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貿易商因限制加強而減少日本食品進口

 

2015年05月16日

http://tchina.kyodonews.jp/news/2015/05/97612.html

臺灣貿易商因限制加強而減少日本食品進口

臺灣貿易商因限制加強而減少日本食品進口

5月14日,臺灣衛生部門官員

在記者會上就日本食品進口限制強化措施進行說明。

(共同社)

 

臺灣貿易商因限制加強而減少日本食品進口

===================================

  【共同社臺北5月16日電】

鑒於臺灣政府15日起實施日本食品進口限制強化措施,

臺灣方面出現了減少日本食品進口的動向。

 

因強化措施的操作尚有不明確之處,

部分日本企業為規避商品通關受阻風險及成本增加,

似乎正在尋找臺灣以外的銷路。

 

  據臺灣貿易相關人士透露,有不少商家決定暫停進口日本食品。

 

也有意見稱,過去在加工食品中占多數的日本食品

“數月後可能會被韓國和歐洲的食品取代”(臺北某超市人員語)。

 

  在臺灣市場佔有率約5%的日本食品有可能缺貨。

 

  15日起從日本出貨發往臺灣的食品都是強化措施的對象。

 

預計臺灣通關手續的正式進行是在第一批海運抵港數天后,目前臺灣沒有大的混亂。

 

  圍繞以福島核事故為由實施的強化措施,

臺灣並未與要求取消強化措施的日本方面進行協商,其操作令人不安。

 

  臺灣政府表示將靈活操作,也有意見認為多數食品進口遇阻的可能性不大。

 

看清對進口量等的具體影響還需時日。

(完)

=======================================================

 

======================================================

[ 馬王政爭 殃及日輸台食品 ]

日本政府內部的了解是,

台灣爆出日本災區五縣市食品經改產地後輸台,

是因民進黨立委林淑芬的質詢,

因此政府借力使力,

「這是立委丟出來的問題,所以須慎重處理」。

 

[ 相關 ] 日方官員:馬王政爭 殃及日輸台食品

=====================================================

民間主導的日臺關係

 

目前, 日本與臺灣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1972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之際,

日本與此前建有邦交的臺灣的中華民國斷絕了邦交。

 

時至今日,「臺灣」仍是「臺灣」,一直保持著無邦交的狀態。

 

然而,

日方設有交流協會,臺方設有亞東關係協會,

這兩個機構長期維持著實質性的關係。

 

可是即便如此,

未建立邦交這一點始終會造成諸多不便。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臺灣的民主化和經濟發展,

日本的臺灣觀和日臺關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應該說是日本與臺灣雙方的「民間」和「社會」成為主角,

構築了如此緊密的關係。

 

日本與臺灣之間的無邦交信賴關係

是由眾多人士彷如水鳥在水下拼命划水般的苦心經營支撐起來的。

 

[ 相關 ] 日本與臺灣——支撐無邦交信賴關係的基礎[川島真]

===========================================================

[ 日中邦交 72年體制 ]

從歷史角度看, 2012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時值日中邦交正常化日華(臺)斷交40週年、

中韓邦交正常化華(臺)韓斷交20週年。

 

圍繞這一點,在學術界的討論中有“72年體制”之說,

是指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際的政治框架,

成為日後日中關係的基礎。

 

具體內容,是以“日中友好”為基調,

在臺灣問題、歷史認識問題以及領土問題上達成共識,

暫時擱置有爭議的部分。

當然,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

日中關係的最大焦點實際上就是臺灣問題

(尖閣列島問題歸根到底也是臺灣問題),

關鍵仍舊在於歷史這一點,沒有任何改變。

 

但是,圍繞臺灣的局勢正在不斷變化,同時,

在中國的國力、美中關係也產生諸多變化的今天,

這個“72年體制”是否足以能夠繼續作為今後日中關係的基礎,

則存在著不確定的一面。

 

[ 相關 ] 日中、日臺 “1972年體制”的未來[川島真]

============================================================

    幸福? 學者:開民眾玩笑

    2015-04-20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3300

     

    幸福?

    學者:開民眾玩笑

    ================

    〔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

     

    馬政府選在就職七週年前,

    指定行政院以「七年來台灣更幸福了」為主軸宣傳政績,

    競選傳播權威學者、政大廣告系兼任教授鄭自隆昨認為,

    馬政府拿「幸福」當宣傳核心,

    是開民眾玩笑,只是徒增反感,

    推測政院可能想「死馬當活馬醫」,

    已經不顧觀感問題了。

    馬總統在五二○前夕要求各部會大力宣揚讓人民幸福的政績,行政院發出的公文上還註明「依據總統府指示」。(記者黃立翔翻攝)

    馬總統在五二○前夕要求各部會大力宣揚讓人民幸福的政績,

    行政院發出的公文上還註明「依據總統府指示」。

    (記者黃立翔翻攝)

     

    鄭自隆說,

    此時宣傳馬政府政績不僅民眾無感,

    選用「幸福」兩字

    更是觸動民眾這幾年來生活辛苦的最痛處,

    只有極端自我感覺良好的施政者,才會做這樣的廣告

    一般商業廣告絕不會如此反其道而行,

    因為無論表現手法多麼高超,

    也無法催眠民眾「現在你很幸福」。

     

    鄭自隆說,這些政績宣傳指令,

    明顯是用行政資源替即將初選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宣傳,

    也為總統就職七週年造勢,

    因為「今年不做明年沒機會」。

     

    不過,鄭自隆說,

    這樣的宣傳設計理念似乎退回早期傳播理論中的「魔彈論」,

    認為單向傳播是有效的,

    大眾傳播媒介傳布的訊息能夠迅速被民眾接受,

    事實上這種傳播方式早就被推翻,

    不只效果有限而且有時會被反向解讀。

     

    鄭自隆說,

    正確方式應選擇切中民眾感受的施政項目,

    才能讓民眾產生認同感,

    尤其現在台灣房價居高不下、貧富懸殊,

    以幸福作為宣傳主軸,

    若放在廣告上,輕則引起一時訕笑,

    重則恐激起民眾憤怒與反感。

    ==========================================================

    馬政府極端自我感覺良好的施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