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大陸客,旅遊也有春天

20.02.2017

http://dw.com/p/2XuV8

李京慧/樂然(德新社、德廣聯、南德意志報)

北京政府試圖通過限制赴台遊客人數

打擊台灣新政府的計劃未能奏效。

 

雖然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人數下降,

但去年台灣旅遊業仍生意興隆,遊客人數創新高,

這主要歸功於其他幾個國家遊客人數的大幅上漲。

Taipeh Skyline Taipei 101 (imago/imagebro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台灣:沒有大陸客,旅遊也有春天

=========================

“台北101″大樓前的廣場上人群熙攘。

 

直到2009年,這座猶如勁竹般節節升高的摩天大樓

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

迄今一直是前來台灣的遊客不可錯過的一個景點。

 

幾名年輕的韓國遊客

試圖以500多米高的大樓為背景自拍。

 

許多中國人跟隨導遊前去乘坐電梯前往摩天大樓的第89層。

期間他們經過數名身穿黃色襯衫,坐在地上盤腿打坐的善男信女。

 

這些人是在中國受到迫害的法輪功信徒。

 

他們每天都在這裡”迎接”來自中國的遊客,

在他們面前高高舉起反對中國政府破壞人權的標語牌。

 

大多數中國遊客只是偷看他們一眼,

因為每個旅行團中都可能都有黨的”監督人”。

 

自2008年中國政府向台灣輸送遊客開始,

就已經料到在台灣會遇到這種言論自由的場面。

 

最初雙方間尚未直接通航。

 

但是短短幾年之內,中國遊客的數量就成倍增長,

每年前來台灣旅遊的人數超過400萬。

 

對大陸持友好態度的前台灣政府希望通過旅遊業為國民創收。

 

而北京方面敞開赴台旅遊大門的目的在於,

通過這一途徑加強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

 

雙方都認為,遊客人數的增加是台灣與大陸之間

實行新的關係緩和政策以來所取得的最顯著成就。

 

2016年北京限制赴台旅遊

但是2016年雙方間的氣氛發生變化。

許多台灣公民認為,

當局與從未放棄對台灣主權要求的中國大陸關係過於親近。

因此大選導致政府換屆。

 

新當選的台灣總統蔡英文2016年5月上任之後,

不再像其前任那樣明確承認”一中”方案。

 

因此,北京從許多方面”擰緊螺絲”。

同時在國際舞台上封鎖台灣,派遣航母穿越台灣海峽。

 

前往台灣的大陸游客也數量下降,減少到每年只有350萬人。

尤其是大陸旅行團數量減少:比蔡英文上任前減少了三分之一。

 

北京官方雖對此予以否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當局決定著前往台灣的遊客人數:

中國決定以此對台灣新政府施加壓力。

 

台灣旅遊創紀錄

最近,

台灣旅遊局公佈了旅遊人數創新高的消息令許多台灣人欣喜萬分。

 

數據顯示:

儘管來自中國的遊客人數下降,

但是2016年前來台灣的遊客人數仍超過1060萬,

比前一年增加了2.4%。

Touristenzahlen Taiwan (Klaus Bardenhagen)

台灣也受到日韓遊客的青睞

 

其主要原因在於,

來自其它亞洲國家的遊客明顯增加:

日本的遊客增加17%,韓國和越南游客人數增加34%,

泰國遊客的數量甚至上漲57%。

 

總的來說,增長的比例大於中國遊客下降的比例。

 

這一發展也符合蔡英文提出的

減少對大陸經濟依賴和加強與東南亞國家聯繫的主張。

泰國遊客人數大幅度增加可能是

自去年8月以來新實行的免簽政策的結果。

 

昔日被忽略的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

如今被台灣當局視為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

 

導致中國對台旅遊制裁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

來自日本、韓國或者新加坡的遊客

尤其被認為財大氣粗,購買力強以及興趣廣泛。

 

而近年來乘坐大巴蜂擁而至的中國人則令許多台灣人不敢恭維。

 

像台灣中部的阿里山和日月潭等旅遊景點,

中國遊客人滿為患,媒體也不斷報導中國遊客行為不雅,

舉止不當。

 

大陸與台灣-兩個不同的旅遊世界

一些主要接待大陸游客的旅遊公司

現在也抱怨接待中國旅行團得不償失。

 

長期以來對台灣與大陸的旅行交易進行調查的

民族學家羅文(Ian Rowen)說,

從整體經濟來看,損失還未超出極限。

 

無論是酒店、大巴、餐館

或者紀念品商店-與中國旅行團有關的所有生意

幾乎都由一些在中國或者香港進行了資本註冊的大型公司所掌控。

 

因此大部分利潤重新回流。

 

自己也在旅遊大巴上任導遊的羅文說,

由於日程安排緊張,

遊客幾乎沒有與台灣人接觸的機會。

 

如果大陸游客在”台北101″大樓前

遇到法輪功信徒或者台獨示威者,

對他們來說,

也是一次直接體驗不同的政治與社會的難得的機會。

==========================================

===========================================

[   ]

 

 

 

==========================================

陸客不來台灣了?

更新於2016年10月5日 07:52

台灣資深媒體人 朱易 為FT中文網撰稿

 

陸客不來台灣了?

==============

 

朱易:

作為交流的一環,

陸客來台一開始就不被台灣視為完全的經濟行為,

而是一種相互的借鑒、觀察與學習。

“十一”長假到來,

眼看中國大陸上億人潮涌向國內外各旅游景點,

台灣陸委會日前理所當然地被台灣媒體問起了陸客來台觀光問題,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當時很誠實地說,目前為止,

陸客來台的申請量每天只有四、五千件。

也就是說,與去年同期每日申請量動輒破萬相比,

陸客減少了超過一半。

根據台灣移民署統計,

去年10月1日當天就涌進了1.6萬名自由行(個人游)陸客,

及8587名團客(旅行團體游客),

整個“十一”長假的來台陸客總數超過8萬人。

但今非昔比,今年9月1日至25日間,與去年同期相比,

陸客入境總人數減少46.6%,其中團客減少65.4%、自由行減少9.9%。

如此大幅度的減少,

跡象從今年1月民進黨籍的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之後就已經出現,

台灣旅游業者之間耳語不斷,訴說著大陸將如何“製裁”台灣,

對此,台灣人民做出理所當然的假設,認為是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民進黨、蔡英文、“九二共識”。

但大陸官方一開始並不承認,推說是市場因素使然,

直到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就職演說被國台辦評為

“沒有完成的答捲”之後,國台辦終於間接承認施壓,

並指責一切問題出在台灣方面不接受“九二共識”。

 

然後,有一種線性的、政治性的思考在臺海兩岸間流竄且相互碰撞。

“線性思考”只會相互磨損

大陸官方及媒體呈現的思維,

開放旅游、讓本國人民荷包里的錢跑到對方的荷包里,

當然是“讓利”,如果台灣主政者不接受統一,

不接受“九二共識”,

還讓大陸民眾繼續以旅游的方式支助台灣經濟,等於助長台獨。

於是,當9月12日上萬名台灣旅游業者

走上街頭抗議來台陸客減縮時,

大陸官方和媒體都一起看著蔡英文的笑話,

認為一切都是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惹的禍。

 

就在此前,7月間一場遼寧旅行團在台發生的火燒車事件,

造成包含司機、導游及24名陸客慘死,

盡管事後調查結果顯示事故責任為該司機個人行為,

但無可避免加劇了大陸民眾對台灣旅游的反感。

 

除了上萬名旅游業者走到街頭抗議,

隨後又有泛國民黨勢力的台灣8個縣市長(被稱為“藍8縣”)

組團到北京拜會,獲得大陸官方承諾,

將允許陸客組團到這8個縣市旅游,

並將推動大陸與這8個縣市的農漁產品採購關系等。

這些發展,都是前述“線性思考”的延伸。

 

台灣的主流思考,其實也是線性的。

當年台商大舉投資大陸、台灣民眾絡繹不絕前往大陸旅游時,

大陸視之為“互利”,台灣多數人不認為這是一種“讓利”。

如今時空轉換,大陸企業有錢了、民眾有錢了,

大陸企業來台投資、民眾來台旅游,

居然被大陸視為對台灣的“讓利”,這一“讓利”,

讓台灣社會進一步理解中共及其治下的大陸社會本質。

 

於是,蔡英文9月29日在發給民進黨黨員的30周年黨慶公開信中說,

“有些價值,我們一定會堅守”,

“我們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

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系”。

這些話,或許可以看成是對以陸客來台為例、

大陸“以經促政”作為的一種反動。

 

反動的第一步,是分析陸客來台的現象及本質,

而檢討結果發現,大陸是以最低的經濟代價希冀得到最高的政治效益,

以致造成各種市場亂象,

因此,陸客來台減縮或許並不一定是件壞事。

 

大陸方面以控制組團旅行社的方式,形成陸客來台的買方市場,

擁有開展對台旅游業務特權的大陸組團旅行社,對台灣分散且缺乏財力的地接旅行社予取予求,造成各種市場扭曲。

陸客來台的消費

至少有六成落入港資(或中資)的少數購物店業者手中,

餘下的殘羹再由台灣地接社、旅館、餐飲、交通等業者瓜分,

雖然只分到蠅頭小利,但由於陸客來源眾多而且穩定,

以致促成台灣本地專做陸客生意的地接社、餐飲、交通業者

積極擴張,最終成為9月12日走上街頭抗議陸客減縮的主體。

 

社會影響方面,

一樣的問題發生在香港(情況可能比台灣更為嚴重),

少數行業獲得蠅頭利益,但其代價,

是讓絕大部分不受益的本地民眾承擔痛苦,

包含放棄去阿裡山、日月潭等景點游玩,

買不到前往花蓮、台東的火車票,

大型觀光夜市除了陸客還是陸客,

部分景點商鋪租金高漲以致劣幣驅逐良幣,

本地民眾的生活便利性受到影響等。

 

反動的第二步是去思考台灣“怎麽辦”的問題。

首先是對台灣受害旅游業者的照顧,

其次是開拓更大的國際游客空間,以彌補陸客減少的損失。

 

根據統計,來台陸客一年約略減少40萬人次,

與台灣每年大約1000萬境外游客總量相比,規模仍不算大,

還可以從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處開發得到,

這也就是蔡英文所說的“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但這樣線性的、政治性的思維,不只是對抗的,

而且是相互磨損的,或許吾人可以從其它角度著眼。

 

停止旅行團的亂象

當代陸客游台的“問題”起源,

是2005年國民黨時任黨主席連戰的北京訪問。

當年台灣仍是民進黨籍的陳水扁執政,

但北京已經準備透過連戰“讓利”給台灣,

開放大陸民眾到台灣旅游,

於是有連戰夫人連方瑀、與大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

在中南海瀛臺夜宴中的一段對話。

連方瑀問:“如果(大陸)觀光客能來(台灣),

他們會想到哪裡玩呢?

”吳儀回說:“只要一個日月潭,就夠他們玩得很快活了。”

吳儀的回應,

事實上已經種下瞭如今兩岸各種相關糾葛的種子。

那可能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上年紀居民,

存著對民國及蔣介石的各種歷史記憶,

以及大陸宣傳中日月潭的美好,企圖到台灣嘗一回鮮。

筆者見過一些大陸團體游客,在臺北一些酒店的大門口,

他們聽聞台灣對吸煙的管理嚴格,

謹守規矩地在賓館大門外或蹲或坐著抽煙;

在一些簡陋餐廳里,那是台灣人一般不會吃的團菜桌,

破舊的餐桌上鋪著一塊粉紅色的塑料巾;

還有在日月潭旅游景點大大的“日月潭”刻字石塊前,

他們群擠著拍照,證明到此一游。

 

這些不必然是來自大陸二三線城市的旅行團,在嘗鮮過台灣之後,

抱怨可能比歡樂還多。

由於前述的體制弊病,他們雖然繳交了團費,

但行程卻被安排成“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

加上一堆購物行程,最終得出

“沒來台灣終身遺憾,來過台灣遺憾終身”的結論。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對陸客的批評,也多數集中在這些旅行團身上。

那塊“日月潭”刻字石塊,

後來被當地人及旅游業者戲稱為“吵架石”,

因為陸客總因爭先恐後拍照而吵架,以至筆者後來再訪日月潭,

發現當地已經在更多角落設置了刻字石塊,方便陸客拍照,

但陸客給台灣的總體形象,已經深深烙印。

究其實,大陸來台旅行團也是兩岸旅游體制之下的受害者,

他們繳交了費用,卻只能得到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待遇,

如果不是人數太多,他們也不至於在那座刻字石塊前吵架。

 

陸客來台的另一面:自由行

另一方面,再看本文前述的統計數字可以發現,

在如此線性思考的旅行團亂象之外,

另一股自由行的趨勢正逆勢而行,

即使在大陸官方打壓、台灣發生陸客火燒車事件之後,

自由行陸客的下降幅度並不大,

而自由行陸客,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受到台灣社會歡迎。

 

作為交流、交往的一環,

陸客來台一開始就不被台灣視為完全的經濟行為,

它是一種相互的借鑒、觀察與學習。

 

自2008年開放大陸團客來台、2011年開放自由行到今天,

台灣社會對陸客的批評多數集中在旅行團,

而自由行及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則創造了許多佳話,

包含韓寒寫的文章〈太平洋的風〉,對台灣極盡吹捧,

也包含廣東《新周刊》在2012年大舉派遣71名記者、編輯來台,

製作了一期專刊“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大陸民眾往往抱著“歷史感”來台灣,認為“民國在台灣”,

《新周刊》時任主編封新城也有類似的想法。

 

他說,他太喜歡台灣的人情味以及對中華文化的保存,

因此特別想把台灣這麽多年來的成長歷程介紹給大陸讀者。

 

至於韓寒,他說:

“作為一個從大陸來的寫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

“我失落在當地人以善意麵對我的時候,

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會不會有什麽陰謀”。

 

旅行團帶來亂象,自由行及專業人士帶來良性交流與善意互動,

因此,旅行團大幅減少一事,對台灣來說,

或許真是一個重整市場的好機會,把受政治力扭曲的市場重新擺正,

一方面透過對旅游體制及環境的改善,

另一方面,仍歡迎陸客自由行者繼續深入台灣,

不只發現台灣的民國,還可發現

台灣的原住民、閩南、日本、甚至荷蘭遺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