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學裏的「中國會」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5/03/150330_letter_from_columbiauni

自由撰稿人章文雄

哥倫比亞大學

 

紐約來信:

海外大學裏的「中國會」

===================

3月25日,

哥倫比亞大學在給Forbes的電子郵件中公開了

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簡稱哥大學聯)被解散的理由。

 

校方表示,

在多次因社團經濟、管理問題警告哥大學聯無果的情況下,

才做出了解散決定。

 

至此,彌漫一周的「哥大打壓中國學生」傳言才有所散去。

 

其實校方的這個決定已是姍姍來遲。

 

早在兩個月前,

哥大學聯早已被學校禁止了一切活動權利,

甚至包括對外發送郵件、更新論壇和網站。

 

學聯最引以為傲的「哥大春晚」也第一次缺席紐約中國學生的春節。

 

三月中旬, 哥大學聯首先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了社團被校方解散的消息,

但並未給出具體原因。

 

在Forbes報道發佈前後,自稱哥大工科學生的「茶葉蛋」、「水煮蛋」

以及哥大學聯的現任臨時主席王若愚

前後在眾多北美中文微信平台、論壇發佈文章和聲明,

指責學校對於中國學生的不公,

但沒有正面對學聯資金籌募管理方面的問題作出回應。

 

王若愚在給「凡聞華聚精英」微信平台的聲明中,

僅僅承認「學聯犯過錯」,卻又寫道:

希望盡快重建學聯並督促學校正視日益龐大的中國學生群體的需求,

不再把中國學生當做trouble maker…我們急需大家的聲援。」

 

一時間,一些帶有民族色彩的聲援也湧現了出來。

 

可是,為哥大學聯製造「麻煩」的恰恰是它自己的管理層。

據學聯成員透露,

上一任學聯副主席曾經給校方遞交過關於學聯違規行為的舉報信,

揭露了學聯在校外設立賬戶,不經學校審批接受贊助。

 

而這樣「自殺」式的行為起因並不是出於道義,

而是該副主席在得到「安排」後,

參加主席競選,卻意外失利。

 

學聯被舉報後,又有了上一任主席與一名副主席關係不和的傳聞。

 

隨後,上一任主席突然離職。

前任副主席林雪嬌和學聯成員王若愚成為了學聯的臨時主席。

 

一位曾參加學聯的哥大工程學院學生說:

「我們之前都叫那位舉報的副主席男神。

表面上看上去他和主席也沒什麼矛盾。

不過學聯最高層的事情,一般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哥大學聯並不是第一個因為競選問題而土崩瓦解的海外中國學生社團。

 

2011年底,英國劍橋大學學聯就因為前任主席常非凡

未經選舉擅自宣告連任主席引起的內部紛爭,

而被學校註銷。

 

常非凡曾指責反對方非法組織選舉,意圖分裂學聯,

「中國人民追求和平和友誼,大家還都是學生,更不應該搞政治鬥爭。」

 

她在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

談論到學聯民主和學校要求的競選,

說「在東西方文化碰撞時,

有些思想意識形態也可能是強壓制的,

其手段可能更是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包庇醜陋的。」

字裏行間所謂的與「西方」對抗和王若愚的聲明有著幾分相似。

 

競選失敗後的第二個月,

常非凡向 「貴州山區希望工程基金」捐贈了人民幣100萬元。

2013年6月,常非凡被任命為貴州省凱裏市副市長。

 

學聯高層成員的身份究竟有著什麼魔力?

 

在哥大,有學生偶爾開玩笑說讀博士是為了在學聯累積資歷,

然後混個高位置,回國工作不愁。

目前尚未有人統計過歷屆哥大學聯高層的去向,

所以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一位曾參與舉辦哥大展望論壇的學聯成員說,

當別的社團都在為幾百美金的活動資金髮愁時,

「學聯高層眼睛也不眨地花了幾萬美金把論壇網站外包出去給別的公司做。

其他社團做網站大多都只能自己找學生幫忙。」

 

就如「茶葉蛋」在他的文章裏提到的,

哥大學聯可能早已漸漸成為了一個幾近獨立於學校的存在。

 

它很大程度上體現了

國內一些單位裏論年資的升職模式、不透明的管理運作和官僚、

派系化的作風特點。

 

而這些,和大多數美國學生社團提倡的信息公開、

遵守學校管理規定有著比較大的差異。

 

哥大的聖歌合唱團每個學期都會向每個成員公布社團的財務狀況。

 

而哥大學聯大多普通成員從不知道學聯到底有多少資金,

來源為何。

 

而學校要求的公平選舉是不是真的落到實處,

都因為內部的爭斗而被打上了問號。

 

而大多哥大學聯的普通成員並未積極參加過主席選舉。

 

也許,這一直是一小部分中國學生的遊戲,

一次對未來回國生活的演練。

 

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微信平台報道裏說,

大部分的受採訪者覺得「最可惜是失去了CUCSSA(哥大學聯)論壇

這個用來找租房和買賣二手家具的渠道。」

 

這和哥大學聯對自己是「服務機構」的宣傳很是貼合。

 

走進紐約城裏的中國城,

你會覺得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國內。

 

我們的文化生命力如此頑強,畫地為家

 

上一個街區是行人膚色各異的紐約時裝SOHO區,

下一街區你已經到了充滿中國面孔的中國城夜市。

一邊是各國語言的時裝品牌標誌,

一邊是中國各省同鄉會的燈箱。

 

一切是如此的涇渭分明。

 

中國學聯,

就好比是海外大學裏的那個中國會。

================================================

 

 

==============================================

KANO熱潮 甲子園歷史館台灣遊客驟增

March 30, 2015

http://asahichinese.com/article/news/AJ201503300068

文:阿久澤悅子

 

KANO熱潮 甲子園歷史館台灣遊客驟增

================================

 

  春季甲子園(全國高中棒球選拔大會),

如今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激烈賽事。

 

而位在兵庫縣西宮市的阪神甲子園球場

外野區下方的甲子園歷史館,

前來造訪的台灣遊客驟增。

 

  主要是受到去年在台灣熱映、

今年在日本公開上映的電影《KANO》之影響。

 

  電影《KANO》以1931年的夏季甲子園為故事舞台,

並改編自台灣的嘉義農林學校,

挑戰全國中等學校優勝棒球大會(現為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大會),

首次出賽便拿下亞軍的真實故事。

 

  26日造訪甲子園歷史館的台灣旅行團一行24人,

一邊看著高中棒球的「深紅色優勝旗」,

一邊聽著導遊解說著:

「如果嘉農在冠軍賽贏了,這面旗幟就會來到台灣。」

隨後,一行人也不斷地拍照留念。

 

  54歲的徐明芳在學生時代曾打過棒球,

在參觀完甲子園歷史館後,便到外野區觀看比賽,

他說道:

「在死之前想親臨現場看一次高中棒球比賽,

藉著《KANO》熱潮,終於圓夢了!」

 

  歷史館中,除了陳列著嘉農對上神奈川商工一戰,

所實際使用的比賽用球外,

另外還陳列著印有校名的棒球等。

 

在冠軍賽中,即使因手指受傷流血,

仍舊持續投球的吳明捷投手銅像「如鷹展翅」,也相當受到歡迎。

 

  此外,甲子園歷史館也十分用心,

從上午8點半起開放早上的旅行團入內參觀,

還在部分展示品旁加上台灣使用的繁體字說明。

 

  隨著《KANO》於去年2月在台灣上映,

甲子園亦成為一大熱門景點。

 

5天4夜的關西旅遊行程中,

甲子園歷史館甚至與環球影城一同被列入行程當中。

 

  2013年度的甲子園歷史館入館人數約為8萬5千人,

不過今年度可望達到11萬人。

 

參觀人數大幅成長的關鍵在於,

約有1萬人(團體3千人、個人7千人)為台灣的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