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鴻:旁觀中日女記者「過招」

 

BBC 尼爾•拉賽爾(Neal Razzell)

更新時間 2014年2月28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07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oc/2014/02/140228_fooc_japan_and_china.shtml

大井真理子(左)劉海寧

BBC記者日本人大井真理子(左)和中國媒體人劉海寧

 

記者來鴻:

旁觀中日女記者「過招」

 

不久前,

BBC播出了長達兩小時的專題廣播節目,

回顧、分析中日關係的長期糾葛,

反思二戰創傷為什麼迄今難以癒合。

 

參與報道的一位是BBC記者、日本人大井真理子,

一位是中國媒體人劉海寧。

 

節目製作人是尼爾·拉賽爾:

兩個星期連續趕路,

奔波在兩個自豪的國家,

陪著兩位很有上進心的記者。

 

我的任務—-我自願接受的這項任務,

是製作一部兩個小時的專題廣播節目。

 

期間,我真的曾經想過,

還不如當初不攬這份差事呢。

 

你看,

這是我行程第11天晚上從火車上發給編輯的電郵:

「中日關係降到新低了。

她們就坐在我旁邊的座位上,一直在試圖解決問題。

但是,其中一個人剛剛說了一句『你省口氣吧』。

現在,兩人都閉嘴了,一片沉默。」

 

我坐在靜悄悄的車廂中,

想起中國古時候道家的教誨、

也許是日本古時候佛家的典故?

 

就是那段兒:

針鋒相對之時、避開劍鋒才是保命上策。

 

說「省口氣」的那位記者不會去搞穿梭外交。

 

我能幫忙做節目,但是我卻不能讓她們成為閨蜜。

 

這個項目原本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

考慮一下背景吧: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遺症。

1931年滿洲裏中國戰俘

1931年日軍佔領中國東北滿洲裏,

1937年日本對中國展開全面侵略。

 

日本1931年起佔領中國東三省,

1937年爆發全面戰爭。

 

這比歐洲戰場要早兩年。

 

到1945年戰爭結束,

至少1400萬中國人喪生,

多達1億中國人流離失所。

 

比較一下。

現在敘利亞難民危機波及不過250萬人。

 

所以,

日本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但是,作為美國的盟國,

戰爭,中國是贏家。

 

和平,日本則是贏家。

 

過去一代人間,

中國高速發展,

但是,

中國人的生活條件還是遠遠不如日本。

 

這就是大背景。

 

現在我再來說說那兩位女記者。

 

日本一方—大井真理子,BBC記者,

曾在日本和澳大利亞受教育,歷史迷,

這個節目的最初構思就是她提出來的。

 

中國一方—劉海寧,

自由媒體人,

曾任中國官方電視台記者,

曾在中國、英國受教育。

 

我的計劃很簡單。

 

節目上半截,大井帶海寧逛日本。

她們一起去學校、讀教科書、參觀紀念碑、

會晤民族主義和溫和派兩方人士。

 

下半截,她們一起去中國、角色互換。

 

我希望,

節目的「看點」是,

她們如何與對方互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我首先提出的建議就包括:

不要太禮貌。

 

我曾經在中國、日本兩個國家工作,

我懂得「面子」的價值。

 

我擔心,

如果她們總是在想著做好東主、好客人,

有些分歧根本就不會有可能體現出來。

 

而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原因正是因為存在分歧。

 

中國曾經發生過激烈的反日示威活動;

雙方存在島嶼主權紛爭;

另外,

日本資深政客繼續參拜供奉著戰犯亡靈的靖國神社。

中國的反日示威。

2012年9月,中國不少城市出現激烈的反日示威。

 

如果兩個小時的節目

雙方嘻嘻哈哈「其實我們關係還不錯」有什麼意思?

 

再說,這也不是事實。

 

不過,結局是,

也許我根本沒有全面理解「面子」的含義。

 

從個人層面來看,

最開始,她們非常禮貌文雅。

 

但不久,關係就顯出了裂縫。

 

就說那次採訪吧。

我們認為材料夠用了,

應該讓受訪者早點回家照顧孩子。

 

不過,

兩位女記者之一立刻質疑,「我提的問題夠嗎?」

 

另外一位女記者回答說,「別擔心。

重要的是對方的回答、而不是你的問題。」

 

我心裏暗叫一聲,「哎呦!」

不過,這次採訪安排在日程繁忙、收工很晚的兩天的最後一段。

 

我想這樣的回答可能是出於疲勞。

 

但是,這只是為其14天的採訪行程的第二天。

 

那段沉默的火車旅程—-就是我躲劍鋒那次,

發生在一個多星期之後。

 

我曾經鼓勵同事出差期間錄音頻日記,

說不定後期製作時可以用在節目中。

 

一直到返回倫敦,我才聽這些日記。

 

感覺很遺憾,因為,

其中一條說不定能夠幫我理解旅途中發生的那些事。

 

一位記者在這條日記說,

「我應該放下那些贏得比賽的想法。

必須把自己從獲勝、保全面子中解放出來,而不是總在防守。」

 

很高尚的理想。

兩名記者後來確實說話了。

 

我覺得,節目也很成功。

 

在其他情況下,

海寧和大井有足夠的理由相處愉快。

 

她們出生在同一年,都喜歡美食、旅遊,

都具有國際視野、上進心。

 

我確信,

如果不用連續多天沒完沒了地討論屠殺、挑釁,

她們可能真會做朋友。

———————————————————————————————

相關内容

——————————————————————————————

對中共來說,

讓痛苦的回憶保持鮮活可以達到幾個目的。

 

強調中共在將中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可以提高中共的合法性

 

這種做法將民眾的不滿從中共自身轉移到外部敵人和威脅上

過去和當今都是如此。

 

1989年天安門廣場發生幾近顛覆中共政權的學生動亂之后,

政府加強了對外國列強欺辱中國這段歷史的宣傳力度

 

這并不是巧合。

 

自那以后,這成為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內核

在中國拋棄馬克思主義轉向市場經濟之際填補了意識形態空白

 

[ 相關日本右傾 加重中國痛苦的歷史記憶[ Andrew Browne,WSJ]

———————————————————————————————————————–

[1938年德意英法 — 2014韓??? ]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接受美國記者採訪時

把中國比作二戰前咄咄逼人的納粹德國引起中國媒體強烈反應。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加

和在外界眼中的「咄咄逼人」

被用來同一戰和二戰前的國際關係類比

似乎成了一種模式。

 

二戰前夕

希特勒在1938年要求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國土時

西方沒有給與捷克斯洛伐克足夠的支持。

 

英國首相張伯倫

去德國慕尼黑參加了德意英法四國首腦會議,

規定把蘇台德區「轉讓」給德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協定」。

 

被迫割讓領土的捷克斯洛伐克卻沒有被允許出席慕尼黑會談。

 

[ 相關當今中國、戰前德國與世界大戰警告[ BBC ]

—————————————————————————————————

中國越來越成功地

將自己的政治觀點強加給其它國家

 

為了不惹惱本國經濟界,

許多歐洲政治家因此放棄和達賴喇嘛會面

 

北京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政治立場

反過來卻不樂見其它國家在自由和公民權利上也有明確的原則

 

然而,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標榜的大國關係應該能經得起這些。”

 

[ 相關 ] 中國喚醒了許多國家[ 德國之聲 ]

——————————————————————————————————

[毛澤東中共大張旗鼓重提抗日戰爭>需要新意識形態取代共產主義]

1985年,

為銘記1937到1938年“南京大屠殺30萬遇害同胞的紀念館

落成開放了。

南京並非中共領地這場屠殺之前從沒引起過中共多大興趣。

如今,

南京大屠殺在中國被廣泛討論,

其熱烈程度遠遠超過中國人間更大規模的自相屠殺,

特別是毛澤東發起的

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

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毛澤東時代過後,

中共大張旗鼓地重提抗日戰爭的話題,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來取代共產主義

 

 [ 相關 ]  “被遺忘的戰爭” [ 英國《金融時報》 ]

——————————————————————————————————-

北京希望利用德國對戰爭的反省態度「讓日本感到難堪」。

 

路透社的獨家報道說,

柏林對此感到「不舒服」。

 

中國過去也曾多次

將德國與日本對戰爭罪行等歷史問題的表態加以對比。

 

中國認為德國深刻反省、真誠認罪,

而日本則嚴重缺乏誠意。

 

中國希望習近平訪問德國期間把二戰作為一個中心,

德國對此頗感不快

 

 [ 相關 ] 瞄凖日本 習近平訪德尋求二戰焦點 [ BBC ]

————————————————————————————————–

[ 相關國家政客繼續攪動亂局獲得他們自以為的好處 ]

 

他對日本是否是二戰中的侵略者

這一問題很謹慎地不置可否,

並為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Yasukuni Shrine)辯護,

把那個埋葬着13名日本甲級戰犯的神社

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相提並論。

 

現在中國已再度強大,北京要糾正歷史記錄,

不論那片荒島的實際價值有多麼小。

 

北京其實是在1969年聯合國調查組表示

在釣魚島/尖閣諸島附近發現石油之後

才表示對島嶼有興趣的,這絕非巧合。

 

 [ 相關 ]

東亞各國為何拂不去歷史陰雲 [ 紐約時報, Jonathan Tepperman]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