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不常開

 

好花不常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9/today-f2.htm

花費一百五十億元

在秋冬之交辦花博,

那真是人與天鬥

違反自然規律。

馬英九與郝龍斌

這些不食人間煙火

以浪費公帑為能事的權貴子弟

叫人不要「唱衰」花博,

其實花博「不唱」自衰。,

中國宮廷政治有「藉樹攀藤」的奧步,

藤自知細軟,要往上爬,只能依附大樹。

台北的秋天花博,怕乏人問津,只好另立名目以廣招徠,

「名人館」就是此類,而展出的鄧麗君遺物,據說吸引不少遊客。

打鄧麗君牌,藉樹攀藤,雖屬高妙,對花博卻是絕大諷剌:

小鄧的絕響,就是「唱衰」花博!

據說當年鄧小平聽到小鄧一聲「好花不常開」,

渾身老骨頭為之酥軟,

而會展出小鄧遺物的人,

不會沒聽過餘音繞樑的「好花不常開」。

不常開的「好花」,不是開在秋天與冬天,

而是開在春天。

慈禧太后偏愛的牡丹,

一年只在春天一現;

荷蘭名花鬱金香也是春天燦爛。

中國昆明號稱四季如春,

但它的花博也只能春天開始,

夏末結束

花離不開春天,那是自然的規律。

中國古人吟詠名句,

有「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到江南花自開」,

就是沒有「秋花春月」之句;

台灣有婦女命名「春花」,

但沒有人叫「冬花」。

浪費公帑,不事建設,

在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天氣辦花博,

當然是「別有用心」,

公器私用,藉保權位,

這就是國民黨政客的特質。

主辦當局高調宣傳,

辦花博可以「提高台灣能見度」,

但是,

馬英九這個國民黨政權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承認「大陸與台灣都是中國領土」,

那提高台灣能見度有何意義?

在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困頓之際,

卻師心自用,

逆時而為,花鉅款辦花博,

這是「三脫」政客:

與市民脫節、與市政脫節、與自然脫節。

看鄧麗君遺物,

唱「何日君再來」,

花博與郝龍斌皆可休矣!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農委會補助花博35億/稻農怨嘆不如拿來收購公糧

 

農委會補助花博35億/

稻農怨嘆不如拿來收購公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9/today-life1.htm

昨天好天氣,吸引許多民眾參觀花博,拍照留念。

(記者王敏為攝)

錢都花在硬體設備

無益花卉產業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農委會補助北市花博三十五.二七億元,

佔整體花博經費近四成,

這筆錢卻全數用在硬體設施上,

對花卉產業助益有限。

如果拿這筆錢向全台二萬戶花農買花,

每戶可增加十七.六萬元的收益,

台灣第一次辦花博,

花農卻完全不知道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農委會書面報告指出,

花博整體經濟效益超過一一○億元,

三十五億補助款中,

有十億元要用來採購切花、苗圃、盆花類等,

但是農糧署長陳文德更坦承,

花博真正用來買花的經費,

其實只有約六到八億元,

亦即對花農的助益連十億都不到。

農糧署:分年補助 不會排擠其他預算

台北市議員清查認為,

花博經費超過一百四十億,

但是市府宣稱花博經費約九十五億元,

陳文德指出,

農委會目前已補助二十八.五億餘元,

剩餘的將在一○一至一○三年分年補助。

農委會是中央政府補助花博窗口,

補助款是從經建會擴大公共建設經費而來,

就是專門補助花博之用,

並非從農委會內部挪用,

不會排擠到其他農業預算。

他強調花博致力開發花卉外銷市場,

未來效益一定會出現。

立委潘孟安從農委會補助細目發現,

這些補助款全用來

興建展館、硬體設施與遊客交通設施等,

並沒有用來買花,

十億元的產業效益還是

官員「塗脂抹粉」才包裝出來的虛胖結果,

花卉產業是農委會主管業務,

花了大錢卻無益花農與產業,

根本說不過去。

潘孟安說,

農委會對風災補助錙銖必較,

今年稻穀價格慘跌,

農民抱怨「八斤稻穀只能換一包菸」,

農委會更是束手無策,

卻把有限經費用來大方補助花博,

勢必排擠真正農業縣市的農業預算,

例如舉辦多年的屏東縣熱帶農業博覽會

農委會一毛也沒給,

大小眼差很多。

台灣農民收入極微,

每年每公頃農田平均十萬元的收益,

每戶平均耕作面積一.一公頃,

年收入十一萬元左右,

昨天稻穀價格每公斤十九元,

比去年同期下跌八%,

如果花博補助款用來增加公糧收購

以計畫收購價每公斤二十三元計算,

可增加十五.三萬公噸公糧收購,

等於是一萬兩千名稻農的年產量。

即使把花博補助款直接補助稻農,

也可讓二十二萬七千戶稻農

每年再多一.五萬元收入,

錢雖不多,

卻已達農民全年收益的一成五,

不無小補。

此外,

市價與計畫收購的公糧價格每公斤差四元,

以農民今年二期作平均每公頃產量五一三○公斤來說,

如果農民的稻穀全採計畫收購,

比賣給糧商收益可多二萬元。

不過,

農委會的計畫收購每公頃僅能收購一四四○公斤,

如剩下賣給糧商,

與全部計畫收購,

相差一萬四千餘元。

學者:應爭取讓農民免費參觀

彰化縣芬園花卉產銷班第一班班長張洲府指出,

花博籌辦之初,他被找去開過三次會,

當時還要他準備熱帶梅、水蜜桃與櫻花,

結果花博都開幕了,根本沒跟他買。

得過神農獎的他認為,

台北花博只行銷台北,

但花卉產地並非在台北,

政府真要辦花博,

應要辦「台灣」花博才對。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說,

農委會花了大筆補助款,

應該爭取讓所有農民都能免費參觀,

而不是花農觀摩還要收門票。

花博應把遊客

帶到彰化、南投等花卉產地,

不該在冬季濕冷的台北舉辦,

不但得經常換花

還要大量施肥

根本無法兼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