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 加速惡化

 

貧富差距 加速惡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26/today-o7.htm

◎ 陳青田

台灣曾以經濟奇蹟自豪,

現在卻要中國富商來台救濟,

這實在令人唏噓。

雖然貧富差距自有經濟活動以來即已存在,

但是馬政府政策偏向財團及富人,

才是加速貧富差距惡化的主因。

馬政府上台後,

台灣遭逢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失業率與貧富差距都創下歷史新紀錄。

去年國內經濟終於「跌深反彈」,

經濟成長率可望破十%。

不過,

這波經濟成長果實並非全民共享,

企業為節省支出,

採取「三角貿易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

這種模式對GDP雖然有所貢獻,

卻無助於促進就業及改善薪資,

結果經濟成長只有大企業受惠,

勞工卻要面對

房價炒高、物價上漲等問題,

還要面對健保、勞保、油價、瓦斯

及民生用品紛紛喊漲,

開銷愈來愈大,日子越來越艱苦的窘境,

甚至有三百六十萬勞工月收入不到三萬元,

工作貧窮」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貧窮循環」成為年輕人心中的痛。

馬政府你感受到了嗎?

 

(作者為稻江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海外生產比重過半的愚蠢政策

 

海外生產比重過半的愚蠢政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22/today-s1.htm

在馬政府與民間經濟學者

爭辯台灣經濟發展政策及方向之際,

經濟部前天發布統計,指去年我國國內接單,

但在海外工廠生產的比率高達五十.四三%,

不但首次突破五十%,

也顯示即使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

超過一半的產能是在國外營運。

同一天發布的另一項統計也顯示,

去年僑外投資金額減少二十.五六%,

對中國投資金額卻激增一○一.八七%。

這兩項統計足以反映當前台灣經濟的現實,

甚至是病態,深值國人警惕。

最嚴重的現實,

是總體經濟數字容或有亮麗的一面,

真實狀況卻不然,不但隱藏危機,

而且對一般庶民來說,

這些統計數字所突出的「榮景」,

卻「看得到、吃不到」。

誠然,

海外生產比率過半,

代表台灣廠商積極佈局海外,

加上外銷訂單熱絡,

業者隨之大發利市,

股票投資人也可能受惠;

但另一方面,

由於大部分生產活動在國外進行,

國內就業機會並未隨之增加,

上班族及年輕人薪資所得欲增不易,

貧富更為懸殊。

因此,廠商接單創新高雖是好事,

海外生產過半卻不免導致

「肥了老闆、瘦了員工」,

對整體經濟不利。

這種海外生產的惡果,

不僅台灣為然。

美國從兩年半前的金融危機邁向復甦之路,

也面臨類似經濟困境。

根據標準普爾公司最近報告,

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的營收,

有四十七%來自海外。

在經濟學者所強調的「無國界經濟」

或全球化營運的過程,

工商業者為了提升競爭力,

不再在意工人、顧客及投資人的國籍,

只求達成公司的營運目標,

海外生產成為趨勢的結果,

對美國勞工的依賴程度降低,

國內僱用不增,

民間消費減少,

最後不但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

經濟榮景也不是由大多數人所分享。

其結果是,

總體經濟容或已從金融危機復甦,

公司獲利回升,失業率卻高達九.四%,

有一千五百萬人仍找不到工作,

形成「沒有就業的繁榮」,

不是多數人能分享的繁榮。

台灣版的海外生產,

經濟社會惡果更甚。

由於我國海外生產比重偏高,

資訊通訊業甚至將近九成,

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幾乎不在國內,

投資既不在台灣,

資金、消費、就業都隨之外流。

更不利的,

工商界把佈局中國當做國際化的全部,

「中國化就是全球化」的結果,

海外生產集中於工資明顯低於我國的敵對中國;

受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明顯作用,

不但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

薪資所得也受拉扯而倒退,

都是近年極其明顯的事實。

馬政府最近頻頻為去年經濟成長率

「將近十%」而吹噓,

這當然是與前年負一.九三%

的歷來最低數字相比的結果,

而不論就業與所得,

一般人民仍然對所謂景氣回春「無感」,

卻只見房地產、民生物價一直上漲,

這就是台灣版的「無國界生產、無就業復甦」。

海外生產比率太高的效應,

不但反映在對經濟復甦的利益分配及感受不同,

也導致經濟社會更大的分歧,

除了貧富懸殊造成對立及不安,

公司投資人或老闆的自身利益

與母國社會勞工及消費者的需求產生差距,

「商人無祖國」的唯利是圖作風更為明顯。

以往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

老闆與員工榮辱與共,

有如企業家許文龍所強調,

他「決策的原則是:

對股東有交代、對員工及公司有利」,

或美國通用公司威爾森(Charlie Wilson)名言

「對美國有利的,對通用也是好的;反之亦然」,

這種企業家倫理正面臨考驗。

四十年前在季辛吉等人運作下,

為牽制蘇聯,

美國積極拉攏並與中國交往,

如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

匯率、智慧財產權、人權等讓美國不滿,

外交與安全且常起齟齬而令美國頭痛。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往訪之前,

國務卿希拉蕊被新聞媒體問到

美中兩國究竟是友是敵的問題,

她避而不答。

以美國之強大,對中國猶戒心不減,

台灣產業大膽西進,

馬政府且全面傾中,去年對中國投資倍增,

主因即年初放寬不動產、金融

及面板前往中國投資限制的結果,

而今年ECFA實施

必然導致第二次產業大量外移,

使海外生產比率不斷升高。

美國當年打算把中國變成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

至今未成,且自找麻煩,已屬不智;

台灣把經濟籌碼及未來完全放在敵國,

真是利敵損我的愚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