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會長陳雲林抵台進行六次陳江會

 

海協會長陳雲林

抵台進行六次陳江會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12/101220_china_taiwan_talks.shtml

林楠森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抵台進行為期三天的六次陳江會,

這次的會談確定將簽署兩岸醫藥合作協議,

同時可能就其它經貿議題進行協商。

江丙坤(左)和陳雲林(20/12/2010)

這是江丙坤和陳雲林的第六次會談

預計簽署的醫藥合作協議

包「傳染病預防」,

「醫藥品安全管理及研發」,

「中藥材安全管理及中醫藥研究」

以及「緊急救治」的四方面。

而台商一直希望能完成的投資保障協議則預計未能簽署,

包括陳雲林與江丙坤在其歡迎典禮上都表示,

希望此一協議能早日完成。

目前傳出陳江兩人可能就投保協議發表階段性共識,

也可能宣佈成立ECFA經合會。

陳雲林會談與住宿的地點在台北市中心的圓山飯店,

如同往常陳江會一樣,

在通往飯店半山腰的路上布滿了眾多警察與層層哨卡。

高規格維安

在野的民進黨並未發動大規模針對陳雲林的示威,

但仍有支持台灣獨立的「一邊一國」成員在附近抗議。

這些抗議者被警方遠遠隔離在圓山飯店外圍,

有媒體稱警方出動了逾兩千名警力,

台北市警局則稱其只動用了兩百餘名警員。

警方稱若抗議者涉及暴力將立即逮捕,

然而就現場情況來說,

警方也阻止抗議者接近

圓山飯店表達台灣獨立的訴求。

有一名抗議者突破層層封鎖,

在陳雲林步入圓山飯店時在飯店門口附近

高喊一邊一國,

但其隨即被人數眾多的警方架走。

這種對陳雲林高規格維安

已經成為在台灣舉行的陳江會常態,

也引起了側目與批評。

「只代表中共」

目前在台灣擔任客座教授的中國民運人士王丹指出,

陳雲林絕對不代表中國人民,

只代表中國共產黨,

且其在中共內的層級也不高。

在兩岸官方進行例常性陳江會之際,

王丹與同是出身學運的民進黨人士羅文嘉,

成立兩岸民主與文化交流研究室。

有關中國人權與民主等議題,

雖然民進黨一直要求作為兩岸交流的項目,

但執政的國民黨則未接受。

羅文嘉批評說,江陳會過度規格的維安,

到談的議題與談的態度,

都充份顯示台灣執政的國民黨,

在心態上只是一味接受與順從北京的當權者。

王丹就成立此一兩岸間公民社會對話平台說,

台灣若能主動積極的同中國公民社會接觸,

那樣接觸的才是真是中國的未來,

而這類的接觸越多兩岸關係才能有穩固發展的基礎。

《江陳會回顧/政治篇》由經轉政 北京鋪陳促統

 

《江陳會回顧/政治篇》

由經轉政

北京鋪陳促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9/today-fo1.htm

記者蘇永耀/特稿

馬政府上台兩年多,

已經簽署十四項兩岸協議與一共識,

數量居台灣與其他國家雙邊協議之最。

但多數民眾

不僅未能感受協議帶來的實質效應,

反倒成了中國統戰的最佳道具,

進而鋪陳由經轉政,

讓台灣加速陷入促統的危機。

檢視兩岸協議的成效,

必須摒棄官方天花亂墜式的宣傳。

一個簡單的道理,

若協議真那麼好,

哪需政府花上大把人民納稅血汗錢,

舖天蓋地擦脂抹粉?

吹噓愈大,

反是問題所在;

「魔鬼」其實就藏在這堆文宣裡。

官方天花亂墜式宣傳 禁不起考驗

馬政府最常說的,

就是這些協議都

「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倘若如此,

為何兩岸空運無法納入延遠權?

這不僅具經濟效益,

政治上也可避免兩岸航線淪為「國內化」。

航權本該不斷充實,

航班、票價雖持續在談,

卻從不見我官員促中方談判關鍵的第五航權,

這豈是「以台灣為主」?

在野也多質疑,

不同的協議間,

或協議本身等,

都有著虛實之別。

例如有助中國對台灣「以商促政」者,

為了這些財團的利益,

協議的規範便相當具體;

反倒是多數人民關切像是食品安全、

農產品檢疫等,

多半都是用「加強管理」這類空泛的字眼蒙混,

等於形同具文。

兩年前爆發的中國毒奶粉輸台事件,

便是典例。

當初為避免陳雲林來台出現變數,

臨時排入食品安全衛生的協議;

但至今兩年多,

十二家受害廠商共同索賠的七億多元,

仍求償無門,何來「對人民有利」?

更扯的是,

這十二家廠商,

有業者不堪名譽受損、難再經營,

早關門大吉。

有業者因對岸製造商如三鹿、

都慶早完成破產做出切割,

只好改向國內進口商提告,

以保債權;

砲口轉內也說明馬政府拿對岸完全沒轍

這類協議還有一特點,

就是官員都會說已與對岸「建立窗口」;

但從執行情況乏善可陳看,

應只具「櫥窗」功能。

馬政府不斷稱頌的共同打擊犯罪協議,

則反映出另一個問題:

只有對中國治安產生危害者,

才有「司法互助」的可能;

我方關切者如陳由豪等重大經濟犯,

對中國仍具「顯著經濟貢獻」,

至今還是無法遣返。

這種半套式的作為,

如何能稱為「共同」打擊犯罪。

兩岸協議另一個重大爭議,

在於馬政府迴避人民與國會的監督。

不僅已封殺民進黨所提一次

及台聯兩次的ECFA公投案,

十四項協議裡的十二項,

也都限期自動生效;

另兩項雖須立院審議,

執政黨卻挾席次優勢,

不准逐條檢視,

也非實質監督。

三次ECFA公投案 馬政府封殺

陸委會屢屢辯稱,

協議裡頭沒有「自動」二字,

但這只是玩弄文字。

從第一次江陳會限期七日內,

爾後協議改為四十日內、

六十日內、九十日內生效,

讓國會討論的時間表面上拉長,

最後仍是行政獨裁。

馬英九寄希望於中國,

短短兩年多拼湊出這些協議,

卻成了中國對台「統戰」的最佳宣傳品,

導彈不僅不用撤,還愈來愈多,

甚至反過來要求美國不得對台軍售;

ECFA的簽訂,

更把台灣牢牢地框入經濟一中。

當馬政府還要花錢作宣傳,

北京卻輕易地透過這個親中政權,

操弄更多的統戰工具。

尤其,

中國在ECFA簽署後,

開始鋪陳如「經中有政」,

及運作明年簽署文化協議等論調,

顯示馬政府擴大讓台灣依賴中國,

已使北京手握更多政經籌碼;

姿態提高,

也逐漸開展由經轉政的促統「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