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工奇蹟消退·地緣經濟和戰爭邏輯

2015年 5月 5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5/05/150505_press_migrant

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枯竭,

學者稱已達「劉易斯拐點」。

 

英媒:

中國民工奇蹟消退·地緣經濟和戰爭邏輯

================================

 

《金融時報》頭版頭條關注中國「農民工奇蹟的終結」。

這是該報中國農民工話題系列報道的第一篇。

 

文章說,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枯竭,

以及同時出現的人口老化,

兩股力量聯手結束了過去30多年由民工潮推動的高增長奇觀。

 

報道引述多名重要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稱,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 「劉易斯拐點」,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已經完成,

產業不再能依靠供大於求的農村勞動力來保持工資不漲。

 

文章描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民工潮的興起、壯大和消退,

以及這一現象在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對社會的衝擊。

 

從1978年至今,

中國共有2.78億農村勞動力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工作,

但許多人仍是農村戶籍。

 

「少報預算」

《泰晤士報》報道說,

哈薩克斯坦和中國都在為申辦2022冬季奧運會做最後的凖備,

阿拉木圖認為自己是擔當冬奧會東道主的最佳城市。

 

申辦材料下個月就要交到國際奧委會。

 

該報引述阿拉木圖2022申奧委副主席克柳科夫說,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強的國家,但在申奧時不公平,

北京提出的31億美元預算不包括鋪設一條

連接北京和計劃修建的滑雪場的高鐵項目預算。

 

阿拉木圖的申奧預算是35億美元;

冬奧會需要的所有場地設施,基本上已經存在,

或將為2017年大學冬運會興建。

 

克柳科夫還對記者表示,

哈薩克斯坦不會為了辦冬奧會而像中國那樣砍伐森林、河渠改道,

破壞自然。

 

「一帶一路」

《金融時報》言論版發表中國問題專家麥格納斯(George Magnus)

對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解讀。

 

作者的觀點是,

中國必須證明這個宏大的藍圖作為金融外交的核心之一,

並非嘩眾取寵的空談;

要證明這個計劃及亞投行等輔助機構能夠令地緣經濟、地緣政治改觀,

就不能光紙上談兵。

 

作者指出,「一帶一路」計劃

的各種收益和推動國際經濟格局改變的效應不是抽像概念,

而且必須體現北京為其他長期政治經濟目標所作的努力。

 

其他長遠目標包括把國民人均收入提高到美國水平,

接納公開治理的觀念和實踐,

其他國家願意接受中國的外交政策,

還有人民幣向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演進的程度。

 

作者斷言,

如果中國的金融外交目標是在政治和經濟哲理

不作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拓展和深化其全球足跡,

那結果很可能是把全球風險擴散到整個亞洲

其向西推進的軌跡與美國的「東進」軌跡相對應,

應證史學家對地緣經濟的定義:

用商業語法表述的戰爭邏輯。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