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暫停孔子學院續約談判

2014年09月29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929/c29confucius/print/zh-hant/

狄雨霏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芝加哥大學暫停孔子學院續約談判

=============================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暫停了和孔子學院續簽協議的談判,

令這個有爭議的項目遭受打擊;

孔子學院是隸屬於中國政府的一個全球性的語言和文化中心網絡,

上周六是它成立十周年紀念日。

 

芝加哥大學的孔子學院成立於2010年。

 

在上周四發佈的一篇聲明中,該大學表示,

它已經和中國的合作夥伴

「進行了數個月的真誠努力,

正在朝着一個新的協議穩步邁進」。

 

「但是,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中國漢辦主任的文章」

——漢辦是中國教育部下屬的一個機構,負責孔子學院的管理

——「對芝加哥大學的評論,有違於一向平等的夥伴關係,」

該聲明稱。這

 

篇文章是對副部級官員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幹事許琳的一篇採訪。

 

近年來,美國和歐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

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緊密反映了中共的意識形態,

他們對此表示關注,稱在重視學術自由的大學裡,

孔子學院不能在核心教育中佔有一席之地。

 

漢辦表示,在過去十年中,

它已在1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所孔子課堂

——這樣的大規模運作,已經引起了一些人對其意圖的懷疑。

 

2007年,

中共當時領導宣傳工作的李長春對漢辦的使命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中國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宣一詞既包括政治意識形態,也包括教育和文化,

它反映了近年來,中國向國外拓展其不斷增長的實力的努力。

 

孔子學院表示,它僅僅是向世界傳授中國語言和文化。

 

9月19日,許琳的這篇採訪刊登在了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上。

 

這篇文章佔據整整一版,

標題為《文化的困境,在於不知不覺》,稱今年4月下旬,

美國芝加哥大學百名退休教授聯名要求停辦孔子學院。

 

在判定「哪些東西值得傳授,哪些東西值得研究」,

以及「哪些東西算是知識」方面,

孔子學院具有過大的影響力,

芝加哥大學神學院 (Divinity School)宗教歷史學教授布魯斯·林肯(Bruce Lincoln)

今年5月初告訴校報《The Chicago Maroon》說。

 

他也是這次請願活動的一名組織者。

 

「許琳的剛與硬,很多人都領教過,」《解放日報》用傾慕的語氣寫道,

稱對於這次請願活動,許琳給芝加哥大學校長寫了一份信。

 

她「只有一句話,『只要你們學校做決定退出,我就同意』,」文章中說。

 

在中國,這句話頗有挑戰之意。

 

文章稱:

「她的態度,讓對方着了急,很快答覆,校方決定繼續辦好孔子學院。」

 

文章稱,許琳給芝加哥大學的駐京代表打了一個電話,也說了同樣的話。

 

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女發言人薩拉·諾蘭(Sarah Nolan)在電郵中拒絕置評。

 

在上周五的一封電郵中,

孔子學院副總幹事胡志平稱:

「芝加哥大學在此事的真相明了之前,做出這個決定,漢辦表示遺憾。

孔子學院是一個中美聯合項目,任何一方都有做出選擇的權利。」

 

之前,

許琳就因為一些事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批評。

 

今年7月,

在葡萄牙舉辦的一個

歐洲漢學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會議上,

她下令撤除數頁會議材料,該協會官網上的報道。

 

許琳不滿這些資料,

是因為其中提到了這次會議的聯合資助方台灣蔣經國基金會,

該報道稱。

 

中國把台灣視為一個分離的省份,

從未承諾過會放棄使用武力收復台灣。

 

該協會稱許琳做出「專制武斷」、「未經授權」的審查行為,

說她「命令隨從,立刻從會場中收走所有會議資料,

運送到葡萄牙米尼奧大學 (University of Minho)孔子學院的一名中國教師的寓所」。

 

該協會稱,直到該協會會長、

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的羅傑·吉萊特(Roger Greatrex)指示

重新打印原件並發放給大家,這一事件才告平息。

 

在《解放日報》的文章中,

許琳以中國近年建成的巨大高速鐵路網絡為比喻,

 

表示孔子學院需要建立「心靈高鐵」,

而「心靈高鐵的路軌,就是文化」。

 

「只有文化這個東西是可以走進心靈的,其他都很難做到。

僅靠教育也不行。」

============================================================

60年來,

西方人一直通過我們自己的利益來看待中國,

把中國當成潛在的制衡蘇聯的力量,

美國貿易和商業投資的來源地。

 

我們向中國人身上投射了一個讓人滿意的形象

──一個正在等待著轉變成民主政體的國家,

或是一個尋求全球和諧、容易駕馭的儒家文明。

 

中國領導人尋求我們的經濟、科學和軍事方面的援助,

我們因此感到安心,

但卻忽視了表明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增長的文字、行動和宣言。

65年後,

我們並不知道中國想要什麼,

我們沒有真正傾聽

與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相反的強有力的聲音。

 

隨著中國繼續崛起,我們的第一步應該是

放棄那些讓我們感到舒服的假設和虛假現實。

 

我們必須重新研究中國,

並且承認,

共產主義統治者已經下定決心,

不會隱退到歷史當中。

 

[ 相關 ] 西方對中國的誤讀[WSJ,MICHAEL PILLSBURY ]

======================================================

 

[ 相關 ] 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RFI,白樂桑]

=====================================================

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2014年9月27日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40927-%E4%B8%AD%E5%9B%BD%E6%96%87%E5%8C%96%E5%9C%A8%E4%B8%96%E7%95%8C%E7%9A%84%E4%BC%A0%E6%92%AD

 

作者白樂桑

 

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

這個時代處於一種人才大幅度的流動時代,

有助於一些遙遠語言的發展,

其中一個就是中文。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處於一種人才大幅度的流動的這麼一個時代。

 

這是全球人員流動的一個年代。

 

法文叫做« la mobilité ». Nous sommes dans un siècle de mobilité.

這就直接影響著語言與文化的傳播

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語言文化互相交融,

而且,

有助於一些遙遠語言的發展,其中一個就是中文。

 

中文的發展在全球的發展

不只是因為中國在經濟、旅遊、政治各方面所佔的地位,

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

可是不只這個因素,

另外一個,就是人才的流動。

 

問題在於各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文化都有一套政策,

而這些政策當中會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重要國家像法國、德國、英國、最近是中國都有一個專門的機構。

 

法國當然是« Alliance française », l’Alliance française, « 法盟»。

其他國家像那個西班牙也是« Cervantès »,

其他國家像德國就是« Goethe-Institut », l’Institut Goethe 等等。

有的國家還沒有專門的一個機構,

可是呢,它們的文化有時候也是非常的自然,

非常有活力的,就往國外推廣。

 

中國,

大家都知道有« Institut Confucius »。

 

現代正好就是第一屆孔院成立十週年,

孔子學院現在幾百所,全球幾百所孔院。

 

一方面應該說就是中國能開辦這麼一個孔院項目,

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因為中文,或者已經有,或者早晚會有一個國際性,

會成為一個國際性語言, une langue internationale.

 

我個人認為就是至少

中文就走向這個國際性語言的這麼一個身份。

 

所以中文能有一個像孔子學院,

能有它的“法盟”,我覺得非常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