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者真有那麼差?

18.06.2016

http://dw.com/p/1J6Px

Matilda Jordanova-Duda

 

本世紀以來,

中國企業已經在德國累計投資超過70億歐元,

而且這一趨勢大有繼續持續下去的跡象。

 

而這也多少引起了德國經濟界的恐慌。

China Banknoten in Linyi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投資者真有那麼差?

=====================

儘管人們對於中國投資者仍有不少成見,

但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

馬丁·弗朗茨(Martin Franz)依然認為:

“中國人往往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

他與耶拿大學的海恩(Sebastian Henn)

以及PCG項目諮詢公司的維恩加滕(Jörg Weingarten)

共同進行一項研究項目,

題目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也就是所謂的”金磚四國”)

對德國的投資情況。

 

研究結果將在今年6月彙編成書。

這位奧斯納布呂克的經濟地理學者在整個研究項目中

主要負責印度和中國部分。

 

他表示:

“我們在啟動研究項目時曾經以為,

經常會碰到收購(德國)企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但從事後結果來看,

無論是德方經理人員還是企業理事會和工會代表

都對中國投資者作出了較為積極的評價。

 

來自中國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在所有的研究案例中,

超過60%的被併購企業當時都陷入財政危機或已經宣告破產。

 

對於企業員工而言,

更換老闆也並沒有帶來什麼壞處。

 

在收購談判過程中,

往往會就保留廠址和保障工作崗位達成一致,

學徒能夠進入工廠正式工作,

工會成員也能繼續參與活動。

 

“中國投資者不希望給人留下負面印象,不願意強行趕人”,

弗朗茨表示。

 

“他們對於德國管理層也頗為珍視,

因為中方管理人員往往缺乏國際經驗。

 

許多人會以為,被收購的企業會被中國人遠程控制,

德國管理層毫無權力。

 

但我們無法證實這一說法。

 

大多數情況下,

企業會繼續在德方領導層的管理下運行,

日常業務中的變動之處相對較少。

 

而被收購企業的老客戶們在經歷了起初階段的懷疑觀望之後,

也會發現情況並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雙品牌戰略

毫無疑問,

中國母公司對於所收購德國企業的技術很感興趣。

 

但研究學者們表示,

這並不意味著技術專利會被轉移到位於中國的企業總部,

然後立即在當地製造同樣的產品。

 

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在收購之前是同一行業領域的競爭者,

那麼在收購之後,中方往往會採取”雙品牌戰略”。

 

也就是說,德國公司的產品會被打造成高端品牌,

而中方產品則主打低端市場

 

有專家認為,

中國投資者的另一項新戰略是:

將企業廠址留在德國,甚至還要擴建研發部門。

 

與工會關係密切的漢斯-伯克勒爾-基金會(Hans-Böckler-Stiftung)專家

奧利弗·埃蒙斯(Oliver Emons)就持這一觀點。

 

他對2015年之前

被中資收購的德國中型企業進行了一番調查。

他認為,

這一新戰略基於兩個事實情況:

“首先,由於面臨國內和國際競爭,

中國企業所需要的已經不止是廉價的成本結構;

第二,

也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隨隨便便地’嫁接’到中國去的。

 

德國企業的製勝秘訣正是其企業文化、工藝流程和員工。”

 

典型的學習曲線

中國領導人所倡導的”走向全球”戰略

讓中國投資者在海外收購時底氣十足。

 

北京政府向進軍海外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

 

在某些國家和行業進行併購

甚至還能獲得海關和稅收優待。

 

比如德國的電子技術、汽車工業、機械製造、環境和能源技術

以及新材料領域都被中國政府定義為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收購目標。

 

此外,有些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盈利豐厚,

他們現在轉而部分投資海外,也是一種分散風險的做法。

 

起初,中國投資者的眼光主要投向一些較為不發達的國家,

現在他們則開始瞄準工業強國。

 

比如正在計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廠商庫卡(Kuka)的美的集團,

他們就經歷了一條極為典型的學習曲線。

 

學者弗朗茨分析道:

“美的首先在越南、白俄羅斯、埃及、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印度一試身手,

現在才開始考慮在發達國家進行投資。”

 

中國人為何尤其喜歡收購德國企業呢?

埃蒙斯列出了一大堆理由:

較高的技術標準、法律框架完善、勞動力素質較高、

市場動力強大、位居歐盟中心、堅挺的歐元

以及德國的良好形象。

 

反過來,一些德國中小​​型企業甚至自己尋找買家:

他們認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而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夥伴,他們在中國無法立足。

 

在企業併購案例中,

人們往往會擔心出現所謂的”蝗蟲現象”,

也就是收購的目的只是為了快速出手,短期內賺取差價。

 

而中國投資者則恰恰相反,往往制定較為長遠的目標,

而且在收購初期會向企業投入大量資金。

 

不過埃蒙斯也承認,

目前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收購尚未遭遇到嚴重考驗,

比如經歷劇烈的景氣滑坡,

導致德國子公司和中國母公司都陷入困境。

 

只有在類似情景發生之後,人們才能真正了解,

這樣的”德中企業聯姻”是否能夠經受檢驗。

===============================================

 

 

==============================================

  全球化的結果 >> 全球中國化

———————————————————————————- 

  全球化 >> 全球中國化

—————————————–

一窮二白的中國 >> 底氣十足中國投資者

 

吃中國飯的西方企業

—————————-

資本全球化

================================================

[ 全球化獲利的是一窮二白的中國西方大企業 ]

 

英國人民公投決心退出歐盟,

對流行一時的「整合」及全球化是一次重挫,

它反映一般人民受整合與全球化之害,

百般無奈的強力反彈。

 

英國與歐盟離異,

象徵國族主義及主權意識的再覺醒。

 

整合的結果與全球化過程,人民並不覺得因而獲益,

反而讓國家主權受約束,

人民不能依自己國家的需要制定法律與政策,

解決自己的問題。

歐洲民主、法治、獨立國家

以對等地位整合的超級國家模式,

都已出現離異的大逆轉。

 

全球化」也流行一時,

獲利最大的是一窮二白的中國,和西方大企業

一般人民因中國勞工廉價競爭,

慘受失業之害,又無力改變政策維護自己權益,

在經濟及政治上都有被剝奪感。

 

[ 相關 ]     區域整合與全球化失速![ 王景弘 ]

==================================================

中國的投資風潮本身並不是負面的,

但問題是,如何面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

因為這些企業本身的財政就有不少困難,

並不具備令人信服的管理模式,

而只是通過公共貸款就希望在歐洲進行大舉收購。

 

他也建議歐盟和各國政府在此問題上持謹慎的態度。

 

[ 相關 ]  

  歐洲的中國投資者:魔鬼還是天使?[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

光棍節,假貨節?

2015年11月10日 18:56 P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4766?full=y

英國《金融時報》

April Ma補充報道

查爾斯•克洛弗 北京報道

 

光棍節,假貨節?

================

在中國準備迎來“光棍節”、即全球最大的網上購物節之際,

常駐北京的職業打假人王海也在為迎接創紀錄的案件量做著準備。

 

王海處理虛假廣告和假冒商品投訴案件已有20年時間。

 

去年光棍節,

阿裡巴巴(Alibaba)和京東(JD.com)等電商

的線上商品銷售總額超過了100億美元,

而這個節日也成了中國最大的“假貨節”。

 

王海尤其關註淘寶(Taobao)——阿裡巴巴旗下類似於eBay的C2C市場。

 

美國服裝零售商正呼籲美國政府將淘寶列入反盜版黑名單

 

2014年,

中國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受理網絡購物投訴數量比上年增長356%。

中國國家工商總局(SAIC)在近期一份報告中表示,網購商品非正品率超四成。

 

2014 年全年,中國全國網上零售額大概在4500億至5000億美元之間,

其中阿裡巴巴占比65%到70%。該公司堅稱自己正在改善監督和退款政策。

 

阿裡巴巴表示自己雇傭了2000名巡查員,

還擁有5400名志願“影子購物者”,共同負責線上巡查打假。

 

阿裡巴巴旗下網站還包括為較大商家提供的零售平臺“天貓” (Tmall)。

 

阿裡巴巴表示,

中國國家工商總局所統計的不斷增加的投訴數量是

“關於我們競爭對手的,不是關於我們的”,

並認為自去年以來投訴數量一直“顯著減少”。

 

阿裡巴巴表示,現在它的平臺上與假冒商品有關的投訴占比不到萬分之二。

 

但根據王海和其他打假人的說法,

阿裡巴巴及其電商同行會把保護大型線上商家放在首位。

電商的傭金和廣告費收入大多來自這些商家。

 

王海說:“這些大商家的利益優先於其他一切事情。”

 

中國消費者常年抱怨阿裡巴巴的一件事情是,

消費者往往需要提供商品為假貨的證明,

阿裡巴巴才會對商家採取行動。

 

但這類證明很難或無法獲得,因為許多公司不提供。

 

田軍偉也是王海所在機構的一位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人士,

專門負責處理針對電商企業的假貨案件。

 

他表示,這類證明是消費者想獲得退款的最大障礙。

 

他說:

“我們收到很多客戶的投訴,但很難採取行動,

所以大多數消費者放棄了追究。”

 

阿裡巴巴堅稱,公司把消費者擺在第一位。

 

該公司表示,

“我們非常重視打擊假冒偽劣商品,

投入了大量資源打擊意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人”,

並補充道,發生爭議時的舉證責任總是由賣家來承擔的。

 

然而,幾名買家表示,

退款階段的第一步就是要求他們提交假貨鑒定證明。

 

面對這方面的詢問,阿裡巴巴周二表示,

盡管在淘寶的政策下,舉證責任由賣家承擔,

但“在天貓上,由消費者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商品是假貨”。

 

一名顧客向英國《金融時報》展示了他與一名天貓客服代表之間的對話消息。

 

這名顧客認為自己購買的一套價格不菲的品牌塗色書是假貨,並於9月要求退款。

 

天貓客服代表告訴他,

“只要您能提供附有檢驗結果的假貨證明,

並對假冒品牌發起保障維權,您就能獲得退款”。

 

《新京報》今年3月的一次調查發現,

消費者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取得假貨鑒定證明。

 

記者們表示,給50個不同的政府機構和辦公室撥打電話後,

他們依然沒能拿到一張鑒定證明。

 

在塗色書的案子里,賣家最終主動承認商品是假冒的,並同意退款。

 

買家是蘇州的一名股票經紀人,他要求被具名為宋先生,

他表示:

“我很幸運,遇到了一個沒有經驗的銷售代表,自己承認產品是假的。

如果他們否認,我根本沒有辦法收集證據。”

 

目前這個商家依然在天貓上銷售商品。

 

阿裡巴巴並非唯一備受矚目的商家。

 

京東的自營業務受到的投訴較少,但是仍然遭到批評。

 

該公司還運營著類似於網上集市的服務,上面是更難以監管的第三方賣家。

 

上月京東因向北京工商局派駐員工而受到指責。

 

王海稱,該員工在電話中“冒充”工商局公務員處理投訴,

盡管京東表示其員工只是“既不處理也不裁決消費者投訴”的聯絡員。

 

並非只有消費者對假貨有所抱怨。

 

被中國的仿冒品搶走銷售額的外國零售商對阿裡巴巴也多有指責。

 

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總裁

兼首席執行官朱厄妮塔•達根(Juanita Duggan)稱,

零售商若想讓假貨從淘寶下架,

其必須走的流程猶如“噩夢”一般。

 

首先,零售商必須在阿裡巴巴上註冊其品牌,

達根稱這一過程“充滿拖延,要反復提交、再提交品牌認證文件,

並遭到原因不明的反復拒絕”。

 

“假設你成功註冊了品牌。

現在,你可以提交讓假冒商品下架的請求,”她稱。

 

但她表示,這類請求通常都會石沉大海。

 

同時,如果零售商要求索賠,

這將損害該品牌“在阿裡巴巴的‘誠信報告者’分類,

削弱其未來戳穿造假者的能力”。

 

達根稱,即使假冒商品從網站上刪除,

“隔天也會有帶有同樣照片的相同商品再次銷售,

不過會帶有遮住品牌標識的黑條,表明該商品是仿冒品”。

 

但是阿裡巴巴稱不能將該仿冒品下架,

因為不能證明它是品牌商品。”

 

阿裡巴巴稱,

其正致力於改進處理假冒商品的方式。

 

“我們繼續與來自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的很多客戶成功合作,保護其知識產權。

 

我們仍致力於保護知識產權,

繼續為根除可能出現在我們集市上的假冒產品打持久戰。”

 

然而,王海表示,只要假貨還有市場,就會有假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