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此刻為什麼「策反」日本?

2019-10-27

https://www.storm.mg/article/1866466

作者1984年出生於日本伊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

現任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客席副教授,

著有《愛國賊》、《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等。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03期,授權轉載。

加藤嘉一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儀式,穩定中日關係。(資料照,AP)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

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儀式,

穩定中日關係。

(資料照,AP)

王岐山。(美聯社)

王岐山。(美聯社)

習近平與安倍晉三,中日關係,安習會,G20大阪峰會。(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在G20峰會上,

原則上接受安倍(右)邀請,

並將於明年春天訪日。

(資料照,美聯社)

 

加藤嘉一專欄:

中國此刻為什麼「策反」日本?

=======================

「應日本政府邀請,

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將赴日本首都東京,

出席於十月二十二日舉行的德仁天皇即位慶典,並進行友好訪問。」

十月十四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

看到此消息,我就重溫了一下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觀察和感受:

中國正在試圖戰略性地靠近、懷柔,

若有可能,甚至「策反」日本。

 

王岐山出席天皇即位慶典意義深遠

王岐山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卸任後,接掌國家副主席的角色和地位,

外界始終有不同議論。我基本判斷如下:

一、他實際上就是中共最高層「七加一」的一員,也就是實際上的常委;

二、他的具體任務是在外交、經濟、反腐等議題上傾聽、建言,

協助習近平,致力於鞏固習和黨的權威;

三、至於具體和公開的露面,外交場合為主,

畢竟國家副主席首先是代表「國家」。

 

當然,既然說是「黨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博弈當中,

黨凌駕於國,在這個意義上,王岐山的一舉一動體現了黨國的政治意志。

 

此次是王岐山做為習近平特使,代表黨國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

表面上屬於正常和外交禮節,但從我對中共政治與外交行為的理解來看,

假如中國認為與該國的政治關係不好,

也不從戰略性地重視與該國的外交關係,是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從最近中國政府的一系列言行,

可以看出中共高層希望能夠穩定中日關係的意志。

 

這可以從三個案例觀察。

其一,中國官媒《新華社》十月十六日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表示:

「日中領導人之間的交流極為重要,希望日中關係保持目前勢頭。」

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對日中關係而言不算大場合,

但《新華社》如此緊密跟蹤並「放大」,從這一細節可見,

中共正在使勁地尋找有關中日關係的積極事件和正面場合,

從而多向中國人民傳達中日關係的「友好關係」。

更何況從中共掌權以來,始終強力宣傳「抗戰」愛國教育,

中國人民本來就有生產「反日主義」的土壤,

此刻卻與黨國的政治意志背道而馳,所以需要有所緩解。

當然,將來其意志變成相反的,

那中共也會繼續利用人民的「反日主義」。

其二,日本部分閣僚十七日參拜靖國神社,安倍首相一如往年供奉祭品。

對此,中國外交部指出這是「消極動向」,

也「向日方提出了嚴正交涉」。

但僅此而已,中共高層對此事的態度是克制的,

北京不希望此事干擾目前戰略性地重視對日關係。

中共內外交迫不想此時再樹強敵

其三,台灣駐福岡辦事處四日舉行中華民國一○八年國慶酒會,

外傳安倍晉三發表賀電,內文稱台灣為中華民國。

隨後,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岡田直樹表示安倍沒有傳送這樣的賀電,

並重申一九七二年《日中聯合聲明》的官方立場。

耿爽八日在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為日本政府「辯護」,

似乎在暗示「日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沒有錯的,

外界就不要誤解它」。

今年五月日本在大阪主辦G20峰會期間,安倍跟習近平舉行會談,

習近平原則上接受安倍邀請,並將於明年春天訪日。

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中國對日本的重視不是短期或局部的,

習到時候務必希望它是國是訪問,在日期間與新任天皇會面,

並跟日方簽署第五個政治文件

(第四個政治文件為胡錦濤於二○○八年對日進行國是訪問期間簽署)。

中國為什麼如此重視對日關係?

最根本的理由還是與當前中共面臨內外交迫的處境有關。

中國對美關係因仍未找到突破口,中美貿易戰持續不穩定。

香港問題,則赤裸裸地暴露了對內壓制、

對外強硬的習近平新時代的真面目,

有可能成為中國自從天安門事件以來,

首次陷入在國際社會上孤立和被制裁的境地。而且這兩個問題息息相關,

習近平似乎認為,美國正在透過貿易戰來「遏制」中國,

透過香港問題來「改變」中國。

而對美關係和香港問題的背後,隱藏的則是經濟局勢和台灣問題,

這兩個對中共合法性來說最為「核心」的因素。

中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六%,

已經到了政府目標的下限了(上限為六.五%)。

至於台灣,明年有總統選舉,假如中美貿易戰繼續發酵,

經濟增長和環境遭遇惡化,香港問題繼續升溫,

恐將促使總統蔡英文連任掌權。

 

北京對日關係的三點戰略考量

對於北京來說,對日關係有三點戰略考量:

一、日本是美國在該地區最大的盟國;

二、安倍政權尤其從經貿角度重視對華關係;

三、日本跟歐美國家相比,在人權問題上不那麼執著和苛求。

 

在當前情勢下,中國就更希望穩定對日關係,藉此避免在國際社會上,

尤其自己所在的亞太地區陷入孤立。

所以此刻中國對日本就要靠近,更要懷柔,甚至策反。

(相關報導:左正東觀點:安倍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更多文章

 

==================================================

==================================================

[                                    ]

 

 

 

===================================================

2018貿易戰,中國政局與台海局勢,

三國+1

2018年8月27日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827/kato-trade-war/zh-hant/?utm_source=top10-in-article&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web

加藤嘉一(Yoshikazu Kato)是日本作家、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文專著有《我所發現的美國》、 《愛國賊》、《中國的邏輯》等。

「三國+1」是加藤嘉一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專欄,

記錄他對日本、中國、美國三個國家及其互動的觀察與思考。

 

加藤嘉一

6月,北京,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左起三)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

6月,北京,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左起三)

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

 Andy Wong/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貿易戰、中國政局與台海局勢

======================

「以美中貿易戰為契機,對於習近平體制的不滿正在高漲,

導致一些人正在試圖復權,」

8月上旬,日本著名證券公司一位駐香港的金融家對我這樣說。

 

他長年觀察中國政治和經濟,

並為投資中國市場的日本金融機構和人士

提供關於中國政治經濟與市場走向的信息和分析。

「畢竟是北戴河會議的時期,

我們更關注美中貿易戰會不會破壞中共政治的基本穩定。」

 

上週,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自從美中四輪談判失敗以來,

第一次率領代表團訪美進行磋商,

卻似乎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或進展

8月23日,第二輪貿易戰開始,

美方按原計劃針對相當於16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25%的關稅,

當日中方也針對美方產品採取了同等規模的反制措施。

美方還在考慮針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

並為此召開聽證會,聽取美國企業與行業組織的意見。

 

中國政府的立場似乎是堅定的。

在我看來,其代表性的言論如下:

商務部於7月10日發表的聲明裡主張:

「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今年3月份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中國國際電視台專訪時指出:

「以強硬對強硬,看誰能堅持到最後,我們將奉陪到底」。

 

中國官方在探索通過談判化解摩擦的同時始終堅持自己立場,

並指責美國一貫實行「霸權主義」與「霸凌主義」來樹敵與遏制對方。

「以美國一以貫之的邏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

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者,」

人民日報》8月10日的文章寫道。

「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

美國無法左右中國,更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發展。」

 

已經發生了的美中貿易戰走向何方,尚不明朗,前景不容樂觀。

如今關注中國市場的日本投資家們關注並擔憂的主要問題,

除了雙方如何制定出口戰略,尋找軟著陸的辦法以外,

更具體地說,對習近平體制不滿的勢力會不會趁機反擊。

 

如今,在貿易戰持續發酵的背景下,中國國內的民粹主義日益蔓延,

如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提出的「中國已超越美國」等言論

容易使大眾輿論變得自傲,

在此氛圍下民眾會要求政府在對美貿易談判中不要做出任何妥協,

而務必打贏。而這其實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在我周圍,包括政府官員、北大校友、90後等,

也有主張此刻中國應該冷靜下來,謹慎、低調處理對美貿易摩擦,

趁機從倒逼改革的思路出發促進中國的結構改革和對外開放的。

 

然而,根據我對社群媒體的觀察,

以及跟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普通老百姓的一些交流,

主張黨政府堅決不要向美國妥協,

通過打贏對美貿易戰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聲音似乎更大、

更多。

 

不少人甚至認為,

川普執政下的美國給中國的崛起帶來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

而打贏貿易戰是抓住這一機遇的必要條件。

 

從中也不難發現,

他們還是從「百年恥辱」的受害者意識出發看待當前形勢的。

 

至於習近平體制是否因對美貿易戰而遭遇弱化,還有待觀察。

8月上旬,我在北京試圖尋找一些答案。

上述日本金融家還提到了最近廣為流傳的謠言,

即對美貿易談判崩塌導致分管經濟的劉鶴在體制內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並導致習近平的處境變得尷尬。

 

但中國外交部一名幹部回應我的問題時說,

「劉鶴副總理得到了習近平主席充分的信任,他是沒問題的。

但對美貿易戰陷入今天的局面,他們倆肯定也有不小壓力。」

另外一名國家領導人的親屬、革命後代則指出,

「貿易戰從短期看對經濟下行形成壓力,但長遠看對中國有利。

反腐鬥爭告了一段落的今天,人心惶惶,

中國此刻需要提高社會的凝聚力,對美打貿易戰可以起這個作用。」

上海洋山集裝箱港。

上海洋山集裝箱港。

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在我看來,綜合國力明顯處於劣勢的中方敢對美打貿易戰,

跟習近平就任以來大力提倡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必須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等主張,

以及中國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氛圍密不可分。

 

我2003年至2012年在北京求學生活,倘若是胡溫時期,

我個人難以想像中國像今天一樣應戰美國,

還公開表達「不怕打」、「奉陪到底」等言語。

 

中共高層敢打貿易戰背後的戰略考慮,

首先需要從「中國夢」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討論。

 

中方公開認為川普執政下的美國正在試圖通過發起貿易戰

來遏制中國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超過美國的超級大國。

 

在中方看來,

「中國製造2025」無疑是振興本國製造業、

發展高科技和軍事能力的國家戰略,美方的警惕和反對,

正是遏制中國崛起戰略的體現。

除此以外,

在我看來還有三點因素使得中方主觀認為可以打貿易戰:

一,

國際輿論。在川普政權忽視甚至侵蝕全球化、自由貿易、多邊主義、

國際規則等,從而失去公信力,導致西方陣營陷入分裂的情勢下,

中方認為國際輿論可以站在中方一側,

甚至可以扮演「白色騎士」(white knight)的角色。

二,

國內體量。中共高層認為,基於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巨大的市場體量,

足以把對美貿易戰打下去,何況國內不少民眾也從「愛國」的角度

支持黨和政府這麼做。

三,

美國國內的反川普勢力。中共高層大概看到了,

美國存在不少質疑甚至反對川普政權對華政策的勢力,

包括貿易組織與在中國大量投資的跨國企業。

他們雖然認為美方應該向中方施壓,

敦促改變其扭曲市場公平性的產業政策,尊重知識產權和開放市場,

但並不認同打貿易戰的做法,因為短期來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

 

中方認為可以拉攏和團結這些美國國內的勢力,

把主導權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個人則預測,中方會繼續向國際社會和輿論宣傳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是美方首先挑起的」、

「美國挑動貿易爭端的做法缺乏合法性和正當性」

(7月30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

同英國外交大臣杭特主持第九次中英戰略對話後一起見記者時表示),

雖然也有向美方暗示讓步的可能性,但只要美方不改變現有的政策,

就不會做出妥協,堅持「不怕打」、「奉陪到底」的態勢。

 

其實,日本曾經也經歷過對美貿易戰。

日本前外務審議官、1985~1987年作為課長負責日美經濟關係的

田中均(Hitoshi Tanaka)

7月在日本一家財經媒體《Diamond Online》的專欄

回顧當年的情景寫到,

「1980年代後期,佔美國貿易赤字約50%的日本一直面臨

來自美方的壓力和威脅。

可是,在多數情況下,在美方發起制裁措施之前,

日美雙方經過艱難但積極的談判達成共識,

美方終究也沒有對日採取加徵關稅等制裁措施。」他解釋,

「那個時候,日美之間總共達成了26項協議,

其中多數是日方承諾開放本國市場的措施,

但也有日本主動限制對美出口的。

由於日本的安全依賴於美國,

我們始終沒有針對美國的制裁採取反制措施的想法。」

 

田中均於今年6月份跟我分享過負責對美貿易談判期間的場景,

他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負責外務的官員,

當年我的總的思路是利用來自美國的外壓迫使日本國內保守的行業

和市場進一步開放,趁機把國家利益最大化。」

1987年4月13日《時代》週刊的封面。

1987年4月13日《時代》週刊的封面。

 

前述那位中國外交部幹部則對我表示,

「當下對美貿易戰,確實沒有找到出口戰略。

但最好的途徑還是倒逼改革,用來自美國的壓力推動國內改革」,

這與田中均的思路基本一致。

不過,這位中國外交官進一步提出,

「當時的日本主動限制出口來應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

中國可以參考,不過,就與美國的實力對比而言,

與當年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國還是(跟美國)更加平等,

所以,中國主動妥協的空間比當年的日本小」。

 

8月下旬,我跟日本經濟產業省負責對美關係的官員討論美中貿易戰,

他與我分享了對現狀和前景的觀察,

「我們認為當前的美中貿易戰的嚴峻程度超過當年的日美貿易摩擦」,

並解釋說,

「回顧當年的日美,其對立局面激化到一定的程度時美方的國防部

從維護日美安保關係穩定性的角度對USTR(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商務部、國務院施壓,停止繼續打下去。

但今天的美中恰好相反,

美國的軍方考慮到知識產權、網路間諜等問題支持USTR、商務部、

國務院等保持對華強硬的態度。」

 

平心而論,約30年前對美貿易摩擦,

因「廣場協議」的簽署而加劇的匯率波動等的確影響了日本經濟的命運

——泡沫崩潰及後來所謂「失落的二十年」,

但正如這位經產省官員解釋的,

當年的貿易摩擦沒有影響到日美之間以安保為最核心的同盟關係,

不可否認,

它也保證了迄今為止日本作為主權國家的基本穩定和繁榮。

 

 

此時此刻,我個人圍繞美中貿易戰的前景最為擔心的問題是,

它會否牽連台灣問題。

 

本月,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問中南美洲的行程超越以往的簡單過境,

先後在洛杉磯和休士頓停留,並參與多項活動。

 

可見,川普陣營已經開始運用台灣牌。

 

倘若川普陣營採取進一步措施,

為了逼迫中方在經貿問題上妥協而把台灣問題作為一個籌碼,

比如,向中方暗示打算派遣負責國家安全的總統顧問

約翰・博爾頓(John R. Bolton)訪問台灣,

或根據《台灣旅行法》大力推進美台之間的議員互訪等,

中方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收拾局面呢?

 

「關鍵還是它會否波及安全問題,」上述經濟產業省官員這樣說道。

「我估計,貿易戰不會停留在貿易領域本身,而會持續延燒下去。

假如在兩年後的選舉中獲勝,

美中貿易戰也會在川普第二任期內繼續發生下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