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望輝」給台灣政媒「建制派」的啟示

2016年12月06日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552

※作者長期旅居美國,觀察國際情勢,並於報章雜誌發表評論

韋行之

與綠營友好的葉望輝(右)今天訪台,

行前他自己已在個人臉書打卡,

說此行將會「是很有趣」的一週。

(葉望輝Twitter)

川蔡通話風波》

 

「葉望輝」給台灣政媒「建制派」的啟示

==============================

葉望輝(Stephen Yates)來了

 

雖然他先打了預防針,

說他既非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交接團隊成員,

也非促成川普和蔡英文歷史性通電話的幕後推手,

但台灣媒體早已迫不及待對他進行緊迫盯人。

 

訪台前他自己也先在臉書打卡,說此行將會「是很有趣」的一週。

 

說來也挺諷刺,

年輕時就以摩門教傳教士身份來台灣基層走透透、

練就一口流利中文、

更曾經在美國前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辦公室

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葉望輝大概從未料到,

過去他訪台只有綠營和本土媒體對他不離不棄、溫暖相待,

這次來台卻將面對台媒大陣仗伺候的「榮景」,

只因為他和川普陣營微妙的角色。

 

與其追蹤葉望輝未來可能在川普政府中的職務,

或他是否來安排蔡英文一月過境紐約時與川普幕僚會晤,

其實更值得探討的命題,

應該是「蔡川通電」與「葉望輝現象」

對台灣政、媒「建制派」的啟示。

 

「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是近來一個很夯的名詞,

「反建制派」(Anti-establishment)

也成為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競選主要議題之一。

 

不只川普時時將對手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標誌成「建制派」,

就連希拉蕊初選時的黨內對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

也是高舉打倒「建制派」的大旗。

 

川普的當選,更是對美國主流「建制派」媒體的打擊,

因為這些媒體自認為代表真正民意,

對川普若干競選言論猛烈撻伐、不遺於力,

選前更公開支持希拉蕊勝出。

 

川普則反其道而行,

將美國傳媒對他的敵意轉化為選民的憤怒,

將自己包裝成被華府「建制派」打壓的弱者。

 

台北天龍國觀點

當選之後川普甚至邀來這些媒體高層,大加訓斥一番

 

台灣政、媒的「建制派」又可稱為「台北天龍國觀點」。

 

他們這次在川普當選和「蔡川通電」事件中,未嚐不是受挫連連。

 

在野的國民黨不思反省,

就劈頭指責蔡英文政府在美國大選前押錯寶,賭希拉蕊當選,

還妖言惑眾說川普要撤出亞洲,台灣將成為「亞細亞孤兒」。

 

結果「蔡川通電」證明,蔡政府早就在川普陣營部署暗樁,

選後更透過各種管道與川普陣營連繫,

造就了這場37年來在台美關係上最令人驚奇的電話事件。

 

但台灣媒體少數「建制派」依然見獵心喜,

導致接連誤解川普兩篇推特(Twitter)的文字。

 

第一篇是看不懂川普用反諷口吻

表達對外界質疑他接受蔡英文來電的想法,

第二篇則是將「臉書」的中文翻譯功能

誤認為是川普秀中文。

 

英文能力不夠好是其次,最多只是反映媒體水平而已,

承認錯誤、事後道歉、下不為例是基本媒體的格調。

 

但深層的意涵是

那股從某些台媒「建制派」心理衍生出來的酸葡萄心理,

就是見不得美國對民進黨或者台灣好一些,

或是根本不相信美國會對台灣真的好一點。

 

同樣的情形也顯現在「葉望輝現象」身上。

 

他曾經貴為白宮高層,卸任之後成立私人顧問公司,

一度還嘗試競選家鄉共和黨愛達荷州眾議員初選失利,

後來擔任共和黨在該州的州黨部主席。

 

無論他在朝還是在野,只要他來台灣,綠營人士都視他為真正好友。

 

但也因為和民進黨走得太近,葉望輝嚐過不少國民黨的刁難的苦頭。

 

但風水輪流轉,現在才證明是誰押錯了寶。

 

在「蔡川通電」之後,

葉望輝與同僚小布希時代擔任國務院資深顧問的

惠頓(Christian Whiton)聯名撰文提到,

北京生氣的不只是這通電話,

還有川普稱呼蔡總統為「台灣的總統」

但川普稱呼蔡總統的說法才是「正確的」,

這對一般美國人、台灣人及中國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但外交官卻喜歡假裝無視」。

 

所謂華府的「台灣通」和「中國通」

長久以來,

葉望輝就主張台灣對美外交戰略不能只著重在

與「建制派」的政府與智庫交往,而是要擴大到美國基層民眾,

結交更具發言影響力的社群媒體意見領袖,

這樣才能讓台灣更廣為人知,

而不僅是被片面形塑的「麻煩製造者」而已。

 

他的道理很簡單,

華府「建制派」對於美國對台政策的思維,

永遠被框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之中,

進而從此框架來要求台灣必須「聽話」,

或者不得突破限制,以免得罪北京,造成美中關係緊張。

 

但如此一來,

台灣的風險就是多數時候都必須關照

這群「建制派」的意見和反應,

又或者舉凡有關台灣與兩岸議題的話語權,

多數時候被掌握在少數幾個所謂

華府「台灣通」和「中國通」身上。

 

例如台灣政、媒最為熟悉的這些「建制派」意見領袖包括

卜睿哲(Richard Bush)、包道格(Doug Paal)、

容安瀾(Alan Bomberg)、葛來儀(Bonnie Glaser)、

薄瑞光(Ray Burghardt) 、卜道維(David Brown)、

坎伯(Kurt Campbell)、葛林(Michael Green)、

薛瑞福(Randy Schriver)、麥艾文(Evan Medeiros)等。

這些掌握多數美中台關係話語權的人士意見,

有時甚至被台灣某些政黨和媒體用來作政治的操作,

他們也感到無辜。

 

在美國華府這些政、媒「建制派」眼中,

對於葉望輝和惠頓此類的主張自然嗤之以鼻,

他們對於「蔡川通電」後對美中關係的衝擊也都多有警示,

惟恐踩到中國的痛腳。

但川普的當選難道還不足以給這些「建制派」

帶來思想上的重新反省嗎?

 

如果川普在推特上公然用「台灣總統」來稱呼蔡英文,

他的副總統當選人潘斯(Mike Pence)也強調

接到來自「台灣民選總統」的恭賀電話有何不對時,

這不也意味他們說出多數美國民眾對台灣的認知?

 

他們用的正是平凡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

 

川普說台灣向美國購買武器,

難道接一通來自台灣總統的恭賀電話有錯嗎?

 

潘斯說如果歐巴馬與獨裁的古巴袖握手都被稱許,

那川普接受來自台灣民選總統的道賀電話

有必要受到如此批判嗎?

 

無論川普和潘斯的論點在正式上任之後會不會繼續維持,

又或者會否進而影響美國長久以來對台政策框架的調整和改變,

台灣必須做的,除了致力長期外交人脈的投資和經營,

也應提出對美外交的新戰略。

 

也就是說,台灣的對美外交應該更加鎖定

與「非建制派美國社會」的對話與交往,

而不只是將多數資源花在與「建制派」的關係鞏固而已。

 

所謂「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概念就是出自於此。

 

如此一來也才能為台灣打開更寬廣的外交空間,

重現台灣的國際品牌。

================================================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