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黨國體制 導致行政不中立

 

顧忠華︰

黨國體制

導致行政不中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8/today-p6.htm

星期專訪顧忠華。(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鄒景雯/專訪

五都選舉投票前,

行政部門最近被指為違反行政中立的事例愈來愈多,

公民該如何監督?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強調,

馬政府已經通過了行政中立法,

政府官員有所踰越,

都應該受到行政中立法的規範,

必須有相應的處分。

他指出,行政不中立,

其源頭就是黨國體制,

這是信任危機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台灣要走向真正民主,

就必須擺脫黨國陰影的包袱。

記者問:

你如何觀察這次選舉伴隨而出的若干政府表現?

顧忠華:

台灣是個選舉極為頻繁的國家,每到選舉時刻,

就會有民眾所認知的亂象、怪象出現,很多選民可能也見怪不怪了,

但是站在民主鞏固發展的立場,針對一些超出應有規範的行為,

尤其是政府的角色,是需要節制及被批判的,

亂象如果是政府造成的,它很可能就偏離了民主的常軌。

檢方選擇性執法 司法公信力破產

當然,由於選舉極度競爭,候選人因此花招百出,

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政府一定要謹守一些基本的立場,

尤其馬政府上任後通過了「行政中立法」,如果法通過後,不算數,

目的在約束學術界具有公務員或行政職身分者,

使其言論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當初即引起中研院多位學者的抗議),

但卻只准州官放火,真正該規範的政府部門卻不受約束,

例如客委會、教育部、法務部、外交部,這一連串的部會,

在選舉前好像都焦躁起來,

很多做法顯然有些荒腔走板。

行政中立法,從立法精神而言,是民主國家應有的規範,

政府必須非常清楚的不能踰越,

但這次外交部對來訪的貴賓日本前首相如此輕忽,

甚至訪賓要去拜訪在野黨主席,連車都不派,

之前若干國外議員也傳出被阻撓去會見反對黨人士,

讓人覺得這個政府實在太偏了。

更離譜的是法務部,

一些檢察官,

針對「廖小貓」KUSO的影片,

宣稱要動用選罷法「意圖使人不當選」

這個條文去調查,

後面就帶有恫赫的意味。

甚至我都懷疑他這個動作,

有沒有意圖使人不當選?

如果解釋這麼寬鬆,

難免讓人覺得司法部門這麼做是不是具有針對性?

是不是並非一套標準,

而是雙重標準?

而且這種雙重標準,

完全可以選擇性執法,

那麼這就非常嚴重,

司法現在已經讓人民非常不信任,

結果還有這種選前動作,

予人很大的差別待遇,

似乎對某一黨刻意維護,

對另一黨刻意打壓,

這豈不就是意圖使人不當選?

是不是應該有人去向監察院檢舉?

檢察官這麼做,

已經失去了公平正義的角色,

無疑雪上加霜,

致司法的公信力盪到谷底,

這對整個社會朝向法治(rule of law),

都是損害。

民主與法治必須並行,猶如車之雙輪,

但是我們的法治,

從二○○○年政黨輪替以後,

大家反而疑慮更深。

現在是建立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時刻,

不能炒短線、沒有原則、淪為工具,

或者成為打手。

檢察官如果拿著關刀到處亂砍,

那麼他也應該砍自己,

自省有沒有意圖使人不當選?

如果別人認為他是刻意去幫助某個候選人,

他也有必要回答他是否意圖使另一個候選人不當選?

「意圖」如何,就有刑事的後果,

這有點類似刑法一百條,

這樣的法規是否符合民主規範?

最近台中地檢署的動作,提醒我們這是公訴罪,

但又讓我們看到公訴罪也可以不算數,

好像輿論一反應,

有點弄巧成拙,檢察官又縮回去了,

這反而對法制又是傷害。

我們的執法單位,很多人的民主意識、法治觀念,

還需要好好加強,可能要再教育,

司法人員應該要做民主的捍衛者,

不該讓人疑慮是否為某個黨的工具?

尤其國民黨現在是執政黨,

更要小心,

切勿坐實黨國的幽魂好似真的陰魂不散。

選前小動作頻頻 台灣民主受害大

至於,教育部突然用最速件,

發文給PTT,

並且標註要把黨工逐出學術網路,

讓大家也甚感錯愕,

黨工到底指的是什麼?

也讓大家有些聯想,

網友都說這是一種白色恐怖,

八卦板的板主說他們要開始做控制,

這些效果都在讓台灣的民主退步。

政府不是在展現自信,

要走向自由民主,

反而是有很多小動作,

這就讓民眾看不下去。

對於許多文官、

或是基層公務員,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過去黨國體制的影響,

如果真有這種傾向,

他們真的該換腦袋了。

這些人,做了這些事,

都應該受到行政中立法的規範,

必須有相應的處分。

問:

但是客委會副主委助選之舉,

非但沒有受到行政中立法約束,

朱立倫還說「這是民主常態」?

顧:

常態或非常態,

豈容隨便一個人自行定義?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客委會是否有違法之嫌,

剛好可以用這個例子來檢證,

讓大家看看行政中立法是玩真的、

還是玩假的?

照理監察院應該主動就客委會的以身試法進行調查,

但看來,

我們的監察院連自己都陷入了行政不中立,

台灣的問題似乎很複雜,

一個一個全都捲入漩渦之中。

行政不中立,

其源頭就是黨國體制,

根本的問題還是黨國色彩太濃,

這就是信任危機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台灣要走向真正民主,

唯有擺脫黨國陰影這個包袱。

問:

選前有不少政策被突兀地提出,

例如台北市要興建「小帝寶」等等,

這是什麼現象?

顧:

每到選舉時刻,

行政部門好像總要有一些政策來護盤,

例如社會住宅,很明顯是要討好選民;

又如「小帝寶」蓋不蓋,

出現許多反覆的說法,

這些都有點司馬昭之心,

予人政策買票的作為太明顯。

台灣的選民早已身經百戰,

大家都看得出來這些動作後面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民智已開的時代,

我相信選民自有判斷。

這麼多政策買票,大開政策支票,

行政部門都去為執政黨候選人背書,

這同樣違反了行政中立的規範。

也許五都選舉的選情很緊繃,

所以讓執政黨現在有點亂了套,

因此不斷有小動作,

但小動作也等於是小辮子,

如果讓人抓到太多小辮子,

則政府施政的公信力整個都會下降,

反而造成了信任危機,

這信任危機可能危及下次大選,

將得不償失。

在競爭型的民主體制下,

大家透過選舉來取得人民的同意,

在遊戲規則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

我們訂的法,

在初定時,就有官僚的成見,

無法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

例如:

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

都是人民應有的權利,

但政府在訂定時仍充滿管制的心態,

可見民主不只是選舉的民主,

我們在落實各種民主的規範,

尤其是法律,仍然非常落後,

我們有許多民主軟體的建設,

其實是不夠的。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

大家都期待只有一套標準,

因為雙重標準的背後

有太多選擇性、或政治的考量,

這將使政策無法做長遠的規劃,

就像社會住宅,

為什麼不能經過更充分的公聽、辯論,

甚至以公民會議這種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去討論?

好像急著就要拍板定案。

這種急就章,在蘇花替代道路議題上如出一轍,

甚至要把災難政治化。

這兩年,台灣經過幾個大的災難,但仍有政治化的現象,

把災難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種災難。

遇到災難,應該不分藍綠,痛定思痛,

檢討如何減少下次災難。

面臨地球暖化、氣候變遷,

台灣為什麼沒有對風險更清楚的認識與準備?

但一到選舉,似乎一切都被扭曲了,大

家只注意一個首長中途回家休息,

可不可以藉此扳倒她?

其實更該深思的是,

我們的預警為什麼都癱瘓了?

救災體系的中央集權,

導致地方能量不足,

才是根本必須面對的問題。

官為執政黨背書 反造成信任危機

這次蘇花事件,政府的回應,

也讓環評制度受到質疑;

倘若環評做得不徹底,

將來危及的可能是負責施工的工程人員,

或者是將來使用道路的人。

很多人引貓纜作比喻,

說明如果事前沒有環評,

當風險出現時,

其實將付出更多的代價。

環評也代表一種專業,

政府如果只急著想要護盤,

也不能太悖離專業。

問:

談到遊戲規則,

最近內政部長以「豬羊變色」

評論二○一二年

將實施移轉投票,

你又怎麼看?

顧:

不在籍投票如果是制度,不應該對誰有好處、對誰沒好處,

其設計的動機應該是讓更多人更方便去投票,

相信反對黨並沒有太多的理由反對,

但是內政部長講出「豬羊變色」這個可能的後果,

而他的身分不是一個學者,

是主導政策的當事人,

已經讓他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大家都可以有各種解讀,

唯一的共識是這個話語的政治意味太濃。

就整個政策提出來的時機,

江部長已經犯了很大的錯誤,

他讓大家覺得他別有用心,

因而移轉投票不宜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匆促上路,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政治問題,如果硬要推,

在野黨將找到焦土抗爭的理由,

其造成的成本,

執政當局必須有所計算。

政策如果是粗糙的,有政治意圖的,

可能都是短線的操作,

到最後受害的還是人民自己,

因此我們不能被政府的一些短線操作

或空頭支票,就騙了選票。

行政界線在哪裡 政府須深切檢討

這次選舉,

我們很希望能夠釐清:

第一,

政府的行政中立,那條界線在哪裡?

第二,

政府在公共政策上,是否有足夠的深思熟慮?

第三,

我們的法律規範,許多保留了過去威權的遺緒,

「意圖使人不當選」的本身,定義太過模糊,

充滿著不確定性,是否符合「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

在在需要深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