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是一位好總統嗎?

2017-01-16 15:35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948775

托克維爾

瞭望之窗》

 

歐巴馬是一位好總統嗎?

===================

再過幾天,

歐巴馬將從美國總統一職卸任,

八年政績雖有待蓋棺論定,

但若從卸任之際的民調數字看來,

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歐巴馬八年雖未犯任何大錯,卻也沒能具體實踐承諾,

而他的「總統歷史遺產」是否能成就,也只能看美國的未來了。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週發表卸任告別演說,

意氣風發地替自己八年執政政績辯護。

 

談到第一夫人蜜雪兒的長相左右陪伴,還不禁涙灑衣衫,

氣氛令人動容。

歐巴馬究竟是不是一位好總統,是見仁見智的論辯,

有待後世蓋棺論定,即使他自己再包裝、美化,

也說服不了反對之士的敵視。

 

但即將上任的川普把歐巴馬的政績批評得一文不值,

甚至打算全盤推翻,也欠缺風度。

 

更遑論川普是贏在美國特殊的「總統選舉人」制度的票數,

普選票還輸希拉蕊近三百萬張,當選的正當性頗受質疑。

 

無論如何,從卸任時的民調支持度來客觀比較,

歐巴馬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就以美國最近幾位任滿八年的總統來比較,

柯林頓卸任前因魯文斯基性醜聞案遭彈劾,

結果離開白宮前民調支持度竟高達65%,

平衡聯邦政府預算是他最大成就,

多數美國人民也在他的能力和私德之間做出區隔。

反觀之後的小布希,卸任之前受到伊拉克戰爭影響

再加上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襲擊,下台得頗為難堪,

支持度不到30%。

80年代的雷根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溝通者」,

也促成他的副手老布希贏得白宮寶座而接班。

縱使當時沒有科學民調佐證,

雷根卸任前的國內支持肯定不遜於柯林頓。

 

至於歐巴馬離任前的民調支持度仍超過50%誠屬不易,

希拉蕊的敗選也非歐巴馬之罪,

但川普的勝選意味著經過八年,

美國社會仍有近一半人民不認同歐巴馬。

雖說這反映出美國社會分裂程度依然嚴重,

它也代表歐巴馬在弭平族裔、膚色、移民、階級,

甚至化解政黨對立以及展現更有效的對外政策上,

並未完全實踐他八年前宣示要給美國帶來的「改變」。

川普的勝選意味著經過八年,

美國社會仍有近一半人民不認同歐巴馬。

代表歐巴馬在弭平族裔、膚色、移民、階級,

甚至化解政黨對立以及展現更有效的對外政策上,

並未完全實踐他八年前宣示要給美國帶來的「改變」。

(REUTERS)

歐巴馬當然可以辯解他成功將美國經濟

由接任時的蕭條翻轉成為復甦、失業率近年最低、

工作機會增加、推動「歐記健保」嘉惠更多民眾、

「同性平權」保障人權、改善與世仇古巴的對立、

不費一兵一卒就和伊朗簽訂核武限制協議、

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深化與亞太國家政、經、安全關係、

親自造訪日本廣島訴求和解、

簽署巴黎氣候變遷公約等內政、外交成果。

 

但從另一個角度檢視,

歐巴馬無法效法柯林頓的「新中間路線」來改善與國會共和黨關係,

導致兩黨惡鬥激烈、人民厭惡。

 

歐巴馬為了推動政策,多次用總統行政特權手段執行,

規避國會監督。

結果現在川普和共和黨佔多數的國會參、眾兩院決定

推翻諸多歐巴馬用行政特權所做的決定。

 

當然,美國兩黨惡鬥也非全然歐巴馬之責,

共和黨的意識形態極端化,造就「茶黨」的興起也應該自我檢討。

在內政方面,

「歐記健保」被批評侵犯個人選擇自由與變相加稅傷害各州權利。

「同志平權」也在最高法院驚險過關,顯然非全民共識。

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男性白種勞工階層對歐巴馬推動貿易自由化相當不滿。

美國不時出現計劃性或「孤狼式」槍枝攻擊事件,

黑白膚色的警民衝突也時有所聞。

 

潛藏在美國社會中的族群對立、對恐怖攻擊的不安,

以及無法有效管制槍枝的濫用,歐巴馬都無法卸責。

外交方面,美國撤軍中東、轉向亞洲,

卻間接助長「伊斯蘭國」(ISIS)興起,

連帶造成敍利亞情勢混亂、難民議題成為歐洲不可承受之重。

 

美國對俄羅斯介入烏克蘭以及北韓的核武試爆,

多主張透過多邊機制如聯合國安理會施以經濟制裁,

但仍未能有效處理。

歐巴馬無法改善與國會共和黨關係,

導致兩黨惡鬥激烈、人民厭惡。為了推動政策,

多次用總統行政特權手段執行,規避國會監督。

結果現在川普和共和黨佔多數的國會

參、眾兩院決定推翻諸多歐巴馬用行政特權所做的決定。

(AFP)

「亞太再平衡」是歐巴馬較稱得上有建樹的外交成果,

他也自詡是美國史上和亞洲最有關聯的總統。

歐巴馬加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三個安全盟邦關係、

進行歷史性的訪問緬甸、越南、寮國之旅、拉攏印度為安全夥伴,

最重要的是完全「泛太平洋夥伴協議」12國的談判簽署,

只差國會批准的臨門一腳。

結果川普當選,明確宣布美國將退出TPP,使得TPP胎死腹中,

也讓亞太國家思考要轉向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夥伴協議」RCEP)。

尤有甚者,

南韓政局因總統朴槿惠遭彈劾陷入權力真空。

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在南海議題上和美國唱反調。

川普上台旋即要展開對中國的貿易大戰。

 

而北京近來頻頻在台灣海峽、甚至第一島鏈展示空軍、

海軍的「肌肉」,儼然給川普下馬威。

歐巴馬自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亞太秩序,

面臨嚴重失序的不確定性。

 

而川普陣營對歐巴馬的批判,則是他的外交作為太過軟弱,

才讓美國的全球領導威望盡失。

 

整體而言,

歐巴馬執政八年雖未犯下大錯,

但也未能具體實踐他八年前當選的口號:

改變,我們做的到!(Change, we can!)。

 

至於歐巴馬自認的已經帶來「改變」(Change, yes we did it)

能否真的成就他的「總統歷史遺產」(Presidential legacies),

就端視川普執政成果,以及後世史學研究者的客觀論斷了。

=======================================

=======================================

 

 

======================================

78歲麥凱恩,鷹派元老壯心不已

2015年01月14日

http://cn.nytimes.com/usa/20150114/c14mccain/print/zh-hant/

SHERYL GAY STOLBERG

 

78歲麥凱恩,鷹派元老壯心不已

===========================

 

華盛頓——越戰期間與聯邦參議員

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一同被關押的戰俘相繼離世,

讓現年78歲的他越發意識到,自己也會有那麼一天。

 

「每過一天,」他接受採訪時若有所思地說道,

「我能在參議院效力的時間就少了一天。」

 

不過,沒人會認為,

這種步入生命尾聲的提醒會使這名

好鬥的亞利桑那州共和黨人變得溫順起來。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行事,

美國應該已經向敘利亞派遣地面部隊、向伊拉克和阿富汗增兵,

並且源源不斷地為烏克蘭提供武器。

 

在總統競選中輸給了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六年之後,

麥凱恩如今終於在華盛頓獲得了除總統之外他唯一夢寐以求的職位

——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

成了監督美國軍隊及國防政策的負責人。

 

問題是,

他究竟是會利用自己的新影響力(以及召集聽證會的權力)

來與白宮開戰,還是進行和解?

 

「麥凱恩現在擁有推翻或建設性塑造奧巴馬國家安全政策的權力,」

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名譽主席

萊斯利·H·蓋爾布(Leslie H. Gelb)說。

 

「要想看出他到底是會利用新權力來像過去六年一樣痛擊奧巴馬,

還是會設法調整並改進奧巴馬的政策,這是第一步。」

 

目前,儘管有一些跡象顯示,

他正在嘗試擺脫與奧巴馬針鋒相對的形象,

轉而以政界元老的面貌示人,

但麥凱恩似乎仍舊處於攻擊模式。

 

近期接受採訪時,他表示,

奧巴馬決定不向伊拉克派遣更多美國部隊去挫敗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這將美國置於危險之中。

 

「看到巴黎的襲擊事件了嗎?

美國也會遭到襲擊,」麥凱恩說。

他重複之前的論調,稱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形同災難」、「不切實際」。

 

他還表示,自己「當然」會是一位表現更好的三軍統帥。

 

他仍對上次到訪橢圓形辦公室時的情形感到氣憤。

 

2013年9月,

他和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

前往那裡支持奧巴馬對敘利亞進行軍事干預的計劃,

結果卻眼睜睜看着總統改變主意。

 

「連打個電話的客套都沒有,」麥凱恩說。

 

「當有人在橢圓形辦公室看着你的眼睛說,

他們將會做一些事情,你會不當真嗎?

我當真了。我相信了他的話。

很明顯,我不應信以為真。」

 

簡而言之,

他對奧巴馬的外交政策的總結是:

「我一直是對的。他一直是錯的。」

 

擔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伊始,

麥凱恩計劃就國家安全策略召開一系列聽證會,

邀請歷屆政府中的兩黨傑出人物出席,

其中包括91歲的前國務卿亨利·A·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以及兩名前國家安全顧問

——89歲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Brent Scowcroft)

和86歲的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白宮幕僚長丹尼斯·麥克多諾(Denis McDonough)表示,

奧巴馬認為麥凱恩代表了「值得諮詢的非常重要的觀點」,

儘管他並不認同麥凱恩的干涉主義立場。

 

麥克多諾稱,麥凱恩影響了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

但被問及究竟是何影響時,他停頓了一下。

 

「我之所以停頓,」他最終說道,

 

「是因為想給你一個具體的例子。」

一些資深的民主党參議員表示,

他們尊重麥凱恩的專業意見,

以及他在推動兩黨就移民等問題開展合作方面的努力。

 

他們堅信,麥凱恩有望在軍事委員會有更大的作為,

而不僅僅是像過去那樣,威嚇奧巴馬提名的官員。

 

眼下存在一些改變的跡象:

麥凱恩大力支持被奧巴馬提名為國防部長的阿什頓·B·卡特 (Ashton B. Carter)。

 

他將於2月出席該委員會的提名確認聽證會。

 

「我覺得他已經找對了地方,在這個職位上,

他的特殊天分對國家最重要、最有用,」

來自羅得島州的軍事委員會資深民主党參議員傑克·瑞德(Jack Reed)說。

「他不再追求成為總統,也不會被什麼下一步的跳板分心。

 

他感覺自己在關鍵時刻接過了塑造美國政策的擔子。」

 

來自紐約州的民主党參議員查爾斯·E·舒默(Charles E. Schumer)認為,

麥凱恩會發揮重要作用。

 

「人們了解他的個性,知道他充滿了激情,

還知道他有時會誇大其詞,」舒默說。

 

「不過,這一切都非常誠懇、發自肺腑,

而且還有大量的經驗做基礎。

我認為,在恐怖主義橫行的世界裡,

即使有人不同意他的看法,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他的存在感到高興。」

 

麥凱恩曾擔任海軍飛行員,

父親和祖父都是海軍將領。

 

對他而言,

執掌軍事委員會可謂「實現了畢生的政治抱負」,

麥凱恩的長期顧問馬克·索爾特(Mark Salter)說。

 

兩人曾合著過幾本書。

 

從某種意義上看,麥凱恩是在軍事委員會成長起來的。

 

1977年,作為戰俘從河內獲釋四年之後,

麥凱恩上校被美國海軍指派為參議院聯絡人。

 

他與民主黨人加里·哈特(Gary Hart)和共和黨人威廉·S·科恩(William S. Cohen)等

軍事委員會成員一起走遍了世界各地

——前者後來競選過總統,

後者曾在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擔任國防部長。

 

對於麥凱恩而言,

委員會主席、來自德克薩斯州的鷹派共和黨人約翰·G·托爾(John G. Tower)

逐漸成為了一個父親般的人物。

 

「是托爾啟發了他,讓他競選公職,進入政界,走出軍隊,」

麥凱恩的長期戰略師里克·戴維斯(Rick Davis)說。

 

「所以,獲得托爾曾經擔任的職位——對他而言意義重大。這樣就圓滿了。」

 

於1991年過世的托爾如今仍然激勵着麥凱恩。

 

在提到計劃如何舉行聽證會來探討美國在世界上的位置時,

麥凱恩說,「這是從托爾那裡學來的。」

 

麥凱恩表示,

作為主席,他將推動終結五角大樓預算的全面削減,

即叫停「自動減赤」。

 

他還希望做出改變,減少軍隊採購體系中的浪費,

讓國防行業頗為緊張。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新平台,引起人們對全球性威脅的關注,

從而為共和黨在2016年贏得白宮創造一個有利的氛圍。

 

「一年前,在斬首事件還沒發生的時候,美國民眾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度很低,」

麥凱恩說。

 

現在,這方面的關注度很高,

而里根(Reagan)在擊敗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時就是這樣做的。

國家安全,通過實力實現的和平,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與共和黨預算鷹派(他曾把德克薩斯州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

與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稱為「瘋鳥」)

纏鬥之後,

幾名退伍軍人最近的當選讓麥凱恩頗受鼓舞,

其中包括阿肯色州的湯姆·科頓(Tom Cotton)、

阿拉斯加州的丹·沙利文(Dan Sullivan)

和艾奧瓦州的約尼·厄恩斯特(Joni Ernst)。

 

通過運作,麥凱恩把他們都安插到了軍事委員會,

希望能強化他口中的「國際主義陣營」。

 

假如麥凱恩2016年競選連任

——他說自己很可能會這樣做

——他大概會面臨一名茶黨候選人的挑戰。

 

倘若他能第六次當選參議員,那麼在任期結束時,他就86歲了。

 

所以朋友們說,那次競選很可能將是他的最後一次。

 

「我想,約翰把未來六年,其實是未來八年,

看成是一個以強有力的方式結束政治生涯的機會,」

退役陸軍將領、麥凱恩的好友傑克·基恩(Jack Keane)說。

 

麥凱恩在參議院最親密的盟友格雷厄姆則稱,

他「正在審視自己的政治遺產」,

而且對與民主黨合作來改革國防部的行為方式充滿希望。

 

「他想成為那個完成了困難任務的人,」格雷厄姆說。

 

麥凱恩本人對談論政治遺產並沒有多大興趣。

 

但他的確表示過,共同被俘的老兵的相繼離世讓他深受打擊,

而他一直把這些人視為手足。

 

他說,自己因而感受到了一種新的緊迫性,

要把日程「塞得滿噹噹的」,最有效地利用時間。

麥凱恩說,

他已經決定了要在自己的墓上寫什麼碑文:

此人曾為國效力。」

=============================================

[ 中國,俄羅斯,台灣,克里米亞,美國 ]

 

兩名美國參議員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肯

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墨菲

加入烏克蘭首都基輔示威者的行列,

 

抗議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烏克蘭進一步推向俄羅斯

 

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盧嵐造訪基輔獨立廣場的示威者,

鼓勵他們並協助分發食物。

 

要是參議員麥肯、墨菲助理國務卿盧嵐

也能造訪台北的示威人士

給他們加油打氣,或許會是美事一樁。

 

相關  ]  從烏克蘭看台灣[ 白樂崎專欄 ]

===================================================

亞利桑那州共和党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

表示,

認為中國領導人去年底宣布

東海劃設有爭議的空防識別區

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內部政治競爭的壓力

——正如鮑卡斯早些時候在聽證會上聲稱的那樣,

那就幼稚得有些危險了。

 

麥凱恩說,

這不是因為中國人像我們有自豪感,

也不是因為中國官員想保住自己的官位。」

 

他接著說:

這是關乎亞洲和平與安全日益突出的威脅或挑戰,

因為中國領導人深信,

中國必須、也一定會重新獲得它曾在亞洲擁有過幾千年的主導地位。」

 

麥凱恩直言不諱地說,

除非鮑卡斯明白這一點

——並認識到「他們長期踐踏人權,從未間斷過

——他就無法有效地代表美國

 

[ 相關 ] 美國參議員稱中國對和平構成威脅[ 紐約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