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批憲法共識硬掰 謝:獄中資訊不足

扁批憲法共識硬掰

謝:獄中資訊不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0/today-p10.htm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

前總統陳水扁昨表示,

九二共識是無中生有的共識,

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與呂秀蓮的九六共識

是為取代九二共識硬掰出來的共識。

阿扁並特別針對謝長廷的主張提出多項疑慮。

謝長廷回應說,陳水扁在牢裡,可能資訊不足。

陳水扁在阿扁札記中指出,

謝長廷提出兩岸憲法共識指的是國內建立重疊共識,

憲法各表是要取代一中各表,謝的說法用心良苦,

就像一年多前,呂秀蓮也曾提出所謂「九六共識」,

目的也是要取代九二共識,

不過,阿扁仍提出質疑。

扁表示,

不只九二共識沒共識,九六共識、憲法共識

也都沒共識,

這種沒有共識的共識,不是共識。

九二共識是無中生有的共識,

九六共識、憲法共識

是為了取代不存在的九二共識而硬掰出來的共識,

原本也是不存在、為共識而共識,

自然形成不了什麼共識。

陳水扁反問謝長廷,

憲法各表與憲法一中有何不同?

憲法共識有比九二共識更高明嗎?

阿扁認為,

現在不但「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聲音變少了,

還要用這個共識、那個共識來妥協讓步,令人憂心,

他不相信「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理念

會輸給憲法共識。

謝長廷則表示,兩岸是憲法各表

對內建立重疊共識,對外則是各表,

他提憲法各表就是要取代一中各表,

他與馬英九不一樣的是,

一中是沒有重疊的部分,

既然沒共識,馬不該拿來與中國各表,

我們表述憲法,隱含有主權,

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兩部憲法。

謝強調,

他為了台灣的團結,因此提出這項主張,

當我們否認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時,

也要有自己的表達方法,

他的解釋即兩岸根據憲法各自表達國號,

我們是中華民國

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進黨的「盲」、「茫」、「忙」?(上)

 

民進黨的「盲」、「茫」、「忙」?

http://www.twtimes.com.tw/html/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41582

(上)

陳水扁

二○一一年才過沒幾天,

看到一些報導、專論、投書和資料,

不禁擔心起民進黨的「盲」、「茫」、「忙」來,

也許是杞人憂天,寧願是自己的過慮。

民進黨新系要角之一李文忠前立委

日前發表《重拾創黨價值》乙文,

特別提到到二○○四年總統大選綠軍得票增加超過十%,

這一大部分是基本盤擴大後的鞏固化。

二○○八年輸掉二二○萬選票,

其中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

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未必每次都出來投票,

推出人選不當,他們就不投了;

第二個就是

所謂的中間選民,可能上次投綠,這次投藍。

李文忠又說藍綠基本盤

大概是綠三成(以投票率計算則近四成),

藍加計派系三成五(換算近四成五)。

不投票的冷漠選民約二十五%到三十五%,

中間選民五%,

加計淺藍淺綠中有可能變動投票,

含不投票的超過十%,

這十%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李文忠認為藍綠基本盤只有五%之差,

但中間選民剛好也是五%。

我的看法和曹長青、金恆煒一致,

都不認為在台灣社會有所謂中間選民,

如果有,也是不投票的選民,

或者是容易受金錢影響的選民。

有些人喜歡自稱為中間選民,

不屬於藍也不屬於綠,

但在台灣參加政黨的人數不超過二○○萬人,

更多的人沒有黨籍卻有政黨的屬性,

這些人都不是中間選民。

二○○四年大選不投票選民有二十%,

二○○八年更高達二十四%的選民不投票,

都比所謂五%的中間選民還高。

選舉時會變動投票原因很多,

像五都選舉投給陳菊、

賴清德兩位市長的選民

未必投給民進黨籍的市議員候選人,

這種受人際、地緣關係甚至金錢影響的選民,

政黨認同不一定改變,但投票行為改變了,

而且是分裂投票,

這種變動投票不應該是中間選民。

很多人跟李文忠一樣都相信有中間選民,

為了爭取中間選票,應該調整選戰策略。

所謂藍綠的基本盤是鐵票、不銹蝕的鐵票,

不必經營,也不必拉票,

即使含淚投票,一票也不會跑,

最後還是「三國歸一統」的。

事實上鐵票是會生銹的,

基本盤並非絕對,不鞏固、不凝聚,

還是會鬆動、流失的。

有人不投票,有人投票不拉票,

有人只拉家人的票不拉其他人的票,

有人可以拉五票卻只拉二票,

有人從熱情變成冷漠,

有人看熱鬧不再有熱情,

有人有熱情卻缺乏激情,

這種投入選舉活動的熱度高低

在在影響投票的結果。

以二○○四年大選為例,

二○○○年我才拿到三十.九三%的選票,

經過四年的執政,三十九.三%的選票部分流失了,

不但要補回來,還要成長十一%才能過半,也才會當選。

這是高難度的挑戰,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成長不了十一%就是落選。

除了更加努力來拉票拜票外,

可以撼動的藍營票,

包括地方派系票必須透過各種關係

極力拉攏才有一定成果,

最重要的是鞏固基本盤並做到極大化,

除了

二二八族群大團結、

牽手護台灣的大型動員,

推動歷史上的第一次,

全世界都在看的防禦性公投,

並成為選戰最後一個月的競選主軸,

結果九個縣市公投投票率過半,

也是我領先對手票數最多的縣市,

票就是這樣催出來的。

反觀二○○八年總統大選,

我曾在《台灣的十字架》一書

第一五五頁到一五七頁提出至少有三點值得檢討。

第一是

切割立委選舉、切割行政團隊、

切割和總統的關係,對不對?

第二是

不打團體戰,

只凸顯個人的人格特質,好不好?

第三是

放棄入聯公投的訴求,

只剩下綠卡的議題又無法致命一擊,

聰明不聰明?

我在分析中提到民進黨立委基本盤四十%,

總統的基本盤應該有四十五%,

選戰策略最後是四十五%與五%的選擇,

我主張只有鞏固基本盤的四十五%,

才有另外的五%,

是靠四十五%的基本盤幫忙拉到另外的五%。

但有人認為應該放著四十五%,

不必爭取也會全數投出來,

為了多拉五%必須

拉許信良、施明德、陳耀昌、李登輝等中間勢力,

結果五%沒拉到,

原來的四十五%反而變成四十一%,殊為可惜!

去年五都選舉,

在北二都有人說只差一萬票、一千票,

最後關頭主席蔡英文喊出再三%就可五都全贏,

同樣面臨如何多三%的選戰策略的選擇。

是辦軟性的音樂會,比較城市治理能力,

還是回到基本盤,鞏固死忠的支持者,

以團體戰取代個人戰?

選舉結果證明新的選戰打法並未「超越」。

倒是主打鞏固藍營基本盤的郝龍斌成功了。

二○一二年民進黨贏的策略在哪裡?

比較二○○四年及二○○八年不同的選戰策略

導致不同的選舉結果,

民進黨應該記取一次又一次的教訓,

光靠對手的犯錯、失誤是不夠的,

只有精準的認清民進黨的「盲」點,

才不會「茫」然,以致窮「忙」做白工。

民進黨的「盲」、「茫」、「忙」? (下)

羅致政教授的大作

《國共「九二共識」剝奪台灣主權》點出,

「馬金體制已經啟動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準備工作,

國民黨一方面以利誘鞏固藍營基本盤,

另方面則認定

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是民進黨的弱點,

想要以『兩岸穩定牌』

直攻民進黨無力處理兩岸政治僵局的罩門,

恫嚇擔心兩岸關係生變的台灣選民。」

「但仔細對照當前的民意走向,

尤其是多數人民對台灣主權地位與國家認同,

兩岸關係恐怕未必是民進黨的罩門,

甚至有可能是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利基。」

只不過包括領導階層在內的民進黨精英,

無疑地,會有一些迷惑,甚至「茫」然,

因為有關統獨民調顯示,

似乎所謂「廣義維持現狀」的民眾

仍居台灣社會的絕大多數,

所以台獨主張沒有市場,

連「 一邊一國」的理念也不敢大聲說出口。

陸委會在去年江陳六次會結束後所做的民調顯示,

主張「儘快統一」的只有一.二%;

「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也只有七.一%,

兩者加總只有八.三%,不到一成,

而且持續滑落。

但主張「儘快宣布獨立」的有六.四%;

「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的達到十七.六%,

僅次於二○○四年九月的十八.七%,

比去年四月的十三%還高。

「統一派」只有「獨立派」的三分之一,

馬英九仍執意推動「一個中國、終極統一」的路線,

而「獨立派」的聲浪為「統一派」的三倍,

民進黨反而躊躇不前,甚至以為「維持現狀派」,

才是多數。

其實中國不可能讓台灣維持現狀,

中國無法鯨吞台灣才改採蠶食策略,

差別在「猝死」還是「安樂死」而已。

民進黨只要把台灣的主權地位講清楚,

「維持現狀派」

絕大多數一定會站在反對台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

並願誓死捍衛台灣不使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邊。

羅致政的專文又說,

「國民黨、共產黨以及民進黨都接受一個中國的立場」,

但一九九九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七大主張

就很清楚地表達,

民進黨的立場是主張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

而且堅持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此即「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主張。

部分民進黨人

誤以為「一個中國」可以「各自表述」,

不排斥接受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

甚至同意

李前總統所說「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直到最近,民進黨終於說出

拒絕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同為「一中各表」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自無接受之理。

蔡英文主席的特助姚人多教授

在清華大學《中國沙龍》系列

強調《民進黨的未來》,

主張民進黨應該在二○一一年

提出跟中共建交的訴求,

跟國民黨坐下來捍衛中華民國,

這是民進黨反對一個中國原則

卻走不出「一中」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緊箍咒。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議題

隨著五都選舉的結束立即浮出檯面,

馬英九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唯一人選,

民進黨如何經由初選順利產生總統候選人,

大家似乎有不同意見。

民進黨的十人小組傾向全民調,

但呂前副總統、辜前資政、

蔡前總召則力主不應排除黨員投票,

呂前副總統並提出三階段的初選模式,

其中的初選辯論應在全國二十五個縣市舉辦

再進行黨員投票,最後是民調。

對照一九九六年總統初選採兩階段

先由黨員投票選出前兩名候選人

巡迴全國各縣市舉辦演講辯論會,

現場進行公民投票,是四次總統初選最複雜的,

但並沒有因為全國辦了九十場的辯論及公民投票

而帶動民進黨的選情氣勢。

美國兩大黨總統候選人

經由初選辯論及黨員投票產生。

二○○八年民進黨總統初選

也是辦了三場辯論再黨員投票,

在黨員投票有了結果就產生了總統候選人,

第二階段的民調就取消了。

這次二○一二○年總統初選

看來不經黨員投票是躲不掉的,

而黨員投票前的辯論亦不可免,

但只要五場就很多了,

硬要辦到二十五場大可不必。

在我的觀察,

民進黨是透過黨員投票或全民調產生總統候選人

應該都差不多,

民進黨是一個民主政黨,

黨意與民意不會南轅北轍,

一定是一致的,

全民調的第一名也是一定是黨員投票的勝出者。

能夠協調以全民調產生候選人最好,

不行,要有辯論及黨員投票也無妨,

最重要的是,時間不要拖太久,

否則過多的內耗致折損戰力,

亦非大眾所樂見。

至於李前總統

最近接受日本政論雜誌專訪引發爭議,

再透過個人臉書澄清,應已過去。

但李前總統十年來一直想推第三勢力,

乃眾所周知之事。

二○○一年李前總統成立台聯黨

就是第三勢力,

眼看台聯黨逐漸泡沫化,

三不五時喊喊第三勢力,

吹起政壇漣漪,

卻是水波不興。

台聯黨慢慢地喪失主體性,

如同親民黨走向泡沫化是必然結局,

台聯黨的式微

也意謂著台灣社會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李前總統想鼓動國民黨內的本土派出走,

十年前沒成功,十年後也不會有結果。

民進黨要重回執政還是靠自己吧,

不要再「盲」、「茫」、「忙」!

李前總統有意

國民黨的本土派民進黨政黨合作,

說是為了擴大執政基礎,

否則就會成為少數政府,

難保不會重蹈陳水扁的覆轍。

十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

國民黨的本土派

敢帶槍投靠民進黨的還沒出生,

敢嗆馬英九的則已死亡。

民進黨要擴大執政基礎

只有靠自己的力量,

經由單一選區兩票制

在二○一二年立委選舉取得國會過半的席次,

而不是靠李前總統壽宴上坐在他旁邊的那些人

民進黨不盲、不茫,

才不會白忙!

切忌忙中有錯,

看事情睜大眼睛,

想東西稍微動動腦筋,

不要人云亦云。

不盲目就不會茫然!

(編按:插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