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台企業「去中國化」大潮來襲?

2015/12/15

http://zh.cn.nikkei.com/industry/management-strategy/17307-20151215.html

 

韓台企業「去中國化」大潮來襲?

============================

伴隨中國經濟減速,

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較深的台灣、韓國的産業

競爭力出現下滑。

 

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數智慧手機等IT相關領域。

 

韓台企業正努力試圖降低中國經濟減速帶來的影響,

包括採取「中國+1」政策等,

將生産轉移到越南和印度的趨勢正在加強。

「被紅色産業鏈奪走了的需求」


      在推進與大陸融合的馬英九政權下,

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紐帶日趨緊密。

 

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在內)出口占到其總出口額的40%左右。

 

不過,作為台灣經濟命脈的對大陸出口卻在2014年11月轉為同比下滑,

之後這一下滑趨勢也未得到緩解。 

首爾的免稅店裏擠滿了前來採購化粧品等商品的中國遊客

(首爾市中心的樂天免稅店)

 

      中國市場在2014年佔到全球智慧手機供貨量的約三分之一。

但由於經濟減速,智慧手機需求銳減,

作為智慧手機核心部件的系統LSI(大規模積體電路)

和存儲介質所用的DRAM等半導體供貨量也出現下滑。

      韓國的對華出口也明顯下滑。

石油化工、智慧手機的無線通信設備、

鋼鐵産品、農機設備等均陷入低迷。

尤其是通用機械,下滑幅度更大。

      「紅色産業鏈奪走了台灣的需求」,這一論調開始在台灣興起。

 

隨著大陸企業的崛起,

擠佔了台灣企業從海外承接訂單的生産額和出口需求。

       中國政府向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産業投入鉅資,

加緊培育大陸本土企業。

 

生産智慧手機觸控螢幕的台灣第二大企業

勝華科技由於與大陸企業的競爭等導致業績惡化,

於 2014年10月提交了破産保護申請,2015年7月下市。

 

生産船舶引擎的韓國斗山引擎的相關人士透露「中國政府向國有造船廠下發通知,

要求優先採用本國企業生産的引擎,因此斗山引擎的出口在持續放緩」。

      韓國廠家的低迷在消費品方面也非常顯著。

全球最大智慧手機廠商三星電子2014年二季度

在中國的銷量被本土企業小米及聯想集團超越,

從原來的首位一下跌落到第三位。

      中國企業的産品在性能上接近三星産品,

而價格有時甚至只有三星的一半左右。

 

主要競爭對手美國蘋果公司憑藉壓倒性的品牌影響力,

2014年秋上市的新款「iPhone6」系列獲得市場好評,

在中國的銷量大增,

在這種情況下,三星的困境也就格外突顯。

「去中國依賴症」大潮?

       「現在已經想像不出沒有中國人會是什麼樣子」,

在韓國西南部的濟州島上從事高檔住宅開發的

韓國RAON休閒開發公司負責人如此表示。

 

根據濟州島的制度,

外國人進行房地産投資只要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獲得居住權,

富裕階層出於投資和居住的目的前來購買。

 

在「RAON私人渡假區」的首期銷售中,

中國人的購買量已經超越韓國人。

       2014年訪問韓國的外國遊客達到1420萬人,同比增長16.6%。

其中中國人佔到43%,居於首位,

是排在第二的日本人的約2.7倍。

 

而且這一差距還在持續擴大。

 

在韓國最大免稅店企業樂天免稅店裏,

2013年面向中國人的營業額首次升至第一,

2014年中國人的消費佔到了70%(機場商店除外)。

       不過,過度依賴中國也潛藏風險。

2015年5月韓國發現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確診病例。

 

之後,外國遊客一度遠離韓國,而相比之下,

中國遊客的下滑幅度更大於其他國家和地區,韓國旅遊業蒙受沉重打擊。

      為減輕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韓國産業界開始加強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聯絡,

採取「中國+1」策略。

 

韓國政府2014年12月在釜山市召開與東盟(ASEAN)各國的特別首腦會議上,

決定到2020年將雙方的貿易量提升至2000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45%。

      「本週也要去越南」,

一位向三星電子供應智慧手機組裝生産設備的

日企駐首爾人員最近幾年前往越南出差的機會越來越多。

 

原因是此前將主要生産基地放在中國的三星已開始正式啟動向越南的生産轉移。

LG電子在越南北部的海防市投資15億美元、

用於生産智慧手機和家電産品的工廠也在2015年3月投産。

      台灣大型電子代工服務(EMS)企業

仁寶電腦工業7月份也重新啟動了此前停産的越南北部工廠。

      到2020年在印度修建10~12個工廠,

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台灣鴻海精密工業的董事長郭台銘

2015年7月訪問印度時,

面對當地電視臺記者的採訪非常高興地宣佈了這一消息。

 

鴻海一直將主要生産基地放在中國大陸,

但人工費上漲和經濟減速趨勢正愈發明顯。

 

郭台銘在6月下旬的鴻海股東大會上強調 2015 的進駐印度非常重要。

目前正不斷在當地投資光伏電池和電子商務。

        韓國、台灣企業借助中國大陸市場獲得了增長,

但目前「去中國依賴症」的大潮正在襲來。

=============================================

 

 

===================================================

 

 

======================================================

流出中國的資金去了哪兒?

2015/11/20

http://zh.cn.nikkei.com/china/cfinancial/16991-20151120.html

  本文作者為日經QUICK新聞 編輯委員

永井洋一

 

流出中國的資金去了哪兒?

=======================

    從中國流向海外的民間資金正在增多。

 

一年的流出額高達2200億美元,

相當於中國外匯儲備減少額的5成左右。

 

在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背後發生了什麼?

 

有觀點認為從中國流出的資金

進入歐美的股市、房地産和美術品等領域,

今後可能在已開發國家引發泡沫。

      20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畫家阿梅迪奧·莫迪利阿尼的作品

11月9日在紐約的拍賣行

佳士得(CHRISTIE’S)拍出1億7040萬美元的價格。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稱,

拍得這件作品的是一位中國富豪。

      此外還有消息稱,購買美國住宅的外國人數方面,

最近中國超過加拿大躍居首位。

 

在全球的資産市場上,中國資金的存在感不斷增強,

讓人聯想到19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資金,

當時日本資金借助日元升值,

相繼買下紐約摩天大樓和畫壇巨匠的作品。

大部分流入歐美
      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6月底達到峰值的3萬9900億美元,

2015年9月底減少了4800億美元,減至3萬5100億美元。

      伴隨著民間資金流向國外,

中國當局實施了旨在穩定本國貨幣的

賣出外匯、買入本國貨幣的匯率介入舉措,

導致外匯儲備的減少。

 

換言之,

外匯儲備的減少意味著海外資産的保有者從國家變為個人。

      在中國,跨國境的股票和債券交易受到限制,

表面上這些民間資金流向海外的規模難以掌握。

 

受到關注的是國際收支統計項目之一的「誤差與遺漏」項目。

 

指的是從經常收支或資本收支流出的與海外的資金往來。

      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

中國的「誤差與遺漏」自2009年轉為凈流出414億美元之後,

凈流出額除2011年之外持續增加。

      從2014年6月之後的數據來看,

截至2015年6月底的1年裏累計凈流出2200億美元。

 

這相當於2014年7月~2015年9月間外匯儲備減少額的46%。

      這20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究竟流向哪了呢?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田坂圭子錶示,

考慮到從中國流出的資金會在他國被記錄為

「誤差與遺漏」(凈流入額)部分,

因此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進行了確認,

結果發現「去除不計算在內的‘避稅天堂’外,

流入美國和歐元區的可能性較高」。

流向日本股市和房地産?
       如果是國家外匯儲備的話,

主要會被用來購買國債,但作為民間資金,

則很容易流入股市和房地産市場等價格波動風險較高的産品。

 

中國的「誤差與遺漏」在 2014年累計凈流出1401億美元,

而2015年1~6月期的凈流出額增至上年同期9倍的901億美元,

大幅超過2014年。

 

加上中國經濟減速

田坂表示「從中國流向海外風險資産的資金轉移趨勢今後將持續」。

       中國資金似乎也流入了日本。

日本的對外、對內證券投資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對日本國內短期債券的投資額9月為買超7210億日元,

連續9個月凈買入,

從 2015年初以來的累計凈買額累計達4萬3600億日元,

是2013年峰值(1萬9600億日元)的2倍以上。

 

這些資金可能成為流向日本股市和房地産的待機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