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華八年,回望我身後的那個中國

2015年11月30日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1130/c30jacobs/zh-hant/

傑安迪(Andrew Jacobs)是《紐約時報》前駐華記者。

傑安迪

北京,一幅宣傳某電商網站的廣告

Ng Han Guan/Associated Press

北京,一幅宣傳某電商網站的廣告

 

駐華八年,回望我身後的那個中國

=============================

北京——前兩天的一個晚上,

我和一些朋友在一家餐廳小聚,朋友里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在背景的巴薩諾瓦音樂中,

我們抿着法國梅洛,用iPhone拍下彼此做鬼臉的樣子。

 

從遠處看,這場聚會完全表現出,

在經歷三十年不間斷的經濟增長後,

在中國終於成為大國的心態帶動下,

近年來北京已經變得多麼國際化。

 

但任何一個偷聽到那晚談話的人,

都會對我的朋友表達出的焦慮和恐懼感到震驚。

 

我即將結束在這裡近八年的生活,朋友們是為我餞行的。

 

他們中包括一位說話溫柔的藏人作家、

一名畫家和一家小企業的老闆。

 

藏人作家一直拿不到護照,出不了國。

 

畫家朋友的作品去年被警方全部沒收。

 

那位企業老闆則是一位單親媽媽。

 

雖然把尚處在青春期的兒子送去美國讀書她有些不情願,

但她更「不願他被中國的教育制度洗腦」。

 

在桌子的另一頭,

一位在官方通訊社任職的編輯在抱怨宣傳官員不斷提出的要求。

 

那些官員一心想要控制13億人的思想。

 

「我們是沒有希望的一代,」

 

這位32歲的編輯後來這樣解釋他為什麼考慮放棄目前待遇豐厚的工作,

去泰國尋找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漫無目的,甚至對明天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感到恐懼。」

 

面對在中國的日子即將結束,

我才意識到自從我1985年第一次來中國以後,

這裡的變化是多麼大,又是多麼小。

 

那時候,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傷口還沒癒合,

但在寧靜的首都街頭,明顯能感覺到對未來會更好的期盼。

 

那時的北京還滿是低層建築和縱橫交錯的胡同。

 

自13世紀以來,那些胡同幾乎沒什麼變化。

 

2008年,

在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幾個月時,我再次來到中國。

 

這時,這座城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多胡同被拆,

讓位於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高樓大廈,

和一個每年都會新增一條線路的世界級地鐵網絡。

 

北京到處是意大利跑車和奢侈品牌手提包精品店。

 

人們普遍認為,

中國終於獲得了過去幾十年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所得不到的尊重。

 

中國知識分子曾經抱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

認為共產黨實行的限制措施可能最終會放鬆。

 

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於互聯網。

 

當政府承諾在奧運會期間對之前被禁的網站解禁,

並表示允許在官方規定的「示威區」舉行示威時,

人們更是充滿了希望。

 

但後來,那些承諾證明是空話。

 

示威區空無一人(申請抗議許可的人遭到拘捕),

只有在奧運村工作的外國記者可以享用沒有限制的網絡。

 

回頭看,

舉辦奧運會是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這個國家力量不斷增強,越來越自信,

但它的領導層卻害怕自己的公民,

下決心要對他們的思想和抱負進行限制。

 

互聯網沒有使社會發生革命性變化,

而是變成了扭曲中國 6.5億網民思想的一套精密工具。

 

奧運會落下帷幕後沒幾個月,

政府開始屏蔽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

不久,這個名單繼續增大,

囊括了《紐約時報》、彭博社(Bloomberg)、Instagram、Dropbox,

以及谷歌(Google)的多項服務。

 

作為替代,北京支持本土的此類公司,

如類似Twitter 的新浪微博、即時通訊軟件微信和搜狐等門戶網站。

 

它們的內容都受到嚴格監督,

要剔除所有被認為威脅共產黨統治的東西。

 

試着在中國主要的搜索引擎百度上輸入「天安門大屠殺」,

它會在跳轉頁面顯示,

「根據相關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這種網絡控制的影響發人深省。

 

大多數中國年輕人認不出天安門事件的一張標誌性照片,

上面是1989年春天一名抗議者獨自站在一輛坦克前。

 

去年,當數以千計的學生走上香港街頭要求民主的時候,

本來很理性的一些朋友卻只是機械地重複官方媒體談論的觀點:

抗議者是被寵壞的小混混,受到「境外敵對勢力」的指使。

 

中國的確比25年前要開放得多。

 

中國人去國外旅遊和學習的人數不斷增長,

社會控制的放鬆意味着中國人可以和外國人交往,不受當局干預。

 

儘管政府盡了最大努力,

還有成百上千萬人成功地通過使用VPN軟件避開了網絡審查。

 

然而,

共產黨的控制之術近乎完美,

可以讓中國社會呈現出讓人陶醉的活力,

模糊了政府對異見者無所不在的限制。

 

現如今,官方大肆宣傳「民主」、「公正」等理念,

但它的公民卻因倡導自由選舉或就工廠污染問題起訴政府而遭到監禁。

 

記者本應與報道的人物和新聞事件在情感上保持距離。

 

但當我知道警察拘捕了知名人權律師浦志強

——一年半過去了,他依然被警方扣押着

——知道維吾爾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

似乎因就政府針對中國西北部新疆地區的動蕩採取的措施

向記者提供坦率評價而被判處無期徒刑,我的客觀性經受了考驗。

 

這兩位不僅是可靠的信源,也成為了我的朋友。

 

自習近平在三年前上台以來,他力主推動的中國夢

——公正!平等!創新!

——成為了民族復興的集結令。

 

但它的實際影響是挑起往往讓人感覺有仇外色彩的民族情緒。

 

記者、學者和佛教僧侶被迫上政治教育課,

反覆誦讀有關共產黨地位至高無上的陳詞濫調。

 

有這麼一件事讓人想起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最近幾周,

中國最著名的一些演員和電影導演

紛紛公開承諾要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是一場運動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確保流行文化是維護共產黨利益的可靠宣傳渠道。

 

儘管中國經濟近期開始放緩,但本月早些時候,

北京的街頭依然到處是購物者,

現代社會的各種虛飾一樣也不少。

 

習近平政府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

他在遏制讓普通中國人惱火的小腐敗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他放鬆了限制中國夫婦生育第二胎的人口控制政策。

 

時髦的高鐵將不少大城市連接起來,

擁有一輛別克轎車對人數急劇增長的中國中產階級來說已不成問題。

 

與此同時,

共產黨似乎也成功地

引導許多中國人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物質消費追求上。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讓他們擔憂和恐懼的方式來實現的。

 

不過,對於更好的明天

——更清潔的空氣、正義、可以挑選自己的政治領袖的機會

——的追求,不會完全泯滅。

 

就要離開中國的時候,

有一天,我在自己經常修單車的鋪子停了下來。

 

那家店鋪的老闆非常愛國,

經常動不動就辱罵日本人,

或大讚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

 

我跟他做最後告別時,他開了個玩笑,

說要躲在我的行李箱里偷渡出去。

 

「但你不是很愛國嗎,」我一邊說,一邊指着新鋪的路,

和一排由政府出資剛剛翻修的店面。

 

「我是愛我的國家,」他難為情地看着自己的腳。

 

「但我更愛自由。」

===================================================

 

 

=================================================

[ 中國共產黨正構建與西方中心的世界觀並行的敘事 ]

 

在英國議會發表的演講中,

習近平稱贊他的東道國在13世紀就建立了議會,

但隨後表示,

在比那早3300年的時候,

中國已建立了一個“以民為本”、

實行他所說的法治的國家。

 

盡管他所指的那個皇帝只存在於神話中。

 

中國想告訴全世界,它的時代正在到來

 

[ 相關 ]   “中國敘事”挑戰西方價值觀[英國《金融時報》]

==================================================

[             ]

中國政府在過去20多年中,

曾一度通過維持高速經濟增長

而塑造出一個技術官僚主導稱職政府的形像

並與民眾達成一種「悶聲發財、勿談國事」的默契。

 

[ 相關 ]   澳否決中企收購案 北京能力受質疑[BBC]

==============================================

習近平的美國之旅, 就是尋找其國際合法性之旅。

—————————–

濫用金元外交揮霍國庫以構建政權的國際合法性

正面臨國際國內合法性的責難。

————————————–

有一種幻覺叫中南海幻覺

身處中南海權力核心, 最高權力者需要什麼,

身邊的人就會提供什麼, 中央權力似乎無所不能,

中國力量似乎可以無處不在,

這種幻覺使當權者易生狂妄之念

 

 [ 相關 ]   習近平訪美與國際合法性問題[BBC]

====================================================

[ 中國的年輕人中南海幻覺狂妄之念 ]

 

我們真的很喜歡美國的文化,

但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不對外國示弱的政府。」

 

中國人「通過中國的教育體系進行社會化後,

對世界是不信任的」。

 

中國的年輕人

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觀點,即西方國家並不真的在意人權和民主,

只是單純利用這些問題來進一步侮辱及羞辱中國」。

 

「他們肯定在試圖遏制我們——大國之間就是這樣,」他說。

 

他還說他對美國電影和智能手機的喜愛不會沖淡他的觀點。

 

其實,這個iPhone是中國生產的,」

他說著從口袋中掏出手機。

 

在大問題上,中國通常都是對的。這是事實。」

 

 [ 相關 ]   中國年輕人崇尚美式文化卻有政治敵意[紐約時報]

==========================================================

中國年輕人崇尚美式文化,卻懷有政治敵意

2015年9月29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929/c29china/zh-hant/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Mia Li有研究貢獻。

 

儲百亮
Joe Chen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上周在西雅圖,他手持中國國旗等待迎接到訪的習近平。

Ted S. Warren/Associated Press

Joe Chen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

上周在西雅圖,

他手持中國國旗等待迎接到訪的習近平。

 

中國年輕人崇尚美式文化,卻懷有政治敵意

====================================

北京——身穿印有超大美元鈔票的帽衫的趙亦祥(音譯)

靠銷售美國牌子的滑板謀生,

他羨慕美國的許多方面,

包括刺耳的說唱音樂和自由表達的傳統。

 

「美國是一個充滿言論自由的國家,」

他在自己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店裡說。

 

「你可以說你想說的東西,去你想去的地方,

選擇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很羨慕這些。

但在領土和軍事問題,我們有很多分歧。」

 

「我覺得,我這代人中有很多人與我的想法一樣,」

26歲的趙先生說。

 

我們真的很喜歡美國的文化,

但我們也希望有一個不對外國示弱的政府。」

 

隨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訪問

以周一在聯合國發表講演而告終,

像趙先生這樣的中國年輕人給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一個兩難的問題,

政策制定者們希望能通過美國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來打頭陣,

讓這裡的輿論即使不同情美國,也更願意接受美國。

 

在某些方面,美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深。

儘管存在審查制度、對進口文化的限制,以及互聯網上的重重障礙,

但美國的電視、電影、音樂和技術已被人們廣泛且如饑似渴地享用。

 

習近平在訪美期間,也對這種影響有所表示

他提到了美國作家、流行電視連續劇《紙牌屋》,

以及幾部好萊塢影片,

他還和來自硅谷的著名企業領導人見了面。

 

然而,研究和調查顯示,包括青年在內的許多中國人,對美國仍持謹慎態度,

對華盛頓的外交意圖持敵對情緒,

尤其是當中國的領土主張和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受到威脅時。

 

中國在這方面並不特別,但其日益強大的地位,

使這種文化上受吸引、政治上不信任的對比尤為鮮明。

 

「即使你擁有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吸引力,

但這並不意味着人們認同和支持你的政策,」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謝濤說,他從事公眾輿論和中美關係方面的研究。

 

他說,在他的學生中,

「你可以感覺到本科生對美國文化有認同,

他們喜歡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籃球等東西。

但是,當你與他們討論美國政策時,

這些人中的許多人持強烈的批評態度。」

 

這裡的人所看到的、對習近平訪美的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

都是有關這位領導人作為強大、穩健的政治家的圖片和描述,

他贏得了奧巴馬總統、美國技術高管,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尊敬。

 

謝濤說,

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國事訪問,首先是對國內觀眾的表演

 

這次國事訪問受到奧巴馬總統的接待,

以及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

都表明習近平擁有國際地位,值得和應該受到尊重。」

 

對習近平訪美的廣告宣傳

有的走到了獨出心裁的極端。

 

官方新聞媒體把這次訪問比作鄧小平1979年訪美

那次訪問幫助中美兩國重新建立了外交關係。

 

一段在線視頻還顯示了

受招而來的外國留學生動感情地對習近平作出好評。

 

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稱,調查發現,

有近80%的美國青少年對習近平的來訪表示了興趣。

 

這讓有些中國人吃不消,儘管他們平時習慣了這種高調的宣傳。

 

「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是件大事,」

在北京一所大學讀英文的學生瑪麗·李(Mary Li)說,

她為了避免麻煩不願用自己的中國名字。

 

但我們知道,美國並不圍着中國轉。

教皇也訪美了,不是嗎?」

 

但民意調查顯示,

許多中國人支持政府在國際關係問題上的觀點,

儘管他們羨慕美國生活的其他方面。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等機構的研究表明,

對美國企業、甚至美國的一些價值觀所表示的欽佩,

往往與對美國政府的意圖、尤其是其在海外的意圖的戒心並存

(該調查顯示,許多美國人對中國政府的意圖也保持戒心)。

 

基於今年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

中國受訪者中有67%的人說,

中國即將取代或已經取代美國,

成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

(在西方國家,許多受訪者對此表示同意)。

 

54%的多數中國人說,

美國正在尋求阻止中國變得與自己一樣強大。

 

  「如果你是老大,你肯定會試圖把我們壓在下面,」

20多歲的軟件程序員董建言(音)說。

「但是涉及到我們的利益時,我們需要強硬。

比如,在領土問題上,我們需要非常堅定。」

 

美國娛樂的流行也沒有改變對美國意圖的持續不信任。

 

上個月,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

第八季在搜狐上吸引了超過4500萬人觀看

 

美國的動作影片《速度與激情7》(Furious 7)

目前是中國票房今年最受歡迎的電影,

據政府估計,該片險勝中國動畫歷險片《捉妖記》。

 

這樣的接觸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至少會影響年輕人。

根據皮尤的調查,

18–29歲的中國受訪者中,59%的人對美國有好感,

相比之下,

30-49歲的受訪者中,有45%的人對美國有好感,

在50及5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這個數字僅為29%。

 

「現在我們經濟上太過相互依賴,因此不會發生重大衝突,

但是政治緊張是無法避免的,」

 

31歲的辦公室經理蘇珊·鄧(Susan Deng)說,

她今年第一次去了美國。

 

她要求使用英文名以便能更加坦率地談論政治。

 

「我非常贊同美國的價值觀

——開放以及個人主義,不像我們的集體主義,」

她說道。

 

但是在地緣政治上,

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立場,那是不會變的。」

 

奧克拉荷馬大學的葛小偉(Peter Hays Gries)教授

研究中美關係的政治心理,

他說通過更仔細分析先前的民意調查可以看出,

很多中國人「通過中國的教育體系進行社會化後,

對世界是不信任的」。

 

他說中國的年輕人

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觀點,即西方國家並不真的在意人權和民主,

只是單純利用這些問題來進一步侮辱及羞辱中國」。

 

現年28歲的李永宏(音)住在北京,

他說他對美國的觀點不是灌輸的結果。

 

「他們肯定在試圖遏制我們——大國之間就是這樣,」他說。

 

他還說他對美國電影和智能手機的喜愛不會沖淡他的觀點。

 

其實,這個iPhone是中國生產的,」

他說著從口袋中掏出手機。

 

在大問題上,中國通常都是對的。這是事實。」

============================================

 

 

==================================

[ 2015年9月25日聯合記者會 ]

 

歐巴馬在記者會上說:

我也重申我的堅定承諾,

信守基於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一個中國政策。」

 

[ 相關 ]   中媒造假 美國硬槓[于則章]

====================================

習近平的美國之旅, 就是尋找其國際合法性之旅。

—————————–

濫用金元外交揮霍國庫以構建政權的國際合法性

正面臨國際國內合法性的責難。

————————————–

有一種幻覺叫中南海幻覺

身處中南海權力核心, 最高權力者需要什麼,

身邊的人就會提供什麼, 中央權力似乎無所不能,

中國力量似乎可以無處不在,

這種幻覺使當權者易生狂妄之念

 

 [ 相關 ]   習近平訪美與國際合法性問題[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