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熱鬧、兩會的荒唐與中共的危殆

張倫 法國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

柴靜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發佈48小時後,

該視頻的總播放次數已超2億

 

點評中國:

柴靜的熱鬧、兩會的荒唐與中共的危殆

================================

 

兩會召開,

這中國特有的政治例會,與往年相比,

沒任何特別引人之處,但召開前後的幾個事件,

倒給今年的兩會塗上些特殊的色彩,

顯出龐然大物的中國的種種吊詭,暗示著其未來的某些走向。

 

柴靜不「靜」

會議召開前幾天,

柴靜這位以「靜」為名的原央視記者,

用她花了一年時間自費製作的有關環保的小片,

鬧出個世界範圍也少見的大熱鬧:

兩三天內,幾億人熱議,批評,讚揚,辱罵,

各成陣壘;爾後,官方一道令下,片子被禁,一切又歸沉靜。

 

還沒等認為此片是幫助維穩的一方的網民

就有關此片出台的背景、動機做進一步的調查和論證,

官方已經用其行動來給柴靜「平反」:

柴靜的片子對穩定、對黨國不利。

 

正如筆者在另一篇分析柴片的文章中提及,

此片造成的現象的意涵之深刻,不體現在那些讚揚上,

——這在許多國家都很正常,

而恰恰是表現在其引發的種種批評上。

 

一些對柴靜的批評來自這些批評者

對國家現政權採取的一種整體—極權主義的視角,

而忽略了權力集團和機制內部的不同派系、部門

以及許多具體官員對這樣一個片子上所可能具有的不同態度。

這是該片能出台且得到某種支持,最終又被禁止的複雜的原因。

在當下,引發如此大規模的公眾議論絕對是政治性的,

已經超出治污的「正能量」文宣能允許的尺度;

更麻煩的是,片子在官方某些人看來,

會構成對「中國模式」成就的一個間接的批貶

且易引發社會抗議。

 

禁就成為必然。

中國的霧霾問題非常嚴重。

 

在筆者看來,

「穹頂」一片具有較強的中產階級文化特色,

它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講,

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

形成的中產階級參與意識的一個宣言式的展現。

 

而那些批評甚至是圍剿之所以如此強烈,

反映出中國社會的分化,共識的喪失,

價值的破碎。

 

穹頂之下,同呼吸卻並不常共命運,

在這個「同呼吸,共(霧霾)命運」問題上意見相左就成必然。

從國家主義的角度看,

有的人士會討厭柴片宣傳公民社會、市場、新聞監督、法治等價值;

出自極端民族主義的立場,有人反感、憤怒柴片將西方視為治污的範式和參照;

浸於民粹主義的情緒,

一些人在柴本人身上宣洩對這時代一切成功人士的憎恨;

在受打壓的某些民主派人士看來,

柴沒有對污染的制度原因做更直接的揭露,

對權力曖昧,且因受到某些官方媒體的支持而在道義上可疑;

對利益集團,柴片傷及其利益,自然該遭到各種絞殺……

官方可以再一次得意其力量:

靠一道命令遏制住一個涉及民族命運和各方利益的廣泛的討論,

但顯然,所有柴片本身以及圍繞柴片所展示的各種問題

卻絕無法通過一道禁令而消失,

它們繼續在那裏發酵、演變,無聲地形塑著國家的未來,

也決定著這靠禁令來限制討論的權力的可能的命運。

 

兩會的荒唐

其實,

如要更好地應對這種社會分化的狀況,

除應給各種不同意見以表達的空間和渠道外,

最重要的恰恰是亟需設立社會利益的表達和代表機制,

讓其成為真正的不同社會利益的代表,

通過協商、辯難、民主程序就些重大課題達成某種國家共識,

促成有民意基礎的國家政策的形成並監督相關國家機構加以落實。

 

兩會這種機制,原則上應起到這種作用。

 

而遺憾的是,

本應是國家最重要、最嚴肅的會議卻因體制的原因

成為某種荒唐、可笑、滑稽的集體表演。

代表怎樣當上的代表,如何代表,

不去代表或不敢代表,……都是一筆責任不清的糊塗賬。

 

有些代表裝摸做樣,小心翼翼地在黨的精神劃定的限制下

提些無傷大雅、模林兩可的提議,雖不能說對社會無益,

卻很難說有助於什麼根本問題的解決。

因賞賜而得的榮譽頭銜,

代表們既不必對選民負責也可以不對國家負責。

 

更有甚者,

一些達官顯貴把兩會變成個人不知羞慚的表演、撈取合法資源的舞台,

變成為個人或集團謀取聲名利益,進行公關辯護的手段。

 

這種趨向近些年尤其明顯。

領導們的國事報告永遠是高票通過,其施政無人問責。

 

人們對兩會冷漠,因知道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指望;

人們又被迫關心,

蓋因這又是人們借此猜測、捕捉中國政策和人士變動的僅有的窗口。

 

從官方媒體(「2015年兩會女神精選:

李小琳幹練周濤宋祖英大氣」見「中國網」……)到大眾網絡

(「他們能證明:這是有史以來最嚴肅的一屆大會」,

微信、網絡上廣泛流傳的一組諷刺照片,……),

兩會越來越成為某種好萊塢式趣聞、飯後茶餘大眾笑料的來源。

 

年年會議期間,

一些不學無術、邏輯不清、欠缺常識、被利益官位衝昏了頭腦的委員代表

和官員們發出的各種「雷人雷語」,

完全脫離民眾的感受,其荒誕、愚蠻、傲慢,超出想像,令人瞠目。

 

在許多國家,議會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審核國家預算,

把住納稅人所付出的稅款的流向。

 

本屆會議傳出的一個新聞就是某代表透露國家預算1500頁,

進場才拿到,15分鐘後表決!

 

再沒有什麼比這個細節更讓人明瞭花瓶兩會的無聊和荒謬。

 

這一切導致兩會不僅沒有很好地起到溝通國家與社會的作用,

政權的合法性赤字伴著各種危機而日積月累。

 

中共的存亡

兩會期間,

一篇3月6日刊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

有關中共政權已開始其潰亡進程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

 

這篇文章雖不如柴靜片子傳播那樣廣泛,

但在中國精英層引起的反應及後續影響卻不容忽視。

其實,這篇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撰寫的文章所引用的依據,多是被人們所熟知的。

 

但由這樣一位中國官方眼裏對華的「溫和派」,

長期遊走中美之間中方的座上賓來說出這番話,

對某些人造成的震動可想而知。

 

如果說圍繞柴靜片子出現的種種顯示著發展的危機,

社會的分化、不滿和躁動,

那麼沈大偉的文章則顯示外界對中國看法也在發生著某種重大變化。

中共股的預期價值看貶。

從此,不管官方如何以強制的手段消除柴片和沈文在國內網絡上的流傳,

但它們提出的問題相信已深深地嵌入人們的腦海。

 

有關中國未來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中共的存亡」已經破題,

且將會隨著各種有關危機、反腐、改革的進退等問題

的討論而不斷地被人們記起,

成為一種思考的變量和設想中可能的劇情。

 

反腐與國家改造

柴片、兩會、沈文,

三者看上去內容似沒什麼特別的連帶,

事實上卻是有其內在的因果。

 

某種意義上講,恰是兩會的荒唐以及人們對其的冷漠,

造成柴片的熱鬧,沈文論證的基礎。

 

國家政治改造上的闕如,顯然,是這些問題的症結。

 

沈大偉在文中認為,

作為中共的掌門習近平在許多方面的施政舉措事實上已經失敗。

 

不過,我們這裏還是想提及的是:

習的反腐還是贏得了相當的民心尤其是中下層的某些支持,

也成為其鞏固權力的最重要的利器。

 

但這種反腐的效應在快速遞減;

指向也主要是針對過去,做的是打掃除的活計;

贏得的讚賞從社會心理角度看帶有某種解氣宣洩的成分。

 

而在如何面對未來上,贏得讚賞的舉措乏善可陳;

依法治國、經濟領域的改革等方面

「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停滯甚至有倒退的跡象。

——且不講幾年來濫抓維權人士,就是此次兩會期間,

竟也還抓了三八婦女節抗議對女性騷擾的幾位女權主義者!

 

毫無疑問,

只有在平反過去國家造成的重大冤假錯案、恢復社會正義上有所作為,

在面對國家未來的政策和制度改造上有新的重大進展,

——不是那種誰也做不明白的「中國夢」,

現政權的合法性危機和社會矛盾才能有望緩解。

 

而恰在這方面,人們卻看不到什麼令人鼓舞的跡象。

 

相反,

一種文革式的氛圍卻在蔓延,

在令人窒息的空氣霧霾外,

又給人加上一層沉重的心理、精神上的霧霾。

 

中國人在各種霧霾中困惑、焦慮地眺望著未來。

 

更大的災難終將到來!

 

還是,可以消弭和避免?

 

也許,中共的命運、霧霾及其它重大問題能否很好地解決,

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兩會的種種荒唐能否消除。

 

2015年的春天,柴靜的片子、乏味的兩會、沈大偉的文章,

都在引發著人們的思考。

===================================================

《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

2015年03月02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302/c02documentary/print/zh-hant/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記者。

儲百亮

 

《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

=======================

[視頻:柴靜表示,由於擔心污染對女兒健康的威脅,

她製作了紀錄片《穹頂之下》。

點擊此處,在YouTube上觀看視頻。]

 

上周末,數千萬中國民眾觀看了一則104分鐘長的視頻。

 

他們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同時也充滿了憤怒。

 

在視頻一開始,

一名身穿白衫仔褲的瘦弱女子走上了籠罩着微弱藍光的舞台,

這個名叫柴靜的女士向表情嚴肅的觀眾展示了一張棕紅色的曲線圖,

上面幾乎都是波峰,偶爾出現波谷。

 

「這是2013年1月份北京的PM2.5曲線,」

曾在中國的電視台擔任記者的柴靜說。

 

PM2.5是一個被廣泛用來衡量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標。

 

她接著說,當時,對於這場覆蓋了中國很多地區並影響到6億人的霧霾,

自己渾然不覺。

 

與此同時,她在多座城市出差,

而這些地方的空氣中都瀰漫著嗆人的煙塵。

 

柴靜停頓了一下說,「回到北京之後,我知道我懷孕了。」

 

自從周六在網上發佈之後,

柴靜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爆了公眾和大眾傳媒格外熱烈的討論。

 

在視頻中,她回憶了自己的發現之旅,

包括尋找中國糟糕空氣的來源,

探究政府的反覆承諾為何對凈化大氣沒起到什麼作用,

同時照顧着一出生就長了腫瘤的女兒。

 

許多評論來自中國的家長,

他們頗為認同柴靜對於污染正在危害孩子健康的擔憂。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

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別的期望了,健康就好,」

柴靜在片中提到尚未出世的女兒時說。

 

「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她接著說。

 

「以前我從沒對污染感到過害怕,去哪兒我都沒戴過口罩。

 

現在有個生命抱在你懷裡,

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來負責,你才會感到害怕。」

 

在中國的知名視頻分享網站優酷上,

截至周日下午,《穹頂之下》已經播放了逾1400萬次。

 

新聞網站澎湃估計,截至周六晚上,

這部紀錄片在各個網站被觀看了超過3500萬次。

 

許多中國觀眾稱讚柴靜直言不諱地譴責了行業利益、

大型能源企業和官僚機構設置的重重阻礙。

 

柴靜稱,這些因素妨礙了對污染採取更有力的行動。

 

儘管存在對網上言論的審查,

還是有一些人批評了中國的官方媒體,

哀嘆柴靜是在從中央電視台辭職之後

才能夠對污染髮出自己的大聲疾呼。

 

「支持柴靜,或像柴靜這樣站出來說事實的人,」優酷上的一條評論寫道。

 

「在這個毫無章法亂七八糟冷漠麻木怠慢的國家,

他們像一個醒目的大標語震撼心靈。」

截至周日下午,優酷上的評論已經超過2.5萬條。

 

該紀錄片同時帶有科學講座、調查曝光和回憶錄的性質。

 

柴靜自身的故事成為了讚揚和批評的焦點。

 

去年有大量新聞報道披露,柴靜和丈夫是富人,

能夠享有在美國產子的特權,於是一些評論指責她虛偽。

 

柴靜暗示女兒的腫瘤是由霧霾造成的,

而一些報刊稱有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

不過,在網絡空間里,

大多數的回應對她主動出資拍攝紀錄片並在網上發佈的舉動表示歡迎。

 

實際上,還有一些人好奇的是,柴靜如何能夠完成這部紀錄片而沒有承擔不良後果。

 

《穹頂之下》批評政府無力在減少污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

政府對新聞媒體及網絡的限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格。

 

而柴靜指出,在過去幾年裡,

政府曾公開強調,這種污染只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霧。

 

至少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封禁這部紀錄片,

一些官員也可能願意看到這樣一個可以為削減污染爭取更多支持的機會。

 

執政黨共產黨的主要報紙《人民日報》的網站

是首批發佈《穹頂之下》的媒體之一。

 

剛被任命為環保部長的陳吉寧對這部紀錄片表示稱讚。

 

他告訴新浪網,自己看了片子,並給柴靜發了短訊。

 

「柴靜的紀錄片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陳吉寧說。

 

「值得敬佩。」

 

39歲的柴靜出生於山西省,那裡是產煤大省之一,

受到有毒污染的嚴重困擾。

 

她告訴人民網,曾對把女兒作為紀錄片的基本動機感到擔心,但她決定放下顧慮。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她告訴該網站。

「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