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劫持百度廣告流量攻擊GitHub

 

2015年03月31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331/c31hack/zh-hant/

 

PAUL MOZUR

專家稱,來往總部位於北京的互聯網公司的百度的信號,似乎被改變了方向。

David Gray/Reuters

專家稱,

來往總部位於北京的互聯網公司的百度的信號,

似乎被改變了方向。

 

中國劫持百度廣告流量攻擊GitHub

=============================

香港——長期以來,

中國政府一直在使用一套複雜的互聯網過濾器作屏障,

阻止民眾訪問政府認為含有危險信息的外國網站。

 

這套過濾體系被稱為「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

 

但最近,試圖幫助中國互聯網用戶規避這種審查的網站,

遭受了一系列攻擊。

 

在這些攻擊中,「防火長城」似乎被用作了武器,

將流經它的海量網絡流量中的一部分,

指向一些網站,使目標網站過載。

 

中國政府的這種做法,

既利用也損害了本國的互聯網公司百度,

它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

 

那些攻擊手段似乎劫持了本應流向百度的廣告和分析流量,

然後再將那些流量轉移到較小的網站上。

 

這種攻擊方式被稱為

分佈式阻斷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簡稱DDoS)攻擊,

巨大的數據流可以起到讓那些網站癱瘓的效果。

 

北京一方面希望控制網絡信息流動,

另一方面又希望鼓勵本土科技產業的增長。

 

當下攻擊性極強的新策略,

生動地顯示出北京正在這兩種慾望之間,艱難地尋求平衡。

 

最近這一輪攻擊的主要目標是GitHub。

 

它是一個頗受歡迎的網站,

充當著程序員的代碼庫。

 

該網站對中國的科技企業來說必不可少,

但同時也託管着多個頁面,

讓用戶可以訪問在中國被屏蔽的網站。

 

由於GitHub是完全加密的,

中國國內的網絡過濾系統無法辨別哪些頁面含有對程序員有用的代碼,

哪些頁面含有規避審查的代碼。

 

2013年,政府全面屏蔽GitHub時,

在中國眾多的電腦工程師中引發了強烈抗議,

 

於是該網站隨後被解封。

 

新一輪攻擊更多地採取了圍堵的方式,

用網絡流量衝擊該網站

——這種衝擊難以抵擋,並且會產生極大損害

——希望能迫使它撤下兩個頁面。

 

其中一個頁面上有來自GreatFire.org的代碼。

 

GreatFire.org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

運營着谷歌(Google)、BBC和《紐約時報》等被屏蔽網站的鏡像。

 

另一個頁面上有指向紐約時報中文網的鏡像網站的鏈接。

 

時報拒絕就攻擊發表評論。

 

「這對表達自由來說是一個大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徐洛文(Lokman Tsui)說。

 

他接着表示,這些攻擊可能會使GitHub等網站斷定

託管被中國政府認為有問題的內容太麻煩了。

 

「這是向GitHub的維護人員發出的一個信號:

你們要剔除GreatFire和《紐約時報》的內容,

不然我們就一直這麼做,」

 

安全公司F-Secure的首席研究官米科·希波寧(Mikko Hypponen)說。

 

新一輪攻擊發生時,中國政府加強了國內的審查,

而且就全球互聯網的管理方式,也更加直言不諱地發表了意見。

 

中國互聯網事務的主管官員魯煒近來頻繁公開露面,

他在多個場合要求尊重中國的互聯網主權,

意思是中國應該有權在境內按照自己的意願管理互聯網。

 

但GreatFire.org在GitHub上的資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例外。

 

GitHub的總部位於舊金山,

該網站提供了可以在中國解封網站的代碼,

這被認為是在外國違反中國法律的行為。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安德魯·劉易斯(James Andrew Lewis)表示,

攻擊行動是為了針對互聯網不受領土限制的特點。

 

「中國試圖重新定義互聯網的規則,

他們一邊摸索,一邊採取行動,」他說。

 

「這次舉動是另一套行動方式中的一種,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國會對互聯網的運行發表更多意見。」

 

他還表示,美國過去曾對伊朗發動的DDoS攻擊做出強烈回應。

這次,如果中國繼續開展此類攻擊,

奧巴馬政府可以施加更大壓力,對中國採取更加嚴厲的懲罰。

 

一些安全專家表示,儘管最新一輪攻擊行動的手法廣為人知,

但是此次攻擊的新特徵對努力保持網站運行的維護人員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尤其是這些網絡流量來自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真實用戶,

而不是被感染的電腦集中組成的網絡,

所以很難甄別真流量和假流量。

 

專家表示,他們無法確定攻擊行動的幕後主使。

但境外用戶訪問中國境內的網站時,

發向或來自百度廣告及分析工具的數據,

就會被重定向到攻擊的目標網站。

 

由於這些數據似乎是在中國與世界相連接的網關被重定向的,

所以分析人士懷疑,這是中國政府和「防火長城」所為。

 

一名分析人士在Insight Labs經營的一個安全網站上發帖稱

「在中國內部網絡與互聯網的交界處,

某台設備劫持了」通往中國的連接。

 

「換句話說,」這篇帖子接着寫道,

「就連中國境外的人,都被當做武器,

去攻擊中國政府不喜歡的事情了,比如言論自由。」

 

希波寧表示,這種時斷時續的攻擊流量,

與「防火長城」的過濾方式類似,

實施攻擊的能力和動機,也把懷疑的焦點指向北京。

 

GitHub在周五發表聲明稱,

此次攻擊行動是針對該網站的同類攻擊中規模最大的,

而且使用了「一些複雜的新手法,

利用毫不知情的無關人群的網頁瀏覽器,

產生極高流量,來衝擊GitHub.com網站」。

 

「根據我們收到的報告,」該公司表示,

「我們認為此次攻擊的目的是說服我們移除特定類別的內容。」

 

截至周一,GitHub表示,服務運轉正常,但攻擊流量仍在繼續。

 

攻擊活動致使百度陷入艱難的境地。

 

徐洛文稱,這是在中國營商的代價,並表示百度「被人利用」。

 

他還指出,此次攻擊切斷了百度的廣告流量,

直接影響了該公司的利潤。

 

百度發言人郭怡廣(Kaiser Kuo)表示,

該公司沒有發現安全漏洞,

並且正在與其他機構合作,對攻擊活動開展調查。

==================================================

柴靜的熱鬧、兩會的荒唐與中共的危殆

張倫 法國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

柴靜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發佈48小時後,

該視頻的總播放次數已超2億

 

點評中國:

柴靜的熱鬧、兩會的荒唐與中共的危殆

================================

 

兩會召開,

這中國特有的政治例會,與往年相比,

沒任何特別引人之處,但召開前後的幾個事件,

倒給今年的兩會塗上些特殊的色彩,

顯出龐然大物的中國的種種吊詭,暗示著其未來的某些走向。

 

柴靜不「靜」

會議召開前幾天,

柴靜這位以「靜」為名的原央視記者,

用她花了一年時間自費製作的有關環保的小片,

鬧出個世界範圍也少見的大熱鬧:

兩三天內,幾億人熱議,批評,讚揚,辱罵,

各成陣壘;爾後,官方一道令下,片子被禁,一切又歸沉靜。

 

還沒等認為此片是幫助維穩的一方的網民

就有關此片出台的背景、動機做進一步的調查和論證,

官方已經用其行動來給柴靜「平反」:

柴靜的片子對穩定、對黨國不利。

 

正如筆者在另一篇分析柴片的文章中提及,

此片造成的現象的意涵之深刻,不體現在那些讚揚上,

——這在許多國家都很正常,

而恰恰是表現在其引發的種種批評上。

 

一些對柴靜的批評來自這些批評者

對國家現政權採取的一種整體—極權主義的視角,

而忽略了權力集團和機制內部的不同派系、部門

以及許多具體官員對這樣一個片子上所可能具有的不同態度。

這是該片能出台且得到某種支持,最終又被禁止的複雜的原因。

在當下,引發如此大規模的公眾議論絕對是政治性的,

已經超出治污的「正能量」文宣能允許的尺度;

更麻煩的是,片子在官方某些人看來,

會構成對「中國模式」成就的一個間接的批貶

且易引發社會抗議。

 

禁就成為必然。

中國的霧霾問題非常嚴重。

 

在筆者看來,

「穹頂」一片具有較強的中產階級文化特色,

它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講,

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

形成的中產階級參與意識的一個宣言式的展現。

 

而那些批評甚至是圍剿之所以如此強烈,

反映出中國社會的分化,共識的喪失,

價值的破碎。

 

穹頂之下,同呼吸卻並不常共命運,

在這個「同呼吸,共(霧霾)命運」問題上意見相左就成必然。

從國家主義的角度看,

有的人士會討厭柴片宣傳公民社會、市場、新聞監督、法治等價值;

出自極端民族主義的立場,有人反感、憤怒柴片將西方視為治污的範式和參照;

浸於民粹主義的情緒,

一些人在柴本人身上宣洩對這時代一切成功人士的憎恨;

在受打壓的某些民主派人士看來,

柴沒有對污染的制度原因做更直接的揭露,

對權力曖昧,且因受到某些官方媒體的支持而在道義上可疑;

對利益集團,柴片傷及其利益,自然該遭到各種絞殺……

官方可以再一次得意其力量:

靠一道命令遏制住一個涉及民族命運和各方利益的廣泛的討論,

但顯然,所有柴片本身以及圍繞柴片所展示的各種問題

卻絕無法通過一道禁令而消失,

它們繼續在那裏發酵、演變,無聲地形塑著國家的未來,

也決定著這靠禁令來限制討論的權力的可能的命運。

 

兩會的荒唐

其實,

如要更好地應對這種社會分化的狀況,

除應給各種不同意見以表達的空間和渠道外,

最重要的恰恰是亟需設立社會利益的表達和代表機制,

讓其成為真正的不同社會利益的代表,

通過協商、辯難、民主程序就些重大課題達成某種國家共識,

促成有民意基礎的國家政策的形成並監督相關國家機構加以落實。

 

兩會這種機制,原則上應起到這種作用。

 

而遺憾的是,

本應是國家最重要、最嚴肅的會議卻因體制的原因

成為某種荒唐、可笑、滑稽的集體表演。

代表怎樣當上的代表,如何代表,

不去代表或不敢代表,……都是一筆責任不清的糊塗賬。

 

有些代表裝摸做樣,小心翼翼地在黨的精神劃定的限制下

提些無傷大雅、模林兩可的提議,雖不能說對社會無益,

卻很難說有助於什麼根本問題的解決。

因賞賜而得的榮譽頭銜,

代表們既不必對選民負責也可以不對國家負責。

 

更有甚者,

一些達官顯貴把兩會變成個人不知羞慚的表演、撈取合法資源的舞台,

變成為個人或集團謀取聲名利益,進行公關辯護的手段。

 

這種趨向近些年尤其明顯。

領導們的國事報告永遠是高票通過,其施政無人問責。

 

人們對兩會冷漠,因知道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指望;

人們又被迫關心,

蓋因這又是人們借此猜測、捕捉中國政策和人士變動的僅有的窗口。

 

從官方媒體(「2015年兩會女神精選:

李小琳幹練周濤宋祖英大氣」見「中國網」……)到大眾網絡

(「他們能證明:這是有史以來最嚴肅的一屆大會」,

微信、網絡上廣泛流傳的一組諷刺照片,……),

兩會越來越成為某種好萊塢式趣聞、飯後茶餘大眾笑料的來源。

 

年年會議期間,

一些不學無術、邏輯不清、欠缺常識、被利益官位衝昏了頭腦的委員代表

和官員們發出的各種「雷人雷語」,

完全脫離民眾的感受,其荒誕、愚蠻、傲慢,超出想像,令人瞠目。

 

在許多國家,議會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審核國家預算,

把住納稅人所付出的稅款的流向。

 

本屆會議傳出的一個新聞就是某代表透露國家預算1500頁,

進場才拿到,15分鐘後表決!

 

再沒有什麼比這個細節更讓人明瞭花瓶兩會的無聊和荒謬。

 

這一切導致兩會不僅沒有很好地起到溝通國家與社會的作用,

政權的合法性赤字伴著各種危機而日積月累。

 

中共的存亡

兩會期間,

一篇3月6日刊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

有關中共政權已開始其潰亡進程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

 

這篇文章雖不如柴靜片子傳播那樣廣泛,

但在中國精英層引起的反應及後續影響卻不容忽視。

其實,這篇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撰寫的文章所引用的依據,多是被人們所熟知的。

 

但由這樣一位中國官方眼裏對華的「溫和派」,

長期遊走中美之間中方的座上賓來說出這番話,

對某些人造成的震動可想而知。

 

如果說圍繞柴靜片子出現的種種顯示著發展的危機,

社會的分化、不滿和躁動,

那麼沈大偉的文章則顯示外界對中國看法也在發生著某種重大變化。

中共股的預期價值看貶。

從此,不管官方如何以強制的手段消除柴片和沈文在國內網絡上的流傳,

但它們提出的問題相信已深深地嵌入人們的腦海。

 

有關中國未來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中共的存亡」已經破題,

且將會隨著各種有關危機、反腐、改革的進退等問題

的討論而不斷地被人們記起,

成為一種思考的變量和設想中可能的劇情。

 

反腐與國家改造

柴片、兩會、沈文,

三者看上去內容似沒什麼特別的連帶,

事實上卻是有其內在的因果。

 

某種意義上講,恰是兩會的荒唐以及人們對其的冷漠,

造成柴片的熱鬧,沈文論證的基礎。

 

國家政治改造上的闕如,顯然,是這些問題的症結。

 

沈大偉在文中認為,

作為中共的掌門習近平在許多方面的施政舉措事實上已經失敗。

 

不過,我們這裏還是想提及的是:

習的反腐還是贏得了相當的民心尤其是中下層的某些支持,

也成為其鞏固權力的最重要的利器。

 

但這種反腐的效應在快速遞減;

指向也主要是針對過去,做的是打掃除的活計;

贏得的讚賞從社會心理角度看帶有某種解氣宣洩的成分。

 

而在如何面對未來上,贏得讚賞的舉措乏善可陳;

依法治國、經濟領域的改革等方面

「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停滯甚至有倒退的跡象。

——且不講幾年來濫抓維權人士,就是此次兩會期間,

竟也還抓了三八婦女節抗議對女性騷擾的幾位女權主義者!

 

毫無疑問,

只有在平反過去國家造成的重大冤假錯案、恢復社會正義上有所作為,

在面對國家未來的政策和制度改造上有新的重大進展,

——不是那種誰也做不明白的「中國夢」,

現政權的合法性危機和社會矛盾才能有望緩解。

 

而恰在這方面,人們卻看不到什麼令人鼓舞的跡象。

 

相反,

一種文革式的氛圍卻在蔓延,

在令人窒息的空氣霧霾外,

又給人加上一層沉重的心理、精神上的霧霾。

 

中國人在各種霧霾中困惑、焦慮地眺望著未來。

 

更大的災難終將到來!

 

還是,可以消弭和避免?

 

也許,中共的命運、霧霾及其它重大問題能否很好地解決,

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兩會的種種荒唐能否消除。

 

2015年的春天,柴靜的片子、乏味的兩會、沈大偉的文章,

都在引發著人們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