著中國政治的轉向,中國對外國人來說也將變得不那麼具有吸引力,」她表示。

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少的外國人願意去中國生活與工作。

相比2013年,前往中國的美國人在2014年少了22%。

 

易明認為,

這也將讓北京政府的信譽度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中喪失。

她說,雖然一些普通百姓會認為「境外勢力」的存在,

但每當政府這樣提時,中國的網民總會進行反擊。

 

「煽動這種反西方情緒,

更是對中國領導人說要建立一個基於信任的『新型大國關係』毫無幫助。」

==============================================

台灣經濟的困境

2015-07-19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9180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星期專論》

 

台灣經濟的困境

==============

 

我國經濟最近頻傳警訊。景氣指標急遽下降,

出口連續衰退,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

 

經濟不振如為短期現象,或係景氣波動所難免,尚不足為慮,

但細究其本質,顯係長期趨勢,不容輕忽。

 

紅色供應鏈衝擊

經濟現象常肇因不一,我國當今經濟警訊,卻與中國息息相關。

其中,「紅色供應鏈」最顯著,

亦即隨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其供應鏈本土化,

廠商就地採購中間原料、零組件、機器設備,減少從國外進口,

多年來以投資帶動對中國出口的台灣,深受衝擊。

 

同時,中國去年經濟成長率廿四年來最低,今年七%難保,

最近股市失控崩跌,使它可能成全球經濟衰退根源;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自受拖累。

 

總的來說,台灣的困境,癥結在經濟被困於中國。

 

再往前看,中國經濟於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達最高峰,

今後很難連續再現兩位數成長。

 

據獨立機構日本研究經濟中心(JCER)中期預測,

中國因地方債務和高齡少子化等結構問題嚴重,

十年間年經濟成長率將下降為四.一%。

 

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更直言,中國若不加緊改革,

五年後會陷入中等所得陷阱:

平均所得達中等水準後,因成長動能不足,

陷入經濟停滯,無以躋身高所得國家行列。

 

我國經濟因受困中國而衰頹,最應檢討的是我們自己:

回顧以往廿多年,

台灣經濟產業偏向取巧順風路線,較少投注實幹升級發展。

 

這一偏差,顯現於

產業西進壓倒上進、成本重於價值、規模先於品質、代工優於創新,

而以向中國傾斜集其一體,以致有如今的煩惱與困境。

 

台灣國家認同錯亂

如此偏差,原因有政治的,也有文化或價值觀的,加上時勢演變。

政治上,台灣的國家認同錯亂,政媒間一直有龐大勢力否定台灣做為一個國家的主體性,

把被中國政經統一視為最終目標。

 

在文化或價值觀,台灣社會偏重個人、短期利益,

工商界尤多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識大體之徒。

 

先是文化因素作祟。

從一九九○年代起,因六四血腥鎮壓而遭國際制裁的中國,

亟須外資挹注時,台灣廠商大膽西進。

 

他們利用中國廉價勞工、土地、環境,大量複製台灣經驗,

降低成本,擴大規模。

 

從個別廠商出走,到產業關聯聚落連根拔起,

對李登輝總統的「南向」、「戒急用忍」政策視若無睹;

加上民進黨八年執政在「開放」、「管理」之間游移,

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大增,資金、人才、就業、產業盡遭吸納。

 

中國經濟產業崛起,台商功不可沒;但從中獲利的「紅頂商人」,

並未回饋台灣上班族,反拉低了薪資水準。

馬英九當上總統,先為前任戴上「鎖國」帽子,

復以「六三三」、「黃金十年」、「和平紅利」大吹法螺,

加速向中國全盤傾斜。

 

他寬鬆投資中國的審查及限制,大量引進中國觀光客,

與對岸簽署ECFA,開放金融業西進曝險,

還要讓中國服務業大舉前來。

 

諸多作為,直到服貿協議激發太陽花,九合一又大敗,才被迫些微收斂。

 

其間,「民主內戰」及兩度政黨輪替造成行政部門弱化。

 

政務官更迭頻仍,常以事務官充數,

加上事務官以識時務為俊傑,

本位、官僚、敷衍、形式主義大行其道,

台灣最需以遠見策劃執行經濟轉型升級之時,

行政部門卻陷入平庸而效能缺缺之境。

 

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

經此演變,工商業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

海外生產達五成三,中國台商有六、七萬家而投資超過兩千億美元,

明顯不利台灣的趨勢已然形成。

 

第一,台灣經濟獨沽中國一味,

且中國利用其人口紅利、規模經濟廣引外資而崛起,

彼長我消,台商遭「騰籠換鳥」,台灣經濟產業隨中國浮沉,

且曝險於泡沫之中。

 

最近為救股市使出的「中國特色」手法,

尤讓國際間瞠目結舌,共產黨就是共產黨,

資本市場也嚴控不手軟,更使習近平改革形象破滅。

 

更壞的,中國力可「以商逼政」、「以經促統」,

把黑手伸進台灣政媒,政壇難有寧日,台灣主體不彰,

所幸太陽花學子挺身制止,公眾以選票唾棄。

 

第二,我國產業一窩蜂西進,荒疏了轉型升級所應有的上進

儘管還有紡織等若干產業以差異化、客製化等產品及市場區隔,

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力,殺出重圍而致勝;

不少工商業者仍守故常,研發投資不足,

並動輒期待政府以補貼、台幣貶值相助,連科技大賈也不例外。

 

第三,改革淪為官樣文章

六年前為促進國內投資,大降遺贈稅,反成房價飆漲元凶,

足見改革不能失焦。

 

同時,政府產業升級方案多如牛毛,

三業四化、傳產維新、生產力4.0…,卻都形同具文。

馬政府近日宣稱兩週內提出振興出口及經濟方案,

必又落得虛應故事一場。

 

質言之,只開會救不了經濟,官樣文章無以振興產業。

 

第四,把中國化當國際化,導致與先進國家疏離,上進動力不足

當前經濟困境既因鎖進中國而起,

再投入「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服貿貨貿協議過關…

只會讓台灣在中國陷阱越陷越深,前途無亮。

 

另一方面,

自由貿易協定(FTA)兼有開拓國際及改革國內的效應,

我國因受中國打壓而洽簽FTA受阻,

加入美國主導、屬進階版FTA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唯一出路。

 

馬政府已無可期待

突破經濟困境,需要卓越領導。

日本安倍首相今年四月在美國國會演說,

強調日本經濟要繁榮,

除了改革,別無他途(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身陷經濟困境的我國,

馬政府已無可期待,脫困的TINA,

唯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透過美日歐增強上進動力、進行全面改革,

這也是總統及國會大選應受辯論的首要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