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發 靠地理標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8/today-o1-2.htm

◎ 王思原

ECFA引發有關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激烈辯論。

由於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低且缺乏品質保證,

一來低價競爭損害台灣農民權益,

二來恐對國人健康產生潛在風險。

無論未來ECFA簽署與否,此一論戰已凸顯台灣農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利與不利:台灣農產品的劣勢在於生產規模小成本高,而利基則在於精緻與品質。

據此,政府應積極尋求宏觀之政策工具,一方面保護農民,減輕價格競爭之衝擊,另一方面將品質優勢轉為實際收益。在此背景下,現行WTO智慧財產權協定中之地理標示制度,特別值得注意。

所謂地理標示,實際上即國內產地名稱作為該地區農民或農產品加工業者共同農產品牌。其基本建制前提在於肯認農產品品質與產地間存在密不可之分之關聯。由地方農民團體自發性協調並維護此一品質與產地關聯,政府則認證、擔保並提供類似商標權之保護,以確保農民收益與品牌信譽不被外來贗品所侵蝕,並保障消費者權益。

地理標示往往被指為WTO體制下潛在或合法的農產品貿易障礙,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地理標示植基於地區內不可移動之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要求原料來源與加工製程均限於一定區域,從而成對抗全球化與自由化的新堡壘。

其次,地理標示法制化農產品品質與國內產地關聯,並藉國家認證之標示引導消費者「愛用國貨」,間接達成保護國內農業之目的。

然而上述僅及法律與理論層面。

根據歐洲國家之經驗,地理標示成功之前提在於消費文化:消費者必須對於農產品品質取決與產地自然與人文要素之概念有深度認同。

為確認並強化此一概念,確立台灣地理標示制度之利基,政府似可採取以下作為:

一、

調查國民對農產品品質/國內產地關聯意識之強度。

二、

透過教育及媒體提昇國民對於該意識之認同,甚而將風土名物、地方或傳統特產等朦朧概念文化資產化。

三、

提昇農民以品質/產地為中心之合作意識。

今日,全球農產品市場已走向兩極化。精緻、高價農產品已佔交易金額百分之三十以上,此一市場顯然是台灣農業未來希望之所在。

然而,逐鹿全球之前,必先立穩腳跟,透過建立地理標示制度,強化品質意識,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作者為歐洲IUS COMMUNE法學會研究員)

賣場台灣香菇 中國貨魚目混珠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6/today-t2.htm

台灣香菇發展協會出示在大賣場購得的台灣高山香菇,指表面以菌褶面向袋子的是台灣香菇,但裡面的花菇則是中國香菇。(記者陳鳳麗攝)

〔記者陳鳳麗、鍾麗華、楊雅民、劉婉君/綜合報導〕

台灣香菇發展協會五日出示一包在大潤發買到的小包裝香菇,指其打著台灣高山香菇名號,產地還寫著「台南官田」,但官田根本沒有產香菇,打開包裝,裡頭的部分香菇一看就知道是中國香菇混充的。

產地標「台南官田」

台灣香菇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宗明及會員侯文亮五日拿著這包售價三百九十九元的「高山香菇」指出,最靠近包裝袋的是數朵菌褶朝上的台灣香菇,但其下的小花菇則是中國香菇。台灣氣候不利花菇生長,台灣花菇數量少之又少,每一台斤的價格至少比台灣一般光面菇貴上兩百元,如此數量稀少又高貴的台灣花菇何必藏在裡面?

陳宗明和侯文亮從大賣場買來的這包香菇,廠商是「耆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電話聯繫就是「旺來旺」公司。協會去年十一月就曾會同警方在「旺來旺」的倉庫查到一千六百公斤的疑似中國香菇,目前還在訴訟中。

耆盛企業公司人員在記者查證時嚴詞否認,並稱出售的香菇絕對是台灣香菇,且菇農憑什麼斷定袋內有花菇就說是從中國來的。

大潤發公關經理何默真表示,經和耆盛公司聯繫,耆盛表示供應大潤發的香菇來源確定是台灣,產品包裝上寫著官田農場,是因為父親是從官田起家。

何默真指出,大潤發只能透過第三公正檢驗單位確認香菇是否有農藥殘留等品質問題,無法確認香菇產地,公司目前並無有力證明,要求耆盛把香菇下架。

價格僅台菇三分之一

台南縣官田鄉農會推廣股長許良興則呼應菇農說法,表示官田的確沒有產香菇。

中國香菇有花菇、光面菇兩大類,以手觸摸或以鼻聞較易分辨。農試所副研究員吳寬澤表示,中國菇因烘乾技術不如台灣,含水量較高,摸起來質地較軟,而且因運輸時間久,多數已沒有香味,有的甚至有酸腐異味。

陳宗明說,市面上至少有兩成五是中國香菇,高雄三鳳中街、台北迪化街都可以看到,甚至一家超市大賣中國香菇,他就捉到三次。每年海關銷毀的走私中國香菇約兩百公噸,他估計實際數量至少是查獲的五倍。至於我國乾香菇產量為四千到四千五百公噸。

台灣香菇平均每公斤九百元,台灣不准中國香菇進口,中國香菇有的以轉口貿易從他國進口,有的是走私進來,若以轉口貿易由日韓或東南亞國家用貨櫃進口,每公斤成本大約三百元。前年韓國進口量只有一公噸,去年進口量暴增為二十六公噸,成長數字驚人,但由於韓國與台灣政府關係不好,韓方無法派駐人員協助鑑定。該協會提醒民眾,有菇腳的是韓國香菇,沒菇腳的是中國香菇。

陳宗明指出,中國香菇除以乾香菇型態販售外,我國油飯、肉粽、貢丸等加工產品市場,已有七、八成採用中國香菇,嚴重侵害台灣菇農權益。