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座談會︰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應有制憲決心

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座談會︰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應有制憲決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6/today-fo3.htm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

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昨舉辦座談會,

暢談二○一二年台灣總統應具備之條件。

與會者強調,

統獨立場並無中間路線,

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應有制定新憲的決心。

台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姚嘉文強調,

過去的民進黨很重視政治受難者意見,

但在國民黨大力宣傳後,

新一代的政治參與者認為有中間選民,

不敢說台獨,扭曲了選舉。

姚嘉文說,

他們過去只談總統應具備什麼條件,

未談人選,

但他們不能再客氣了。

被詢及誰的條件最好,姚嘉文回應,

台灣國家聯盟已經決定支持什麼人,

但尚未準備發表。

前總統府顧問蔡有全認為,

新任總統要有制定新憲的決心,

徹底結束蔣介石帶給台灣的舊包袱;

現有的政黨都該解散,

依據新憲重新組織。

前國策顧問楊青矗

則把蔡、蘇、謝都罵過一輪。

楊青矗質疑

蘇貞昌選台北市長時,

下令不能打花博

難道是想落選後改選總統?

他批評蔡英文的「和而求同」,

不管是國共都追求終極統一,

還有什麼同好求?

謝長廷的憲法一中、一國兩市,

也遭楊青矗批評。

——————————————————————-

<檢驗民主的細節戳破台灣民主假象>

統獨立場並無中間路線,

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應有制定新憲的決心

過去的民進黨很重視政治受難者意見,

新一代的政治參與者認為有中間選民,

不敢說台獨,扭曲了選舉。

蘇貞昌選台北市長時,

下令不能打花博

難道是想落選後改選總統?

蔡英文的「和而求同」,

不管是國共都追求終極統一,

還有什麼同好求?

謝長廷的

憲法一中、

一國兩市,

——————————————————-

<台灣總統的條件>


http://www.casttv.com/ext/iwgay73

——————————————————-

<金恒煒專欄> 「中間選票」是個屁!

 

<金恒煒專欄>

「中間選票」是個屁!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30/today-o11.htm

檢點五都勝負,藍營守住北北中三都,

綠營南部二都大贏;五都爭霸,

綠軍當然算是敗軍一方,

雖然總得票數大過藍軍,

但坐「二」望不了「三」,

輸就是輸。深刻的意義是,藍綠僵持,

各有基本盤,這是政治現實。

更重要的是高懸「不藍不綠」,

贏不到任何選票,

一味追逐所謂「中間選民」,

證明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空中樓閣或海市蜃樓。

有沒有中間選民?

這是學界、政界纏訟多年的課題。

事實勝於雄辯,

五都選戰再一次證實沒有中間選民,

「中間選票」只是個屁。

藍營保住三都,從選戰開打到投票前夕,

主軸只有一個:就是全力催出深藍基本票,

完全沒有打出任何「中間」訊號,

結果五都勝出三都。

相反的,

綠營中愈打「中間牌」的愈輸。

蘇貞昌全方面切割扁案,

傾力追求「中間」,

結果台北超越不了台北不說,

綠營第一人望卻落得輸十七萬票的難堪地步,

只證明一件事:

「中間」是個假議題。

大台中的蘇嘉全不標榜中間,

也不刻意疏離扁系人馬,

票開出來,只小輸胡志強三萬兩千票。

大高雄的陳菊替陳致中站台

沒有「嚇退」中間選民,

大敗「不藍不綠」的楊秋興。

大台南則是陳前總統打下的江山,

賴清德躺著選都可以贏。

至於新北市,絕不是不能贏的地區,

蔡英文輸在雙和,為什麼?

這是藍營基本盤最穩固的鐵票區。

如果這些例子還不夠,

我們看看「一邊一國」連線

提名四十一人,高中三十六席,

其中十四人是該選區最高票者,

落選中大都是落榜頭;

尤其陳致中狂掃三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張選票。

「一邊一國」絕對是旗幟鮮明,

絕不「中間」,為什麼反而能凝聚選民,

成為綠營中一大勢力?

血的教訓很明顯,愈凸顯基本價值、

核心理念,愈能吸納選票、擴張選票。

為什麼連勝文一顆子彈會激出據稱四%的淺藍票?

也據稱因此使藍營能夠保三;

這是藍營基本盤極大化的結果,

與「中間」何干?

何況,

這顆子彈為什麼影響不了大高雄與大台南?

輸了就要承認輸。

五都是五個決戰點,

民進黨沒有從國民黨手中「光復」任何一都就是輸!

不要拿總體選票超過國民黨當沒有選輸的藉口,

難道五都之戰可以用「馬統」的「大水庫」理論來遮蓋?

失敗而不檢討,失敗而不承擔政治責任,

歹戲拖棚之下,二○一二年勢必重蹈覆轍。

要知道統/獨對峙下的台灣,

選舉不是兩黨之爭而是兩國之爭,

為了掌控黨內個人或派系的利益,

不能或不願做出大檢討、大反省,

這個黨還有什麼希望!?

戰爭只有勝負,

「雖敗猶榮」的自況之辭,

讓人心寒到骨子裡;

選前「拿下三席才算贏」,言猶在耳,

難道可以全部「不算」?

選舉就像做學問,就像創作,

「不問耕耘,只問收穫」,

表現「謙謙君子」卻兵敗於當下,

還要拿「典範」來自飾?

「棋敗何曾卒向前」,敗軍之將不能稱「典範」。

科學哲學家孔恩拈出的「典範」在於「轉移」;

沒有功成、沒有轉移,

如何得上「典範」?

這次不成功寄望下次,

下次不成功寄望於下下次云云,這是什麼話?

台灣危如累卵,還有繼續當「白老鼠」的機會?

輸了五都,民進黨總要給個說法、

給個交代吧,

難不成天王們還在打二○一二大選的算盤?

 

(作者金恒煒現任《當代》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