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重貶下台灣股匯市雙雙下跌

2015-8-13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8/150812_taiwan_china_rmb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人民幣重貶下台灣股匯市雙雙下跌

============================

 

台灣股市與匯市周三收盤雙雙下跌,

台幣貶值至五年來低點,股市則下跌至十八個月低點,

分析員說這是受到這波人民幣重貶波及。

 

在人民幣的重貶下,

台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貶值0.385台幣,

收盤價為一美元兌32.465台幣,貶幅超過1%。

 

台灣股市加權股價指數收盤則下跌至8283點,跌幅約1.3%,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受人民幣重貶影響較大的金融類股,

一些大型金融集團的個股接近跌停。

 

隨著台灣近年開放的人民幣存款,

越來越多民眾持有正在貶值中的人民幣,

但台媒引述銀行業人士說,

目前並未見大規模的人民幣定存解約。

 

台灣在馬英九政府執政七年多以來兩岸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

連動性也越來越高,

其推動這樣關係在去年太陽花運動遭到民間強力反抗,

且隨著馬英九明年下台未來也可能會有所檢討。

 

政治評論員南方朔

日前在《蘋果日報》的文章指出,

馬英九的親中政策

加速了台灣資本、技術與人力往中國流出

造成產業空洞化,

整個台灣嘗到了馬英九親中政策的苦果。

 

他說台灣幾個月來出口的惡化是個非常危險信號,

不管誰當選下任總統,如何解救這個爛攤子,

將是個難題。

 

最被看好當選下屆總統蔡英文的競選活動中強調的是"在地經濟"。

 

她在日前接受專訪時指出,

台灣將在外生產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結構,

因此齣現經濟增長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

 

中國全國台灣研究會秘書長周志懷則警告說,

蔡英文想創造不依靠大陸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會危害台灣。

 

周志懷被《中新社》引述說

此一模式不僅不能建立台灣經濟的自主性,

難以探討台灣經濟發展與亞太區域合作相銜接的路徑,

反而會改變兩岸經濟發展的互惠互利關係,

持續危害台灣經濟。

=======================================

南方朔 在《蘋果日報》的文章指出,

馬英九的親中政策

加速了台灣資本、技術與人力往中國流出

造成產業空洞化,

整個台灣嘗到了馬英九親中政策的苦果。

========================================

台灣經濟的困境

2015-07-19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9180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星期專論》

 

台灣經濟的困境

==============

 

我國經濟最近頻傳警訊。景氣指標急遽下降,

出口連續衰退,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

 

經濟不振如為短期現象,或係景氣波動所難免,尚不足為慮,

但細究其本質,顯係長期趨勢,不容輕忽。

 

紅色供應鏈衝擊

經濟現象常肇因不一,我國當今經濟警訊,卻與中國息息相關。

其中,「紅色供應鏈」最顯著,

亦即隨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其供應鏈本土化,

廠商就地採購中間原料、零組件、機器設備,減少從國外進口,

多年來以投資帶動對中國出口的台灣,深受衝擊。

 

同時,中國去年經濟成長率廿四年來最低,今年七%難保,

最近股市失控崩跌,使它可能成全球經濟衰退根源;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自受拖累。

 

總的來說,台灣的困境,癥結在經濟被困於中國。

 

再往前看,中國經濟於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達最高峰,

今後很難連續再現兩位數成長。

 

據獨立機構日本研究經濟中心(JCER)中期預測,

中國因地方債務和高齡少子化等結構問題嚴重,

十年間年經濟成長率將下降為四.一%。

 

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更直言,中國若不加緊改革,

五年後會陷入中等所得陷阱:

平均所得達中等水準後,因成長動能不足,

陷入經濟停滯,無以躋身高所得國家行列。

 

我國經濟因受困中國而衰頹,最應檢討的是我們自己:

回顧以往廿多年,

台灣經濟產業偏向取巧順風路線,較少投注實幹升級發展。

 

這一偏差,顯現於

產業西進壓倒上進、成本重於價值、規模先於品質、代工優於創新,

而以向中國傾斜集其一體,以致有如今的煩惱與困境。

 

台灣國家認同錯亂

如此偏差,原因有政治的,也有文化或價值觀的,加上時勢演變。

政治上,台灣的國家認同錯亂,政媒間一直有龐大勢力否定台灣做為一個國家的主體性,

把被中國政經統一視為最終目標。

 

在文化或價值觀,台灣社會偏重個人、短期利益,

工商界尤多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識大體之徒。

 

先是文化因素作祟。

從一九九○年代起,因六四血腥鎮壓而遭國際制裁的中國,

亟須外資挹注時,台灣廠商大膽西進。

 

他們利用中國廉價勞工、土地、環境,大量複製台灣經驗,

降低成本,擴大規模。

 

從個別廠商出走,到產業關聯聚落連根拔起,

對李登輝總統的「南向」、「戒急用忍」政策視若無睹;

加上民進黨八年執政在「開放」、「管理」之間游移,

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大增,資金、人才、就業、產業盡遭吸納。

 

中國經濟產業崛起,台商功不可沒;但從中獲利的「紅頂商人」,

並未回饋台灣上班族,反拉低了薪資水準。

馬英九當上總統,先為前任戴上「鎖國」帽子,

復以「六三三」、「黃金十年」、「和平紅利」大吹法螺,

加速向中國全盤傾斜。

 

他寬鬆投資中國的審查及限制,大量引進中國觀光客,

與對岸簽署ECFA,開放金融業西進曝險,

還要讓中國服務業大舉前來。

 

諸多作為,直到服貿協議激發太陽花,九合一又大敗,才被迫些微收斂。

 

其間,「民主內戰」及兩度政黨輪替造成行政部門弱化。

 

政務官更迭頻仍,常以事務官充數,

加上事務官以識時務為俊傑,

本位、官僚、敷衍、形式主義大行其道,

台灣最需以遠見策劃執行經濟轉型升級之時,

行政部門卻陷入平庸而效能缺缺之境。

 

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

經此演變,工商業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

海外生產達五成三,中國台商有六、七萬家而投資超過兩千億美元,

明顯不利台灣的趨勢已然形成。

 

第一,台灣經濟獨沽中國一味,

且中國利用其人口紅利、規模經濟廣引外資而崛起,

彼長我消,台商遭「騰籠換鳥」,台灣經濟產業隨中國浮沉,

且曝險於泡沫之中。

 

最近為救股市使出的「中國特色」手法,

尤讓國際間瞠目結舌,共產黨就是共產黨,

資本市場也嚴控不手軟,更使習近平改革形象破滅。

 

更壞的,中國力可「以商逼政」、「以經促統」,

把黑手伸進台灣政媒,政壇難有寧日,台灣主體不彰,

所幸太陽花學子挺身制止,公眾以選票唾棄。

 

第二,我國產業一窩蜂西進,荒疏了轉型升級所應有的上進

儘管還有紡織等若干產業以差異化、客製化等產品及市場區隔,

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力,殺出重圍而致勝;

不少工商業者仍守故常,研發投資不足,

並動輒期待政府以補貼、台幣貶值相助,連科技大賈也不例外。

 

第三,改革淪為官樣文章

六年前為促進國內投資,大降遺贈稅,反成房價飆漲元凶,

足見改革不能失焦。

 

同時,政府產業升級方案多如牛毛,

三業四化、傳產維新、生產力4.0…,卻都形同具文。

馬政府近日宣稱兩週內提出振興出口及經濟方案,

必又落得虛應故事一場。

 

質言之,只開會救不了經濟,官樣文章無以振興產業。

 

第四,把中國化當國際化,導致與先進國家疏離,上進動力不足

當前經濟困境既因鎖進中國而起,

再投入「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服貿貨貿協議過關…

只會讓台灣在中國陷阱越陷越深,前途無亮。

 

另一方面,

自由貿易協定(FTA)兼有開拓國際及改革國內的效應,

我國因受中國打壓而洽簽FTA受阻,

加入美國主導、屬進階版FTA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唯一出路。

 

馬政府已無可期待

突破經濟困境,需要卓越領導。

日本安倍首相今年四月在美國國會演說,

強調日本經濟要繁榮,

除了改革,別無他途(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身陷經濟困境的我國,

馬政府已無可期待,脫困的TINA,

唯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透過美日歐增強上進動力、進行全面改革,

這也是總統及國會大選應受辯論的首要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