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華包圍圈」能否實現?

日中環保生態網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489-20130509.html

2013/05/09

安倍「對華包圍圈」能否實現?

安倍出訪俄羅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先後訪問了俄羅斯和蒙古,

與台灣簽署了漁業協定,

並邀請緬甸在野黨領導人昂山素季訪日。

從中國角度來看,

日本正在積極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係,

構建對華包圍圈。

但在經濟領域,

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已經形成鬆散的一體化經濟區。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考量政治和經濟的地緣政治的構想

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效用?

  日本意在「牽制中國」

  在4月底訪俄時,安倍與普丁就重啟北方領土談判達成了共識。

不少觀點認為,日本之所以積極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

是為了牽制積極開展海洋戰略的中國。

日本4 月與台灣簽署的漁業協定

也被認為防止了兩岸在釣魚台(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進行合作。

此外,通過邀請緬甸在野黨領導人昂山素季訪日,凸顯了緬甸的民主化,

將緬甸作為取代中國的新投資目的地,推動日本企業進駐。

  圍繞領土問題,中國與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存在對立。

安倍已經在1月先後訪問了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3國。

韓國《中央日報》指出,安倍的外交舉措意在「包圍中國」。

而中國媒體在安倍訪問蒙古時也分析稱:

日本是要在中國和蒙古之間打入一個楔子,

來牽制俄羅斯和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安全合作和架構。

 雖然不清楚安倍在多大程度上考慮了對華包圍圈,

但猶如與安倍外交相呼應一樣,

在經濟領域日本國內也出現了認為應擺脫過度依賴中國的呼聲。

但認為這種從地緣政治出發的觀點「不切實際」的批評

在日本經濟界也時有所聞。

因為企業一般以市場為媒介進入最適合自身業務發展的亞洲市場,

而根據政治意圖進軍海外的想法非常淡薄。

政治版圖和經濟版圖有所不同。

 下面比較一下日本在汽車和電子這兩大領域與亞洲的關係。

在汽車領域,豐田、日產和本田等在泰國擁有工廠,

日資零部件廠商也聚集在附近。

從泰國向印度尼西亞等周邊東南亞各國出口汽車相關產品非常盛行。

以泰國為開端,最近日資汽車零部件廠商開始進入老撾和柬埔寨,

在東南亞形成了廣范的日資汽車經濟區。

即使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減弱,日本的汽車產業也能在東南亞找到出路。

  電子產業南下困難

  而日本的電子產業則難以如此。

因為作為家電核心零部件的半導體的生產由韓國三星電子和台灣的TSMC掌握。

利用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與面板等核心零部件,

台灣的鴻海和三星在中國大陸組裝成電子產品。

而日本企業則向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出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製造設備,

並以此為主要業務。

目前即使想迅速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

如果韓國和台灣企業不採取行動,電子經濟圈就無法南下。

  如果中日兩國在電子產業紮根的東北亞發生摩擦,

電子產業所受的傷害很有可能超過汽車產業。

考慮到電子產業的經濟相互依存,

中日雙方都難以進行地緣政治上的封鎖,

這就是現實。

那麼,

是否應該將地緣政治視為上世紀的遺物呢?

  經濟和政治本來就是在相互碰撞中前進的。

由於中國人工費上漲,

三星在越南建立了智慧手機生產基地。

而台灣的鴻海也在越南建立了基地。

對華經濟依存度高於日本的韓國和台灣已經開始改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台灣去年對大陸直接投資額比上一年下降2成,而對東南亞投資則增長8成。

  中國經濟增速已經從2位數左右的高速增長放緩至7%左右。

僅憑增長市場的魅力來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將越來越困難

如果韓臺電子產業的投資目標從中國轉向東南亞,

倒有可能建立超過中國的電子經濟圈。

如果中國改變被稱為「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

不僅是日本,韓國、台灣乃至印度都有可能變為敵人。

這樣情況下,

地緣政治的觀點為基礎的經濟版圖就可能改變。

  經濟版圖是企業自發建立的,

而地緣政治版圖則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2個版圖在相互作用的同時發生改變,這一點不應忘記。

本為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