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如今情況或已逆轉

2016年7月25日
 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60725/china-jobs-donald-trump/zh-hant/

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本文作者@MichaelSchuman。

MICHAEL SCHUMAN

2012年,富士康的一名中國僱員。這家台灣製造商因其中國工廠為蘋果公司代工iPhone而廣為人知,他們計劃在印度建多達12家新裝配廠。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2012年,富士康的一名中國僱員。

這家台灣製造商因其中國工廠為蘋果公司代工iPhone而廣為人知,

他們計劃在印度建多達12家新裝配廠。

 

中國搶走美國人的工作?

如今情況或已逆轉

================

北京——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

在競選總統的過程中一直宣稱,中國正搶走美國製造業的工作。

 

週四,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川普

在該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

「極其糟糕的貿易協議」

造成了美國製造業工作崗位的流失。

 

川普還說,

美國支持中國走上貿易自由化道路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川普的觀點一度有其可取之處。

 

中國擁有大批工人,且其薪資水平遠遠低於美國工人,

這對想要削減成本、提高利潤率、維持低價的製造商而言頗具吸引力。

 

發表在《勞動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上的

一項研究顯示,從1999年到2011年,

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數量激增,

美國至少失去了200萬個工作崗位。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工人面臨的前景相當令人不安,

並非像川普所暗示的那樣。

 

因為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生產成本不斷升高,

來自外國——包括美國——的競爭日益加劇,

他們正在丟掉工作。

 

一些總統候選人「正就昔日的問題大聲疾呼」,

安可顧問公司(APCO Worldwide)

大中華區主席麥健陸(James McGregor)說。

中國出口製造業的境況越來越艱難了。」

 

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隨着中國經濟向前發展,許多行業湧現出大把機會,

流水線工作的吸引力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有吸引力了。

 

於是,

為了吸引工人,經理們開出了更高的工資。

 

與此同時,深圳及其他工業重鎮的地方政府

一直穩步提高強制性最低工資標準,

以便提升工人家庭的福利水平,

並促使企業生產附加值更高也更昂貴的產品。

 

深圳是毗鄰香港的沿海貿易樞紐。

上述因素共同推高了中國工廠工人的薪資水平。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估計,

目前,他們的月均工資為424美元,

比三年前高出逾29%。

 

與其他許多新興經濟體相比,

中國當前的勞動力成本要高出一大截。

 

越南工廠裡的工人賺的錢還不到中國工人的一半,

孟加拉等國工人的薪水還不到中國工人的四分之一。

 

生產成本不斷升高還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相對於美國的競爭地位。

 

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

於2015年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

把薪資水平、工人的生產率、能源成本以及其他因素考慮在內,

中國主要出口加工區的製造成本幾乎與美國相當

 

由於大幅降低成本這一好處不見了,

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正在「回巢」,

也就是把工廠遷回美國本土。

 

根據BCG去年開展的另一項針對美國製造企業的調查

24%的受訪者表示,正積極地把生產從中國轉移回本土,

或者打算在未來兩年內這樣做。

 

而在2012年,這一比例僅為10%。

 

「這在經濟層面是合理的,」

BCG高級合伙人哈羅德·西爾肯(Harold Sirkin)說。

「美國現在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這意味着美國工廠的工人會得到更多工作機會。

在BCG的調查中,一半受訪者表示,未來五年裡,

他們預計會在美國僱用更多製造工人。

 

把工作崗位從中國拿走的不光是美國。

不斷上升的成本正促使各個行業的許多企業

把生產遷移到其他各個國家。

 

在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最近開展的一項調查中,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

已經或打算將業務遷出中國,

他們把不斷升高的成本列為這樣做的首要動因。

 

當然了,其中大約一半正遷往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

不過另有40%正遷往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

 

在美國零售商的貨架上,

常常可以看到正從中國遷走的很多工廠生產的產品。

 

今年2月,總部位於香港,

為邁克·高仕(Michael  Kors)、樂步(Rockport)等大牌代工的鞋履製造商

九興(Stella International)關閉了中國的一家工廠,

並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越南和印尼的工廠。

 

總部同樣位於香港,

為多克斯(Dockers)、布克兄弟 (Brooks Brothers)等

美國品牌代工的服裝企業聯業制衣(TAL),

打算於今年關閉中國的一家工廠,

並把生產轉移到越南和埃塞俄比亞的新工廠。

 

其他一些在中國擁有廣泛業務的企業或許不會關閉工廠,

但正尋求把資金投向其他地方。

 

以在中國的工廠裡替蘋果公司代工iPhone

而為人所知的台灣企業富士康(Foxconn),

計劃在印度新建多達12家裝配廠,

這將為那裡創造大約1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

 

位於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試點項目,

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大量生產手機。

 

儘管中國向美國出口服裝的規模依然遙居首位,

但它也面臨著成本更低的亞洲對手越來越多的競爭。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Fu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Centre)

今年3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服裝,

市場份額有所下降,而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家的份額有所增加。

 

這是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研究公司,專註於供應鏈和採購領域的研究。

 

「中國並不是一個對所有低成本崗位都有吸引力的地方,」

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美國商會擔任主席的吉莫曼(James Zimmerman)說。

 

「中國正在往價值鏈上遊走,這意味着會出現調整。」

 

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遇阻,該國工人還面臨著就業崗位的損失。

 

經濟增長率降至近25年的最低點,有諸多行業因之受損。

 

為中國貢獻五分之一城鎮就業機會的製造業,遭遇了尤其嚴重的衝擊。

 

表面看,中國就業市場在經濟下行衝擊下的表現異常良好,

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失業率只有4%。

 

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

就業形勢並不像官方數據顯示的那麼美好。

 

總部位於倫敦的華頓諮詢公司(Fathom Consulting)

於6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

今年中國的失業及不充分就業率將達到12.9%,

是2012年的三倍。

 

研究公司中國褐皮書國際公司

(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

首席執行官利蘭·米勒(Leland Miller)表示,

隨着逐漸走弱的經濟終於開始產生顯著後果,

中國就業市場去年末出現了關鍵性的拐點。

 

他提供的數據顯示,

招聘活動在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大幅減少,

不過情況在最近幾個月趨於穩定,

原因可能是政府採取了更大的刺激措施。

米勒認為這樣的增長不可持續。

 

已經開始受到影響的中國工廠工人,未來有可能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許多工業企業背負着產能過剩的沉重負擔,

縮小規模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2月,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估計,

單單鋼鐵和煤礦行業就有180萬人有可能失業。

 

「如果有人說中國還擁有健康或蓬勃的就業市場,」米勒說,

「那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

 

 

 

===================================================

 

 

 

===========================================================

中國經濟已過巔峰?

2015年12月15日 07:11 A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280?full=y

巴裡•諾裡斯(Barry Norris)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資產管理公司

Argonaut Capital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

資產管理公司Argonaut Capital的創始人和CEO

巴裡•諾裡斯

 

中國經濟已過巔峰?

=================

“生活在一個蘇聯帝國已經土崩瓦解的時代,

大多數人很難意識到曾幾何時蘇聯經濟是一個世界奇跡,

而不是社會主義失敗的代名詞

--那時,赫魯曉夫用鞋子敲著聯合國的主席台,

宣稱:‘我們將會埋葬你們。’

他不是在炫耀軍事,而是在炫耀經濟。”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1994)

 

1959 年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訪問美國時,

蘇聯錄得的驚人經濟增速普遍

被視為對西方民主資本主義模式霸主地位的挑戰。

 

令人印象深刻的統計數據

——如拖拉機產量

——令西方意見領袖目瞪口呆。

 

《新聞周刊》(Newsweek)警告稱,

蘇聯很可能已經“走在從經濟上主宰世界的大道上”。

 

克魯格曼的經濟學分析似乎表明,

解釋這種“經濟奇跡”其實很簡單:

“投入的快速增長:就業擴大、教育水平提高

以及(最重要的)物質資本的大規模投資”,

而致使蘇聯經濟模式後來崩潰的原因是其未能增加

“每單位投入的單位產出”。

 

由於生產率不斷下滑,

蘇聯經濟增長隨著投資回報的減少而不可避免地放緩。

 

這或許與人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看法有相似之處?

中國迄今的經濟模式是,

將其自身打造成世界成本最低的製造商

——通過以空前的規模利用廉價農民工勞動力,

然後把出口帶來的經常賬戶盈餘重新投入同樣

空前規模的資本支出熱潮。

 

因此,隨著廉價農民工勞動力供應放緩,

隨著投入製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的資本超出可持續的利用率,

結果是(在生產率沒有相應提升的情況下)經濟增長減速。

鑒於這種經濟模式要求將過剩儲蓄重新投入新的生產,

消費將保持相對低迷。

 

就像上世紀50年代之後的蘇聯,

這種經濟模式遲早會在某個臨界點上停擺。

 

中國應對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舉措

——一項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 16%的刺激計劃

——如今被廣泛視為一項政策失誤。

 

地方政府得到了大量銀行貸款,

用於為基礎設施、住房及製造業的資本支出提供資金,

以便實現上級規定的 GDP目標。

 

2007年至201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翻了一番,

一半以上的銀行放貸被投入基礎設施項目。

 

很大一部分資本形成是非生產性和浪費的。

 

刺激計劃還使得地方黨政官員通過

侵占土地出讓收入、收受回扣

以及染指承接項目的建築企業的所有權來中飽私囊。

 

這帶來了官場精英群體的炫耀性消費熱潮,

以及隨後以“反腐敗鬥爭”為形式的強烈反彈。

 

中國銀行業也遭到削弱。

 

任何主要經濟體都無法在不出現資產質量迅速惡化的情況下,

維持30%的年度貸款增速。

 

中國銀行業普遍不願承認不良貸款:

發放給不盈利或資不抵債的借款人的流動性只是被滾轉,

因此,真實的不良貸款率很可能在兩位數,

而僅為2%的官方數據難以令人信服。

 

往好了說,中國的銀行體系將發現自己缺乏股本,

無法向支撐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盈利企業分配資本。

 

在最壞的情況下,

對爛透了的腐敗銀行體系缺乏信心

將導致市場對中國資產全面喪失信心。

 

如今各方普遍認同的一點是,

在降低各種經濟活動過剩產能的短痛與更高效率分配資源帶來的長期收益之間,

是存在取捨的。

 

然而,很難看到這些產能被關停,

因為“僵屍”企業的融資往往是由受地方政府影響的地方銀行提供,

而地方政府不願看到當地出現失業和不安定。

 

這種結構性產能過剩的一個症狀是,出廠價格正在以兩位數的年率下跌。

 

只是在借助這個很大的GDP平減指數調整名義產出之後,

才能辯稱中國製造業仍在對整體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這些過剩產能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出口消化。

 

但中國已不再是世界成本最低的製造商,

不僅是因為額外的廉價勞動力供應已經減少,

人民幣(由於盯住美元)相對亞洲其他貨幣也已大幅升值

(在貿易加權基礎上,過去五年升值30%)。

 

北京方面將強大而穩定的匯率視為在政治上可取:

部分原因在於對人民幣成為國際硬通貨聲譽的渴望,

也是因為對本國的經濟前景缺乏信心

(讓人民幣貶值就暴露了這一點)。

 

中國的經濟模式如今正處於危機之中。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

中國是否同1959年的蘇聯一樣已經走過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