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強亞洲基建投資緣於中國崛起

 

2015年05月21日

http://tchina.kyodonews.jp/news/2015/05/97953.html

 

分析:

日本加強亞洲基建投資緣於中國崛起

==============================

  【共同社5月21日電】

日本政府加大對亞洲的基建投資力度,

其背景原因在於對中國崛起抱有危機感。

 

為了與經濟規模急速擴大的中國抗衡,

日本推出該戰略,全力展現技術實力之高,強調優勢。

 

不過,要獲得發展中國家支持並非易事,

也暗藏著用來投資的日本公共資金無法得到充分運用的危險。

 

  首相安倍晉三21日在演講中呼籲

亞洲各國引進高性能水處理系統和煤炭發電。

 

日本政府宣傳的以往成功案例

一是應用於印度地鐵的技術削減了用電量,

二是在越南地基鬆軟處修建了高強度大橋。

 

  不過,

日本產品在價格上令發展中國家敬而遠之的例子也不少。

 

政府去年6月彙總的“基礎設施出口戰略”指出,

日本產品的性能居於全球最高水平,

但在價格方面等競爭失利,

從實際奪標成果來看,被中國和韓國遠遠甩在身後。

 

  對於直面人口減少的日本經濟而言,

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在何種程度上讓本國經濟從海外經濟增長中受惠。

 

日本不能僅依賴產品的優良性能,還需要繼續努力降低價格。

(完)

========================================================

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新氛圍

2015-05-03 06:00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王景弘

 

星期專論》

 

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新氛圍

=======================

尼克森打開中國之門時代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

以玩歐洲勢力均衡著稱,

當年提出兩個戰略佈局,

其一是聯中制俄(二十年後,可能要聯俄制中);

其二是權力多極,

由美、俄、中、日及歐洲「五極」相互制衡,

以維持世局穩定。

 

美國已無聯俄制中選項

這套地緣政治策略,

聯中制俄只延續到卡特政府與中國建交;

雷根接班便正面挑戰蘇聯,

以雄厚經濟及科技能力,

發展戰略武器,造成蘇聯體制的崩潰,

冷戰結束,美國居超強地位。

 

在亞太地區,

中國曾分別與美國及日本簽署「反霸權」條款,

以制衡俄國,但舊蘇聯瓦解後,俄國威脅解除,

中國的新危機是體制的內爆。

 

鄧小平力主韜光養晦,

以穩定與經濟發展為重,

不強出頭;他的後繼者卻大舉建軍,

要打破戰後秩序,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

 

美國人不信任俄國,對中國則常帶浪漫想法,

容易接受聯中制俄,

但在舊蘇聯瓦解,中國「崛起」之後,情勢不同,

中俄又搶先和解,美國聯俄制中的政策選項已不存在。

 

強權敵友組合重回冷戰

美國國力消耗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長期戰爭,

致大國的相對國力發生變化;中國自命崛起,

要改變美國建構的國際體系與秩序,

使強權制衡的敵友組合回到冷戰時代的狀態。

 

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戰終戰七十週年的活動,

莫斯科定五月九日舉行紅場閱兵,廣邀各國元首出席,

但西方國家都不捧場,主要角色將是中國的習近平。

 

中國選在八月慶祝「抗戰勝利」,美國與日本拒絕參加,

主角是俄羅斯的普廷。

 

打敗日本的要角美國,

不但不參加中國的慶典,

反而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問華府,

給予國會演說的殊榮,

並修改共同防衛大綱,

擴大日本對安全事務的參與。

 

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宣戰;

戰後日本從敵國演變成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密切的盟國,

而美國選擇不參加戰時盟國的「戰勝」慶典,

要與戰時敵國強化以中國及北韓為假想敵的防衛協議,

這種變化不能說不大。

 

中國並未朝向良性發展

歐巴馬政府的重新平衡亞太地區,

和美國學界智庫重新思考亞太策略,

都是因為中國建軍、激發民族主義以便對內壓制,

和以武力衝撞現狀的擴張行為所引起。

 

它在釣魚台海域不斷試探與挑釁;

在公海、公空挑釁美軍巡邏機艦;

在南海搶佔島嶼及資源開發。

 

聯中制俄為核心的美中關係正常化,

有很大成分是以相信中國會朝向良性發展為基礎

但中國的國際及國內行為,

證明西方中國事務專家對中國的信心、假定與預期都落空

他們開始勇於認錯,檢討對付中國的新戰略。

 

最典型的是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新著 《百年馬拉松》,

承認中國通對中國的浪漫假設都是錯誤:

中國並不如預期走向民主、負責任及合作、

中國鷹派勢力並非弱勢、中國並沒有變得更像美國。

 

白邦瑞現在更認定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策略,

都以欺敵為上,

從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一直在進行百年馬拉松,

想在二○四九年建國百年,國力超越美國。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親中國的外交關係協會,

新近發表由布拉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及

特利斯(Ashley Tellis)執筆的報告,

主張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

包括建立美國與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及台灣

更密切的戰略關係。

 

平衡中國崛起的大戰略

這份報告坦言,

建立對中國大戰略的核心是要平衡中國勢力的崛起,

不再協助中國已有的優勢,因為中國已有一項大戰略,

企圖以對內壓制、對周邊國家安撫,

鞏固其在國際體系的地位,

以取代美國成為亞洲最重要大國的地位。

 

反映在官方態度,

新任國防部長卡特四月首次出訪,

只去日本與韓國,

五月將訪問新加坡會晤東南亞國家領袖,

及訪問印度,

而國防部點名俄國、中國、北韓及伊朗

是對美國具敵意的網路侵襲國。

 

美應與台灣關係正常化

對中國幻想破滅,主張修正對中國戰略,

倡言與包括台灣在內的民主國家建立更密切戰略關係,

這是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重大變化。

 

中國要打破戰後秩序及地區現狀,

明顯挑戰其與美國及日本簽定的反霸權條款;

現在美國沒有俄國牌可以打,

既要團結民主陣營制衡中國,

便應該考慮早日與民主化的台灣關係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