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舌睪丸來了 消基會籲挺公投反制 學者警告 仍具食用風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18/today-t3.htm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記者魏怡嘉、洪素卿、林毅璋、鄭琪芳、林嘉琪/綜合報導〕

美國農業部十六日晚間在官網上宣布,

冷凍或新鮮的美國牛骨、

橫膈膜肉排(肝連肉)、

牛舌、

陰莖、睪丸、

牛尾、

牛腱、

橫膈膜(裙肉)等產品

將可輸往台灣。

雖然這些項目並未逾越台美議定書及《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但學者認為睪丸和牛舌仍具風險。

消基會說,美牛進口前仆後繼,政府開放的部份日益寬鬆,為了確保美國牛高風險部位鬆動邊境管制,突圍進口,全民支持反美牛公投是當前最有力的反制行動,但反美牛第二階段連署進度落後嚴重,必須突破一百廿萬份,才能跨過第二階段連署關卡向公投邁進,消基會原本預期四月廿二日連署可達五十萬份,但現在相差太遠,各單位的連署數量少到都不知如何回報彙整,眼看美牛爭議部位再度逼關,民眾應有覺悟,踴躍參與連署。

楊志良:民眾可選擇吃或不吃

立法院今年元月五日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確定禁止美國牛的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六個高風險部位進口。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表示,將進口的部位都不在禁止之列。

但坦承外界還是有看法,認為牛舌屬於高風險部位,因此會逐批百分之百開箱查驗。

衛生署長楊志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衛生署一定會執行牛舌的逐箱開箱檢驗,如果消費者覺得牛舌安全,可以吃就吃,如果覺得不安全,可以不要吃。

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勝順指出,三十月齡以下牛隻的腦跟脊髓都不被視為高風險物質,在宰殺時,不會先被拿掉,致使其他組織部位在宰殺時,有可能被污染,而牛舌接近扁桃腺,風險更高。

他質疑衛生署說會開箱檢驗,但官員根本就沒有能力檢驗,如何把關?

康照洲回應說,開箱主要是檢驗抗生素及一些用藥標準等,至於牛舌則會看是否有清理乾淨?

是否有其他物質沒有切乾淨殘留?

學者質疑衛生署把關能力

牛舌之外,陳勝順表示,過去睪丸被認為是低風險物質,但隨檢測技術進步,近年來已有研究指出,像是農地土壤、牛奶,都被驗出有普立昂變性蛋白,且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動物的睪丸也有特殊的普立昂蛋白,就他瞭解,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已考慮將牛奶列入風險物質,接下來睪丸也可能被列入。

台大獸醫系教授周晉澄說,新一批進口的部位確實都不是內臟,問題是其仍有風險。

就像過去很多人以為純牛肉就沒風險,但其實只是風險低,以及現有檢驗技術無法檢驗而已。

台大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則認為睪丸並不是風險部位,在安全上沒太大疑慮。

我經濟部國貿局在四月一日公告修正「限制輸入貨品表」,

美國農業部隨後亦在十六日公告。

美食品安全檢疫處(FSIS)修定後的「對台(牛肉)輸出規範」指出,

必須是在四月一日及其後所宰殺、

且年齡不超過三十個月的牛隻,這些部位才可銷往台灣,

而且出口商要先確定得到台灣國貿局的輸入許可,

報驗時繳驗美國農業部簽發的證明文件。

四月十五日,已經有一批四百五十三.一八二八公斤的牛雜碎獲得國貿局的輸入許可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