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大樓外發生恐怖襲擊,4死40傷

2017年3月22日

http://cn.nytimes.com/world/20170322/uk-westminster-parliament-shooting/zh-hant/?utm_source=mostviewed-daily&utm_medium=cpc&utm_campaign=mostviewed

直擊倫敦議會大樓恐怖襲擊現場

 

英國議會大樓外發生恐怖襲擊,4死40傷

=============================

布魯塞爾自殺式爆炸襲擊一週年之際,

恐怖主義的陰雲再次籠罩歐洲。

一名歹徒在倫敦西敏大橋上駕車撞向人群,

並刺死了議會大樓外一名警員。

這起襲擊共造成5人死亡,40人受傷。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週四聲稱對英國議會附近的襲擊案負責。

該組織通過手機通訊工具Telegram發布聲明,

稱這名襲擊者是一個「戰士」,「響應號召採取行動」,

與參與中東軍事行動的西方國家戰鬥。

週四上午,

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發表講話,稱襲擊者在英國出生,

因涉暴力激進主義,英情報機構此前已經對其展開調查。

 

英國官方還沒有透露此人的姓名。

梅說:「我們目前的推測是,

這名襲擊者受到了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影響。」

在週三的致命襲擊中,

一名持刀歹徒駕駛著運動型多用途車撞倒了驚慌的行人,

用刀刺了議會外的一名警員,導致首相匆忙撤離議會大樓,

此事突顯了恐怖主義對歐洲的威脅。

這起令人不解的暴力事件導致包括行兇者在內的至少四人喪生,

40人受傷。

警方表示,此事可能是「受到國際恐怖主義」激發所致。

自從十多年前倫敦發生地鐵爆炸案導致多人死傷以來,

這可能是英國發生的最嚴重的一起恐怖襲擊。

這是一個混亂不堪的下午,議會大樓外

滿是救護車、急救車和全副武裝的安全人員,

警方對倫敦最繁華的地段之一進行了封鎖和疏散。

首相德蕾莎‧梅(Theresa May)被簇擁到一輛車中,

快速駛回她的辦公室。她召開了政府應急委員會會議。

週三晚上,她在唐寧街10號官邸發表聲明,

譴責了「今天下午在我們首都街道上發生的病態的、卑鄙的恐怖襲擊」。

首相還說,

「對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全部詳情仍待調查,」

但她證實,這次襲擊是一名男子的單獨行動。

截至週三晚間,他的身份尚未披露,不過倫敦警察局官員說,

他們大致知道他是誰。

倫敦警察廳助理總監馬克·勞利(Mark Rowley)

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起襲擊事件是在下午2:40左右發生的。

襲擊者開著一輛大型SUV,

猛烈地撞向議會大樓附近西敏大橋上的行人,之後撞上欄杆,

這導致兩人死亡,40人受傷。還有一人在橋上受傷,

送到醫院後不治而亡。

撞上欄杆後,這名司機丟下車,走向議會大樓。

在那裡他刺死了一名持有武器的警察,之後被警方擊斃。

遇難的警官被確認是48歲的基思·帕爾默(Keith Palmer),

供職於議會和外交保護科

(Parliamentary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 Command)已有15年。

這場襲擊發生在布魯塞爾自殺式爆炸案一週年之時,

那場爆炸導致32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名攜炸彈者。

這場襲擊證實了反恐官員中存在的擔憂,

即基本躲過了歐洲近期發生的多起恐怖襲擊的倫敦,

將和巴黎、布魯塞爾和柏林等城市一起成為大規模暴力行動的目標。

 

「恐怖主義影響了我們所有人,

法國知道英國民眾今天正在承受的痛苦,」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

在靠近巴黎的維勒潘特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

與歐蘭德和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通過話的梅

在聲明中表示,議會將在週四照常召開。

她發誓決不允許「仇恨和邪惡的聲音將我們分裂開來。」

==============================================

==============================================

[   2017年3月 英國議會大樓外發生恐怖襲擊          ]

 

  [ 相關 ]

2017英國議會大樓外發生恐怖襲擊,4死40傷[ 紐約時報 ]

===============================================

FT社評:精彩演講的力量

    2015年12月08日 07:21 AM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161#adchannelID=1200

    英國《金融時報》 社評

     

    FT社評:

    精彩演講的力量

    ==============

    在一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主導溝通的時代,

    大多數政治人士往往把演講的藝術貶做無關緊要的事情。

     

    許多人似乎更關心他們與電視採訪者交鋒時表現如何,

    或者他們的助手是否經常在Twitter上發送支持性的消息

     

    然而,上周工黨(Labour party)議員

    希拉里•本(Hilary Benn)

    在下議院的演講適時地提醒了人們:

    精彩的演講在政治活動中依然舉足輕重。

     

    這位影子外交大臣發表演講的時候,

    就英國應否把對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空襲範圍從伊拉克擴展到敘利亞,

    國會議員們已經進行了一整天漫長而乏味的辯論。

     

    在15分鐘的時間里,

    希拉里•本詳述了採取行動的理由,

    挑戰了工黨黨魁傑里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的反戰立場。

     

    各黨派的國會議員都對他的精彩演講致以熱烈掌聲

    ——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在之後的數天里,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在數字媒體上觀看了演講回放。

     

    有關他的演講為何在政治上得到瞭如此多的共鳴,人們議論紛紛。

     

    有人主張這與這篇演講的結構、語言表達及其最激動人心的宣言

    ——打擊ISIS的法西斯主義是正確的事情

    ——有很大的關系。

     

    其他人說,

    這其實是一篇相當老套的演說,

    其影響力與這篇演講發表的時機有很大關系。

     

    在發表演講前,

    希拉里•本一直是名錶現平平的議員,

    長期以來都活在其已故的父親

    托尼•本(Tony Benn)的陰影下。

     

    這次他挺身而出,勇敢地反抗強硬左派行動人士

    對敢於支持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的工黨議員的無情攻訐。

     

    不管真相如何,

    希拉里•本有力地證明瞭政治演講依然具有推動局勢的力量。

     

    1990年,傑弗里•豪爵士(Sir Geoffrey Howe)

    在下議院平聲靜氣地發表了一篇演說,

    其中攻擊了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的施政,

    致使時任首相的撒切爾下臺。

     

    2004年,時任參議員的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

    在波士頓民主黨全國大會上發表的一篇演講,

    讓他最終在4年後登上了總統寶座。

     

    2005年,原本選情糟糕的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

    在布萊克浦(Blackpool)的一場保守黨競選活動上

    發表了一篇精彩的脫稿演講,一舉扭轉了競選局勢。

     

    希拉里•本的演說同樣提醒了人們,

    下議院依然能夠吸引公眾的註意力。

     

    人們容易認為,議院最興盛的時期已經過去。

    丘吉爾(Churchill)時代結束後,

    英國政黨領袖的幾乎每一篇令人難忘的演講,

    都是在議會之外發表的。

     

    慣例的首相每周問答現在受到廣泛的嘲諷。

     

    然而,在一場辯論進行到尾聲之際、座無虛席的下議院議事廳,

    氣氛卻可能比英國政治活動的任何其他舞臺都更加振奮人心。

     

    希拉里·本:為什麽要全面打擊ISIS?

    我們應該小心別誇大了希拉里•本的“光輝時刻”。

    他支持空襲的主張在全國各地受到激烈爭論。

    工黨影子財相約翰•麥克唐奈(John McDonnell)

    的評論尤為有殺傷力,

    他表示本的演講讓他想起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2003年支持入侵伊拉克的演講。

     

    在伊拉克的災難後,許多英國人本能地反感

    任何支持軍事行動的高談闊論。

     

    然而,希拉里•本這篇演講的重大意義不應被忽略。

     

    他攻擊ISIS為法西斯分子的運動,

    這給搖擺不定的工黨議員

    提供了他們支持軍事行動所需的道德上的理由

     

    這篇演講或許還會改變工黨的內部格局,

    眼下它正陷於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內鬥。

     

    本此前一直是個低調和值得敬重的人物,

    現在他已經變成了工黨溫和派的旗手。

     

    站在下議院議事廳公文箱旁發表了15分鐘的演講後,

    對工黨的前途而言,希拉里•本成了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