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女79歲 灣生校友回家

2017-04-10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93026

蘭女79歲 灣生校友回娘家

===================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

紀錄片《灣生回家》賺人熱淚,創下票房佳績,

更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片中的灣生竹中信子特地從東京飛回宜蘭,

昨天重訪母校蘭陽女中參加校友回娘家活動,

她說,看到校門,就想起以前學生生活的快樂回憶,

最遺憾當初沒有學台灣話,真的很可惜!

蘭陽女中邀請灣生校友竹中信子(右)與廣田文子(中)回到學校分享在宜蘭的童年回憶。(記者簡惠茹攝)

蘭陽女中邀請灣生校友

竹中信子(右)與廣田文子(中)

回到學校分享在宜蘭的童年回憶。

(記者簡惠茹攝)

竹中信子 父開發蘇澳冷泉

《灣生回家》紀錄片監製陳宣儒承認虛構灣生身分,

引起輿論譁然;

但紀錄片拍攝的灣生,每個故事都是真實存在。

 

蘭陽女中今年七十九週年校慶,

校友會在校慶前一週發起校友回娘家;

校長曾璧光說,

今年邀請灣生校友竹中信子與廣田文子回校,

分享在宜蘭的回憶,希望將生命故事傳承給後進學妹。

 

八十七歲的竹中信子,祖父竹中信景曾在蘇澳開發冷泉,

開設台灣第一家「那姆內」彈珠汽水工廠,

被稱為「蘇澳冷泉之父」。

 

竹中信子從蘇澳小學校畢業,進入蘭陽女中前身

「蘭陽高等女學校」就讀,三年級的她來不及畢業,

就接到日本戰敗消息,必須舉家回日本。

回想當時情況,竹中信子說,來不及跟朋友道別,

就得從蘇澳港離開,離開後

台、日關係緊張,

沒辦法和台灣朋友聯絡,直到一九七九年,

才有機會再踏上台灣,尋找朋友,彼此都還會通信,

每次看到信件都會泫然欲泣。

 

不會台語 歡樂憶昔嘆可惜

當時匆忙回日本,

竹中無法參加畢業典禮,她說,但最遺憾的是,

自己在台灣生活十五年,卻不會說台灣話;

她是日本人也是台灣人,就像是兩個靈魂住在一個身體,

回想以前戰爭的種種,有時還會隱隱作痛。

竹中信子與廣田文子昨天帶著日本女兒節人偶,送給母校。

竹中說,看到以前台灣的同學真的很開心,

希望以後也能常碰面,日本的同學還等著她們回去,

講述回母校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廣田則輕聲地跟大家道謝,懷念台灣回憶的她,

至今仍珍藏著與台灣朋友的照片。

==============================================

=============================================

[                                           ]

來不及跟朋友道別,從蘇澳港離開,離開後

台、日關係緊張, 沒辦法和台灣朋友聯絡,

直到一九七九年, 才有機會再踏上台灣,尋找朋友,

彼此都還會通信, 每次看到信件都會泫然欲泣。

 

 [ 相關 ]  蘭陽女中79歲 灣生校友回家[  ]

==============================================

[                               ]

 

 

[ 相關 ]   93歲灣生阿嬤重返那些年屏東校園尋根[ ]

==========================================

[川平朝清1927年生於日本台灣台中市-《被出賣的臺灣》 ]

川平朝清KABIRA Chōsei

 

1927年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中市。

1946年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

 

在校期間, 結識了《被出賣的臺灣》一書的翻譯、

美國華盛頓大學終身名譽教授(神經病理學)蕭成美。

 

戰後被遣返回沖繩,

為RBC琉球放送(廣播電臺)的創辦積極出力。

1953年留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與柯喬治重逢,此後長期受柯喬治教誨。

1967年擔任沖繩放送協會會長。

1972年,沖繩回歸日本,沖繩放送協會解散,

全家移居東京,擔任NHK經營主幹。

 

1992年起, 歷任學校法人昭和女子大學

英文系教授、副校長、副理事長等職,

現為該校名譽理事。

 

川平家族和琉球王朝有密切關係,

從很早以前就多從事於翻譯與宣傳相關的工作。

 

其育有三個兒子:

主持人兼藝人川平慈溫(Jon Kabira)、

僑居美國的企業家川平謙慈、藝人川平慈英。

[ 相關 ]  

「灣生」川平朝清-傾注於《被出賣的臺灣》裏的深情[Nippon]

———————————————————————-

熟知臺灣情況的柯喬治George H. Kerr

以美國人的公正視角總結了日本在臺灣的50年統治,

相關著作: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in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

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2017-01-08 20:28

http://www.peoplenews.tw/news/58c5d13e-dfb5-43fb-aa22-daa18871bd82

獨立評論

本文由曾文珍執筆,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謹此致謝。

文/曾文珍(紀錄片工作者)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

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

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曾文珍:

誠實是信仰 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因身分造假遭揭穿,

連日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

連帶使得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灣生回家》的真實性

也受到質疑。

田中實加以灣生後代的假身分書寫《灣生回家》一書,

而她更擔任《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出品人及監製角色,

一再以此假身分面對外界。

 

事發後,田中實加本人並沒有清楚說明,為何要編造假身分,

倘若是文學創作,尚有虛構的空間與灰色地帶,

然而,一旦踏入紀錄片這方土地,身分造假就是代誌大條;

因為紀錄片的價值,就是建立在「真實」之上。

 

▋紀錄片的真實是什麼?

觀眾買票進戲院看電影前,會考慮電影類型、影評或媒體報導,

帶著預期心理走進戲院,跟隨著電影進行一次旅行。

 

驚悚片、愛情片、戰爭片、科幻片等類型,各自有愛好者,

電影好不好看,觀眾自有評斷。

然而,對於紀錄片,觀眾的預期心理是建構在影片內容

是真實的人物或事件,

即使在影像美學做了重建(reconstruction)或重演,

也會提供資訊讓觀眾從中辨識。

 

英國紀錄片先驅約翰.葛里爾遜John Grierson(1898-1972)

在1926年為紀錄片(Documentary)下了定義:

「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創意的處理」

(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提供了當代紀錄片工作者創作時的論述基礎,

使得紀錄片製作在電影語言的使用上,有了更豐富的面貌。

 

去年(2016)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

《日曜日式散步者》(Le Moulin),以優美詩意的散文風格,

用重演與檔案影像建構了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的歷史,

獨特的處理手法獲得了評審青睞;

同年舉辦的第17屆台北電影獎也頒予最佳編劇獎項,

肯定此片在敘事上做了精湛的詮釋。

當觀眾觀影時,清楚明白這是一部關於風車詩社的「紀錄片」。

創作上的美學手法有這樣的開闊性,

作者(導演)為何會選擇如此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觀眾好奇之處;

透過作者(導演)的論述,與觀眾再度進行對話,

紀錄片的討論有更豐富的藝術內涵。

 

到底紀錄片的「真實」是什麼?

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

由拍攝者(導演)及被攝者建構出來的影像敘事,

對拍攝題材做出的詮釋,只能說是在不違反誠實原則下,

所做出來的真實。

 

更重要的是,一部紀錄片的拍攝動機是什麼?

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

紀錄片工作者要誠實,這是公認的普世價值。

因為作者的誠實態度,

會帶領著觀眾一起去看見紀錄片中所揭露的種種,

觀眾相信紀錄片所說的是「真實」的,

會產生情感上的渲染、或思想上的改變,

更積極地可以成為促使社會進步的動力。

一旦有作者做假,道德的失格,

觀眾對紀錄片中所認知的「真實」價值,也隨之崩解破滅。

 

▋謊稱灣生後代,騙得大量感動

田中實加是《灣生回家》一書作者,她接受媒體訪問時,

談及籌拍《灣生回家》紀錄片拍攝的艱辛過程,

總會說自己是灣生後代,有其使命感,

她賣房子、抵押房子,花費了14年在台灣、日本兩地往返,

為了帶灣生回台灣,還給灣生歷史上的尊嚴。

 

而灣生快速凋零,若再不拍紀錄片,恐怕無法為灣生留下見證。

 

她啟動了《灣生回家》紀錄片的拍攝計劃,

聘請黃銘正導演執導,花了約2年的時間完成製作。

 

2015年8月,在flying V群眾募資網站上提案,進行上映資金募資。

 

募資計畫除了募集上映所需的費用,也提前為紀錄片宣傳。

 

在這個專案中,提案人田中實加的背景資料中有一些文字:

「田中實加常常不解,

為何日本奶奶田中櫻代、管家竹下健志、竹下朋子夫妻和一群日本朋友相聚時,總是一口流利台語,

連夭壽、三字經、五字經都順得不得了。

他們還常遊台灣,動不動就捐款,九二一捐款也罷,

連花蓮高中、北一女中好好的也捐,……」

這些文字做為溫情訴求,有極強的渲染力,感動了許多人。

 

原本預計募資100萬元,短短不到2個月,共有2,619人贊助此案,

快速募集了300多萬資金,遠超過當時的目標。

 

而在紀錄片上映前一年(2014),

《灣生回家》同名書籍出版,

她在自序中也提及自己如何努力想留住灣生歷史,

不要讓她的奶奶「田中櫻代」失望,

如何灰頭土臉地展開這段追尋。

 

這些關於身世的動人故事,不斷地播送,

也讓許多人願意出面協助紀錄片完成。

 

《灣生回家》紀錄片上映時,

田中實加以出品人、監製角色大量在媒體上曝光,為影片宣傳,

又因動人的身世故事,光環蓋過紀錄片導演黃銘正,

讓人把《灣生回家》紀錄片與田中實加直接畫上等號。

 

不少名人為此片推薦,政治人物也來站台,

田中實加因此擁有不少粉絲,這些累加讓《灣生回家》紀錄片

在票房上有亮眼的表現。

 

不知有多少人是因為對田中實加所說的身世故事,

大受感動進而贊助募資,或以戲院包場,或買票進戲院,

以具體行動力挺這部紀錄片?

 

現今看來,田中實加的身分造假被揭露,

這一路上的書籍出版、紀錄片上映的募資、網路上盜畫行為,

像是一個巨大的詐騙計劃,連帶使參與或提供協助的人,

不知不覺成了共犯,傷害眾多人的情感,

也讓《灣生回家》紀錄片的真實性蒙塵。

 

▋有意義的故事,為何要假身分加持?

《灣生回家》紀錄片可以有好的票房成績,

或許是因田中實加的灣生後代身分而有加持作用,

但不能否認,這是一部賺人熱淚、令人感動的紀錄片。

 

片中富永勝爺爺回到花蓮,找尋兒時玩伴,得知玩伴已不在人世,

他錯愕地掉下了眼淚;家倉多惠子奶奶到戶政事務所拿到戶籍謄本,

證明自己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滿臉欣慰;

這些都是片中動人的情節。

灣生爺爺奶奶們接受專訪,拍攝團隊一路尋訪到日本,

也邀請他們回到台灣,重返兒時成長就學的地方,

回憶過去歡樂時光。

 

片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他們除了出現在片中,

也參與紀錄片首映、映後座談,

更一同出席當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攜手走在紅毯上。

 

導演黃銘正事發後對紀錄片拍攝始末做出說明,

他釐清了先有紀錄片拍攝在先,後續才有同名書籍的出版。

 

而書中的內容,也取材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得到的資料,

導演希望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不要與紀錄片拍攝畫上等號,不要傷害到灣生爺爺奶奶們,

也不該因此就抹煞了拍攝團隊的努力,否定紀錄片的價值。

 

其實,最令人不解的是,

即使沒有田中實加捏造的灣生後代身分,

都無損於《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價值,為何她要假造身分?

 

此舉不但擾動了觀眾對紀錄片真實的辯證,也詐欺了大眾的感動,

造成社會對紀錄片工作者品格的質疑,影響層面之廣,超乎想像。

 

田中實加至今沒有說明原委,

外界透過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的臉書貼文,

才得知田中實加寫了兩頁聲明稿,為身分造假一事道歉。

王董事長的貼文中一段文字:

「作者刻意隱瞞身分、編輯如何查證?

對公共利益的真相追求和尊重隱私權之間如何拿捏?

馬克吐溫分析過小說與歷史的真實與虛構異同,

而「灣生故事是真實的、作者身分是虛假的」,

其動機值不值得寬容?

其功過值不值得三七開?

説謊和誠實只是簡單的加強道德問題,還是更複雜的時代病?」

 

這些文字提出一些思考面向,卻無法說服人,更難息眾怒。

 

▋回到紀錄片的初衷

在紀錄片製作的倫理中,誠實是至高的信仰,

說謊與欺騙都是絕對不容許的行為。

 

而號稱追求公共利益,卻是以捏造事實出發,

這樣,所謂的公共利益,還是公共利益嗎?

又何來功過相抵的討論?

 

田中實加的造假事件,像是一顆被吹捧漂亮的氣球,

越吹越大,砰一聲破了,傷及一堆人。

在台灣的山巔海角,有許多紀錄片工作者默默地為拍攝紀錄片努力,

正在戲院上映的《黑熊森林》紀錄片,

是李香秀導演花了6年時間深入森林拍攝;李立劭導演耗時6年,

獨力完成《滇緬三部曲》。

 

他們缺乏資源、沒有媒體報導,安靜地完成他們的紀錄片,

他們不會用空泛的「愛台灣」字眼,來加強使命感,

來形塑自我形象,他們相信,當紀錄片以公開放映與社會對話,

紀錄片的價值就產生了。

 

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說,紀錄片拍攝的初衷是什麼?

這是最需要思考的課題。

或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想去關心、去理解身邊的人事物,

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完成一部影響深遠的紀錄片。

 

純粹的初衷,無須用華麗的故事來裝飾;

誠實的態度,義無反顧的一路追尋,

終將讓人看見紀錄片的力量。

=========================================

========================================

[  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

 

片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他們除了出現在片中,

也參與紀錄片首映、映後座談,

更一同出席當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攜手走在紅毯上。

 

導演黃銘正事發後對紀錄片拍攝始末做出說明,

他釐清了先有紀錄片拍攝在先,後續才有同名書籍的出版。

 

而書中的內容,也取材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得到的資料,

導演希望田中實加身分造假的事件,

不要與紀錄片拍攝畫上等號,不要傷害到灣生爺爺奶奶們,

也不該因此就抹煞了拍攝團隊的努力,否定紀錄片的價值。

 

其實,最令人不解的是,

即使沒有田中實加捏造的灣生後代身分,

都無損於《灣生回家》紀錄片的價值,為何她要假造身分?

 

此舉不但擾動了觀眾對紀錄片真實的辯證,也詐欺了大眾的感動,

造成社會對紀錄片工作者品格的質疑,影響層面之廣,超乎想像

 

[ 相關 ] 

誠實是信仰 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 曾文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