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推「互聯網主權」,維護網絡管控合理性

2015年12月17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217/c17internet/zh-hant/

Paul Mozur自香港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DAN LEVIN
周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嘉興參加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

Aly Song/Reuters

周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在中國嘉興參加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

 

中國力推「互聯網主權」,維護網絡管控合理性

========================================

過去六個月里,

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外交官們一直在開展談判,

討論一份旨在規定未來互聯網治理的政策和框架的文件的內容。

 

定稿文件星期三在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上公布時,

其中會包含了一個民間社會團體、企業和許多西方國家政府反對的詞:

多邊(multilateral)。

 

「多邊」是由各個國家制定規則的代名詞。

 

參與談判的人員稱,

這個詞的列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推動的。

 

中國一直努力在文件中認可國家對互聯網的控制

 

根據參與者所述,

以及記錄哪些國家提出了何種修改意見的草案文本,

中國代表在討論中一再要求將這個詞加入文件中。

 本周聯合國會議公布的成果文件表明了中國如何努力維護自身對如何管理互聯網的影響力。

Andrew Burton/Getty Images

本周聯合國會議公布的成果文件

表明了中國如何努力維護自身對如何管理互聯網的影響力。

 

中國在談判中一直非常積極地主張,

讓政府對人們如何上網、誰有權訪問數據進行更多管控,」

彼得·米采克(Peter Micek)說道。

 

他是總部設在紐約的數字權利組

織Access Now的全球政策和法律顧問,

該組織也參與了談判。

 

這份成果文件將在聯合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十年審查進程高級別會議上公布。

 

文件文本體現出,

中國在怎樣努力施展自身對互聯網治理方式的影響力。

 

雖然該文件對成員國不具約束力,

但它提出了政策綱要並授權聯合國機構執行,

其中包括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及其他中國有顯著影響的組織。

 

該文件還提供了一個國際先例,使各國政府可以藉此宣稱,其議程具有合法性。

 

並非中國提出的所有添加和刪除意見,都成功納入了文件。

在某些部分,中國官員試圖刪除諸如「言論自由」和「民主」等措辭,

而其他國家則希望將這些措辭加入文件中,以保障人權和在線隱私。

 

文件的最終版本保留了這些字句。

 

「值得表揚的是,談判人員竭力否決了最糟糕的建議,

並且承認我們的人權,包括隱私權和言論自由,

以及使用信息和數字安全工具的權利,仍在受到威脅,」米采克說。

 

不過中國似乎對文件感到滿意,

因為文本中認可了政府在涉及國家安全的網絡安全問題上,

具有「領導作用」——這是中國的首要目標之一。

 

文件還援引了《聯合國憲章》,

憲章中承認國家主權及聯合國不干涉國家內政等原則。

 

「我們認為這些原則適用於互聯網通信技術,」

一位中國談判人員說道,由於沒有公開發言的權限,他不願透露姓名。

 

「我們認為這份成果文件符合中國的利益。」

 

這份文件獲得正式通過之時,

中國正在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這場星期三開幕的會議是中國全球遊說活動的一部分,

意在推動所謂「互聯網主權」的概念,

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有不受限制的權利,

來規範其領土上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網絡活動,

包括審查和限制境內的信息和進出邊境的信息。

 

在浙江省舉行的這場會議為期三天。

 

在去年的會議上,官員曾敦促與會者簽署一份承諾書,

接受中國宣稱的互聯網主權

 

幾位熟悉與會者的人士透露,由於擔心會分發新的文件,

今年參加此次大會的西方企業和外交人員較去年有所減少。

 

為避免中國官方的報復,這些知情者要求匿名。

 

對於全球互聯網,乃至更廣泛的科技領域該如何監管,

中國一直試圖取得更大的發言權。

 

北京方面促使其國有電信運營商投入大量資金,

對蜂窩通信標準的制定取得更大的影響力;

同時中國官員也努力在全球互聯網監管機構中獲得升遷,

例如國際電聯的秘書長就是中國公民。

 

該機構越來越多地承擔網絡安全管理職責,

而這是中國的一個主要目標,

也是2005年第一屆信息社會世界峰會

(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成果文件的結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三在中國的互聯網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對互聯網主權表示了支持。

 

中國「互聯網沙皇」魯煒在熱門社交消息應用微信上的別名,

可以理解為「我正注視着你 」。

 

他因赴外國訪問,

意圖遊說外界接受中國對互聯網管理方式的看法,

於是提升了國際知名度。

 

這包括9月份西雅圖舉行的一場重要的中美技術論壇,

硅谷企業如蘋果公司(Apple)和Facebook的高管都參加了。

 

中國使用複雜的管控手段,

監視着超過6.4億名互聯網用戶,

並使用一套被稱作「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的系統,

屏蔽數以千計的外國網站,

從而限制中國用戶在網絡上看到的內容和做出的行動。

 

在中國看來,互聯網主權為這些做法提供了正當性

 

首屆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公布的成果文件中,

設定了以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數字鴻溝等議題為主的議程和進程。

 

但社交媒體的崛起及過去十年的黑客攻擊,

促使中國等國家在去年提出,

就之前的網絡治理協議進行重新談判。

 

這些協議將所有的非政府利益攸關方都排除在外。

 

參與談判的人員透露,甚至在這一要求遭到拒絕後,

有關當前成果文件的談判,很快也變成了一場針對措辭的激烈爭吵。

 

措辭的爭議點在於網絡安全,

以及政府在數字邊境內管控互聯網的權利

 

這場從今年夏季開始的談判涉及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

 

最終版本的文件支持了美國、歐盟,

以及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提出的

包容性更強的「多利益攸關方」 (multi-stakeholder)網絡治理方式。

 

多利益攸關方模式倡導一種

民間社會團體、企業、學術機構、工程師和政府之間,

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管理體系。

 

談判參與者表示,

中國在談判中為試圖增強其影響力,

時常與俄羅斯、古巴,

以及發展中國家組織 「七十七國集團」(Group of 77)結成聯盟,

後者實際上有134個成員國

 

中國及其盟友上個月試圖添加措辭,

將涉及互聯網的公共政策問題的決策權,

描述為「國家主權」。

 

但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國家表示,

如果文件中包含這一表述,

就會終止談判。

 

與會者透露,西方陣營談判了兩天時間,對方才撤回了提議。

 

雖然互聯網主權一詞沒有出現在最終文件中,

但很多外交官及民間社會團體表示,

他們仍對中國的「多邊」意圖持謹慎態度。

 

「中國人是非常棒的談判者,」

美國國務院前國際通信及信息政策協調員

戴維·A·格羅斯(David A. Gross)說。

 

格羅斯曾帶領美國代表團參加首屆信息社會世界峰會,

今年代表美國電信及媒體產業組織

互聯網治理聯盟(Internet Governance Coalition)參加了聯大的會議

 

他說,

他們一步一步來,以推進他們的利益,

他們覺得沒有必要立馬贏得一切。」

===================================================

 

中國使用複雜的管控手段,

監視着超過6.4億名互聯網用戶,

並使用一套被稱作「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的系統,

屏蔽數以千計的外國網站,

從而限制中國用戶在網絡上看到的內容和做出的行動。

 

在中國看來,互聯網主權為這些做法提供了正當性

===================================================

 

 

==================================================

如果馬雲也來辦報

2015年11月25日

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51125/c25db-alibaba/zh-hant/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傅才德

馬雲,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和掌門人。

Jonathan Ernst/Reuters

 

如果馬雲也來辦報

馬雲收購《南華早報》,談判進行中

馬雲,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和掌門人。

 

香港——直接了解有關討論的一位消息人士透露,

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

正在就收購《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一事進行談判。

 

《南華早報》是總部設在香港的一份有影響力的英文報紙。

 

如果做成,這筆交易將是亞馬遜創始人

傑弗里·P·貝索斯(Jeffrey P. Bezos)於2013年

收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重演。

 

在紙面媒體面臨動蕩的時代,

貝索斯的收購是對一個主要媒體品牌的重大支持。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與貝索斯一樣靠互聯網電子商務發了財。

 

而《南華早報》與《華盛頓郵報》一樣在努力適應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

 

同樣,這兩筆交易都不給買家帶來明顯的業務優勢。

 

該消息人士周二表示,買家是馬雲還是阿里巴巴尚未確定。

 

任何有關香港報紙的交易都會涉及政治層面。

 

這個即將發生的收購引發了人們對該報的編輯獨立性

可能會受影響的擔憂,

因為該報將由一個企業人士擁有,

該企業的市場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政府對其有多友善

 

與中國內地其他地區不同,香港保障出版自由,

這一權利莊嚴地載入了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

用來管理這個英國前殖民地的法律之中。

 

馬雲「繼續他在全球網上交易的霸主地位需要有北京的支持,

因此他在出版界做事會小心翼翼,」

 

曾任《南華早報》駐京記者的安德魯·科利爾(Andrew Collier)說,

科利爾目前在香港經營一個關注中國金融的研究公司。

 

交易做成可能還需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

那位了解談判情況的人士表示。此人要求不具名,

因為談判一事尚未公開。談判也可能會失敗。

 

然而,雙方之間的談判近日來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該人士說。

 

阿里巴巴拒絕置評。

 

《南華早報》發言人本森·周(Benson Chao)表示,

公司不對「市場傳聞」發表評論。

 

11月9日,大陸官方報紙《中國日報》報道了可能的收購之後,

媒體在過去一個月的大部分時間裡對這筆交易做出各種猜測。

 

此前,馬雲的交易作風吸引了公眾的密切關注,

因為那些收購交易似乎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一貫戰略。

 

比如,公司曾於2014年買入一支足球隊的股份。

 

如果交易是馬雲個人投資的話,

那意味着他只需要得到一家公司、也就是這家報社的董事會的批准。

 

「對他來說,這筆投資就像是口袋裡的零用錢,」該消息人士說。

 

該人士表示,買下《南華早報》與阿里巴巴更廣泛的持股相符。

 

在媒體方面,

阿里巴巴已經持有一些中國互聯網網站的股份,

比如類似YouTube的優酷馬鈴薯集團,

和類似Twitter的新浪微博。

 

該人士說,

《南華早報》是一個良好的品牌,

收購「可能會產生一些協同效應」。

 

如果阿里巴巴是買家的話,會更容易實現這種組合優勢,該人士說。

 

然而,這兩家公司有着非常不同的客戶群。

 

儘管《南華早報》有一個中文網站,

但這家報紙的主要目標是香港有限的英語市場,

雖然該報有關中國的報道在全球都有讀者。

 

優酷網、土豆網及新浪微博上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中文的。

 

據本月初宣布的一項協議,從明年2月起,

《國際紐約時報》(Th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的香港版

和中國版將由《南華早報》印刷廠印刷。

 

關注中國和香港出版界的一些人的主要擔心是,

該報由馬雲或阿里巴巴擁有,

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香港媒體的獨立性。

 

中國內地企業已在加強對香港當地企業的控股,

這裡的記者說,

他們在報道被視為是挑釁北京的執政黨共產黨的問題時,

已感到有越來越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低調處理。

 

近年來,《南華早報》寫了一些大陸報紙不能觸碰的主題。

 

去年,它對香港的大型靜坐抗議活動雨傘運動」進行了廣泛報道。

 

此次運動引發了中央政府的怒火。

 

同樣在去年,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示威者遭到鎮壓25周年之際,

該報還刊發了多媒體回顧專題

 

《南華早報》現在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該公司創辦於1903年

自1993年之後由馬來西亞億萬富翁郭鶴年(Robert Kuok)的家族控制。

 

公司仍在盈利,但媒體業務正在變得日益艱難。

 

郭氏家族在內地也有大量的房地產和酒店業務。

 

他們近期任命的一些高級編輯,

往往不像該報之前的領導者那麼多地批評中央政府。

 

時不時地,馬雲在中國充當了直言不諱的批評者。

 

在大型國有銀行炮轟他的金融業務時,

指責這些銀行未能跟上市場的改革步伐。

 

不過,馬雲仍然是在走鋼絲。

 

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他告訴《南華早報》,

中國政府在1989年鎮壓學生領導的天安門廣場示威活動,

導致成百上千人喪生,是當時情況下「最正確的決定」。

 

雖然馬雲自稱避免與政府做生意,

但阿里巴巴2014年首次公開募股前的一些投資者與中國的統治家族有聯繫

《紐約時報》當時也進行過報道。

 

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的編輯班志遠(David Bandurski)表示,

「很明顯,我們得留意觀察,

看看馬雲或阿里巴巴進入《南華早報》之後,

會對編輯方面,

特別是在對中國大陸的報道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商業利益的作用,

已經對香港媒體的獨立性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班志遠說。

 

「這一次,這種作用可能會表現得非常直接,

尤其是考慮到阿里巴巴和馬雲具有的深層政治利益瓜葛。」

 

對於馬雲控制下的《南華早報》可能會受制於中國政府的擔憂,

那名知情者不以為然。

 

此人表示,阿里巴巴「享有很高的全球關注度」,

而馬雲對該報的管理方式將與郭氏家族類似。

 

此人還說,繼續讓該報發出獨立的聲音符合馬雲的利益。

 

「馬雲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應該知道風險很高,」

 

香港大學新聞及媒體研究中心創設人陳婉瑩(Ying Chan)說。

 

他可能創辦一份遵從業界最高標準的報紙,

也可能把它變成中共的喉舌。

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

中國內地企業加強對香港當地企業的控股,

這裡的記者說,

他們在報道被視為是挑釁北京的執政黨共產黨的問題時,

已感到有越來越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低調處理。

 

近年來,《南華早報》寫了一些大陸報紙不能觸碰的主題。

 

去年,它對香港的大型靜坐抗議活動雨傘運動」進行了廣泛報道。

 

此次運動引發了中央政府的怒火。

 

同樣在去年,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示威者遭到鎮壓25周年之際,

該報還刊發了多媒體回顧專題

================================================

馬雲

「繼續他在全球網上交易的霸主地位需要有北京的支持

因此他在出版界做事會小心翼翼,」

========================================

 

 

 

 

[ 相關 ]  駐華八年,回望我身後的那個中國《紐約時報》

=============================================

[ 中國共產黨正構建與西方中心的世界觀並行的敘事 ]

 

在英國議會發表的演講中,

習近平稱贊他的東道國在13世紀就建立了議會,

但隨後表示,

在比那早3300年的時候,

中國已建立了一個“以民為本”、

實行他所說的法治的國家。

 

盡管他所指的那個皇帝只存在於神話中。

 

中國想告訴全世界,它的時代正在到來

 

[ 相關 ]   “中國敘事”挑戰西方價值觀[英國《金融時報》]

===============================================

[ 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合法性 ]

 

習近平的美國之旅, 就是尋找其國際合法性之旅。

—————————–

濫用金元外交揮霍國庫以構建政權的國際合法性

正面臨國際國內合法性的責難。

————————————–

有一種幻覺叫中南海幻覺

身處中南海權力核心, 最高權力者需要什麼,

身邊的人就會提供什麼, 中央權力似乎無所不能,

中國力量似乎可以無處不在,

這種幻覺使當權者易生狂妄之念

 

 [ 相關 ]   習近平訪美與國際合法性問題[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