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臺灣化」將走至何處?

2016.07.08

http://www.nippon.com/hk/column/g00376/

野島剛

標題圖片:6月4日,

「香港市民愛國民主運動支援聯合會(支聯會)」

成員在香港島的公園內舉行追悼天安門事件

27週年集會上默哀,2016年6月4日

(圖片提供:時事社)

 

香港的「臺灣化」將走至何處?

===========================

過去,

或者再準確一點說也就是大概直到5年前,

在我的印象中,

香港人概括地說瞧不起臺灣,

認為臺灣還是鄉下,政局混亂,

經濟也走下坡等等。

 

我從香港人那邊經常聽到這樣的鄙薄之辭。

對我被報社派到臺灣做常駐記者一事,

香港的媒體同行也丟話說:

「臺灣的那些新聞,沒什麼採訪意義吧!」

 

而人一旦被討厭了,

通常對惡言相同的對方也不會抱有好感。

 

因而,臺灣人對香港也「敬而遠之」,嫌它地方小,

生活讓人疲倦,待上3天就覺得膩了等等。

 

我還是大學生時,

曾有過留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的經歷,

臺灣和香港我都喜歡(當然個有所長),

因此看到上述情形,一直感到非常難過。

 

而且從根本上說,在「一中原則」這個問題上,

臺灣和香港所處的國際環境有著本質性的相似,

在很多層面上,本來應該惺惺相惜的兩者,

這樣的關係在我看來相當可惜。

 
香港和臺灣日漸靠近

香港和臺灣,

在中文裏還常被一併稱為「兩岸三地」或者是「港澳臺」。

 

確實,兩者間的地理距離不過700km而已;

但是長久以來,它們的精神距離卻稱不上是「鄰居」。

 

然而,原本疏遠的香港和臺灣現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

 

不只是雙方的交流,而且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形態也越來越相似。

 

一言以蔽之,就是香港正朝著「臺灣化」邁進

 

當然,需要明確區分的是,香港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與之相對,

臺灣實質上處於中國的統治體制之外。

 

這一點是毋庸贅述的。

 

然而,從中國主張的「一中原則」來看,

它完全是建構國家統一之「神話」的一個組成部分,

香港和臺灣都是被囊括在「一個中國」裏的「地區」,

現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

原本是為了也可以在臺灣適用而編織出來的。

 

尤其重要的是,與高舉社會主義和中華文明旗幟的大國

──中國相向而立,

站在自由主義陣營最前線的就是香港以及臺灣。

 

這個事實,

賦予了圍繞現代中國的國際關係和東亞局勢以極其重大的意義。

 

在這種情形下,如今伴隨蔡英文政權的誕生,

試圖和中國劃清界線的臺灣,

與曾經處身於中國一方的香港日漸靠攏,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臺灣的民主化、本土化學者相繼赴港訪問

香港和臺灣接近的直接要因,

是2014年發生的臺灣太陽花學生運動和香港的雨傘運動

── 兩個由年輕人和市民群起響應的民眾運動。

 

就運動來看,臺灣獲得了勝利,香港卻以失敗告終,

在結果上形成對比。

 

然而,這樣的體驗,

有著十二分的強力去催生雙方年輕人和市民之間的團結意識。

 

早幾個月發起的太陽花運動刺激了香港的年輕人,

甚至在雨傘運動期間,

有很多參與了臺灣太陽花運動的領導者赴港聲援,

並分享學運經驗。

 

同時,面對香港的敗北,

臺灣社會也衍生出流行語「今日的香港,明日的臺灣」,

它成為向社會申訴併入中國之風險的主要論據。

 

另有一點,或具諷刺意義。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

為了因應對華貿易的需要,

學校教育開始推廣「普通話(北京話)」,

令香港人的普通話能力大幅提升。

 

這樣一來,當臺灣人和香港人交流時,

帶些臺灣國語口音的中文和帶些廣東腔的中文,

你來我往、變得溝通無礙。

 

換言之,消除了語言隔閡,

也大幅提高了臺灣和香港攜手合作的空間。

 

今年3月底,

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後太陽花與雨傘運動之臺港社會政治轉變比較研討會」上,

臺灣和香港的專家學者及民運人士操相同的語言交流,

彼此互相介紹各自的社會情形,氣氛融洽熱絡。

 

不由讓人想像,如果時間倒退10年的話會是怎樣的情形。

 

雙方的談話或者需要交雜些英文,

或者會為香港人差勁的「普通話」弄得一頭霧水,

場面可能會非常尷尬。

 

並且,這場研討會,

主要的議題也是本土化和對華關係層面上出現的「香港和臺灣的接近性」。

 

據說研究臺灣民主化和本土化理論的學者不斷接到訪問香港的邀請,

之前臺灣總統大選期間,

還有大批香港民主派、本土派的成員來到臺灣觀摩,

並為民進黨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而歡欣鼓舞。

 
「天然獨」在香港出現

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

臺灣和香港在身分認同上產生了變化。

 

在這20年來的時間裏,

臺灣的主流意識從「中國認同」向「臺灣認同」

發生了穩步紮實的轉變,

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臺灣化」或是「本土化」。

 

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調查,

當時受訪者回答「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比例

占整體的4分之3,回答自己是「臺灣人」的只有19%。

 

然而,到了2015年,回答「臺灣人」的超過60%,

「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為 33%,

而「中國人」的回答只剩下3%。

 

同時在香港,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2016年6月),

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比例占67.0%(2006年調查時為49.9%),

相反地,以「中國人」自稱的人只有30.7%(2006年調查時為49.5%)。

顯而易見,在身分認同方面,年輕人的「去中國化」也越趨明顯。

香港的本土意識覺醒雖然比臺灣晚了10年,

卻有急起直追,後來居上之勢。

 

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林泉忠,

長期追蹤研究香港和臺灣的年輕人身分認同問題。

 

他認為,

在臺灣,那些2、30歲、被定義為

「生長在民主化之後,所以對臺灣就是臺灣深信不疑,

是天生的獨立派」

的年輕一代正在崛起,而這樣的「天然獨」

在政治上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對此次民進黨的勝利也貢獻不少。

 

他指出,

這種情況在香港社會裏也伴隨著「港獨」勢力的壯大而逐漸顯現。

 

傳統的香港民主派人士,曾經標榜的是「中國認同」

香港和臺灣的命運有時很像是雙胞胎。

對中國來說,清朝末起的王朝衰敗,

導致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列強鯨吞蠶食中國領土,

而收復領土猶如是對革命正統性的證明,

因而寄託於此的執著之念,

是日本人無法想像之強的。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於20世紀末,

從英國手中拿回了香港,

從葡萄牙那裏收回了澳門。

 

而這張宏圖之最後一步,

是讓曾經被日本奪去的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完成共產黨的革命篇章,

對列強展開的復仇記由此可畫下圓滿的句點。

 

在這一過程中,

香港可以說是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的實驗地,

如果在香港取得成功,意味著統一臺灣就更具有說服力,

在這樣的理論上,

香港是兩岸關係的「仲介者」和「先行者」。

 

眾所周知,

2010年中國和臺灣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是2003年香港和中國簽訂的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臺灣版。

 

中國大陸通過開放旅遊,提供由遊客帶來的「好處」。

 

這一做法從2003年以來在香港成功地促進了經濟的活性化,

而此種模式也複製在了臺灣身上。

 

也由於有上述這種原因,

當初,對李登輝和陳水扁等政治人物推進的臺灣本土化,

香港的大眾輿論和知識階層,概括地說是持批判態度的。

 

這是因為,在香港回歸的初期,

大部分香港人是以中國人的身分來追求民主的,

讓中國香港化自由化成為了回歸後香港的認同。

 

理所當然地,對於臺灣走上本土化一途,

當時的香港人顯然是以冷眼相待的。

在香港,被視為「反共產黨」勢力的民主派也

並不支持臺灣民進黨的本土化路線,

原因在於香港的民主派傳統上主張「中國認同」的,

所以對於強調「臺灣認同」的民進黨無法產生共鳴。

 
「香港認同」的抬頭

然而在香港,

雨傘運動前後興起的與生俱來之「香港認同」的運動,

催生了許多被稱為「本土派」的年輕人,

他們抱持「香港是香港,和中國不同」的堅定信念。

 

雖說和持有

「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想法的中年以上人群

同樣追求民主,但他們的方向和趨勢則已大不相同了。

 

對於香港社會的「臺灣化」現象,

以時機點來說,剛好是和中國習近平政權的登場同時開始的。

 

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而應該成為這一重任之重要兩翼的臺灣和香港,

卻漸漸形成了一股「對中國說不」的力量,

可謂頗具諷刺意味。

 

究其原因,習近平政權對外態度強硬,

而針對香港和臺灣的需求,與先前的胡錦濤政權相比,

則些許缺乏敏銳度,這樣的政治手法,

無疑影響到各個方向。

 

至少可以說,

對於長期以來呼吸著「民主」和「自由」空氣的人來說,

以銅鑼灣書店失蹤案為代表的情況似乎越來越遠離自己,

可以說已經無法認同為「祖國」了。

 
親中派人士,擔心天安門事件漸被忘卻

對這種情況保持高度警戒的,

或許是香港的親中派人士和中國的中央政府官員。

 

例如,引起香港社會極大反感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對於最近年輕人的「本土化」現象

就曾這樣說道:「應該更多地關心祖國才對」。

 

近來,針對天安門事件的追悼活動,本土派甚至質疑稱,

天安門事件是外國的事件,

為什麼香港每年都必須要舉辦追悼活動?」。

 

特首地那番話,體現了對這種論調所抱持的強烈危機感。

 

親中派人士反而擔心天安門事件被人忘卻,

這樣的矛盾情結在香港萌生滋長。

 

香港以「天然獨」為主的本土派進一步增加,

將為中港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

 

香港回歸已近20年,

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將在2047年期滿,

香港已經走過了大半,

而「香港臺灣化」的進展,應該會成為左右香港未來的關鍵。

============================================

香港和臺灣, 常被併稱為「兩岸三地」或者是「港澳臺」。

 

兩者間的距離不過700km而已;

長久以來,它們的精神距離卻稱不上是「鄰居」。

 

然而,原本疏遠的香港和臺灣現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

 

不只是雙方的交流,而且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形態也越來越相似。

 

一言以蔽之,就是香港正朝著「臺灣化」邁進

 

當然,需要明確區分的是,香港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與之相對,

臺灣實質上處於中國的統治體制之外

 

這一點是毋庸贅述的。

 

[ 相關 香港的「臺灣化」將走至何處?[ Nippon,野島剛 ]

===============================================

[ 1947年中華民國南海傳統疆域線十一段斷續線 ]

 

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

在其編繪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

在南海標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島,

並採用四群島的最外緣島礁與鄰國海岸線之間的中線,

在其周邊以未定國界線標繪

一條由十一段斷續線組成的「傳統疆域線」。

————————————————————————————–

中華民國1945年10月25日來台只是接受日軍投降,

完畢就撤軍,不是接收台灣,

 

[ 相關 中國人的十一段線與九段線-南海傳統疆域線謊言

====================================================

[一個中國政策混淆造成長期誤導>強化中國威權政權立場]

 

我國的政策何以造成這麼多混淆?

第一,

因為台灣關係法已有32年之久,大多數起草此一重要法案的人都已過世。

 

但這並不是藉口,因為美國憲法有兩百多年歷史,也仍受人熱烈討論。

 

第二個原因在本質上就與第一個不同,

即:

我國官員只聽北京的說法我們刻意地對我們與台北的接觸設限

 

假若我們與台灣民選領導人有直接、高層級面對面接觸,

那麼美國在這個議題上就會有更平衡的觀點。

 

第三個原因是,我國的政策並未明確定義

 

助理國務卿凱利

在2004年4月21日承認,美國在定義「一中政策」的立場上有其困難。

*

他說,我不確定我能很容易就下定義」,

他接著說,

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們的立場不是什麼,就是不是北京所指的一中原則。」

 

這樣的混淆只會導致長期的誤判並且強化中國威權統治者的立場。

 

所以,

或許我們應該更清楚地定義並聲明,

一個中國」政策的意思是,我們只承認一個政府做為真正的中國政府

 

[ 相關 ] 華府有必要釐清「一個中國」政策的混淆[白樂崎專欄]

————————————————————

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意思是,

我們只承認一個政府做為真正的中國政府

 

美國一個中國立場」不是北京所指的一中原則。

 

=======================================================

有「各表」就應該滿足嗎?

2015-11-18 06:00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33270

(作者為前總統府資政)

◎ 彭明敏

「一中各表」是違背法理的,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美聯社)

 

自由廣場》

 

有「各表」就應該滿足嗎?

=======================

馬習會談,馬沒有強調「一中各表」,受到譴責。

 

但他如明言「一中各表」,台灣人民就應滿足嗎?

 

其實,為避免「一中同表」而說「一中各表」

則是落入另一虛妄的深淵裡。

 

勿忘記「一中各表」的意思是

台灣政府就是中國政府,對整個中國大陸有主權。

 

這與中共主張對台灣有主權一樣,是狂妄,脫離現實,違背法理的。

 

國民黨強辯對中國大陸仍有「主權」,

僅失去「治權」而已,

好像「主權」與「治權」可以分離似地,這是詭辯。

 

所謂「主權」與「治權」是表裡一體,不能分開,

有「主權」即有「治權」,無「治權」即無「主權」

(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當時,現代意義的「主權」此名詞還未出生,

故用「管理」權表達「主權」之意義。),

唯一例外是戰爭時,

一方領土被對方暫時佔領,主權與行政權一時分裂,

這種現象僅在戰爭進行當中發生,例如法國戴高樂政府流亡英國,

法國由另一個政府行政。

 

一旦戰爭結束,即恢復正常,「主權」與「治權」同義。

 

國民黨政府流亡台灣至今,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與中共簽署許多「協定」。

 

雙方元首正式會談,其意義是國共內戰已經結束,此方承認敗北,

承認中共是中國大陸的合法政府。

 

強辯台灣對中國大陸仍有主權(即「一中各表」)是貽笑大方,

只能在國內欺騙庶民,拿不出去國際的。

 

台灣官員到外國只敢說來自「台灣」,

至多可以說來自「中華台北」或來自「台澎金馬關稅區」,

誰敢說「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

 

台灣人民應該了解「一中各表」的荒唐性。

 

馬對習說「我們憲法不容許兩個中國、一國兩制或台獨」,

難道容許「共匪霸佔」中國大陸嗎?

 

記得一九六四年「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裡幾句話: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多少年來中國只有兩個是非,一個是國民黨的是非,

一個是共產黨的是非,真正知識反而不能發揮力量。

 

我們要擺脫這二個是非的枷鎖,

我們更要放棄對兩個政權的依賴心理,

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外,

從台灣選擇第三條路— 自救的途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