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花博的「國際」笑話

國際花博的「國際」笑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2/today-o7.htm

◎ 馬孝明

報載台北「國際花博」吸引國際觀光客

佔所有參觀旅客比率六.三%

如果再扣除陸客四到五成、

三成的日本遊客、星港澳等遊客,

那麼真正來自於非東亞地區的遊客

應該少於百分之一。

花費超過一百卅億元的「國際花博」尚且如此,

想必其他以國際為名的活動,數據更不堪。

常見國內諸多活動,毫無國際本質與背景,

卻常以國際為訴求,

既然活動性質、內容、效益與國際無關,

那又何必強調國際?

再者筆者在若干政府舉辦的研討會中,

一再聽聞官員與業者無異議附和

「本土化極致就是國際化」的論點。

該立論,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細究後,

不只偏差,甚至毫無邏輯可言。

說到國際化,有幾項指標需先行確立:

如國際語言運用、國際會議舉辦、國際人才長駐、

國際商旅進出、國際品牌林立、國際展覽建物、

國際觀光餐館、國際廠商設點、國際金融交易、

國際競標開放。

試問台灣從中央至地方政府「拚國際化」,

符合上揭條件有幾項,

恐怕一至兩項勉強扯上邊就不錯了,

這樣侈談本土與國際接軌,

是否犯了井底之蛙的夜郎自大。

國際化非一蹴可幾,地球村的時代,

千萬不要再以「敝帚自珍」心態自我催眠,

相對要勤奮蹲馬步練基本功,

把該有的國際化條件具備、平台搭好,

如此再來舉辦國際活動,

才能收到真實效果。

 

(作者為台南市公務員)

台北花博的時地不宜與「中國特色」

 

台北花博的時地不宜

與「中國特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3/today-s1.htm

花費鉅資的「二○一○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一週前揭幕,

這個台灣歷來少見的博覽會,

有人在開幕禮盛讚是五十年來辦得最好的,

也有人認為是錯誤的國家投資、浪費民脂民膏的大型活動,

尤其地方與中央政府為花博共投入高達一百四十億元經費,

更創歷屆國際花博之最。

如今,

木已成舟,由於花博展期半年,

世界最貴的花博能否辦得最具績效,

不但是郝龍斌或接續的市府團隊無可推卸重責,

也是台灣所有納稅人關切的問題。

台北花博基本上有幾個不對。

首先,

辦理時間不對。

春天百花開,各國辦花博,一定順應自然,

在春天舉行,

只有四季如春或熱帶國家例外。

台北花博,

偏偏選在立冬的前一天開張,展期主要在冬天,

而台北屬於冬天寒冷多雨的中國型氣候,

既違背自然規則,也不利人們參觀;

以「逆天整人」形容台北花博主其事者的決策,

並不為過。

如此違反常識及常理,

合理的解釋是配合選舉,

為現任市長造勢。

但人算不如天算,

造勢的如意算盤至少就開幕煙火秀而言,

是失敗的,因為東北季風所帶來的綿綿細雨,

不但澆熄了煙火,現場霧煞煞,

也讓淋雨苦等七小時的市民敗興而返。

究其原因,不僅花博時間不對,

也可歸咎地點不對,

就經濟效益來說,

台灣最適宜辦花博的,

當屬彰化與台南。

這兩個台灣花卉重鎮即使冬天,

也因時逢乾季而常陽光普照。

更重要的,

彰化有設置國家花卉園區計畫,

台南後壁蘭花生技園區更卓然有成,

兩地且都有主辦中小型國際花卉展覽的多次經驗;

花博如在中南部花卉重鎮舉行,

不但節省人力物力及運送等許多成本,

更重要的是,藉展覽帶動台灣花卉產業的長遠成長,

包括相關軟硬體建設於盛會之後,

繼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

台北花博不合地宜,

主事者卻寧做短期放煙火式的嘉年華,

主要當然是政治考量優先,

只要主觀認定有利台北市長競選連任,

經濟效益及花農福祉皆可拋。

同時,

花博無視時節及地點兩不宜仍執意為之,

同時凸顯政府資源長期「重北輕南」的嚴重偏差,

至今絲毫未有改弦更張之意。相較鄰邦日本,

二○○五年在愛知縣主辦萬國博覽會,

吸引許多台灣等觀光客前往,

其中央政府選擇地點的主要考量,

便是平衡區域發展,

中部地方以工業為主的名古屋地區增添動力。

就此而言,

花博未必為郝龍斌選情加分,

在扭轉「重北輕南」政策失衡卻一定減分。

尤有甚者,

台北花博從籌辦至今,

顯露越來越多「中國特色」,

令人不敢恭維。

所謂「中國特色」,

不妨以「紐約時報」上週報導剛結束的上海世博會為例。

該報指出,為了達成七千萬人次參觀的目標,

中國政府威逼利誘,

全面動員,且以學生及國有企業員工為多,

與前年強迫各地民眾

迎接奧運聖火的手法如出一轍。

同時,

當初強迫民家及工廠大量拆遷的世博園區,

展後即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

世博結束次日,

上海污染指數即飆至半年來最高,

原來,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口號

的世博既已結束,

工廠污染禁令當然自動失效。

類似場景發生在台北。

主辦單位設定花博八百萬人次參觀的目標,

學生校外教學、政府

所能影響的機關行號,

包括金融機構,

是其主要動員對象,

外加強跳郝市府獨創的花博舞,

凸顯其威權心態。

同樣地,

台北市為花博也破壞不少道路、景觀

及一座國際級的足球場,

而有些展場建設也是用後即拆。

同樣言行不一而深具「中國特色」的,

是花博宣稱要「減碳、環保、綠色」,

但開幕煙火秀花費逾兩千萬元,

不僅污染環境,

且因天候而形成公帑莫大虛擲。

同樣地,

台北花博文宣強調「中華民國」主辦,

事實上台灣在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的名稱

是「中華台北」,

顯然,

與台北時地不宜仍強辦花博一樣,

中華民國也是為了國內消費之用,

在國際間,

尤其碰到中國,是拿不出去的。

此外,

台北花博還加了若干不甚光彩的台北特色:

以置入性行銷方式,

拿人民的錢,

透過新聞媒體洗人民的腦。

花博只第一週,

半年展期還要面對很多考驗。

郝市府宣稱要向國際行銷,

「讓世界看見台北」,

讓花博成為台灣之光,

有多少外國人願在寒風細雨中賞花,

是台北花博重大考驗之一。

無論如何,

在花用大量民脂民膏,

甚至與花博有關的新生高演變成貪瀆弊案,

台北市府於製造「花錢博覽會」之後,

辦好花博,辦得近悅遠來,

已經是不容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