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新氛圍

2015-05-03 06:00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王景弘

 

星期專論》

 

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新氛圍

=======================

尼克森打開中國之門時代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

以玩歐洲勢力均衡著稱,

當年提出兩個戰略佈局,

其一是聯中制俄(二十年後,可能要聯俄制中);

其二是權力多極,

由美、俄、中、日及歐洲「五極」相互制衡,

以維持世局穩定。

 

美國已無聯俄制中選項

這套地緣政治策略,

聯中制俄只延續到卡特政府與中國建交;

雷根接班便正面挑戰蘇聯,

以雄厚經濟及科技能力,

發展戰略武器,造成蘇聯體制的崩潰,

冷戰結束,美國居超強地位。

 

在亞太地區,

中國曾分別與美國及日本簽署「反霸權」條款,

以制衡俄國,但舊蘇聯瓦解後,俄國威脅解除,

中國的新危機是體制的內爆。

 

鄧小平力主韜光養晦,

以穩定與經濟發展為重,

不強出頭;他的後繼者卻大舉建軍,

要打破戰後秩序,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

 

美國人不信任俄國,對中國則常帶浪漫想法,

容易接受聯中制俄,

但在舊蘇聯瓦解,中國「崛起」之後,情勢不同,

中俄又搶先和解,美國聯俄制中的政策選項已不存在。

 

強權敵友組合重回冷戰

美國國力消耗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長期戰爭,

致大國的相對國力發生變化;中國自命崛起,

要改變美國建構的國際體系與秩序,

使強權制衡的敵友組合回到冷戰時代的狀態。

 

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戰終戰七十週年的活動,

莫斯科定五月九日舉行紅場閱兵,廣邀各國元首出席,

但西方國家都不捧場,主要角色將是中國的習近平。

 

中國選在八月慶祝「抗戰勝利」,美國與日本拒絕參加,

主角是俄羅斯的普廷。

 

打敗日本的要角美國,

不但不參加中國的慶典,

反而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問華府,

給予國會演說的殊榮,

並修改共同防衛大綱,

擴大日本對安全事務的參與。

 

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宣戰;

戰後日本從敵國演變成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密切的盟國,

而美國選擇不參加戰時盟國的「戰勝」慶典,

要與戰時敵國強化以中國及北韓為假想敵的防衛協議,

這種變化不能說不大。

 

中國並未朝向良性發展

歐巴馬政府的重新平衡亞太地區,

和美國學界智庫重新思考亞太策略,

都是因為中國建軍、激發民族主義以便對內壓制,

和以武力衝撞現狀的擴張行為所引起。

 

它在釣魚台海域不斷試探與挑釁;

在公海、公空挑釁美軍巡邏機艦;

在南海搶佔島嶼及資源開發。

 

聯中制俄為核心的美中關係正常化,

有很大成分是以相信中國會朝向良性發展為基礎

但中國的國際及國內行為,

證明西方中國事務專家對中國的信心、假定與預期都落空

他們開始勇於認錯,檢討對付中國的新戰略。

 

最典型的是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新著 《百年馬拉松》,

承認中國通對中國的浪漫假設都是錯誤:

中國並不如預期走向民主、負責任及合作、

中國鷹派勢力並非弱勢、中國並沒有變得更像美國。

 

白邦瑞現在更認定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策略,

都以欺敵為上,

從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一直在進行百年馬拉松,

想在二○四九年建國百年,國力超越美國。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親中國的外交關係協會,

新近發表由布拉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及

特利斯(Ashley Tellis)執筆的報告,

主張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

包括建立美國與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及台灣

更密切的戰略關係。

 

平衡中國崛起的大戰略

這份報告坦言,

建立對中國大戰略的核心是要平衡中國勢力的崛起,

不再協助中國已有的優勢,因為中國已有一項大戰略,

企圖以對內壓制、對周邊國家安撫,

鞏固其在國際體系的地位,

以取代美國成為亞洲最重要大國的地位。

 

反映在官方態度,

新任國防部長卡特四月首次出訪,

只去日本與韓國,

五月將訪問新加坡會晤東南亞國家領袖,

及訪問印度,

而國防部點名俄國、中國、北韓及伊朗

是對美國具敵意的網路侵襲國。

 

美應與台灣關係正常化

對中國幻想破滅,主張修正對中國戰略,

倡言與包括台灣在內的民主國家建立更密切戰略關係,

這是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重大變化。

 

中國要打破戰後秩序及地區現狀,

明顯挑戰其與美國及日本簽定的反霸權條款;

現在美國沒有俄國牌可以打,

既要團結民主陣營制衡中國,

便應該考慮早日與民主化的台灣關係正常化。

=========================================================

亞投行的黑箱與冷屁股

2015-04-16

http://hoonting.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6.html

 

亞投行的黑箱與冷屁股
=================

在3月31日前報名亞投行者可成為創始會員,

其小小特權是可審議組織章程與程序。

 

假使成立後再加入,就只能是一般會員

——權利與義務早被創始會員所劃定。

 

馬政府舉手不到半個月,北京即不說明理由地拒絕了。

 

假使組織章程與程序都還未出現,

籌備處憑什麼拒絕台灣?

依據國際法,非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

仍有資格簽署經貿文化類的條約。

 

台灣加入亞投行絕無法律障礙。

 

北京攬著香港而拒絕台灣,

「一國兩制」要如何自圓其說?

 

這還不提會讓五月初朱立倫的國共論壇進退失據。

 

亞投行總裁內定由前中國財政次長、

前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

現任多邊籌備秘書處秘書長的金立群出任,

資歷是夠的。

但現在傳出的初步組織架構裡,

其中最高權力機關「理事會」為非常設組織,

根本無法監管日常業務,

加上討論與決議是透過電子郵件等傳遞決定

貸放業務可能淪為兒戲。

 

而在初創階段中國出資額可高達60%,

且北京堅持保有否決權。

 

種種情事都讓人擔心其隻手遮天所為何來?

 

拒絕台灣而不給理由,

預示了中國主導的亞投行運作將黑箱恣意。

 

北京唱得很好聽:

亞投行是要掙錢的、

對現行國際金融體制是一個補充而不是顛覆、

核心理念是精幹、廉潔、綠色等。

 

號稱「精幹、要掙錢」,

暗示不會顧及申貸國是邁向文明或持續貪腐

 

不公布協議書文本

大家如何檢視與確認其運作將透明無私?

 

而這幾年中國PM2.5的污染、

官員豪奢和多數富豪與四兆人民幣資金外逃

其在亞投行高舉清廉、綠色,實為天大笑話!

 

觀察共產黨對金融控制之嚴格與僵化以及投資審議的政治性格,

北京如何保證亞投行所宣稱的目標?

 

倒是,台灣在「唯中」之下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

不但是馬政府的政策也為美國所背書。

 

但這次美馬雙方卻踢到鐵板。

 

在亞投行上,美國不但面臨陣營被新興霸權分化;

馬被嚴拒也顯示:

在美國長期逼迫台灣委屈求全下,

即便快跑熱臉親中,北京還是回個冷屁股。

 

亞投行象徵季辛吉路線徹底失敗。

 

大家是不是該趁著終戰七十年之際,

重新檢視一下?

==============================================

亞投行象徵季辛吉路線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